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辉映百代的法兰西文苑 《茶花女》背后的英雄——小仲马

我并没有从这个故事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像玛格丽特那样的姑娘都能像她一样地为人;远非如此,但是我知道她们之中有一位姑娘,在她的一生中曾产生过一种严肃的爱情,她为了这个爱情遭受痛苦,直至死去。我把我听到的事讲给读者听,这是一种责任。

我并不是在宣扬淫乱邪恶,但是不论在什么地方听到有这种高贵的受苦人在祈求,我都要为他作宣传。

我再重复一遍,玛格丽特的故事是罕见的,但是如果它带有普遍性的话,似乎也就不必把它写出来了。

——小仲马《茶花女》

在一个多世纪之前,《茶花女》就借着那个不识一个洋文的林琴南之手飘洋过海来到中国,这时候它被翻译成《巴黎茶花女遗事》。从西方到东方,《茶花女》不知赚取了多少痴心人的眼泪。它的作者小仲马虽然因此大名鼎鼎,但是关于他的身世,人们也许不甚了了。

小仲马出生于1824年,父亲大仲马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的一员骁将,小仲马是他的私生子。他从小就因此备受他人的奚落和羞辱,这对于一个不满7岁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种强烈的刺激和可怕的打击。直到小仲马的晚年,他还一直记着这种屈辱。小仲马本来是一个在贫困屈辱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纯朴少年,但后来回到那位大作家父亲的身边后,大仲马的那种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为这位涉世不深的青年树立了一种最现实的“榜样”,小仲马也开始了声色犬马的荒唐生活。不过,出身贫穷的小仲马生活虽然放荡,但良知却尚未完全泯灭。他不满20岁便发表了小说和诗歌。但真正使他能够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是那部脍炙人口的《茶花女》。正是他同巴黎名妓阿尔丰西娜·普莱西的偶然相识成就了这部名作,在经过了这段爱恨交加的爱情之后的1847年6月,也就是在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去世4个月之后,小仲马又来到他曾与阿尔丰西娜一起度过一段愉快岁月的乡间,睹物思人,激起了他创作的冲动。于是他闭门写作,在一月之间写成了小说《茶花女》,小说出版后立刻为小仲马带来巨大的声誉。

小仲马在小说《茶花女》问世后不久,他立即尝试着手把它改编成话剧剧本。如果说小说《茶花女》的创作一帆风顺的话,那么话剧《茶花女》的问世却费尽波折,而且最使小仲马料想不到的是他的父亲、剧作家大仲马力劝儿子打消改编《茶花女》的念头,并断言这不是一个好的题材,没有观众会欢迎它。但是小仲马却不为所动,一心一意改编创作剧本《茶花女》。最后当大仲马读到他儿子写成的剧本《茶花女》时,也感动不已。然而,当时法国的书报检查部门却又以“该剧不符合道德规范”为借口阻止话剧《茶花女》上演。经过近3年的努力争斗,话剧《茶花女》才获准在巴黎杂耍剧院演出。

至于歌剧《茶花女》的创作,它几乎是与话剧《茶花女》同步进行的,而且同小仲马本人毫不相干。当小说《茶花女》风靡一时的时候,意大利着名的音乐家威尔第正在巴黎。这位天才的作曲家立即从这部小说里获得了启迪和灵感,在话剧《茶花女》公演之后,威尔第请他的好友皮阿威写出歌剧《茶花女》演出脚本,然后便以满腔热情投入了谱写工作。1853年3月6日,歌剧《茶花女》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一家着名的剧院——菲尼斯剧场首次公演。

小说、话剧、歌剧,《茶花女》的故事内容基本上没有多大的改变,故事的中心是男主人公阿尔芒与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小仲马揭示了阿尔芒与玛格丽特悲剧的社会意义。他敏锐地感受到这位不幸的风尘女子之死不是一桩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种具有深刻含义的社会现象。他由此想到了自己的那位可怜的亲生母亲,想到了社会的种种残酷和不平。小仲马的创作观念因而出现了深刻的变化,完善道德、追求理想成为小仲马文学创作的原则。尽管小仲马心目中的“道德”和“理想”不过是一个模模糊糊的概念,但是读者们分明可以在《茶花女》中看到作者对那种压抑人性、摧残爱情的虚伪而又残酷的道德观念的批判和鞭挞,这是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痛楚的呐喊。故事的主人公玛格丽特美丽、聪明而又善良,虽然沦落风尘,但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她充满热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生活,在希望破灭之后,她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他人。这一切都使烟花女子的形象闪烁着一种圣洁的光辉,“茶花女”也因此成了美丽、可爱而又值得同情的女性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