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印章发展简述 第三节 明清著名篆刻家
文彭(公元1498—1573年) 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是明代著名的吴门画派中有影响的画家和书法家,也是最早见于记载的篆刻家。文彭的治印初以牙章为主,后发现一种硬度较低的被称为灯光冻石的青田石。他曾听到过王冕用浙江的青田花乳石作印章材料,就想用灯光冻石代替不易雕琢的铜、玉等作为印章的材料,经过操刀试验,青田石较易受刀,使作品更为灵动流畅,效果很好,从此篆刻治印成为他的一项创作活动。在此之前,雕刻印章被认为是卑贱的工匠的手工劳动,文彭不畏社会偏见,使之成为高雅的艺术创作,并带动了一批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的人参加,开了流派艺术印章的先例。
文彭 文彭之印
文彭在文字学方面曾作过深入的研究,主张篆刻应以六书为印文规范,提倡学习汉印传文彭文彭之印统,以典雅庄重的法度,矫正宋元印风中不合篆法、故作佶屈盘回的风气。文彭的篆刻风格被公认为典雅秀润,所刻白文印取法于汉印,朱文印取法宋元并参照小篆结构。他还创造了在印章侧面镌刻边款的作法,用双刀刻行书边款,署明创作时间和作者。这一作法为后来的篆刻家延续,成为篆刻作品的一项固定格式。
何震(公元1515—1604年) 字主臣、长卿,又号雪渔。新安人。最初以画竹著名。投入篆刻创作后,长期与文彭合作,曾一起倡导以六书为篆刻准则,共同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志趣,使他们结成了篆刻史上第一个艺术流派,史称“文何”。
何震 笑谭间已吐霓虹
何震又是“皖派”的开创者,主张师法汉印,并广泛吸收先秦各种篆书的艺术特色,师古而不泥古,力求变革创新,故其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风貌,被公认为篆刻的“集大成者”。他所制的印章篆法简洁质朴、章法平正自然,尤其在刀法上有过人的功力,能自如地把握刀与石的性能,挥刀直入,或冲或切极其犀利。刻白文印刀痕显露不加修饰,益增苍劲朴厚的气势。他制边款,用单刀刻行书,讲究起驻笔的意态,力造手写体的韵味。何震的篆刻作品以生辣苍劲的艺术个性为当世所推重,追随者很多。
苏宣(生卒年不详) 字尔宣,号泗水。安徽歙〔she社〕县人,是何震开创的“皖派”篆刻艺术的中坚。苏宣在古文字学方面有过长时间的研究,制印广泛取法于秦汉印和碑碣石刻。篆法自然生动,章法吸收汉印铸造并笔和急就章率意欹斜的手法,寓巧于拙,刀法参用切刀、冲刀和削刀,切中带冲。还首创了以单刀刻草书表现飞舞奔放的笔意。苏宣的作品节奏明快、气势壮伟,形成豪放雄健的风格。
苏宣 深得酒仙三昧
朱简(生卒年不详) 字修能,号时臣。安徽休宁人。朱简曾潜心研究过古篆,对古鈢印的考证研究颇多创见。他的篆刻作品也深得古鈢印的神韵,形成与世迥异的风格。他的治印特点是以草篆入印,以切刀表现书写用笔的效果。他还首创了短刀、碎切刀互参的运刀方法,使印文线条具有粗细、轻重、光毛等变化。朱简在刀法上的多种尝试,吸引了许多篆刻家对探讨刀法的重视,推动了篆刻刀法技法的形成和完备。
朱简 梦莲
汪关(生卒年不详) 原名东阳,字杲叔。因得到一方有“汪关”字样的汉铜印,遂更名关,字尹子。安徽歙县人。汪关对秦汉印有深入的研究,力倡篆刻吸收秦汉印的精华,在明清两代篆刻家中有很多响应者,对篆刻艺术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汪关治印章法严谨,擅长用冲刀,运刀稳健,其刀法具有精巧利落的制作美感。汪关刻的白文小印,善将笔画拼合,以其智巧引人注目。因其家居娄东,得“娄东派”之称。
汪关 姑射轩
程邃(公元1605—1691年) 字穆倩,号垢道人。安徽歙县人。是明末清初知名的画家,善长枯笔焦墨山水。对金石、书法的造诣也很深。程邃生活的时代,正值文何篆刻高峰后,许多从事篆刻的人都学习保守的文何的风格,程邃努力改变因循模仿的风气。他的朱文印,以钟鼎古文入印,刀法也很有创造性,除常用的切刀、冲刀还参以涩刀,在印边处理上吸收战国钵印风格,在艺术形式上独具特色。白文印吸取汉印的明确稳定,寻求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程邃和他的追随者的创作,推动了清初康雍时期篆刻风格的形成。其特征为篆文结构严整紧凑,规格化中显示一种雍容典雅的气度。被推为“徽派”的创始人。
程邃 徐旭龄印
丁敬(公元1695—1765年) 字敬身,号砚林、钝丁。浙江钱塘人。他生活在印风矫饰绮丽的乾隆时代,为了扭转风行的审美习尚,他主张从篆文和刀法两方面入手。认为入印书体与篆书有别,要因印制宜,根据印文内容、布局进行结字体势的处理。因而要广取历代印人的创造,不能“墨守汉家法”,他在精研历代印章的基础上,参入隶书笔意创造出格调清新、质朴无华的印体。在刀法上发展了朱简以纯切刀表现书写用笔韵味,达到用刀代笔表现书写运笔的顿挫和流动笔势,使印文线条古朴劲健,有“铁笔”的韵味。作品书意极浓,风格质朴、刚劲。丁敬在篆刻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在他活动的以杭州、扬州为中心的江浙地带影响很大。他的追随者形成强大的篆人阵容,依据籍贯称为“浙派”。继起的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次闲、钱松等篆刻家,被称为“西泠八家”。浙派篆刻家艺术个性和作品风格不同,但在创作上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他们在文字学上有着广泛的涉猎,重视学习传统,又富于创造精神,逐渐在篆法、刀法和章法上形成共同的特色。浙派自清代乾隆、嘉庆时期形成后,代有传人,一直活跃了近200年。至今杭州尚有“西泠印社”,发展着浙派篆刻艺术。
丁敬 梅竹吾庐主人
邓石如(公元1743—1805年) 初名琰〔yan演〕,字石如、顽伯。安徽休宁人。邓石如生活在一个清苦的知识分子家庭中。幼年失学,在劳动之余随父亲学习书法。青年时代得到一个接近古代金石碑帖书籍的机会,便数年如一日地刻苦临摹。对每种碑帖都临摹百次以上,从而使文字学修养和书法造诣有了深厚的功底。他在真、草、篆、隶四体书上的成就被当时的评论家称为清代第一。在篆刻创作上,主张“印外求印”,以坚实的篆书功力,汲取汉碑额篆法,融隶书笔意,形成自己独特的印文风格。邓石如擅长运用冲刀,行刀稳健,追求表现以刀代笔的书写神采,所刻边款无论篆、隶、草、行均能凑刀自如,心手相应。他的印作书法与刀法互补融会,有流畅之美,既可当灵动具有气势的印章欣赏,又可体味到书法作品的意韵。布局流转多姿,面貌一新。魏稼孙评论邓石如“书从印入,印从书出”,这可作邓石如书法篆刻作品内蕴的评语,也是对他在书法篆刻艺术上探索成功道路的总结。邓石如和他的弟子两代人所带动的庞大艺术群体,使“邓派”篆刻艺术声势浩大,影响所及,使江浙地区始终是中国篆刻艺术最发达的地区。
邓石如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吴熙载(公元1799—1870年) 字让之,江苏仪征人。是“邓派”篆刻的传人。他在篆刻上的成就,使“邓派”艺术在邓石如逝世半个多世纪后,继续发扬光大。像邓石如一样,吴熙载也具有深厚的四体书造诣,因而他能实践邓石如“印外求印”的创作主张,将自己的篆书风格与治印结合,在学习邓石如冲刀法的基础上又参以切刀披削,印面大多留下刀痕,意有延伸,丰富了“邓派”技法的表现力。他的作品保留着邓石如式的流动舒展,重视布局疏密对比,有许多富有艺术匠心的处理,使作品书写意味更浓,婀娜多姿,朴厚而有立体感,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他的艺术成就,孕育了晚清吴昌硕、黄士陵等一代篆刻大师。
吴熙载 醉墨轩考藏金石书画
赵之谦(公元1829—1884年) 字伪〔hui挥〕叔、号悲盦〔an安〕、无闷。浙江绍兴人。是清代后期富于创造性的书法家、画家,曾开创了写意花卉画法。在篆刻艺术上也作出开创性的贡献。赵之谦在篆刻上师法邓石如,他对前辈艺术家的学习,不在形式、技法、风格上作亦步亦趋的因袭,而在发展创作经验上努力。他深得邓石如“印外求印”的启发,将自己在碑帖书学和金石学的学养与写意花鸟画创作的笔情墨趣,融入治印活动。当时金石考证学很盛行,赵之谦广泛搜集汉镜、钱币、权量诏版、铜器铭文及汉碑篆额作为取法素材,在运用这些资料丰富自己的创作时,不是刻意求似,作金石碑版的缩临移写,而是取其风骨神韵,融会为自己的艺术语言。对前人积累的艺术技法,他视为创作作品的借鉴,力求集众法之长,在创作时又不为墨守某流派的看家技法所拘。治印时为了表现书画用笔的笔墨韵味,他将各派的刀法变换交替使用。使作品格调清新、风格独特。在刻治边款上也有一些新手法,如将汉画像、六朝造像及魏碑书体的神韵融入款识,更增强了印章的观赏价值。赵之谦在篆刻艺术上独立求索、敢于创造的精神及其成就,提高了篆刻艺术的美学品味,对篆刻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赵之谦 文字饮金石癖翰墨缘
吴昌硕(公元1844—1927年) 初名俊、俊卿,字昌硕、仓石,别号缶庐、苦铁。浙江安吉人,是近代杰出的艺术家。在绘画、书法、篆法艺术上成就斐然,为一代宗师。吴昌硕在成就为书法家、篆刻家后才开始绘画创作活动,他的写意花卉画法得力于书法、篆刻方面的修养,被认为用笔富有金石韵味。同时他在篆刻艺术上的成功,也与吸收绘画艺术特色密切相关。吴昌硕的篆刻创作,将自己在石鼓文、封泥、瓦当、碑碣等方面的学养,以及写意花卉中磅礴开张的气势相融和,使作品呈现浑厚雄伟的格调。在用刀技法上也大胆创造,以自制的出锋钝角刻刀、融切刀、冲刀的特性为切中带削的刀法,运刀猛、准,造成独特的艺术效果。他还重视印章边线的处理,吸取封泥的意趣,在审视印面艺术效果时,作敲残、击边处理,以增强章法上的封闭或开合效应。吴昌硕开创了篆刻艺术中沉雄豪放美的境界,丰富提高了篆刻艺术的表现力。他主张篆刻艺术要“不鼓努以为力,不逞姿以为媚”,追求平易自然,重视篆刻艺术的书法意蕴,开创了风格古拙浑厚的篆刻流派。
吴昌硕 仓硕
黄士陵(公元1849—1908年) 字牧甫,号黟〔yi医〕山人。安徽黟县人。清代后期的工笔花鸟画家。他的绘画有着牧歌式的优雅恬静的意境,在篆刻艺术方面,曾作过数十年的勤奋探求。初师吴熙载,追求“印外求印”的意境,除从古代金石碑帖临摹各种篆体,还从古印和名家印作中吸取艺术养分。治印以钟鼎金文入印,章法平顺自然,善用冲刀表现篆文线条的畅达,追求用刀光洁精确。提倡以艺术意境和艺术功力精心创作,力主不做敲边击角等意外效果作修饰印面的手段,以防失之狂怪。他的篆刻作品于平正朴实中蕴寄着俊逸秀雅,具有自然含蓄的美。在当时雄强浑厚印风盛行的印坛,恰似一股和煦的春风,令人耳目清新。黄士陵在50岁后,即返回环境闭塞的故乡,因此他的艺术声望远不及同时代的篆刻家,但他在篆刻艺术上的贡献是不能磨灭的。
齐白石(公元1863—1957年) 名璜,号濒生、阿芝。湖南长沙人。现代著名画家。齐白石在绘画上的成就,使他获得人民艺术家和世界文化名人的荣誉。他在自评艺术成就时曾作过“诗词第一、篆刻第二、书法第三、画第四”的评定。自认其篆刻艺术上的成就在绘画之上。就创造性而言,这种评定是颇有见地的。齐白石从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成功的途径中,悟出他们无不在篆法和刀法上寻求突破,从而形成具有独特风貌的艺术风格。他结合自身的创作个性,从《天发神谶碑》、《三公山碑》吸取篆法神髓,形成雄奇奔放、气势纵横宏大的篆书风格。在刀法上发挥腕力过人的特点,钝刀冲刻,用刀如笔,下刀肯定,一气呵成。在单刀阴刻白文时,一刀刻过,任石崩落,呈现用笔涨墨的韵味。他的篆刻作品,方寸天地有寻丈之势,开创雄强壮美的风范,在篆刻发展中作出开创性的贡献。
齐白石 中国长沙湘潭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