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高力士怀恨李翰林 杜少陵赴约李北海
贺知章一辈子酣畅淋漓,不枉此生。
他走了,李白他们呢?
李白被贺知章的实际行动忽悠瘸了,他们还在喝酒。李白是很豪迈的,写诗史上第一强大,武艺也很高超,据说,当时,裴文是天下第一剑,李白才成了天下第二剑。侠客李白,武艺高强,热爱打抱不平,做事几乎不计后果,和几位朋友喝得天昏地暗,皇帝召唤都不奉诏,做得实在过火了。
不过,后来证明,李隆基没太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但李太白办事,实在不能让他人放心。后来,又有一次御前写诗,他喝得天旋地转,经过冷水泼面作业,他清醒过来,还是去了。朝中,他一把抓过侍者递过来的毛笔,望着那张白纸,瞧了一眼站在一边的大宦官。
哼哼,就是这些人,扰乱朝政,现在在一旁候着,想让我起草,我且耍他一耍。
李白醉醺醺地望着高力士,想出了恶搞高力士的办法。他觉得走这么大老远的路,累得脚生疼,便白了一眼捧着诏书的高力士,“你!”他指着高力士,轻虐道,“过来……过来!”抬起脚,指了指自己的鞋,“你给我脱靴!”见高力士愣在那里,李白威逼道,“不给我脱靴,我就不能奉诏。”
高力士被逼无奈,在宫中人的注视下,忍辱负重地蹲下,把李白的臭鞋脱了下来。
这就是文学史上盛传的“杨贵妃磨墨,高力士脱靴”的原版。
怎么样,够刺激吧?
这还不算完,李白同学高傲地藐视了所有宫中的人,而不是选择稀释奸臣的浓度,他一直认为高力士就是奸臣的代表,而自己就是受害者。就这样,他自己把自己推上了绝路,得罪高力士以后,又因为太过放肆,得罪了许多宫人。这群人,本来就能直接和李隆基对话,从此,李白的故事就传到了李隆基的耳朵里。李隆基还是很宽容的,他再次选择了容忍李白的嚣张,留下他继续担任翰林学士。但李白觉得这几天宫中人看他的眼神都不对,打听到有人要搞他,自知没趣,找了理由,说是要送贺知章回乡。
等出了长安,且把贺知章送走后,他上书一封,请求还山。
李隆基没空答理这么一个人,立刻诏许,赐了金放归山林。
拿钱去旅行,李白觉得自己命不好,很郁闷。然而,有人比他更郁闷。
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正是初夏,他先来到了东都洛阳,刚好碰见了那个比他还郁闷的人。此人到洛阳,是来学习的,他准备认认真真把该看的书看完,然后与人论策,好参加来年的科举。不过,他的祖母范阳太君不久前死了,他一个人在洛阳,没有人帮衬,生活甚为悲惨。
唉,人还不都一样,没有谁过得容易,对吧?
李白拉着他的手,看着他沉郁的眼神,忽然安慰道:“人生在世须尽欢,不要为俗务所羁绊,与朋友放浪形骸,岂不快哉?”朋友的眼神中,刹那间进发出无限光彩!
是的,放浪形骸之外,岂能郁郁终生,这一辈子怎么能如此混沌过去?说得好,仗剑去国,携手同行,踏遍万里山河!
这个被李白策反了的人,就是未来的诗圣,他叫杜甫。李白的豪情,让杜甫得到了酒逢知己的感觉。一整个夏天,他都和李白在一起游山玩水。两位仁兄,仗着李白拿了御赐的钱,居然没空去找工作,一口气玩了三个月。玩到秋天,他们又跑到开封去,碰见一个人,随即拉他入伙。
被拉的人,名头也不小,他叫高适。
高适,河北沧州人,生活在河南,饱读诗书,小时候家里穷,没机会建功立业。他行侠仗义,爱管闲事,分析事情那叫一个头头是道。然而,没人愿意听他讲话,所以,虽然他在村里和乡里的知名度还是蛮高的,在文坛也有些知名度,只是对不起,没人愿意当他的经纪人。高适将自己的诗歌送给李白和杜甫看,这是边塞派的诗歌,笔力雄健,气势奔放,势不可当。是的,势不可当!
加油吧,你的前途不可限量!
三个人扯了一回淡,开始漫游河南,随后俯首道别,散了。
高适,比李白、杜甫还郁闷。
原本他也是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得到赏识的,但他没有。如今困守家中,多半是因结识了好友董庭兰。董庭兰是天下有名的音乐家,李隆基现在就爱听音乐,只要能去长安自荐,并且在李隆基和杨玉环面前好好演奏,没有不飞黄腾达的。但董庭兰告诉高适,我并不是为了服侍谁而活着,与其在内服侍权贵,不如在外贫困着享受自己的音乐。
高适深以为然,对这个名动天下的朋友更加敬重了。两个人分别的时候,贫困而有才华的高适为贫困而有天下才的音乐家董庭兰写了首名曰《别董大》的诀别诗: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贫贱之人,岂有尊严?
答:权贵一时,岂有完卵?
太穷了怎么办?
答:有钱循规蹈矩,没钱漫游山川,两者谁更穷?
高适、杜甫、李白,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三位诗人散了,各自忙活自己的事去了。李白一路来到安陵(平原郡,今河北吴桥),向高天师学习了道法,又来到山东济南完成了自己的毕业典礼,最后他回到了任城(济宁,他在这里有产业)。杜甫回到洛阳学了一会儿习,他是淡定,淡定,再淡定,最终淡定不下来。
杜甫想起三个人的日子,感慨万千,干脆放下书本,于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的春天,一路跑到任城来看李白。兄弟相逢三碗酒,废话少说,好吃好喝,齐鲁岱岳,恣意邀游。
两人浪荡着,可是明星三缺一。故而去信一封,让高适赶紧来。
我真服气了。
初夏,高适收到了来信,正事扔下,不干了。着急忙慌、风风火火地跑到山东鲁地,三位令洒家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仁兄再次碰头,随后大吃大喝,又一起跑到了济南的大明湖畔。
那年头没有夏雨荷,也没乾隆,更没有夏紫薇。所以他们只能在历山下瞎溜达,和当地名士一起作诗游玩。三位牛人一起出现在了济南,山东震动,也惊动了时任北海太守的书法家李邕(这个人以前出现过,可以试着回忆一下,是个皇子,今年六十八岁)。
这下玩大发了,李邕也参与了进来。
李邕,李白、杜甫、高适的粉丝,同时也是他们三人的偶像。
李邕李北海,身居高官,居然带着一帮名人跑到济南来看他们,并在历下亭摆了酒席招待。一伙人,和许多齐州名士凑在一起热闹。李邕先谈论经典,抒发了一把感情,然后众人开始借着酒劲创作。要说哥仨的创作此时最疯狂,在此之前,杜甫刚刚爬了南边一点的泰山,写了一首《望岳》,同样成为名震天下的好诗!
名士聚集又散,高适依然会去忙自己的事。李白和杜甫则到了曲阜,亲兄弟一般携手共游,日夜在一起。
李白写了一首打油诗,送给他心爱的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我在小破山头正好碰见杜甫,戴着个斗笠挡太阳。我问他怎么你看着越来越瘦了呢?杜甫说,这不是作诗给累的吗?)
就这样,一年一年又一年,又到了这一年的秋天,也不知道某一天,李白哪根筋搭错了,非要一个人去游金乡(山东济宁金乡)和单父(山东菏泽单县)。恰好杜甫也要走了,必须走,因为他还得考试,考试要紧啊,光顾玩,没复习。于是,李白和杜甫在东石门告别。
李白告诉山东父老,他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自古离别容易伤感,而李白的感慨,似乎只有少数人能明白得了。他遥想时空,挥笔写下名震千古的名篇《别东鲁诸公》,又名《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没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去了长安,参加了科举考试,不幸落榜。
但这并不是一个学生不好好准备考试从而考试不及格的故事,而是朝中奸臣打压天下贤才的悲惨故事。以杜甫的才华,裸考好歹也能高中。杜甫落榜算是个新闻,但不稀奇,因为,就在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李林甫上表奏贺,“野无遗贤。”
李隆基大喜,重重赏赐了这个让人切齿的家伙。
这一年的正月,李林甫干了一件非常值得纪念的事。他找了个机会,将李北海抓了起来。在李林甫大人的指挥下,有能力的一律不能入围,入围的都是给钱的,且一定是没有能力的。其实,这也是李林甫害死李邕的主要原因,不过说实在的,李邕喜欢宴请宾客,而且还养了很多的食客,他的工资根本就不够用的。
那么,李邕是怎样凑钱的呢?
答案是卖字。
问题又来了,卖字的钱根本不够,他还能怎样?
答案是挪用公款。
那年头,挪用公款少了都不叫挪用。总之,他被李林甫盯上了,原因不是李林甫精忠报国、疾恶如仇,而是李邕本来就是他的政敌。去死吧,李北海,让你办实事邀宠!
李林甫坑爹教程第二季——
李林甫自己一个人害不过来那么多人,作为吏部尚书的他,选择了武则天采用的政策。
他苦心孤诣地寻找合适的酷吏,终于有一天,他找到了。
法曹吉温,吉顼的侄子,年少无知的时候曾亲眼看着他大爷审案子,学来了一身酷吏的本领,此时正愁无处施展。李林甫和他达成了共识,李林甫负责选人,吉温负责害人。吉温上任,处理的第一个人,就是“饮中八仙”之一的李适之。李隆基任他为左相,本人专门查了一下李适之的祖上,他的爷爷,正是大名鼎鼎的李承乾!
左相、兵部尚书李适之,原本可以和李林甫一决高下,但他输在了起跑线上。身为大宰相的李林甫,让自己选出来的六十多个贪官跑到京师来告兵部的人。一群大老爷们儿一连唠叨了好几天,愣是没有任何情状可以证明人家有罪。最后还是京兆尹萧炅(就是那个不识字的家伙)出面调停,说,诸位也别那么辛苦了,小哥我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可以一下查明情况。
就这样,酷吏吉温上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