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宋辽金夏时期的地名 第五节 金、南宋的路与西夏、大理的政区
金的地方政区基本上采用宋制。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分为中都、上京、东京、北京、西京、南京、大名府、河北东、河北西、临潢府、咸平、河东南、河东北、京兆府、鄜延、庆原、凤翔、临洮、山南东、山南西等20路。此外,上京路所辖的曷〔he合〕懒、蒲与以及东京路所辖的婆速、曷苏馆等都是根据其原有的部族而设立,是特殊的类型,与一般的路有所不同。
金的统治阶级加给各族人民的负担是比较繁重的,但有些工作却也有功于后世。以今北京地区而言,修通闸河,发展水运,升潞县为通州,使之成为水运上的重要城市。又如兴修了广利桥(今卢沟桥),到元代成为西方人为之惊叹的马可·波罗桥。此外如大宁宫与香山寺的兴建,以及仰山(今妙峰山)的开辟,也都有益于后世,此外在金代也有了南苑的名称。
南宋政权继北宋后,偏居临安(今杭州),其政区基本沿袭北宋。《宋史·地理志》说:“其所存者两浙(两浙东、两浙西),两淮(淮南东、淮南西),江东、西(江南东、江南西),湖南、北(荆湖南、荆湖北),西(“西”当为“四”之误)蜀(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利州),福建、广东、广西十五路而已。”当时京西南路仅北部失去一部分,且路的中心襄阳府仍在,利州路也曾分为东、西二路(曾分合多次),所以又有南宋为十七路之说。北宋时以转运使(漕司)的驻地为路的治所,南宋则改以安抚使(帅司)的驻地作为路治。这也与适应当时的战争环境有关。此外,还应说明的是,《宋史·地理志》在州名下除了记有上、中、下等表示等级外,还加上郡名,例如潭州下有长沙郡,广州下有南海郡,实际宋代并无郡级的区划,郡不过是州的别称或雅称而已。宋人所编写的地方志有的也不用州名而用这一别称。同样把州的长官称为郡太守。
以今宁夏为中心的西夏,为羌族一支的党项人所建,归附唐朝后,唐王朝任其酋长为都督并赐李姓,唐末因参与镇压黄巢的起义军有功,任命为夏州节度使,辖有今陕北榆林地区及内蒙古伊克昭盟南部的大片土地。五代时中原地区混乱,党项首领乘机扩充势力,在宋辽对峙时期,联辽派掌权,在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攻陷宋的灵州(今宁夏灵武县),控制了今银川平原。公元1022年(宋乾兴元年),又在灵州怀远县建设新城,称为兴州(今银川市),接着又向西扩充势力,控制了今河西走廊地区。公元1032年(宋仁宗明道元年),宋加封其首领李(宋改赵)德明为夏国王,承认其割据的合法性。同年德明病死,元昊继位,契丹也册封其为夏国王。元昊于公元1038年正式称帝,以兴州作为国都,改名兴庆府(即今银川市),西夏的政区名称也是因袭唐、宋的州制,依据《宋史·夏国传》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所记,夏国共有20个州。西夏也称重要的州为府,除都城叫兴庆府外,如凉州为宣化府,灵州为西平府等。此外,西夏还有10多个军司地名。军司也称监军司,是一种军区兼有政区性质的区划,如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静塞军司(驻韦州,今韦州镇)、白马强镇军司(驻娄博贝,在今内蒙古吉兰泰盐池北)等等。
唐代时的南诏在五代时转化为大理国,在宋时也曾接受过宋的封号,两者关系较好,首府亦称大理。境内划分为善阐(今昆明)、腾冲(今腾冲)、会川(今会理)等15个府和东川(今会泽)、石城(今曲靖)、秀山(今通海)、善巨(今永胜)等四郡与南部的景胧(中心在今景洪)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