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东汉时期道教的创立 第一节 《太平经》的成书及其宗教学说

东汉顺帝(公元126—144年在位)时,有一个叫宫崇的人,跑到皇宫要献一部“神书”,还说书是他师傅于吉在曲阳泉水这个地方得到的,书名《太平清领书》,有170卷。有关部门告诉皇帝,这部书不合乎儒家经典,不是正而八经的东西,即所谓“妖妄不经”,于是就将它没收了。后来桓帝(公元147-167年在位)当政,襄楷又对皇帝提起这事,说这部书讲的内容敬重天神地祇,顺应五行变化的规律,有很多使国家兴盛,使皇帝多子多孙的办法等等(见《后汉书·襄楷传》),但仍没有被皇帝采纳。后来,这部书逐渐流传开来,组织太平道起义(即黄巾起义)的张角也读过。

这部“神书”就是后来人称的《太平经》。唐时人见到的这部书,是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分部的,每部17卷,共170卷。现今保存在《正统道藏》(明代官修的道教经典总汇集)中的《太平经》,是一个残本,只有57卷。不过,已有人根据引用过它的其他古代书籍资料,加以校刊整理,使我们能够了解它的基本面貌。

从内容看,这部书不是某一个人所写,而是经过多人不断增补扩充而成的。宫崇说是从他师傅于吉那里得到的,其实他自己也可能参与了这部书的编造。于吉、宫崇这些人为什么要编造这样一部书?大致看看书的内容,就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

《太平经》着力宣扬的是“治国之道”,它假托神人降世,要帮助最高统治者“去乱世,致太平”。针对东汉晚期危机四伏的社会现实,它开出了一剂宗教药方,希望挽救濒临崩溃的刘姓王朝的封建统治。书中提出很多具体政治改良主张,如统治者应先讲仁义道德,不得已再用刑法手段,以免冲突扩大;皇帝应当知人善任,疏远奸险小人,重用有能力的正派人;制订政策措施时应考虑老百姓的利益,贯彻时注意沟通老百姓的意见;反对官府横征暴敛,搜刮无度;提倡周济穷人,救度危难;劳动者自食其力,不劳而获有罪等等。其中既有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的内容,也有批判社会现实的言论,同时也在很多问题上反映了农民的一些愿望和实际利益要求。

这部书把帝王比作人体的心,把百官大臣比作大腿臂膀,把老百姓比作手和脚,说心要是愁苦不安,大腿臂膀就会胡来,手脚就要乱动不止,也就是“百姓流荡”,社会不稳。它要使帝王欢乐无忧,“君、臣、民相通,并力同心,共成一国”。书中宣称,只要君臣民三者齐心合力,上下配合,“使同一忧,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在政治上主张缓和阶级矛盾,搞和平共处。

《太平经》反复强调,一种神秘的“太平之气”就要来到,天下即将太平。以这种神秘信仰为核心,它大量吸收儒家伦理道德说教及其治理国家的一些思想,还吸收了秦汉道家学说。在解释宇宙起源,万物的生成,社会运行的兴衰治乱,人性的善恶等问题时,它运用的即是经过宗教神学改造后的道家关于气的思想材料。书中还充斥着大量的原始宗教巫术和方术内容。比如用好几个字组成一个文字图案,即它所说的“复文”,用这些复文能“令尊者无忧”,得到神灵保佑,还能辟邪除害等等。

作为一部宣扬宗教神秘主义的著作,面对某些现实问题如人的病痛疾苦时,虽然它总是要寻找一种宗教的解释,但同时也不能完全放弃现实的态度。《太平经》说:“天地病之,故人亦病之;人无病,即天无病也;人半病之,即天半病之;人悉大小有病,即天悉病之矣。”人生病,是因为老天爷病了,人病得厉害,是因为老天爷病得厉害。汉代人喜欢讲“天人感应”,天圆地方,所以人的脑袋就圆,脚板就方;天有春夏秋冬四季,所以人有双手双腿四肢等等。老天爷要是高兴,太阳和月亮格外亮,行星运行也正常。要是不高兴,就会出现在震灾变等等。老天爷高兴,是地上人们办事称他的心;要是不高兴,那就是在向人们示以警告,就得当心。这套东西属于谶〔chen衬〕纬神学,汉代十分流行。但是,头痛脑热这些人体疾病又是实实在在的,不能光靠这些说教解决。所以,《太平经》中吸收了秦汉医学中很多抵抗疾病的方法。当然,它也有符水治病、念咒驱邪这套巫术。

《太平经》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认为生必有死,人死不得复生,所以对死亡问题马虎不得。它说上天世界有很多很多吃了使人不死的药物,人们应该为自己的父母和皇帝去寻求,但不大讲如何修炼。人究竟能不能成仙不死?它回答说,命中注定能成仙即有仙命的人才能成仙。这种有仙命的人很少很少,“百万之人乃出一人”。没有仙命的人,即使怎样勤修苦炼,到头来也不过能够享尽天年罢了。

听了它这番话,大概最初想学道成仙的人中不少是要打退堂鼓的了。事实上,《太平经》确实主要关心怎样帮助帝王治国,达到天下太平。它讲长生,但并不真正关心成仙不死的问题。它的全部宗教说教,带有十分浓厚的神学政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