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陵墓雕塑 第一节 追求永恒的雕塑
灵魂不死是陵墓建造最根本的动因。这一思想的出现,可推到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时期。山顶洞人的一些尸骨周围撒布了许多用赤铁矿涂染了的钻孔石珠、兽骨及骨坠,死者遗骨的底下,还有许多红色的赤铁矿粉粒,说明那时可能已产生了原始宗教信仰。陵墓雕塑所反映的首先是灵魂不死这一观念,但陵墓雕刻毕竟是文明高度发达时期的艺术,因此它要反映的,必然是较之灵魂不死这一观念有着更深刻的内容。
生命的永恒和生的永恒,就是陵墓雕塑的主题。生命的永恒是灵魂不灭,超脱生死两界,与天地共寿;生的永恒,则是从人的经历中上升出来的一种社会精神,与日月齐光,光耀万古。简略的陵墓雕塑,反映了其中一个方面,而更多的,则是两个方面都给予表现。
有关人的生命,汉代有种种看法。一种认为魂魄二气寄于人体内使人有生命,人死魂魄散,离身的魂魄再相合便是鬼;鬼仍然需要衣食住行。也有另一种看法,认为魂魄二气一阳一阴,人死后阳性的魂气上升,离开人体;阴性的魄气沉于地下与死人骨骸为伍。按这种说法,人死后一分为二,阳气上天而阴气入地,这样就得安排周到。上天的,要平平安安到达;入地的,也要平平安安到达。第三种看法是,人可以通过升仙来达到长生。升仙的途径有两大类,活人通过修练和服食丹药飞升成仙;死人通过神物托运进入仙界。这些思想,都不同程度地左右了陵墓雕塑。但不管是鬼也好,魂也好,整个人也好,上升到天界是一条最好的出路。于是,在陵墓雕塑中,象征天界的种种形式就出现了。最常见的有:将陵墓地面部分设计为天的模样;将仙界的主神西王母作为仙界的象征;将整个墓室装饰成升天全过程。还有第四种看法也即最流行的看法,认为人死后命归黄泉。黄泉作为冥界的代称,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文献中,如《左传·隐公元年》记郑庄公击败其胞弟共叔段的叛乱后,发誓生前绝不与支持共叔段的母亲武姜见面:“不及黄泉,不相见也。”黄泉也是汉代人对冥界的一种叫法,此外还有泰山、蒿〔hao〕里等等叫法。汉代人认为黄泉世界与阳间世界有着同样的社会结构和同样的思想意识,这就使汉代人在死者入葬时不能不考虑周到。不仅陪葬的物品要丰富,墓室也要仿照阳间的阳宅来建造,生活环境和人生需求也要根据死者生前所据有或追求来安排。但人的欲望无限而墓室的空间有限,于是代替实物的艺术表现就成了汉墓最常使用的手段,雕塑即为其一。人生苦短而仙人长乐,故汉墓雕塑中对升仙要求的表现就更强烈。
过去总认为墓上石刻除对亡故的人有一些护卫、纪念的作用外,也是要给活人看的。近年来对地面这些石刻的认识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的突破是对“阙”的认识。阙是古代置于门外的建筑,既有登高观望或表明尊卑之用,又是一种地界的标志。石刻的墓阙,就是墓区的入口处。1972年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上,有一对阙,表明是进入天界的入口处。1986年四川简阳出土了一口东汉石棺,在石刻的阙的旁边,刻了“天门”两个字,遂使问题一下子明朗化了。墓阙的真正意义是表示进入天界的入口处。许多汉代的画像石刻或画像砖塑上的场面,阙形建筑多次出现,除了在一些表现庭院的画面上,阙是作为一般建筑外,绝大部分都与一些天上之物如日月、星辰、神人(西王母、伏羲、女娲、羽人等)以及神灵(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等)相关联,这就清楚地表明阙的真实含义。石刻的墓阙与神兽、神人,在墓区组合成天界状况,亡灵从坟墓内出来只一步之隔就可进入天界,这种登天再简捷不过了。
汉代陵墓石刻中,与升天主题关系最密切的就是西王母。西王母是昆仑山的女神,有关她的传说在春秋时期进入中原地区。她的早期形象极其丑恶:蓬发戴胜,虎牙豹尾。又说她“司天之励及五刑”,是一位瘟神。因她有不死之药,适量吞食长生,过量吞食升天,崇拜她的人越来越多。史书记载汉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因社会崇信西王母而出现狂热活动,最后导致全国一场骚乱。信徒的增多,加上传统的“真善美”三位一体思想的影响,这个能给人带来好处的女神形象发生了变化,先变成白发皤然的老太太,再变而成为三十许的美妇人。在陵墓雕塑的画像砖、画像石中,西王母无处不在。关于西王母这一艺术形象的出现,过去也只当成是对神仙思想的一种反映。1987年四川南溪县出土的一口画像石棺上,刻了一幅类似连环画的画面。从右至左刻了:手拉手的一男一女,一只神鹿,一个持节报信的方士,半开的门和露出半个身子的童子,坐在龙虎座上的西王母。就在画面最后的西王母身边站着画面开始的一男一女中的女子。这是一幅意思清楚的升仙图:从夫妻握别,乘鹿飞升,方士报信,仙童迎接,最后来到西王母身边入了仙籍。西王母于是成了神仙世界的象征。有了这幅连环画,我们就能读懂其他的简略画面。例如一个人,一匹马,西王母;一个人,半开门童子,西王母;一个人,一个持节方士,西王母,等等,都可以理解为亡故的人来到西王母身边,成了仙。对此,汉代陵墓石刻中还有更省略的表达方式。如山东安丘汉墓中,四川彭山崖墓墓门上,取“西王母戴胜”之意,只于石壁上刻出一个“胜”的概括形象,就代表了西王母,也代表了神仙境界。“胜”本是一种女子头上用以束发所戴的饰物,因为传说西王母戴它,它便成了一种神奇的符号。正如一个十字架代表基督教,一句箴言代表伊斯兰教,一个手印代表佛教,胜纹也代表了神仙世界。
打开汉代画像墓室,一股神奇之气迎面而来,这种神奇之气是一种综合效应,是由一件件石刻砖塑作品的艺术力量所造成。将墓室刻塑成仙界气氛是汉代一种潮流。汉代人不认为仙界都住着一些“肌肤若白雪,绰约若处子”的美貌仙子,也不认为那里是充满宁静与和平的桃花源。汉代人头脑里的世界,有无数的神怪,这些神怪在充塞天地的阴阳之气中上下沉浮。在仙界中自然也有这些神怪。云气、飞仙、神怪,是汉代人神仙图中伴随墓主人升天时最常有的景物。山东嘉祥武氏祠后石室第二石的一幅石刻,完整地展现了墓主人升天的过程。在一对墓阙的后面,墓主人亡灵从墓穴中伴着一缕云气出来,在羽人的引导下,乘着翼马所驾之车升入天空,最后到了处于画面顶部的西王母身边。这件石刻的画面中,到处是蒸腾的云气,到处是带翼的仙人、神怪和人首蛇躯的神灵等。这件石刻是对升仙的情节的集中描写。在许多墓室中,多幅画面布满墓室,使整个墓室成为一个升仙的场所。
中国陵墓雕塑中的地面石刻在秦汉形成制度,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到唐代集大成而成定制,唐以后无甚发展;地下雕塑的俑,其发展过程基本与地面石刻相同;而画像砖、画像石其高峰在两汉时期,汉以后即慢慢沉寂下去。
中国现存的雕塑品种中,要数陵墓雕塑的雕塑性最强。其中地面雕塑中的石阙、石兽,地下雕塑中的俑、画像石、画像砖是中国陵墓雕塑的五种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