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诗人·盛唐 李白
开元十三年(725),一艘木船顺江东下,出夔门,过三峡,向荆楚江南驶去了。船上一位风神俊朗、身佩长剑的青年,望着滔滔的江水,望着远处的云山,豪情满怀,思绪万千。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个年轻人,将在唐代的诗坛掀起一阵狂飙,将唐诗的发展推向巅峰。他就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希望实现自己“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匡天下”,“立抵卿相”;功成名就,“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同上)的人生理想的大诗人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四川江油人。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浪漫诗人。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山清水秀的四川度过的。这一段时间,他做了三件事:
一、读书。他说自己“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十八岁时,隐居江油大匡山苦读。不仅学富五车,还接受了儒家建功立业、扬名显亲的思想。
二、学道。唐代儒、释、道三教合一,唐明皇时道教尤盛。四川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青城山是道教祖师张道陵(张天师)得道传教的地方,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中的第五洞天。李白深受影响,“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之五)。他的第一首诗,据说写于不到二十岁,就是那首很有名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戴天山,就是江油匡山,也就是李白年轻时读书的地方。这一次访道士虽然不遇,但可以想见平时“遇”的时候还是很多的。道家思想对李白的影响很大,并且影响了他一生。
三、学剑。蜀中任侠风气很重,李白天性中有一种豪放不羁的情怀,他说自己“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与韩荆州书》)。他的剑术也许未必高明,但却养成了他浪漫倜傥的性格。
唐代读书人进入仕途不外乎两条道路。一、科举。这条路稳当,成功率高,但平平淡淡。二、征召。即因人举荐,皇帝特召。这条路难,一要有名气,二要有有力的人举荐,但一经征召,即名满天下,富贵立致。
李白选择的是后者。
李白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几乎游遍了河南、河北、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山东等地,他泛洞庭、登庐山、至金陵、过扬州、历江夏、游洛阳、上太原、下隋州,并定居湖北安陆,娶妻生子,名气确实闹得很大,但是没有遇到有力者的举荐。他曾经上书安州裴长史和韩朝宗,但都没有下文,于是,李白就自己跑到长安去了。
这一次的长安之行,除了让他震惊于官场的黑暗、朝廷的腐败以外,仍然以失败告终。于是,他离开长安,再次漫游,并和孔巢父等人到徂徕山隐居去了。
天宝元年(742),已经四十二岁的李白终于等到了出头的机会。因为玉真公主(一说是道士吴筠)的举荐,李白奉召入京。李白欣喜若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他觉得自己的理想快要实现了。
他刚到长安,是非常风光的。唐李阳冰《〈唐李翰林草堂集〉序》说李白到宫中,唐明皇“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当时名满天下的贺知章,读到他的《蜀道难》,非常欣赏,称他为“谪仙人”。但是,唐明皇只是把李白当一个高级的文学侍从,让他供奉翰林。
李白是才高八斗的大诗人,狂放不羁,自视极高,看不惯宫廷和官场的黑暗。但他又极为天真,完全不懂得官场的人情世故,所以在朝廷仅短短的三年,就被唐明皇很体面地以“赐金放还”的借口赶出了京城,实际上是赶出了政治圈子。
这一次的失败对李白的打击很大,“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鞠歌行》),他是已经出离愤怒的了。但是,潇洒飘逸的性格和对山水自然的热爱减轻了他的失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他再次东下洛阳,南下吴、越,北上蓟门,漫游十年。其间,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山东与杜甫相识相交,这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件大事。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惺惺相惜,同游梁、宋,“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李白认为报国的机会来了,于是,慷慨从军,接受了永王磷的邀请,入其幕府。他当时的情绪是很高亢的,写下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第二首说: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把自己比作东晋谢安石,自诩能在谈笑之间就把“安史之乱”平定了,天真得实在可爱。
但是,政治上的幼稚让他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永王磷成为兄弟争权的牺牲品,而李白,则成为永王失败的殉葬品。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后,立即以叛乱罪名讨伐李磷,李白也牵连入狱,长流夜郎,中途遇赦放回,就一直流寓南方。
上元二年(761),李白听说太尉李光弼率军镇临淮,豪气顿生,忘记了自己已是六十一岁高龄,立即北上,准备从军。不幸在途中病倒,只好寄居于当涂县令族叔李阳冰处,第二年就在那里病逝了。
屈原曾经把浪漫主义的风格推上了高峰。但是,秦、汉以后,却再也没有出现那种汪洋恣肆、神游八极的浪漫主义诗歌了。晋、宋时期的游仙诗,不过是把那几个神仙传说翻来覆去地说说,连一首可以传世的都没有。直到李白的出现,才又重竖浪漫主义诗歌的大纛。
李白的思想是儒、道、侠三者的糅合,他的诗歌,也就充满着三者带来的矛盾。他思想的基调是儒家济苍生、匡社稷的祖训,他的“日为苍生忧”(《赠清漳明府侄聿》),与杜甫的“穷年忧黎元”(《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一样的;他的追求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他的信念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他的个性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这就构成了李白诗歌健康向上的基调。
他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在理想遭到挫折时,道家所鼓吹的神仙世界,就成为他向往的地方。而神仙世界的缥缈恍忽、奇幻迷离,成为构成他诗歌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因素。
任侠也是贯穿李白一生的重要思想。虽然他并不是真正“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但是他好剑术,嗜饮酒,轻钱财,重交游,确实具有侠义之风,他那种“天子呼来不上船”(杜甫《饮中八仙歌》),“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的气概,使他的诗歌有一种倜傥不群、旷放洒脱的清丽格调。
李白为我们留下了一千多首诗歌,其中以五、七言歌行最为著名,如《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行路难》《襄阳歌》《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扶风豪士歌》《少年行》《古朗月行》《月下独酌》《战城南》等。他不太喜欢受格律的束缚,所以五、七言律诗相对少一些,甚至失粘失对,如《夜泊牛渚》《登金陵凤凰台》,但神韵天成,不失为律诗中的上品。他的七言绝句成就极高,堪称古今第一,传世名篇极多,如《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山中问答》《峨眉山月歌》《赠汪伦》等,都是七绝中的精品。
李白就像藐姑射山上的神人,苏世独立,境界太高了,不是禄禄尘世所能够理解接纳的。所以他很失败,很失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可以说是孤独到了极点。杜甫甚至说:“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杜甫《不见》)大概也只有杜甫这样境界的人,才能够真正理解他。但是,他却为我们留下了一笔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光耀千古,永照人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