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巨人林立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儒学可以称为“儒教”吗?

由孔子所创立的学说,简称“儒学”。儒学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它是一门解释经典的学问。这些被解释的经典内容,是孔子以前中国传统文化中居指导思想地位的成分,即如何按照上帝或者天的意志,把国家治理好。孔子最完整地继承了传统文化和这些文化设施中所体现的思想,并且通过自己的重新解释,使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都得到了根本的进步,同时也就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他的思想为代表的儒家学说。

这些被解释的经典一般说来有六部,即“六经”(《诗经》、《尚书》、《礼仪》、《乐经》、《易经》、《春秋》)。孔子去世后,被尊为圣人,于是被认为是孔子的著作的,或者被认为是孔子传授的著作的,或者记载孔子言论的书,都被当做经典,这样的经典有《论语》、《礼记》、《孝经》;再后来孟子等人也被尊为圣人,于是他们的作品《孟子》也被当做经典;还有两部书,被认为是孔子以前的书,如《周礼》,后来也被儒者们当做经典。而解释这些经典就成为儒学的基本内容。直接的解释开始时叫做“传”,后来也叫做“注”、“疏”、“解”、“释”等等;间接的解释,形成后来被称为“子书”的主流部分。因此,可以说,儒家学说继承了在它产生之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后来又被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延续下来。

至于“儒学”是否可以称之为“儒教”,至今仍有争论。赞同“儒教”的一派认为,儒教是中国古代的国家宗教,这个宗教的神灵系统是中国传统宗教的延续,它的理论部分是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他们认为,汉武帝把儒学定为国家的指导思想,标志着儒教的诞生;1911年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国,取消了对上帝鬼神的祭祀,标志着儒教的崩溃。儒教把天(上帝)作为至上神,但是对天作出了重新解释。儒教有自己的宗教组织,就是国家设立的专门负责祭祀的机构,起初叫做“太常”或“奉常”,后来叫做“礼部”。儒教认为天子就是上帝之子。与基督教不同的是,基督教的上帝之子只有一个,而儒教的上帝之子,则要由上帝根据他们的德行而加以任免。上帝任免天子,天子任免官吏,官吏的主体由儒者担任。

也有人反对把儒学称之为儒教,他们认为中国古代是没有宗教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