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傣族英雄史诗 第二节 《粘响》
“粘响”是一个地方的名称。这里,美丽富饶,国王的女儿西里罕,原是天神英叭之妻,后投胎人间当了公主。公主漂亮的名声传遍四方,许多国家的王子带上金银和礼品来求亲。国王很发愁,不知给哪家合适。王子们都失望而去。从此,喧闹的王宫变得非常冷清,人们不再来跟西里罕接近。公主只能永远孤独地呆在竹楼里。天上的月亮神苏里雅底知道公主非凡的美丽,变为一位潇洒的青年,从月宫飞到了公主的竹楼,弹响了公主的〔ding丁〕琴,惊醒了梦中的公主。从那以后,每天太阳一落,苏里雅底便下凡与西里罕幽会,天刚放亮,又飞回天上。时间已过去一年,宫女和卫兵都没有发现。但西里罕却发生了变化,脸色苍白,已有身孕。
国王觉得女儿的事太丢脸面,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声,决定要杀死她。他命令卫士将公主砍成三段,把她的心喂鸡。老臣见公主还太年轻,不忍心让她死去,便向国王请求说:“不要为这点小事损害了国家的平静,不如把她放上竹筏,让江水把她送出国境。”于是国王把妻子和女儿都置于竹筏上,任其漂流。这一举动,惹得天怒人怨。王后与公主刚漂走,粘响即变得一片漆黑,乌云翻滚,雷声隆隆,风雨交加,熊熊的火光围绕着宫廷。国王好似发了疯似地乱钻,全身泡在粪水里,长满了蛆虫。这场灾难连续了七天,等到人们发现国王,他已奄奄一息。人们骂国王罪有应得。
竹筏漂到一片幽美的平坝停住了,母女俩被一野和尚帕拉西收留。西里罕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叫苏令达。苏令达从帕拉西那里学会了各种本领。帕拉西还发现一棵麻模树,有各种不同的枝桠,不同枝桠结的果子,倘若被人吃了,有的会毒死人,有的会发生灾难,有的会使人变成猴子或老虎,但其中有一枝所结的果子吃了会使人变年轻,另一枝的果子会使人变得聪明和力大无穷。帕拉西就利用那树上的好果子,使苏令达变得英俊、有力而智慧,使王后和公主变得更美丽动人。
苏令达发现一个大湖,在那里洗过澡就不会生病。他希望多病的母亲到湖里洗过澡以后,能永远健康。岂料魔怪将公主从空中劫走。因天神搭救,西里罕周身发出烈火,烫得魔鬼不敢近身,她才从空中落到地上,脱离了险境。她在森林中徘徊了七天,得到一位猎人的搭救。人们把她当尊贵的客人。这消息传到当地的国王那里,国王强娶她为妻,并以最隆重的礼仪迎娶。哪知国王每次走近新娘时,就感到昏沉沉,心发颤,身发抖,再靠近,则有火烧身。国王为了顾全体面,禁止宫女传扬开去。
西里罕因思念儿子,郁闷不乐。在一次赶摆(集市)的时候,家乡的人见到了她,回去报告国王。她的父王便派人把她接回国。
苏令达在寻找母亲的过程中,结识了两个朋友,一个叫丢娥,善射;另一个叫捧玛,会法术咒语。国王派出去的使者在森林里发现了他们,把他们带到粘响。苏令达还结识了龙王,龙王为了帮助他尽快找到母亲,送给他一块宝石。这实际是一面奇特的望远镜,从那上面能看到他想看到的一切。他继承王位以后,外祖父为他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选美活动,然而没有一个姑娘令苏令达满意。他用宝石照到了一位远方的公主,叫景达南西,住在勐西丙。他找到一只会说话的雄鹦鹉,写了一封情书托它带到勐西丙去。
勐西丙的公主景达南西有一只雌鹦鹉。那天,它到花园去为公主采花,雄鹦鹉凑上前去,说明来意。公主从雌鹦鹉的禀报中得知苏令达倾心于她,急忙召见,并且写了回书。这封信全部是一道道难题,考考苏令达的智慧。苏令达的答复令她十分满意。从此,两人便传递着鹦鹉情书。这种情书在傣族民间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内容深奥隐晦,文字含蓄,一般用来考察对方的知识和智力。
苏令达与景达南西双方感情成熟以后,男方便派使臣带上丰厚的礼品去求亲。不料这次求亲很不顺利,遭到公主哥哥桑哈的反对。桑哈对使者说:“我们是高高的椰子树,你们怎么攀得上。”求亲的队伍只好暂退水边住下,准备用计抢走景达南西。他们用木头做成500只猴子,一念咒语,全部变成了活猴;他们又用木头搭成一间会飞的房子,等深夜来临,500只猴子坐在会飞的房子里到了公主的竹楼上,把公主连人带床搬上房子飞走了,竹楼里留下的是500只猴子。
桑哈见妹妹被劫走,不听别人的劝告,调集了大批人马,分几路向粘响出发。时经七个月,闹得损兵折将,未能攻克。桑哈又搬动了更多的兵马,分左、中、右三路,一直打到粘响的京城下,因为城的四周有大江环绕,水里又有各种可怕的凶猛动物,无法过江。桑哈想把粘响的人困死在城里。其实城里已经种了稻谷、青草和树木。这样相持了10年,粘响的人畜活得好好的。
桑哈发动新的进攻,被苏令达击败。桑哈的父亲劝他不要再打下去,他不仅不听,还将父王放逐到江中的竹筏上。经过几场大的战斗,桑哈手下的大将全部死光了,只剩下他一人,被苏令达所俘,掼在地上,地面突然炸裂,出现一个大洞将他掩埋了。苏令达带上礼物安抚勐西丙人民,同时治理勐西丙和粘响两块地方。
这一史诗的创作者是僧侣祜巴勐(和尚中较高职务的名称)。该祜巴勐在傣族古代神话传说的基础上,又接受了佛经文学的影响,写成这一长诗。然后回流于民间,世代传唱,便出现了不同的异文和手抄本。这是傣族中世纪知识分子和民间艺人共同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