《芳华》小说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群从大江南北招募而来进入部队文工团的少男少女所经历的残酷的青春、隐忍的爱情和坎坷的人生。
电影《芳华》改编自严歌苓《芳华》小说,由冯小刚执导,黄轩领衔主演,现正在热映。
严歌苓
小说塑造了一个生存在“爱我的人我不爱,我爱的人不爱我”的情感矛盾与红色历史双重夹缝中的女人——田苏菲。小说背景起点是解放前,故事却一直跨到文革结束。田苏菲是一个散发着活泼泼的生命力的美丽少女,15岁离家出走参加“革命”后成为文工团的女演员,她不怕羞、“戏来疯”的懵懂性格让她很快成为城里最红的名角,连首长都汉也被她吸引了,与小菲母亲联手向她发起“进攻”。这时,小菲遇到了上海世家子弟出身的老革命欧阳萸,立刻被他的风度和才华迷住。最终,不爱旅长爱才子,田苏菲一路追逐着欧阳萸走进了婚姻。婚后田苏菲才发现两人的学识、趣味存在很大差距,欧阳萸风流倜傥,桃花运应接不暇,这样的男人,这样的婚姻,对田苏菲而言,从来就是有压力的,有危机感的。这时的田苏菲表现出一个典型中国女人可爱的、嫌恶的所有心性:有着通了巫似的直觉,捕捉每一个假想情敌的蛛丝马迹,与每一个现实中的情敌拼杀较劲,尖刻、猜疑、哭闹、使计……然而这一切并不妨碍她一如继往地爱,她调动所有的智慧经营苦难岁月中的生活,荫蔽爱人和家人度过每一场劫难。
严歌苓
妈阁,那是一个你耳熟不能详的世界,一个男人的世界。无论是戏剧还是电影,赌场的戏份似乎永远只属于男人,可严歌苓不,她选择了一个叠码囡作为主角,让我们通过她去看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去见识那些我们也许无从体会的丑恶。和梅晓鸥一样,我们心里期盼着,也许这次这个人不一样,也许这个人会是回头浪子,然后一次次的失望,再一次次的燃起希望。这终归是部男人的戏,我们的女主角一点也不正能量,一点也不楚楚可怜,她必须把自己武装成一个精明的女汉子,她用尽力气去生活,到头来却把自己活得支离破碎。一个个男人,一个个赌徒,不是危险选择了她,是她选择了危险。她爱的一直是同一种男人,看着她和一个个赌徒的往复纠缠,你会扼腕,会叹息,甚至想骂醒她。可是静下来想一想,身边的朋友,哪怕我们自己,有谁没有经历过在现在的爱人身上找前任的影子。其实你早就限定了标准,然后一次次的在同一条路上跌倒爬起。妈阁这座城,不是围城,是黑洞。故事讲述了二零零八年的十月黄金周,梅晓鸥在妈阁机场迎来了她的一位大客户:风度翩翩的北京大房地产商段凯文。她将他带进了豪华赌场的豪华贵宾厅,一段人生的豪赌就此开场。激战正酣,梅晓鸥得到线报,她以前的一个输得倾家荡产、负债累累而被禁止入境的客人:木雕艺术家史奇澜,居然神秘现身妈阁了。此后,梅晓鸥陷入了与两个男人复杂情感与人性的博弈之中,一次一次的赌台对局,跟拼上了性命一样;之后追债、跟踪、堵截,猫鼠游戏,是智力拼搏,更较量人性本质中那最终的成色……就在梅晓鸥殚精竭虑、身心俱已极度透支的时候,她的初恋情人、儿子的父亲、前国家科研机构干部卢晋桐,当年因为他嗜赌两人分手,现在身患绝症,以“死亡”的名义跟她这个单身母亲争夺唯一的儿子来了……严歌苓这一次写了一个离我们很近的故事。《妈阁是座城》可谓是赌的惊心动魄、赌得触目惊心。书中的当代赌徒为中外文学贡献了崭新的人物形象。天之骄子段凯文何以会走进赌场?颓唐的风度甚至能吸引诱导赌场马仔和偷渡蛇头的艺术家史奇澜,他天才的灵性终将毁灭抑或拯救他自己?但其实作为赌场中的另一极、两性世界里的阴性,梅晓鸥才是一个最大的赌徒,她用青春赌爱情、她用情感赌人性,赌到血本无归,所有她为之奋斗和追求的都离她而去,金钱没了,房子卖了;爱人离开了;她极端的纵火行为虽遏制了儿子走向赌场的路,但终究留下了母子关系的隐忧。这样一个飞蛾扑火的决绝的女人,却是个矛盾之集成体。严歌苓赋予了她极大的心理空间,这个在旁观者看来冷酷嗜血的赌场掮客,她的女性与母性一再地背离了她的职业要求,将赌客与叠码仔之间原本简单的输赢关系搞到错综复杂、是非莫辨。这是迄今为止严歌苓贡献的一个比王葡萄(《第九个寡妇》)、多鹤(《小姨多鹤》)、冯婉喻(《陆犯焉识》)都要复杂、灰色、不那么非此即彼的女性形象。一、用最贴近当下的生活、最鲜活的内容打动现在的读者。二、为了写好这篇小说,严歌苓数次进入澳门赌场体验生活,像一个真正的赌徒一样下注,熟悉赌场规则,观察赌客心理和行为,并采访叠码仔,收集素材。三、这是一部充满悬念的小说。严歌苓是擅讲故事的大师,小说一开篇就直接进入情节,没有任何拖泥带水、冗长啰嗦的叙述,而是一波一波出人意料的转折,直至最后为读者揭开人性的谜底。四、严歌苓小说里的人物辨识度极高,作者用干净的笔墨,寥寥数语就勾画出人物鲜明的身份符号及独特性格。五、用逼真的细节描写,将读者带入故事的真实情境中。四川话,东北话,河南话……谁都听得懂谁。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发财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六、严歌苓说自己的写作,无论写什么,“终归都要回到情感上来”。《妈阁是座城》重点还是写情感,描写当代社会的物欲,批判人性的缺点,但它完全没有停留在批判和揭露上,而是写梅晓鸥的情感历程,将浓墨重彩放在了“爱的救赎上”,这也是这部小说最温暖和感动读者的地方。七、小说中的葡京、金莎赌场,十月初五街和恋爱巷都是澳门实有的地名,小说在空间上延伸到北京、三亚等地,都是真实的场景,地理上的真实感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
严歌苓
一部中国版《辛德勒的名单》 《乱世佳人》!在严歌苓的诸多著作中,《寄居者》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书中有亚洲人、欧洲人、美洲人,在血淋淋的战争年代里,没有人能逃脱寄居的命运。大上海,小世界——爱情与信仰,忠诚与背叛,对自我的追寻与迷失,都在其中。这部小说是严歌苓在题材、写作手法和女性角色塑造上又一次新鲜而成功的尝试。这就是一部中国版《辛德勒的名单》 《乱世佳人》。严歌苓创作《寄居者》的灵感源于柏林墙 ,“生活中精彩的故事往往超过我们的想象。依我看,刻意去找戏剧性和刻意避开戏剧性一样,都没有必要。1993年,我和我先生去柏林旅游时,参观了从东柏林穿越柏林墙,逃亡西柏林的故事。许许多多人的故事都写在柏林墙的一个展览馆。有一个故事简直就像一篇小说,说的是一位小伙子跟一个姑娘在东柏林订了婚,小伙子先到了西柏林,他深爱着他的未婚妻,在几年后还无法忘怀她。一次,他在欧洲见到一位姑娘,非常像他的未婚妻,他就勾引了她,把她带到东柏林,偷了她的护照,让他的未婚妻假冒那个欧洲女孩,用欧洲女孩的护照过了关口。”在小说里,严歌苓把主人公变成了一个中国女孩。《寄居者》故事发生在1942年的上海,会让人忍不住将严歌苓与善于描写上海的张爱玲进行比较,然而“我怎么可能和张爱玲像呢?她的上海也不是我的上海。我的上海比较脏、臭,比较像地狱,特别是在我写的那个时期。”为了创作《寄居者》,严歌苓读了十多本有关那个年代犹太人在上海的作品,还专门从老一代人那里了解细节,比如什么牌子的香水,什么裁缝店,什么舞厅,什么牌子的风衣大衣等等。严歌苓说:“做史料研究是小说家的日常工作。我总是在为下一部作品或者可能写的作品查资料,做采访。一部这样的小说需要的准备时间往往是几年。”《寄居者》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的上海,由女主人公玫在晚年讲述给一位传记作者听:玫在1939年的上海,爱上一名刚刚逃离集中营上岸的犹太男子。那时赶上约瑟夫•梅辛格臭名昭著的“终极解决方案”就要实施,为让爱人去美国,玫临时在上海抓了个救星——另一位美国青年——做自己的丈夫。乱世中,小人物们开始一串连环套式的命运救助,最后,玫用“爱人”的钱赎救了“丈夫”,用“丈夫”的护照让“爱人”脱险,同时,以毁掉对爱情的原始理解和信念的方式,去实现了爱情……故事结局在爱情的部分出人意料,令人叹惋。这部作品是严歌苓在题材、写作手法和女性角色塑造上又一次新鲜成功的尝试。同时,小说延续了作者独特的自述式与视觉化的叙事风格。
严歌苓
二战进入尾声,日本战败投降,大批当年被移民来中国东北企图对中国实施长期殖民统治的普通日本国民被抛弃。十六岁的少女多鹤即为其一,在死难多艰的逃亡中,她依靠机智和对生的本能的渴望逃过了死亡,被装进麻袋论斤卖给了东北某小火车站站长的二儿子张俭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张俭的哥哥据传因为抗日而被日本人杀害,张俭的老婆朱小环因日本鬼子的惊吓导致流产,从此不能生育。国仇家恨的大背景下,日本少女多鹤的介入,使得整个家庭的关系变得暧昧和怪异。新中国成立后,日本女人多鹤的身份不仅在张家成为重大的情感和伦理问题,在整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民间生活中也成了巨大的政治问题。因为多鹤是张俭欲拒还休、欲罢不能的另一个女人,是生活在朱小环身边的情敌,也是张家三个孩子的生身之母,她的身份和地位成了纠缠张家几十年的头疼事。同时,如何掩盖多鹤的日本人身份也成了张家挥之不去的梦魇。张俭的解决之道是,让多鹤成为朱小环的妹妹,孩子们的小姨;然后再通过不断的搬迁来遮掩多鹤的日本身份以及畸形的家庭关系。这个奇特的家庭组合在动荡的政治环境和困窘的经济生活中飘摇度日。几十年下来,日本人多鹤默默而固执地以整洁、较真等品质影响着这个家庭,而朱小环等张家人则以 随遇而安、凑合活着等生活理念改变着多鹤。残酷无奈而又充满吸引力的生活因着他们善良的本性使他们活成了不能分开的一家人。
严歌苓
陆焉识本是上海大户人家才子+公子型的少爷,聪慧而倜傥,会多国语言,也会讨女人喜欢。父亲去世后,年轻无嗣的继母冯仪芳为了巩固其在家族中的地位,软硬兼施地使他娶了自己的娘家侄女冯婉喻。没有爱情的陆焉识很快出国留学,在美国华盛顿毫无愧意地过了几年花花公子的自由生活。毕业回国后的陆焉识博士开始了风流得意的大学教授生活,也开始了在风情而精明的继母和温婉而坚韧的妻子夹缝间尴尬的家庭生活。五十年代,陆焉识因其出身、更因其不谙世事的张扬激越而成为"”反革命“”, 在历次运动中,其迂腐可笑的书生气使他的刑期一次次延长,直至被判为无期。这位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由此揣着极高的学识在西北大荒草漠上改造了二十年。精神的匮乏、政治的严苛、犯人间的相互围猎与倾轧,终使他身上满布的旧时代文人华贵的自尊凋谢成一地碎片。枯寂中对繁华半生的反刍,使他确认了内心对婉喻的深爱。婉喻曾是他寡味的开端,却在回忆里成为他完美的归宿。“文革”“结束后,饱经思念的陆焉识和冯婉喻终于可以团聚,然而回到上海家中的陆焉识却发现岁月和政治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再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位置:一生沉沦、终成俗庸小市民的儿子一直排斥和利用他,才貌俱佳、终成大龄剩女的小女儿对他爱怨纠结,态度几经转变,唯一苦苦等待他归来的婉喻却在他到家前突然失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