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小榄:中国第一富裕镇 第四章 和谐之下黄金遍地
2006年1月25日,小榄镇委书记黄标泉同志在小榄镇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说:“2006年的工作任务,可以用‘一、二、三’来概括,就是人均生产总值净增1万元,税收达到20亿元,做好三件工作。三件工作,就是推进全面基础素质教育;调整产业结构,鼓励科技创新,发展第三产业,优化投资环境;扶持一般收入家庭加快发展致富。从而达到提高全民综合素质,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步伐,推动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目标。”
两个“一号”文件。
改革开放以来,小榄镇党委、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抓新城区建设,抓旧城区改造,抓工业区开发,并且在近几年又进行了村一级核算和村改居工作,推进了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小榄镇的经济发展一年上一个台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小榄人的日子过得宽裕了,往后的日子怎么过?有句话说得好:“富裕不一定和谐。”很显然,小榄镇党委、政府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们在全镇大张旗鼓地开展全民基础素质教育,把对公民基础素质教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2006年新春伊始,小榄镇党委、政府下发“榄委〔2006〕1号”文件,作出关于《推进全民基础素质教育的决定》。这是小榄镇党委、政府为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小榄的一项重大举措。
小榄镇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小榄进入了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但据调查,小榄镇17岁至40岁的户籍居民当中(不含在校学生),尚未达到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占有相当大比例,与小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小榄镇党委、政府提出了推进全民基础素质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要求。通过党委组织,社区发动,部门配合,学校负责,全民参与,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变为人才资源优势,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适应效益社会建设,适应市场竞争需求,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其目标任务是:力争在几年内,让全镇17岁至40岁尚未达到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户籍居民,通过参加成人高中或成人中专的培训,学习掌握一定程度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成人高中或成人中专文化程度。同时,鼓励40岁以上的同类人员积极参加培训,争取达到相应的文化程度。
让没有达到高中文化的居民参加培训班,进行培训补课,这在有些地方简直是“天方夜谭”。别说没有开展这种活动,就是开展,也不见得会有人响应、参加。而在小榄,我们看到的,则是十分火爆的场面。全镇现正参加培训人员已达4130人,分布于全镇的6所中学里,到课率达93.6%。每天晚上两节课程,每节课时为45分钟,并且个人要交学杂费,每学期380元。
小榄是个富裕镇,每年政府为社会公共事业投下的钱不是小数。可对百姓进行文化教育培训竟然还要个人交钱?镇领导对我们的疑惑不由得笑了。后来还是镇社区文化教育办公室主任辛群英给揭开了这个谜——在培训没开始前,有关人员曾作过一次问卷调查,征求群众的意见,其中有一条问到参加培训人员的学杂费是个人交好还是由政府出钱为好。问卷的结果,大出所料:多数人说应该由个人交。再往深里问:为什么?群众答:不是自己交钱,学文化的自觉性就不会强!听听,这就是小榄人的素质!镇党委、镇政府就顺水推舟采纳了群众意见。为鼓励大家积极参加学习、培训,他们最后制定了一个奖励办法,即凡到课率在80%以上者,期终再把个人交的学杂费以奖励的方式返还给个人。
辛群英主任告诉我们,仅成人高中(中专)文化补习培训这一项活动,镇里每年将拿出100万元,作为培训经费。
辛群英主任说,目前参加培训的4130名同志,90%的人都是有工作岗位的。群众积极参加培训,与他们“切合实际”的课程设置,也是不无关系的。他们是本着“重基础,求实效”的指导思想来开展成人教育的。根据学习对象范围广、年龄跨度大、水平参差不齐和成年人的特点,注重“群众性,知识性,实用性”,分成人高中和成人中专两种,开设相关课程。比如成人高中,他们以文化基础课程为主,同时适当地开设实用专业技术选修课程。文化基础课程有应用语文知识、应用数学知识、应用电脑知识、综合课(时事、政治、公民道德、家庭教育等)。成人中专则以专业课为主,同时开设部分文化基础课程。比如专业设置有电工、数控机械加工、印刷、家电维修、服装设计与工艺、美容美发、农业种养、农业园艺设计、会计、商贸英语、企业管理、行政管理(文秘)等。学制为两年。全部科目考试合格者,成人高中由镇成人学校颁发毕业证书及相应专业技术等级证书,成人中专由中山市财贸中专颁发毕业证书及相应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国家承认学历。
那天在小榄镇文化教育办公室采访,辛群英主任和文化教育办公室的几位同志争先恐后地向我们介绍文化班的“趣事”:开展成人教育培训班以来,有夫妻双双报名的,有父子同班同桌学习的,有一家几口人到课堂的。永宁社区有一个5口之家,60多岁的老人家带着他20多岁的小女儿,同进课堂学习的还有他的一个儿子和两个儿媳妇。
有位妇女,参加培训学习十分积极,每天晚上不到点就来了,并且从不请假,也没迟到或早退过。文化教育办公室的同志就问她为什么坚持得那么好?那位妇女说,由于她不会说普通话,学校开家长会,她的儿子都不让她去。她说连儿子都歧视她,她再不学习学习,还不早早被这个社会所淘汰?
还有一位学生家长,他说他来参加培训的目的是为了监督孩子。他不会电脑,儿子在那儿鼓捣电脑,儿子到底是在学习还是在打游戏或上网聊天,他看不懂,怎么监管儿子?
这只是其中几个有点儿“特别”的例子。更多走进文化补习班的人是为了学知识、学技术,提高个人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
小榄镇党委、政府,一边在全镇推进公民基础素质教育,把小榄镇打造成学习型社会,使学文化、学技术蔚然成风;一边鼓励企业技术创新,鼓励发展第三产业;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等。与《关于推进全民基础素质教育的决定》一样,2006年新春伊始,同样下发了一个“1号”文件。不过,这个“1号”文件是以小榄镇人民政府的文件下发的,叫“榄府〔2006〕1号”,主题为《小榄镇调整产业结构,鼓励科技创新,优化投资环境的暂行办法》。“暂行办法”对在小榄镇这片土地上,为社会、为人民做出各种突出贡献的人员,如何进行奖励和重奖,作出具体规定。
在2006年新春伊始,小榄镇党委、政府,分别出台了两个“1号”文件,一个号召学习,一个重奖突出贡献者,并已开始进行卓有成效的实施,在社会上树立起一种“比学习,比进步,比文明,比贡献”的良好风尚,这本身就是一种和谐,一种唱响“文明、进步”主旋律的大和谐!
政府作担保——在小榄镇采访,我们听说了一件新鲜事——小榄镇有一个“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专司为企业和一般收入家庭担保贷款和创业贷款服务的机构,如今已扩展到帮助困难学生担保助学贷款等业务。
政府设置一个机构,为企业和困难群众担保贷款,我们不知其他地方有无这种事,起码稀罕。据小榄镇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经理李家浩说,像小榄镇这种以政府的名义专门设置一个担保公司,为企业和困难群众开展贷款和创业贷款担保业务的,在全国其他地方有没有我不敢说,但在广东省确是绝无仅有的独一家。
小榄镇政府的这家信用担保公司,建立于2001年,注册资金为5000万元人民币。公司把这笔钱存放在银行里,以此作为担保基金。截至2006年3月底,已累计为企业和创业群众以及困难学生担保资金11.14亿元,担保金额为3.13亿元。一批原本没有资金,又想干番事业的创业者,是这一担保基金的最大受益者。
小榄镇生产的“榄菊”蚊香,是广东省的名牌商标,同类产品在全国占有量为“老大”。但“榄菊”也曾发生过困境,一度出现流动资金紧张的局面,使企业无法正常运转。正在“榄菊”走投无路时,信用担保公司及时为他们担保了贷款,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像榄菊蚊香那么大的企业,为什么还要找镇信用担保公司担保贷款呢?我们不免产生疑问。
李家浩经理接过话茬说,因为在银行贷款,抵押要求多,办起手续来十分繁琐。像“榄菊”蚊香那样有实力的企业还算好些,费点事不通过担保公司,也许能办成。可银行贷款有时单靠企业运作时间也拖不起。而对于一些刚刚创业、起步的私营者来说,想完成一宗银行贷款几乎是“上天无路”。他们找到担保公司当然就方便多了。由公司来担保为他们贷款,就等于担保公司成了他们贷款的“抵押”。
原来如此!
当然,镇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为企业担保贷款,并不是盲目的,也不是对什么企业都可以担保的。担保公司要视其情况“具体对待”的。比如,在采访中,李家浩经理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家五金企业的老板是小榄人。由于种种原因,前些年他到外地去发展了。受各方面条件限制,他的企业也没有发展很大。小榄工业区开发得火爆,于是他就一心想回家乡来发展。可他缺少发展资金,就找到镇政府担保公司,请求让担保公司为他担保贷款。像这种情况,担保公司采取一种“反向”的方式为他担保贷款,即:担保公司协助他在工业区置地办厂,以此作为抵押,担保公司先为他担保贷款,待他取得各种手续后,再返还担保公司。目前这家企业已发展成为一个中型企业。
据李家浩经理介绍,在小榄镇工业区落户的很多项目,都是采取上述“反向”方式,让企业获得贷款发展起来的。
小榄镇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常年为企业担保贷款,确保了企业的顺利、健康发展,让那些想致富又没有资金实力支持的中小企业有了致富的“梯子”,这自然是一种落在实处的“和谐”动力与机制。据介绍,担保公司为企业担保贷款最大的一笔高达千万元,一般是做500万元以下的担保,以50万至100万之间者居多。
近几年来,担保公司担保最多的,是对那些困难群众的“创业贷款”担保。
小榄镇政府副镇长董祖文、镇党委宣传办公室主任梁满坤,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说,近年来,小榄镇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企业的发展,带动了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困难家庭解决困难,走出困境逐步致富,均收到显著效果。以此来推动共同富裕,构建和谐小榄。
镇领导介绍,在小榄,所谓一般收入家庭,是指本镇户籍人口中人均年收入低于3万元的家庭。镇党委、镇政府为鼓励一般收入家庭成员自立自强,勤奋努力,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对他们在创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必要的帮助。其中有一项,就是政府的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为他们提供创业贷款担保。
为创业贷款担保,这句话的本身,就充满了对弱势群体、对一般收入家庭、对不安于“小富即安”而立志创业者、对立志于创业而又手头拮据者的一种关爱,一种支持,一种鼓励和鞭策。政府操心让群众致富,群众致富缺乏“启动”资金,政府担保为群众贷款——小榄镇政府的这一善举,实在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啊!
李家浩经理告诉我们,仅2005年一年,他们公司就为49名群众成功申请了创业贷款,总发放金额为210.5万元,同比办理人数增加33人,发放金额增加153.5万元。2005年,他们还为184人担保了助学贷款,总发放金额190.78万元。进入2006年,第一季度就发放创业贷款57人,发放金额245.5万元,为186人担保了助学贷款,发放金额200.8万元。
这何止是一种简单的经济担保!它是一种阳光,一种温暖,一种社会的热心援助和党的温暖关怀。
我们不难想见,在那为创业群众担保的众多创业贷款户中,会有经营不错者,会有经营一般者,也肯定会有经营不善者,最后弄得血本无归也不是没有可能。然而,在谈到这一点时,小榄镇党委书记黄标泉同志坦然一笑说:“是的,真正出问题的很可能是在创业贷款上。因为他们是弱势群体,又无创办企业的经验。因此,我们还搞了一个帮贷后的跟踪服务,力争所有创业贷款户都能如政府所愿,如他们自己所愿,尽快发起来富起来。我们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起到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作用。”末后,黄标泉书记说:“为让更多的小榄镇人富裕起来,让社会真正和谐起来,我们赔点小本也值得!”
“三个一”民生工程——走农村城市化道路,小榄镇实行了三大改革。一是推进农村的股份合作制,即把原来的集体经济“固化”给每一位村民,使村民成为了股民,每年按股分红。二是实行村一级经济核算,有效减少了基层管理成本,提高了资源效益,同时也解决了村民小组之间发展不平衡及股民分红差异大等问题。三是村委会改制为社区居委会,促进了全镇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转变,促使全镇农民从“洗脚上田”上升到“洗脑进城”,加速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20多年来,小榄镇的经济一直在快速前进。
然而,经济快速发展的小榄镇,并非没有贫富差异。虽然大多数家庭都过上了好日子,却难免有一部分家庭由于各种原因,日子过得仍很紧巴。据2003年、2004年对全镇就业情况的调查,“零就业家庭”就有44户。有病医不起的现象也有。建立和谐社会,就是为了减少或消除这样的不和谐之音。为此,镇党委、镇政府果断作出决定,在全镇实施“三个一”民生工程
“三个一”,即:让每一个有就业愿望的小榄人(劳动力)都有一份工作,让每一个小榄人都有一份医疗保障,让每一个适龄的小榄人都有一份社会养老保险。
民生工程之一:就业。
为让每一个有就业愿望的小榄人都拥有一份工作,镇党委、镇政府早在2001年就成立了“帮助本地群众就业办公室”。次年,镇党委又专门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组,由镇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一名副镇长和一名党委委员具体负责。领导组下设办公室,配有多名专职工作人员。各社区也相继成立了就业办公室。全镇共有专职人员50多人。镇党委并且把就业工作列入干部考核岗位责任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加大帮助群众就业的工作力度,2004年10月,镇党委、镇政府在2003、2004两年对全镇就业情况进行普查的基础上,再次对全镇“零就业家庭”、困难家庭和有就业意愿且有劳动能力的待业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逐一登记并建立了工作档案,研究制定了帮助就业“三步走”的方案,采取强有力措施推进“零就业家庭”、困难家庭和有就业意愿且有劳动能力的待业人员的就业工作,把生活保障与工作保障结合起来。既注意给经济困难者的生活保障,更着力协助其谋求工作出路;既重视“输血”功能,更注重“造血”功能。“三步走”方案,即:第一步,2004年12月底前,主要解决“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第二步,2005年春节前,主要解决“困难家庭”的就业问题;第三步,2005年6月底前,全面解决有工作意愿、有工作能力的人就业。到2005年5月底,“三步走”方案提前完成,全镇共解决了961人的就业问题。其中,44个“零就业家庭”中,除两人患病无法就业外,其余42户中的42人全部就业。全镇199户困难家庭中,除弱智和残疾的18人、4名无就业意愿的家庭妇女外,其余177人全部就业。全镇881名待业人员,除吸毒、病残、超龄的51人和无就业意愿的88人(主要是家庭妇女)外,其余742人也都有了工作岗位。现在的小榄镇经多次安置,仍未就业的劳动力不到总劳动力的1%。
民生工程之二:医疗。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温饱问题已不再是多数老百姓所担忧的事情。他们更加关心的是自己及家人的健康,更加担心的是当健康出现问题时有没有医疗保障。尤其是患了大病、重病之后……百姓最关心这样的事!
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使小榄人病有所医,镇党委、镇政府决定,从2004年开始,在原来的10万农民参加的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上,在全镇各社区都建立起了合作医疗机制,将原来没有参加合作医疗的5万居民,全部纳入到了合作医疗范围。截至2005年6月底,全镇共144452人参加了合作医疗。具体做法是:以户为单位,个人每年缴合作医疗保障金120元。以“保住院,保大病”为主,在本镇医院住院的药费、手术费可报销90%,且上不封顶(门诊不报)。这一做法,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全镇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2.5%,其中农民参保率达99.8%。不少居民在拥有社会医疗保险后,又参加了合作医疗,从而获得双重保障。
2004年,镇政府补贴合作医疗资金800万元,2005年补贴930万元,为全镇群众提供了有力的医疗保障。2005年,全镇参加合作医疗、商业医疗、医保的群众达21.9万人,即有三分之一的小榄人,享有两份医疗保障。
民生工程之三:养老。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是每一位老人的梦想,也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为此,镇党委、镇政府提出了让全镇达到年龄的人民群众,都要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并拟定全镇社保工作“三步”计划。第一步,确保在企业工作的小榄人全部参加社保;第二步,确保达到年龄的社区股民全部参加社保;第三步,协助达到年龄的其他本地户籍人员参加社保。
让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小榄人拥有一份社会养老保险这一民生工程,不但解决了老人退休后的后顾之忧,还为小榄人创造了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2006年3月1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雒树刚到小榄镇考察工作,在接受小榄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你们提出了‘三个一’工程……这‘三个一’,解决了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问题和生活保障,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这是人生之本,这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这就给全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经验。”
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欧广源在小榄调研时说:“你们搞了‘三个一’工程,我觉得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对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你们能够做这么多的事情,离不开经济发展这个前提。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强大的经济支撑,其他工作便是空中楼阁。”
是的,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一切都无从谈起。同样,没有一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再强大的经济基础也保证不了社会和谐进步的发展。我们采访小榄镇党委书记黄标泉同志时,当谈到实施“三个一”民生工程,他说:“我们当时提出让每一个小榄人都拥有一份工作,也不完全是针对‘零就业家庭’和‘困难家庭’的。我们还有一种考虑,就是动员富裕户家庭人员,也都积极参加就业,为社会创造财富。小榄镇经济的发展,使部分富裕起来的群众,产生了‘小富即安’、‘稍富则满’的思想。如果小榄镇因经济发展而滋养出一批衣食无忧、吃饱等饿、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懒大头’,岂不大煞小榄镇的风景吗?”
黄标泉书记的这番话,让人深思。
尊重富人,关爱穷人,帮助“四种人”
尊重富人,关爱穷人,帮助“四种人”,是中共小榄镇党委、政府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目前,一个居者有其屋、少有所学、劳有工作、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无人不饱暖,无处不安康”的和谐社会,已在小榄镇初步形成。
一提到“富人”、“有钱人”,某些对富人有着抵触情绪者,往往在大脑里更多闪现出的是“杀富济贫”、“为富不仁”、“富而不贵”之类的字眼。
这也难怪。
我们读过许多赞美玫瑰、鸽子以及蜡烛的诗,但从未读过一首赞美富人、有钱人的诗,反倒有不少唾骂富人和金钱的檄文。是人们不喜欢富人?是人们生就对有钱人有仇?是富人对人类的贡献比不上玫瑰、鸽子和蜡烛?不是!实际上这只能算是人们的一种普遍“心态”,或者说是人们对富人在心理上的一种“对峙”——有着这样一种抵触情绪,又怎么会写诗赞美富人赞美有钱人呢?
然而,在小榄镇“尊重富人,学习富人,赶超富人”,是一种早已深入的社会风尚;“不能仇富,不能劫富,更不能杀富”更是一种社会公德。
2005年初,小榄镇党委、政府向全镇提出了“尊重富人,关爱穷人”的号召。
据调查,小榄镇家庭财产超千万元的富裕家庭,约占6.4%。镇党委认为,这些“富人”依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勤奋拼搏,努力创业,过上了富裕生活。他们不但积累了资产,也向国家交纳了税金,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国家和社会,特别是为小榄镇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富人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镇党委、镇政府及全镇人民,应创造更好的环境,让富人更加富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为此,镇党委号召全镇人民以富人为榜样,鼓励更多的人创业,勤奋劳动,走上发家致富之路。镇党委、政府一方面每年组织企业家到外省市和国外参观考察,广泛交流,让他们获取市场信息,了解形势发展,把企业做大做强,并为成长性好、缺乏流动资金的企业协调金融机构提供贷款。一方面积极引导教育,鼓励富人“富而向善”,“富而行善”,积极参加各种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活动,如扶贫济困、赈灾助学等,主动扶助需要帮助的人,向社会奉献爱心,用实际行动赢得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尊重。全镇成立了28个文体协会,根据各位企业家的爱好和兴趣,将他们请到协会中去,并让他们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如华帝公司总经理是镇摄影协会会长,榄菊集团董事长是镇青年书法协会理事兼小榄印社顾问,华锋制锁公司董事长是镇篮球协会副主席等等。仅镇篮球协会,就集中了数十位大中型企业的业主。这些企业家既是文体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又是组织者和策划者,更是文体活动的资助者。如镇传统的三人篮球赛、中国象棋赛、乒乓球公开赛、书画大赛等活动,费用全部由企业家自发资助。
各协会开展的文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业余生活,提升了文化品位、营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
关心群众生活,特别是关心贫困群众的生活,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
截至2005年底,小榄镇的贫困家庭仍占约3.1%。这些家庭的困难,不是“社会体制原因”所致,不是“缺乏工作岗位原因”所致,也不是“个人原因”所致,而是“特殊原因”——有些甚至是“不可预见性原因”所致。如家庭成员患上绝症或慢性疾病;如意外事故导致丧失劳动能力;如家庭成员有遗传性缺陷……对这些因种种各不相同的原因而致贫致困的家庭,怎么办?镇党委、镇政府在提倡尊重富人的同时,更重视关心、帮助穷人的工作。镇里多方面、多渠道投入人力、财力、物力,构建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体系、五保户供养制度、临时性困难救助、基本医疗报销制度、教育基金制度、就业救助和法律援助等等社会救助体系,形成了全社会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的良好社会风尚。
如今,在小榄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人均每月350元。全镇共办理低保户829户2439人,经费由市、镇两级政府共同负担,每月发放低保金371557元,镇财政负担发放金额的73.6%。残疾军人的生活补贴,也由原来的家庭人均每月500元提高到800元,同时政府出资356352元,为48名残疾军人购买了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彻底解决了残疾军人的生活之忧。临时困难救助工作也做得有声有色,自2001年至2005年底,全镇共实施临时困难救助500余人次,救济金额1578744元。从2003年起,镇党委、镇政府决定在全镇实施基本医疗救助金报销制,制定了农村低保户每人每月35元和城镇低保户每人每月42元的定额救助制度,减轻了低保家庭的医疗负担。2005年,全镇又把基本医疗救助标准统一调整为每人每年500元,同时为全镇低保家庭成员共1675人,全数购买了合作医疗,解决了穷人看病难的问题。从2001年至2005年,全镇资助镇外读高中、大中专学生近200人次,资助金额70余万元。同时还开展了“同在蓝天下,共享一片爱”活动,全镇500多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850名困难家庭学生……
呵,社会太复杂!形形色色,包罗万象。构建和谐社会谈何容易!它需要平衡协调每一个条块,关注整体的每一个角落。经济腾飞、政治文明、民生幸福的小榄人也不得不把一部分精力用于管好“四种人”身上!
所谓“四种人”,是指吸毒解戒人员、刑满释放人员、行为偏差人员(含在校行为偏差生)和辍学青少年。
“虽然这‘四种人’在小榄镇为数不多,但如果不能有效地做好教育转化工作,不但会影响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家庭,还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使其成为社会包袱。因此,镇党委对这项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把社区教育就业工作列入了文明社区建设的考核内容之一。”镇党委书记黄标泉如是说。
为做好“四种人”的工作,2004年8月,小榄镇成立了“小榄镇社区教育就业办公室”,由一名副书记和一名党委委员专门负责。各社区也相应建立了“社区教育就业办公室”,全镇建立起一支由159人组成的社区教育就业工作队伍。
镇教育就业办公室辛群英、麦少容两位负责人向我们介绍,自2000年,近7年来,全镇共有刑满释放人员283人,吸毒解戒人员524人,辍学青少年204人,行为偏差人员(含在校偏差生)142人。镇党委、镇政府要求,一定要做好吸毒解戒人员和刑满释放人员生活和思想动态跟踪,想方设法为他们妥善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使其尽快重新融入社会,走向新生活。一定要热情、耐心地做好行为偏差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他们转变对社会的看法,转变人生观。一定要积极帮助辍学青少年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使他们重返学校完成学业。为切实做好“四种人”的工作,镇教育就业办公室的同志们“多管齐下”,采取与社会、学校、家庭相结合,与就业工作相结合,与培训工作相结合等等办法,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辛群英、麦少容同志还向我们介绍了不少生动的事例——初二女生李某,受外面世界的影响,经常出入于酒吧,发展到后来连学都不愿上了!镇教育就业办公室的同志三番五次地找学校和家长了解情况,在摸清了该生的“具体情况”后,再“对症下药”,最终使李某回到了课堂。
社会青年罗某,是个独生子,他父亲去世后,因母亲是个清洁工,收入微薄,不能满足他的开支要求,常常动手打他母亲。镇教育就业办公室的同志得知这一情况,多次主动上门做罗某的思想工作。先是动员他参加技能培训班,结业后又帮他联系到一家企业,让他当了一名维修工。如今,罗某不但不打母亲了,还给母亲钱花,并且还谈上了女朋友……
据介绍,全镇179名辍学学生,基本上全都复学回校了。其他“三种人”,也大都悔过自新,融入社会,走上了新生活。
尊重富人,关爱穷人,帮助“四种人”——小榄镇开展的这些温暖人心的活动,实在让人感动。这些看似“小事”、“平常事”的事,处理得不好,就会后患无穷,就会给社会给家庭给个人带来极大的悲哀。比如说那些辍学的孩子,如果没有帮助“四种人”的爱心活动,他们就会陷入泥坑,甚至不能自拔。如今他们都回到课堂上去了……
近年来,小榄镇党委、镇政府倍加重视教育,加大了教育事业的投入,促使其成为小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领跑员,带动小榄镇经济社会更快发展。
1.布局调整:把原有的41所中小学校采取“撤销、合并、搬迁、转制”等办法,调整为小学20所,中学8所,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2.硬件投入:近几年来每年均投入超1亿元,共投入近6亿元,新建扩建了24所中小学校舍。另外,镇政府还发动了镇属几大公司资助农村小学的建设以及增添现代化教学设施,其中2004年资助额为500万元,2005年的资助额800万元。
3.重视均衡:在重点学校里挑选优秀的教学骨干,派到薄弱的农村学校担任副校长,带去优质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4.创建品牌:目前,全镇已有国家重点职业中学1所,省一级学校13所,市一级学校或市规范化学校5所。2003年11月,小榄镇顺利通过“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评估验收。
5.普及教育:普及12年教育,使所有学生都能读上高中,并能上到自己满意的学校。
小榄镇虽小,但是折射的却是当代中国历史进程的大世界!它的发展过程既是发展经济的过程,又是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它让所有了解它进程的人感到激动。让我们尤为振奋的是,富裕了的小榄人,没有忘记“精神文明”建设,他们建设了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谐小榄镇,建设了一个“无人不饱暖,无处不安康”的美好家园!
在春光明媚的4月里,我们行走在小榄75.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不见传统意义上的“乡村”了,工业化、城市化已在这片热土上处处展现。只有在偏远之地,偶见一片片“田园风光”,栽种的却是花木,而不是庄稼。陪我们“观光”的冯结红小姐告诉我们,那一片片“田园风光”是一家规模较大的花木公司。前几年在昆明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就是这家公司代表广东省去参展的。
我们去参观小榄镇工业产品陈列馆的时候,已是中午下班之后的时间。为了多看一些单位,采访安排十分紧张。参观镇工业产品陈列馆,只能“见缝插针”。我们去时,只有一位姑娘正在吃着盒饭。冯女士向她说明了我们的来意,她便领我们去陈列馆参观。姑娘一边领我们参观那一排排、一层层品种繁多、应有尽有的各种工业产品,一边向我们讲解。小姑娘不仅普通话说得好,而且能把那么多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产品,从生产厂家、产品品牌、市场占有率、消费者满意度、所获得过的荣誉、所产生的效益等等,全凭她那张伶牙俐齿的美嘴,说了个溜儿转。我们都被姑娘的记忆和精美的解说所折服,便好奇地问她是什么地方人?哪所高校毕业?芳龄几许?姑娘笑笑说:“我就是小榄镇人,去年高中毕业没考取名牌大学,就到这儿来上班了,今年算是20岁了吧。”我们问她咋就讲解得这样好?她再次向我们微笑作答说:“干一行就尽可能干好一行呗。”
小榄有“菊城”的美誉,菊花文化贯穿于小榄的历史。
初起有“菊试”、“菊社”等民间组织,后逐渐演变为10年一度的“黄花会”。清嘉庆甲戌年(1814)举办大型菊花盛会,此后相约每60年一届盛会。
1994年11月19日至12月5日,小榄镇隆重举行了第四届甲戌菊花大会。大会布展10平方公里,陈展菊花82万盆,1568个品种,吸引了海内外嘉宾、游客600余万人观赏。
2004年11月,小榄镇举办(甲申)菊花文化艺术欣赏会,以“魅力小榄,展示菊艺新风采”为主题,在布展和菊艺上均有新突破。最大的一棵单株菊达45圈6211朵花,楼高23.26米的赏菊楼和单株嫁接247个品种的大立菊,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菊会期间,国家文化部授予小榄“中国菊花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2005年底,“小榄菊花会”被推荐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菊花的精气神韵已与小榄人融为一体,成为小榄人不畏艰苦、勤劳勇敢、拼搏奋斗的精神动力,更成为现代小榄人把握先机,开拓各项辉煌事业的原创生命力。
小榄菊花,久负盛名,然而这只是小榄之一景。“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村镇建设全国楷模”、“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全国民政工作全优乡镇”、“全国造林绿化百佳镇”、“全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五强镇”、“国家卫生镇”、“中国花木之乡”、“中国书画之乡”等等,的确是景点多多,让人目不暇接!
蓝天,碧水,绿地,花鸟。
小榄镇由一个以农业人口居多、以农业为主业的乡镇,在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以极快的发展速度,如今已发展、建设成为一个拥有15.7万户籍居民、16万外来人员的总计30余万人的新兴工商业城市。街道宽广洁净,建筑雄伟壮观,河流清澈见底,绿地如织似锦……小榄镇美不胜收!小榄镇真是遍地黄金可收!
小榄镇真美,处处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洁净、卫生,给我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不要说宾馆饭店、办公场所、旅游景点、文化中心、临街商铺、集会广场……就连旮旯里也难见灰尘。这里离海洋近,也许与“海洋气候”有关。即使是这样,我们认为也是与政府对这里的有效管理分不开的。如果说穿皮鞋在小榄镇行走,十天半月仍是一尘不染、不需上油与海洋气候有关,那么地上连个烟头儿都见不到,就出自政府对这座城市管理有方的原因了——据说,中央某部一位官员到小榄镇调研,为验证离京前有人向他介绍的“小榄如何洁净卫生”之说,便在进入小榄境内后以步当车,沿街穿巷而走,走了几里路才发现地面上有一个烟头。随之这位官员连声称赞:“小榄洁净卫生果然名不虚传!”
南海之滨美丽的菊城,你是祖国的一颗明星;
看万菊争艳人杰地灵,闪烁着中华文明!
这是《菊城之歌》中的一段歌词。
小榄的确太美,美得让人有种冲动,有些忘返。怪不得现任菊城中学校长的吕麟和小榄镇教育办副主任的杨新华等这些高学历、有作为的年轻人,不仅自己应聘来到这里,而且把妻儿老小也纷纷从老家接来,永久性地在小榄镇安家落户——原来,他们都是被“创业、居住”两适宜的“小榄之美”迷住了!
何止吕麟、杨新华,如今在小榄安家扎根的已有十几万人,他们与饱含感情的小榄本土人一起,激情地演绎着这个美丽家园中国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