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小榄:中国第一富裕镇 第二章 “锁”门里欢跳鲤鱼
著名经济史学家罗斯托曾经发问:为什么传统社会未能产生自我维持的增长?为什么会有近代以来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增长?
在此,我们也想对小榄发问:小榄的经济发展进程到底是怎样启动的?
那是个凉风送爽的傍晚。茶室的庭园外,灯光明亮而柔和,举目近处远景,令人陶醉又赏心。善谈的董祖文副镇长与我们席地盘坐在飘着清香的茶室的沙发软席上。
“一个小镇,能拥有今天的辉煌,我们自己也感到自豪。问题是,没有多少年前,我们同其他地方的农村乡镇也没有多少差别呀!就这一二十年的奋斗岁月,我们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老百姓能够过上这么好的日子,社会和谐稳定,各行各业都充满生机,干群关系亲如一家。这种景象让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由衷地感到幸福和自豪。它从本质上,也体现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而纵观我们小榄镇发展的特点,我个人的总结可以概括为这样的话:人、一群对这片土地充满感情的人在各种机遇面前,既激情张扬又非常理性地忘我地在为小榄镇发展努力探索着、献身着……”
董副镇长不愧是小榄镇政府里的“秀才”。这位在由十几个人组成的小榄镇领导层中唯一的一位非本土籍的镇领导者,发自内心的这份感慨本身就是一种引证。它引证了小榄镇历届领导班子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抓住发展是硬道理,并在发展过程中,紧紧依靠人——这一决定历史与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因素,通过改革,放手让一切劳动、智慧、技术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成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动力。
因人而生动!静心地思忖一下小榄镇的经济发展过程和结构,难道得出的不是这样的结论?
“锁”中找窍门——人,小榄人,以前与所有乡村一样背朝皇天、面朝地的庄稼人,他们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饱含了对贫穷的倦态和对富有的渴望,于是在改革开放春风刚刚吹拂的那一刻,就敏感而迅速地行动起来。人多地少的小榄人,素以手工见长,特别是对小五金加工的擅长,使得小榄人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别的地方尚处在命运的顾盼与混沌状态时,就拿起小头、小锤子“叮叮当当”敲打起来,于是古老的小镇满街的人摆摊设店,各显身手。于是乎,慢慢形成了“小五金”一条街、一个市场……
小榄镇过去有个制锁的小厂,别小看了这一产业的“萌芽”,有心的小榄人就是从锁厂那儿学得了本事,摸到了“制造”的窍门和商品的交换道道。这一回来,二回去,十人学艺,百人制锁,最后弄出了一个扬名四海的锁业制造基地!
天下的事就是这般神奇。浙江人靠一台补鞋机,搞出了一个“温州模式”、制造了一个富裕浙江。小榄人不笨,从一开始就进入“工业革命”的高层次领域——制造业。
你制锁,我卖锁;你卖锁,我“吃”锁——“吃”因制锁业带动的商业、饮食业、旅游业。
“咱小榄因其地形而得名。其地形又如橄榄状,所以有其美名。小榄是块风水宝地,台风到此也会拐着弯转到别的地方去了……”小榄人得意自己处在天赐的风水宝地。这里风调雨顺,一年四季常青。只要你辛勤劳作,不愁没有收获。
然而千年的农耕经验告诉我们,手工业革命如果不进入现代化的体制性工业革命,那样的社会仍然无法摆脱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人,依旧是穷。
小榄镇自发式的工业革命是长期受“左”的思潮禁锢后所产生的反弹力作用形成的。它要进步,就必须适应一定的生产关系。要不然,人,依然生动不起来。
关键时刻,执政者站在改革潮头,审时度势,以“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的大无畏精神,着眼从抓旧城改造入手,为已经开始形成的自发性市场提供养分与空气。
“这是需要拿出些勇气的!甚至还会有很大风险。但镇党委和镇政府认准一个理:一切从小榄镇的全局出发,一切从百姓的利益考虑,有了这两个基本点,再大的风险和压力也不会把我们吓倒。”年轻的镇长彭志辉在回顾几届前任时这样说。
“目标和方向一旦确定,全镇干部上下一条心,前进的路上没有一个人把责任撂在一边,更没有人对家乡这片热土的感情游离……”董副镇长以一个外籍“小榄人”的身份,向我们这样保证。
“小榄发展这么快,首先有赖于一群土生土长的激情四射的干部。他们实干,永远想做第一,又正派和公道,知道怎样为自己的父老乡亲谋幸福。举个例子:在改造新永路时——现在这条街是全城最繁华的商业街,谁都知道谁能在此占一块地、盖一栋楼,就可以吃一辈子。可镇党委明确作出决定:镇干部中不得有人在此占便宜,即使你有钱买这里的房子,也得退至二线,让沿街的房子先卖给百姓。这样的举措,老百姓看在眼里,服在心里。”董副镇长讲到此,给我们讲了一则颇可思考的小故事。他说前段时间他负责接待来小榄参观的几个地市级领导干部,这几个领导每人从千里之外乘坐一辆专车。董副镇长见后,便问那几个领导:你们那儿的年财政收入有多少?人家回答说:有几千万。董副镇长一听,再也没有什么情绪去接待这群领导干部了。
“为什么?”我们好奇地问。
“你想想,我们小榄一个镇级行政小单位,一年的财政收入4亿多,可我们黄标泉书记和所有的镇干部外出或平时公务都没有使用过一人一辆专车。他们一个地级市,几百万人口,却只有几千万财政收入,可这些干部们则要摆那么大的阔气,外出参观都要一人一辆专车!你们想想,这样的领导干部心里能装得了多少为民执政的意识?”
难道不是吗?
小榄镇“党政办”主任小冯姑娘在陪同我们采访时透露了镇领导干部的几个“内部情况”:一是小榄镇飞速发展的20多年里,没有一位镇干部因犯错误而被处理过。“这是因为镇里有几个硬性规定。干部不能经商,干部不能上企业吃喝,一般干部不与钱沾边……”小冯说,这“三个不”,防止了经济腾飞过程中小榄干部犯错误的许多可能。
为百姓创造富裕、并在富裕的社会里执掌权力的小榄干部们,个个给人以一种朝气、正气和和气的感受。
有一个现象很让我们好奇:从黄标泉书记到镇长彭志辉,从女镇党委副书记梁丽娴到副镇长董祖文……他们每天每人有干不完的工作,但他们每个人都是体育运动的热心者和坚持者。他们或每天游泳、或每天一场篮球、或一小时跑步,个个精神抖擞,充满活力。
“丰富的精神,便是财富的创造动力。”有哲人这样说过。
“党委和政府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角色是服务,既然是服务,你就得有旺盛的工作姿态和健康向上的素质。我总以为,人是一切问题的决定因素。我们要求小榄镇所有干部首先对这片土地、对这一方百姓要有感情。有了感情,你干工作的所有出发点就会被人们接受。你的服务就会自觉自愿,并且到位。在20多年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是鱼水关系。企业是水,政府是鱼,企业越多越强,水就越深,鱼就越肥,尤其是小榄镇民营企业势单力薄,更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企业发展了,群众就业解决了,群众生活改善了,社会风气好了,政府就收到税收了……”黄标泉的这番“鱼水理论”道出了小榄镇党委和政府的执政理念。
从“橄榄”到“鲤鱼”——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小榄人通过10多年的艰苦创业,开始形成相当规模的产业。各路群英崛起,同时又如“固力”这样日益壮大后的大型企业,因产权不明晰而出现了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情况。为此,镇政府大胆放权,将一批正处效益顶峰的优良企业进行产权改制或股份整合。
“像‘乐百氏’、‘固力’这样的大企业,当时效益都非常好,可我们没有犹豫,首先把它们通过股份改造,卖给了法国、美国等著名企业。有人说我们这样‘卖’,是不是亏了?其实相反,我们卖了十几个亿,一方面政府还清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欠银行的钱,同时又投入到了新的更有效的项目上去,一下子把小榄经济发展的瓶颈给破了……”董祖文副镇长激动地说。
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并不亚于当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改运动。有人甚至当面责问老书记,说你们在企业发展最好的时期把工厂都卖掉,是不是成心想搞垮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呀?
老书记笑着耐心地向那些责问者透露出藏在心窝里的“秘密”:姑娘嫁人什么时候最好?是不是该在她最漂亮的时候?对呀,姑娘最漂亮的时候才能找到好男人嘛!
原来如此!
发生在小榄镇上的那场企业改制革命,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是史无前例的,它对体制外和体制内的所有人都是一次巨大冲击。在观念和利益、眼下与未来的种种问题面前,小榄人经历了脱胎换骨,而所有人都在其中获得了新生。小榄镇的历史也因此跨入了全新的阶段。
接下来,是对中小企业的整合。这回镇里采取的做法不是“整厂整店卖掉”了,而是只卖经营权——厂房、土地还是归集体所有。嗬,这一招着实让小榄镇每一个百姓都得到了长久而实惠的好处——随着小榄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成倍成倍扩大和成倍成倍增值的那些土地与厂房,使全镇人民都享有丰厚的利益,因为租赁出去所获的收益归属权都在集体那儿。人民的政府为人民赚钱,百姓拥护又欢迎……
“这里原是一块坑坑洼洼的庄稼地,即使风调雨顺也收不了多少粮食。可打新城区开发后,这里一下成为黄金宝地。农民们通过政府对土地资产的整合利用,单靠租赁土地和厂房及铺面,就可获得滚滚财源。”党政办主任小冯指着一片繁荣的街景,脸上泛着红光对我们说,“现在这个社区里‘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有的是!”
“集体经济可以确保人民群众的利益。小榄镇这几年快速发展,每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都可以产出巨额经济收益。由于我们始终注重发展和壮大集体,使得我们政府手中有钱,并通过这些钱,为百姓谋取更大的利益。”不愿别人宣传自己的黄标泉书记,却向我们透露了小榄镇的一笔“家底”:近年,他们用集体资金,与邻镇合作开发了5000多亩地。“过去小榄镇的地形是一枚橄榄,现在因为添了这5000亩地,整个地形如跳跃的鲤鱼……发展空间一下大了许多!”
这就是小榄镇干部——一群从百姓根本利益出发、致力于长远发展的智者!
永宁模式——在小榄这块热土上,到处闪烁着灵秀光芒。永宁村便是其中的一个闪光点。
永宁是小榄镇的一个村,然而它可能是改革开放前全国人口最多的一个村,总人口达26000多。据村干部介绍,如果把外来人口加上,现在少说也有五六万人。
永宁是个村,但现在不叫“村”了,小榄镇发展了,这个村也变成了“永宁社区居民委员会”。因为,在这里早已城市化和工业化了。现在,在小榄镇,15个村委会全都“村”改“居”了。也就是说,在小榄镇75.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经基本实现城市化、工业化了。
到永宁社区居委会采访,一走进社区居委会会议室,我们就被会议室墙壁上挂满的各种奖状、证书所吸引——有中共中央组织部为他们颁发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牌匾,有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乡镇企业百强村”等等。
永宁社区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屈桂添同志向我们介绍:早在1997年,他们社区下属的30多个企业,年销售额就已超过20个亿。后来大部分已经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有5个规模较大的企业,现在仍属百分之百的集体经济,这在全国也不多见。仅这5个仍由集体经营的企业,近年来的销售额,就连年在20个亿以上。除此之外,在物业方面,他们社区自1999年起步,到2005年底,物业收入就增长了5倍,占全社区总收入的65%。永宁社区的26000多名百姓,享受着如此丰厚的收益,生活如同掉进了蜜罐子里……
主人介绍:永宁发展工业较早。永宁人爱交朋友,爱钻研技术,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有人在搞工业。尽管当时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把企业办得很好,不可能办得规模很大、收益很高,但的确是有人在壮着胆子搞。啥事儿都有个开端,头一开,渐渐就会积累经验,这为永宁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到上个世纪80年代永宁就办起了一批工厂。现在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永大集团,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办起来的。到1999年,这块“蛋糕”就做得大得很了。永大所生产的“永大牌”胶贴带、胶粘剂系列产品,荣获“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和“中山市十大名牌”等一系列荣誉。永大生产的胶带,在全国产量最高,销路最广,销量最大,是全国胶带企业的行业“老大”。不算永大集团自身,这些年仅从永大学习、掌握了技术,然后出去单独创业的人,所创办企业的销售收入,也绝对在一二十亿元以上。
作为一个社区,一个原来的村级基层小单位,却有如此大的经济收入,这在全国也为数不多。永宁之路,在广东乃至全国,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种模式。谈到“永宁模式”,最为突出的一点便是:在集体企业里当老板,也能发大财!
听了老屈同志向我们介绍的上述“基本情况”之后,我们便产生一个疑问:在永宁,集体企业为什么能够健康发展?因为我们知道,在全国大多数地方,特别是一些地方的村办企业、乡镇办企业、甚至县办、市办、省办企业,除国家直接掌控的“特别行业”企业外,凡“国有”、“公有”、“集体所有”性质的企业,上贪下占,资产和无形资产变相转移等等,大多弄得半死不活,甚至关门倒闭。
手头就有一个“集体企业”无形资产被“变相转移”的例子:
有一个县办企业,是个生产方便面的工厂。本来经营得还行,近千人的职工队伍,工资还发得下来,吃饭还是不成问题的。后来调去一个新厂长,经营不到半年,掌握了配方,学到了技术,并在摸清各种“路子”之后,他一边当着县办工厂厂长,一边在另一个地方悄悄地自己又建一个方便面生产厂。明面上看他没贪没占县办企业一分钱,可企业的配方、企业的生产技术、销售网络全被他给“拢”了过去,使一个好端端的县办方便面厂说垮就垮了下来……
例子实在举不胜举。
因心有疑虑,于是我们就向屈桂添书记提出来:“永宁的集体企业何以能够如此健康地发展?”
屈桂添书记告诉我们,关键是激励机制对头,管理措施得力。他们的具体做法有两点:一是阳光采购,厂务公开。凡是集体的钱,只要与企业无关,厂长也无权使用。如果在生产经营中产生失误,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无论是厂长还是一般干部一般职工,一律由个人承担责任,如数赔偿,一个子儿也不能少。二是奖励机制。小榄镇党委、政府几年前就在全镇推行“奖励机制”的做法了。在集体企业里当老板,照样能够发大财。企业里的干部,工资待遇是“上不封顶”的。只要把企业搞好了,效益上去了,厂长可以多得,副厂长也可以多得,中层领导和一般干部、职工都可以多得,总之是“胜利果实大家共同分享”。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每一个人的积极性。
屈桂添书记还向我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前几年永大公司一下子走掉了8名中层领导干部。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人是有自主选择在什么地方干、不想在什么地方干的权利的。人家要走,就说明人家可能要抓住一个新的能为他们带来更大经济收益的“机遇”,强留并非上策。在永大,8名中层领导的离去,并没有使公司陷入瘫痪状态,一切机器照常运转。为什么?关键在于一把手。为使自己所负责的企业能时刻处于旺盛不衰、持续发展的良好“状态”,一把手早已培养好了企业的“后备力量”——试想,一位对自己企业没有长期打算的厂长、经理,又怎能做到这一点呢!
或许出于“企业机密”的缘故,老屈同志始终没向我们透露永宁社区集体企业的几位老板的“高收入”究竟是怎样一个数字。他只是“含蓄”地告诉我们:1992年,当永大公司只有800多名员工的时候,一般中层干部的年薪就可拿到五六万元了。
“到永宁村当农民,是一份荣幸。”这在小榄镇是人人都知道的事。这是因为永宁太富,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流淌着金子。
现在拥有数亿元的永宁社区的“固定资产”已经通过股份制改革与完善,并且已“固化”给了居民。这些居民就是以前的村民。我们知道,这个社区的所有正式居民(有一个时间界限)都是可以坐享红利的股民,每年他们从日益增长的集体经济的股份中都可获得可观的分红收入。永宁社区到处可见洋房别墅区,而且一代更比一代豪华与精美。据悉:永宁社区目前几百家掌握着管理权的工商企业、物业,其中有好几个年收入在亿元以上……
在我们的“诱导”下,老屈最后还是笑眯眯地向我们说出了他这位社区党总支书记的年薪:人民币30多万元!
那一刻,我们除了羡慕,更多的是对永宁人的敬意:他们真的了不起!
其实后来我们知道,在小榄镇,像永宁这样借助城镇优势,开辟市场,富足百姓的板块有许多许多……
绩东二社区腾飞启示录——谈到衡量一个地方的经济水平时,中共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崔国潮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就好比一只木桶,这只木桶的容量是多少,只能从木桶周围最低的那块板算起……”
小榄镇绩东二社区,是小榄镇最偏南的一个社区,总人口6059人,外来人口16000多人。1999年社区总的集体收入才只有450万元。到2005年,社区集体收入就达到了2750万元。2000年以来,几乎每年都以300多万元的速度递增。
为什么发展这样快?
社区党支部书记李权枝、居委会主任林权兴,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社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些情况。
1999年以前,绩东二社区是小榄镇最穷最落后的地方。在1999年以前的几年里,社区没有任何发展,没建过一间厂房。小榄镇党委、政府从大局出发,为了五埒片(含8个社区)的发展,下决心走“工业强镇”的道路,搞了一个较大规模的工业开发区。他们绩东二社区十分幸运,工业区建在了他们这里。他们社区总共6000亩地,工业区开发,一下子就要征用他们近2000亩的土地。工业区一开发就为他们这里修了路。路一通,地就火爆升值了。当时镇政府提出两个方案让他们选择。一是镇政府投资把路开发出来,路两边20米交给他们开发。二是全部由镇政府投资,地征上来后镇政府与他们一起开发。他们选择了第二个方案。因为他们社区当时不但没有钱,还欠着银行几千万的贷款和群众几百万的债,那是1992年至1997年间村子里以办厂办工业区的名义欠下的,是当时“泡沫经济”留下的恶果。虽属“遗留问题”,可社区里没钱是个事实。没有办法,他们只有选择第二个方案。选择了第二方案之后,在两年的时间里,镇政府给了他们400亩已经实现“三通”的土地(指路通、水通、电通),让他们自己开发。同时镇政府还以每亩36000元的价格,给了他们1900余亩土地的征地款,总计7000余万元。镇党委、镇政府为扶持他们尽快发展起来,富裕起来,就等于白给了他们400亩地让他们开发。
镇里给他们的征地款,他们没有拿来分给个人,而是让镇政府为他们掌管着(镇政府并且付给他们利息),什么时间需要投资,镇政府就什么时间给他们。他们拿这笔钱搞建设,进行“可持续发展”投资。除400亩他们社区自己开发外,镇政府投资,把在他们社区地盘上剩余下的近1600亩土地也都开发了出来。这下好了,工业区成形了。小榄镇的投资环境好,在当时就已经出了名的。这么一来,投资商们便纷纷涌了进来。他们把土地全租出去,一亩地一年收回14000元租金,这样社区的经济开始上去了。到2005年底,他们可收租金的厂房、物业,就达25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
绩东二社区能有今天,饱含了镇党委、镇政府的诚心与诚意。
另一个让绩东二社区感受镇党委、镇政府恩泽的是,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当地发展的管理机制。这就是新实行的村一级核算,即取消原先的村民小组。尽管村一级核算目前已在全镇全部推行开,但对绩东二社区这样的穷社区来讲,尤为重要。因为像他们这样的地方,经济基础太差,连一点儿“底子”也没有,又是个偏远社区。村一级核算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就多了。首先是便于资源整合。比如土地,大体分为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农田这3种。没实行村一级核算前,社区往往当不了村民小组的家,有时候想弄个“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事儿,却不好办。二是便于经济的整合。实行了村一级核算后,去年他们把原15个村民小组的收入和社区的经济整合起来,一下子就盖起5座厂房,总建筑面积68000平方米,确保了每年几百万收入的递增。再就是便于人才整合。取消村民小组后,他们把原来的30名村民小组长(副组长),优中选优,只选用了9名同志进入社区工作,分片包干,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工作成本,深受群众欢迎。
为确保村一级核算成果的巩固,镇党委、镇政府还给他们社区3000万不付息的贷款用于发展。绩东二社区没辜负镇领导的一片苦心,他们用这笔钱,组织村民们以最快的速度建起15万平方米的厂房和库房,并完成了对外租赁,于是昔日贫困潦倒的绩东二社区开始……
绩东二社区近年来经济建设得到快速发展,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
毫无疑问,首先是镇党委、政府执政为民办实事的一贯理念。倘若没有小榄镇这个领导班子真心实意帮助绩东二社区这样的边远村摆脱贫困的决心和诚意,倘若没有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一切可以拿出的优惠政策给予百姓们,绩东二社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立地致富”的。这就是小榄镇今天得以全面飞跃发展的支柱与根基。
尽管绩东二社区这几年发展很快,但和永宁社区比起来,其经济收益的差距仍旧很大。毫无疑问,绩东二社区的党支部书记,决不会有很高的年薪收入。但是,绩东二社区作为一个偏远村庄,作为一个几年前还穷得要命的地方,现在社区每年收入在2700多万元,并且每年仍在以三四百万元的速度递增,也是前景看好令人乐观呀!
绩东二社区近年来经济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的第二个启示是:社区领导班子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和战略思想。机遇对于他们,毫无疑问是十分重要的,但我们认为这并不是“主要”——假若他们虽有了好的机遇,镇党委、镇政府给他们的那笔征地款到手里就让他们一家一户地给分掉了,怕是啥事儿也干不成。他们聪明就聪明在懂得投资,懂得搞可持续发展,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绩东二社区经济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的第三个启示是:实行村一级核算,取消村民小组。虽然这一做法在小榄镇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全镇各社区都这么搞了。但是,这一做法,对类似于绩东二社区这样的穷村,其“意义”就尤为“重大”。
我们是否可以把小榄镇推行的集体经济村一级核算改革,视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场“深层次革命”,可另作探讨。但是,小榄镇的这一做法,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凸现规模效益”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主办的《党建研究》杂志,在2006年第4期上以《小榄镇推进城市化的实践》为题,对他们的这一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文章说,小榄镇的这一做法,“一是实施集体经济村级核算后,全镇原有213个村民小组自然消失,重新整合为15个村(居)委会,将分散的213个村民小组的土地、资产等生产要素进行整合的高效配置,实现了规模经营;二是基础设施得到统一规划建设,大型项目征地难、统一规划难等问题迎刃而解;三是集体资产管理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经营更加高效,监控更加到位,确保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四是缩小了村民之间收入差距,避免了恶性竞争,促进了社会和谐”。
启示——确实,手工业革命如果不进入现代化的体制性工业革命,那就无法摆脱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要进入,就必须适应一定的生产关系。如何进入,这需要执政者绝对清醒的认识,比如:在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仅靠内源力量还是不够的,必须同时借助外部力量。
因此,在我们对小榄镇的经济发展探索过程的把脉中,不难发现,这种发展模式实际上是小榄人的独特创造。更进一步说,“小榄模式”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为重要的“模式”,即小榄人的思维模式。这个思维其实并无模式,但特点是:打破传统,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