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美利坚文学的百花园 黑色的幽默——《第二十二条军规》

在《第二十二条军规》里,我也并不对战争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官僚权力结构中的个人关系。

——海勒

我要让人们先开怀大笑,然后再回过头去以恐惧的心理回顾他们所笑过的一切。

——海勒

幽默总是为人们带来欢笑,但黑色的幽默就不仅仅如此了。海勒的《第22条军规》中充满了幽默,幽默中又充满智慧,弥漫着轻松的气息,如同一部经典的轻喜剧电影。但仔细回味之下,你就会对战争充满恐惧,对官僚体制充满厌恶。进而,你会情不自禁地为作者的写作技巧和巧妙构思拍案叫绝。

生于1923年的约瑟夫·海勒是美国黑色幽默派代表作家,他出身于纽约市布鲁克林一个犹太移民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19岁就应征入伍,服役于美国空军,当投弹手,执行过约60次飞行任务。战后进大学学习,1948年毕业于纽约大学。194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曾任《时代》和《展望》等杂志编辑。1958年开始在耶鲁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小说和戏剧创作。1961年,作者历时6年完成的长篇小说《第22条军规》问世,一举成名,当年即放弃职务,专门从事写作。除《第22条军规》外,海勒还发表过长篇小说两部:《出了毛病》(1974年)和《像戈尔德一样好》(1979年)。1963年获美国文学艺术学院奖学金,1977年被选为艺术学院院士。1982年,海勒被一种突如其来的麻痹症击倒,他在病榻上挣扎了几年。恢复健康后,海勒同结发35年的妻子离婚,娶了帮助他康复的护士。晚年的海勒一直没有搁笔,逝世前他刚刚完成最后一部小说《一位艺术家的老年画像》。

海勒是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在黑色幽默文学中影响最大,成为这一流派的支柱。他的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注意挖掘社会重大主题,揭示现代社会中使人受到摧残和折磨的异己力量,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他的创作方法往往是从超现实而不是从写实的角度出发,经常以夸张的手法把生活漫画化,表现了一种和写实性质的真实完全不同的真实。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一个飞行大队驻扎在地中海的“皮亚诺扎”岛上。这是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大队指挥官卡思卡特上校一心想当将军,为了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千方百计博取上级的欢心。他一次次任意增加部下的轰炸飞行任务,意欲用部下的生命来换取自己的升迁。这支部队里还有两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一个是一本正经而野心勃勃的谢司科普夫少尉。他毕业于预备军官训练队,大战爆发他颇为高兴,因为战争使他有机会可以每天穿上军官制服,用清脆、威严的嗓音对那些就要去送死的小伙子大喊口令,而他自己由于视力不佳,且有瘘管病,所以没有上前线的危险。他为了邀宠上级,飞黄腾达,就发疯似地专心训练自己的中队,以求得在检阅中获胜。由于他研究出不挥动双手的行进队列,被人称为“名不虚传的军事天才人物”,从此步步高升,最后当上了中将司令官。另一个是食堂管理员迈洛,他貌似“忠厚老实”,可是赚钱有术,以伙食采购为名,大搞投机倒把,办起了一个跨国公司。他用大批飞机走私,甚至还雇用敌人的飞机为公司运输,向敌人承包保卫桥梁等等。后来居然成为国际知名人物,当上欧洲不少城市的市长和马耳他的副总督。

本书主人公尤索林就生活在这个围绕着战争怪物旋转的光怪陆离的世界里。他是这个飞行大队所属的一个中队的上尉轰炸手。他满怀拯救正义的热忱投入战争,立下战功,被提升为上尉。然而慢慢地,他在和周围凶险环境的冲突中,亲眼目睹了那种种虚妄、荒诞、疯狂、残酷的现象后,领悟到自己是受骗了。他变严肃诚挚为玩世不恭,从热爱战争变为厌恶战争。他不想升官发财,也不愿无谓牺牲,他只希望活着回家。看到同伴们一批批死去,内心感到十分恐惧,又害怕周围的人暗算他,置他于死地。他反复诉说“他们每个人都想杀害我”。他渴望保住自己的生命,决心要逃离这个“世界”。于是他装病,想在医院里度过余下的战争岁月,但是未能如愿。

根据第22条军规,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同时又规定,凡能意识到飞行有危险而提出免飞申请的,属头脑清醒者,应继续执行飞行任务。第22条军规还规定,飞行员飞满上级规定的次数就能回国,但它又说,你必须绝对服从命令,要不就不准回国。因此上级可以不断给飞行员增加飞行次数,而你不得违抗。如此反复,永无休止。最后,尤索林终于明白了,第22条军规原来是个骗局,是个圈套,是个无法逾越的障碍。这个世界到处都由第22条军规统治着,就像天罗地网一样,令你无法摆脱。他认为世人正在利用所谓的“正义行为”来为自己巧取豪夺。最后,他不得不开小差逃往瑞典。

《第22条军规》是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也是着名犹太小说家约瑟夫·海勒的成名作。黑色幽默出现于60年代,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这一流派的作家侧重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他们用放大镜和哈哈镜把这种荒谬和压迫加以放大、扭曲、变形,使之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现实的无可奈何的悲观心情。《第22条军规》虽然以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空军的一个飞行中队为题材,但实际上并没有具体描述战争。本书的要旨正如作者自己说过的那样,“在《第22条军规》里,我并不对战争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官僚权力结构中的个人关系”。所谓“第22条军规”是个并不存在却又无所不在的东西,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像浮云一样漂浮不定,像梦幻一样瞬息万变,一会儿命令这个,一会儿又限制那个。它有无数项内容,它对一切领域都生效。很明显,这样一条具有无上权力和任意性的军规是官僚统治集团制定出来的,是一种“有组织的混乱”和“制度化了的疯狂”的象征,集中表现了军事官僚体制灭绝人性的本质。它总是在设法整人,你无论怎样挣扎也逃不出它的手心;它总是有理,你总是无理,你必须放弃那想要问个明白的念头,你得时刻准备承受它的打击。第22条军规就是如此滑稽,如此可怕。

《第22条军规》之所以能一鸣惊人,成为当代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作者在艺术技巧上的创新。在这部作品中,海勒摒弃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创作手法,一方面采用了“反小说”的叙事结构,即一种类似戏剧的“人像展览式”的结构,只用叙述、谈话、回忆来组接事件、情节和人物;另一方面又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力使事件和人物极度变形,一件件、一个个都是那样荒诞不经,滑稽可笑,以此来博得读者的凄然一笑,并且让人们在哭笑中,不得不去回味,去思索。作者还充分运用象征手段来表达自己对世界、对人生、对事物的看法。其中寓有深刻的哲理思考,正如有的评论者所指出,这部作品其实是一部晦涩离奇的当代寓言,“看来胡搅蛮缠,其实充满哲理,因为只有高度理性的人才能充分注意到事物中隐含的非理性成份”。

《第22条军规》自问世以来广泛流传,影响深远,已成为美国社会压迫制度、专制势力的象征,这一制度和势力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人们痛恨它,企图推翻它、消灭它。在这一点上,作者说出了世人的心声,小说因此受到热烈欢迎。“第22条军规”也作为一个词语,进入美国语言乃至世界语言,被人们广泛地加以使用,成为“进退维谷的状态”或“无法摆脱的困境”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