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激战大武昌 第15节 需要鲜血缴学费
汉口大溃败,让李书城悟到了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书本上的知识,和现实完全是两码事。
之所以书本和现实脱节,是因为书本上没有提到人性的问题,事实上所有事情都是人性的问题。你在安全的作战室里可以指挥若定,要求部队在指定时间抵达指定地点,可在现实中,有自主意志的大活人是决计不肯听你摆布的。你下令让他去前线挨子弹,他偏要进洞房让子弹飞,你有什么办法?
更何况,武昌新成立的革命军,许多人都是因为一时冲动,参加了革命,炊事班开伙的时候,他们一个也不缺席,吃得比谁都多。临到了你让他上前线,大家就立即回家洗刷睡觉去了。
总之,这个打仗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黄兴就因为连续的溃败,落得个常败将军的坏名声。
事实上,以此之败,责以黄兴,是毫无道理的。总结武昌革命军溃败的因由,不外乎五条:
一、新兵太多,老兵太少,不会开枪的人多,会开枪的人少。
二、有军事经验的军官太少,老军官都不肯替大家干活,肯干活的,又只有书本上的经验,没有实战经验,需要太多的鲜血来缴学费。
三、士兵们惊弓蛇影,患上了严重的恐惧症,而且传染极烈,只要发现敌人还击,就立即全线崩溃。
四、肯上前线牺牲的,多半是不知道战争是何物的懵懂兵。战场上死得最多的,就是第一次上前线的新兵,如果他第一次上前线居然没死,那么等到第二次,你就算打死他,他也是再也不肯上前线的了。
五、革命军的炮兵,是留日学生程潜在指挥。但是程潜发现这个挥没法子指,因为革命军这边只有山炮,北洋冯国璋那边的却是先进的管退炮,单只是说炮战,就要吃大亏。
以上五条原因中,最重要的是第四条,也就是说有经验的老兵会躲着,不上战场……但这条未免显得太过于主观,低估了人的能动性。就在总司令部的每个人都在琢磨这一条的时候,湘军巡防营的老将军刘玉堂,率领一千多名湘江子弟,赶来助战了。
有分教,前清老将军参加革命,武昌学生仔烈血祭国。话说刘玉堂老将军到达之后,就主动请缨,黄兴总算是逮到一个能干活的人了,当即命刘玉堂部到花园前线,抵御从仙女山上下来的北洋军。刘玉堂到达之后,就率队向北洋军发起冲锋,缺德的北洋军拿机关枪嘟嘟嘟突突这位老将军,第一次冲锋的时候,没突突到,于是刘玉堂再组织第二次冲锋,正冲之际,不幸被北洋的机关枪突突到,老将军当场殒命。
刘玉堂是革命军中最后支撑的力量了,他死之后,黄兴的总司令部陷于重重围困之中,四面八方都是冯国璋的北洋军。黄兴万般无奈,先将后方的辎重营调上来,做为司令部的卫队,又找来一百多名学生仔,成立了一支敢死队,守护在总司令部,如果冯国璋敢上前一步,大家就死给他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