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与百家争鸣 第四节 道家私学

道家私学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的生平事迹不很清楚。司马迁在《史记》里写了《老庄申韩列传》,但写得很简单。我们只知道他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一般有学问有道德的人都被称之为“子”。相传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学问,因此有人估计,老子的年岁应长于孔子;但也有人说,孔子向老子请教的传说不大可靠,或说孔子向老子请教的“老子”是另外一个人。

《老子》这本书便是道家私学的经典教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也叫《老子道德经》或《老子五千文》或《道德经五千言》。

《老子》提出了一个“道”来作为天地万物的来源,认为这个“道”不是寻常的一般道理,而是天地的原始,万物的根本。它在天地万物生长之前就已有了,它永远不变地存在着,不停地在天地万物之间运行着,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不依赖人们的主观意识,而客观地存在着,所以叫作“自然无为”。

《老子》认为“无”和“空”才是有用的。例如车轮,如果没有中间的圆洞,就不能转动了。我们用的茶杯、瓷碗等器皿,如果没有空的地方,就不能装东西。门户如果没有空处,就不能出入。房屋如果没有空处,怎么能住人呢?“无”就是最大的“有”,我们对待事情,“无为”正是有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人人按照无为的准则去过日子,去做人,国家按照无为的准则去治理,这样一切事情就能办得很好了。这就叫“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而发展。

《老子》观察了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情况,观察了社会历史与政治方面的成与败、存与亡、新与旧、福与祸等对立物的双方面的相互关系,发现了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一些辩证规律。认为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它们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反者,道之动”,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是道的运动规律。不是由于别的外来的原因,而是因为事物自身就包含着它的反面的东西。所以只有处于“柔”、“弱”的一方,“守雌”、“贵柔”、“知足”,持久而有韧性,最后才能“柔弱胜刚强”,夺取最后的胜利,这也属于中国人的智慧。

当代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梅纽因随身带一本《老子道德经》英译本去各地巡回演出。这说明了中国古代哲学精神的伟大生命力以及对现代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西方古典音乐的伟大生命力,在于音乐大师们用优美的旋律语言倾吐了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沉思,而在这一点上,哲学与音乐的内涵沟通了。这是内在的深刻的思想用音乐符号来体现。

道家私学主要有两派,一派集中在齐国稷下,称为稷下黄老学派,以宋鈃〔jian间〕、尹文、接予、环渊等为代表。另一派是以庄子为代表。庄子即庄周(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附近)人。凡是存在自然和社会对立的地方,庄子都肯定自然,否定社会。庄子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承认真理是历史的,相对的,但庄子没有看到相对真理中包含着客观的、绝对的、不依人们意志而转移的内容,他否定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所以走上了相对主义。例如他说古代美人毛嫱、骊姬,有人说她们很美,但为什么鸟见了她们就吓得往树林里飞?猴子见了往山上逃?鱼吓得往水里躲?庄子说他曾梦见过蝴蝶,但不知是他自己在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他?他认为生命不过是暂时的存在,无足轻重,生不足以喜,死不足以悲,生连着死,死连着生,是生是死,不值得在意。庄子快要死了,他的弟子聚在一起商量,准备厚葬他。他说:那又何必呢?我死后,用天地作棺椁,用日月作双璧,用星辰作珍珠,用万物作礼品,还有什么葬仪比这更好的呢?庄子的文章十分优美,有瑰奇的想象,有辛辣的讽刺,有绵缈的情思,充满了浪漫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意。这对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的美学传统有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