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武皇后献计登泰山 唐高宗得令搞封禅
李治流汗了,因一个外人,害死自己老婆,李治觉得这样很不男人。为了让自己冷静,他死死捏着诏书沉默。
“陛下,这是有什么心事,听说……”李治被一个女人的声音惊醒,他慌忙将诏书放下,瞧见武皇后闯进来,顿时乱了分寸。李治怎么都没想到,如此秘密进行的会议,武皇后怎么会知道的,她一脸委屈地来找自己哭诉,难道她很早就知道了吗?通知上官仪的人可都是朕的亲信,怎么可能泄露秘密?
唉,管不了那么多了。李治最心疼人,他见不得自己心爱的女人哭,为了安慰媳妇,他说了一箩筐好话。他生怕自己挽救不回自己好男人的形象,说到最后,居然服软。在哄武皇后高兴的过程中,李治露出了歉意的笑容。武皇后泪流满面,故作嗔怒地责问李治:“这是谁教给陛下的呀?”
大嘴的李治忙着为自己开脱,便说了这么一句光照万世的话:“我本来没这心思,都是上官仪教我这么干的!(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
俗话说的太好了:为了兄弟,两肋插刀;为了女人,插兄弟两刀。
李治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演示了爷们儿的真正含义。但很可惜的是,任何人都可以这么做,只有皇帝不可以这么做。言而无信,出卖大臣,可以吗?武皇后觉得很好笑,她埋怨地看着李治,把上官仪这三个字记在了心里。
回去后,她开始琢磨怎样对付这位有如神助的上官仪。仔细想一想,整件事情的起因就是大太监王伏胜告了郭大师,李治把上官仪叫来,讨论如何处理郭大师来往中宫的事情。上官仪顺势引导李治废了她。
那么,想要灭了上官仪,就必须从事情的本源入手。
事情的本源,无非一个王伏胜。王伏胜和上官仪如能关联起来,造他们个谋害良人的罪名不成问题。武皇后继续思考着,一个太监,一个自命清高的文官,老死不相往来,有什么联系?她忽然有些兴奋,为自己找到的关联而兴奋。王伏胜和上官仪的确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他们都和一位重要人物有关联!
李忠。
上官仪曾经当过李忠的老师,王伏胜曾经当过李忠的侍奉。
纵然早就和李忠没了关系,但后来李忠“谋反”,他俩又一起干出构害武皇后的勾当,不能不让人产生遐想。武皇后找来许敬宗,跟他讲述了一下自己的想法,许敬宗明白该怎么操作,回家写好了罗织的文章。
第二日,弹劾上官仪、王伏胜的上书就摆在了李治的面前。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十二月十三日,上官仪惨遭下狱,与其子上官庭芝、同谋王伏胜被杀于乱市,满门之中,男的被流放,女的被充入掖庭。所有的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没事儿别惹武皇后。
两天后,李忠在被流放的地方被赐死。
曾经负责查办李义府的右相刘祥道,也因与上官仪有私交,李治特别命他不许参与朝政,还将其贬到了外地。其余与上官仪友好者,多数遭到了流放和贬谪的特殊待遇。从这天开始,唐朝历史上一个奇观出现了。那就是,李治上朝,总有个女人垂帘听政发号施令,抢尽了他的风头,他也毫不生气。
为了纪念这种状态,人们送给他俩一个好听的称呼——二圣(二是数目,不是形容词)。李治是爱老婆的,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二月某日,李治与武皇后,合璧宫理政。
李治:“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真是一个……”
武皇后:“额……陛下还是先说正事吧!”
李治:“那我说啦!”
武皇后:“说吧!”
李治:“诸位爱卿,朕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隋炀帝不虚心纳谏,所以群臣不敢上谏,导致隋朝灭亡;而朕,一直都在虚心求谏,你们没一个肯给我上谏,这是为什么呢?(炀帝拒谏而亡,朕常以为戒,虚心求谏;而竟无谏者,何也?)”
群臣:“……”(沉默)
李治:“怎么都不说话呢……”
群臣:“……”
李治:“呵呵呵,英国公,你说!”
李绩:“陛下做得都非常好,群臣没什么可上谏的!(陛下所为尽善,群臣无得而谏!)”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二月某日,夜,合璧宫,李治、武则天,炕头。
李治:“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真是一个创造人类的好季节!”
武皇后:“额……陛下,咱还是先说说正事儿吧!”
李治:“这时候还有什么正事儿?”
武皇后:“在陛下的领导下,大唐国泰民安……”
李治:“嘘,人,人,国泰人安!”
武皇后:“哦……”(悔过状)
李治:“你接着说。”
武皇后:“大唐国泰人安,臻于完善,百姓安居乐业,万众不饥不寒,内王外化,我们何不去泰山封禅?”
李治:“然!”
顺利的封禅之旅
几个月后,万众汇集。
包括来自突厥、回纥、靺鞨、高丽(朝鲜)、倭国(日本)、波斯(伊朗)、乌长(印度)、大食(阿拉伯)、吐火罗(阿富汗)等几十个国家的王公、大臣、使节,以及唐朝的百官和卫士,组成了绵延三百余里的庞大队伍。牵羊、骑马、骑骆驼的都有,浩浩荡荡,让人眼花缭乱。
在队伍中,武皇后率领的宫女方阵让人眼前一亮。历朝历代,没有如此开阔的场景,容得下女人参与封禅。
所谓“贡献”,其实是祭祀时的常见场面。一般来说,过程主要有九个,分别是:迎神、奠玉帛、进组、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望瘗。一直以来,“三献”之中,初献都是由皇帝本人完成,亚献和终献,分别由皇太子、重臣或其他德高望重的人完成。但这一次,李治下诏说,禅社首以皇后为亚献,越国太妃燕氏为终献。这要是以前,肯定有无数人跳出来反对,没有皇太子和群臣的份儿,只有皇后和妃子上台,大家肯定不会乐意。
如今,眼睁睁看着上谏的人都被杀,众人也学会了娱乐自己,相互告慰说:“陛下做得都非常好,群臣没什么可上谏的!”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十月底,大部队从洛阳出发。
十一月二十日(公元666年1月1日),行进至濮阳(河南东部的濮阳)。李治和大臣聊天,李治发扬不耻下问的精神,问曰:“濮阳被人称作‘帝丘’,这是为什么?”群臣无人吭声,李治便问窦德玄。这个窦德玄,曾祖爷爷就是窦皇后的老爸窦毅同志。传到他这一辈,算是名门之后,刻苦学习,自力更生。
窦德玄呵呵一笑,很自信地说了一句:“俺不知道!”
李治结结实实地被窦德玄的表现恶心住了,他四下瞧了瞧,像是在寻求支援。有谁知道,赶紧说出来,也好继续下去。人马之中,一人突然从后头用脚狠狠踹了一下自己的马屁股,马匹因生疼,故而一跃冲到了前面。众人齐齐望过去,见是许敬宗(敬宗自后跃马而前)。许敬宗说:“当年颛顼(音:专需)在这里住过,所以叫做帝丘!”
李治称善,用异样的眼光看着窦德玄。为了劝诫大家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李治对窦德玄提出了口头批评,“身为大臣,不可以不学无术!我见德玄不能对,真替他感到羞耻。”窦德玄听罢,道:“人各有能,也有所不能。我虽然没有回答上来,但也知道不知为不知,这也是我的优点呀!”
许敬宗高兴地讪讪退下。
李绩评论道:“敬宗懂得最多,的确很博学;德玄的话,却也不是没有道理啊!”
庞大的封禅队伍很快走到了寿张(河南台前,原属阳谷,毗邻山东)。
再往前走一段路程,就能到泰山脚下。但李治却宣布在这里停下,据说是要去探望一位名叫张公艺的老人。
满朝文武会意,都开始扎营停留,大家议论起来,因为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张公艺的故事。张公艺是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生人,如今已近九十岁。但重要的不是他的年纪,而是他所维护的家风。他少年便为乡人敬重,成年后修身养性,礼让齐家,曾建立义和广堂,制备典范,教育子侄。令世人称叹的是,张家九代同居,合家九百余人。
近百年过去,张家父慈子孝,兄弟友爱,夫正妇顺,姑嫂温婉,因此名震天下。
李治请教了张公艺这九百人如何在一起吃饭的问题(民国和以前,中国人还都是一大家子在一起吃饭,只不过规模没那么大而已),张公艺做出了回答。他说:“我们不是九百张嘴。”众人大惊,张公艺指了指地上的狗,“我们还有一百多条狗,人吃饭的时候,狗也吃饭,人在席上,狗在地上。人不开饭,狗不开饭,人到齐了就先吃饭,狗到齐了狗吃饭。如果狗自己有还没到的,它们也会等狗齐了再开吃。开饭的时候,大院击鼓敲锣,众人齐齐赴宴,这就是解决通知问题的最佳方法。”
李治急着学治理国家的道理,于是问:“这么一大家子,有矛盾是必然的,该如何处理呢?”张公艺奋笔疾书,送给李治一篇文章。李治懂了,张公艺写了一百种忍耐,意思就是凡事退一步海阔天空。李治虚心地接受了张公艺的谏言,赏赐布帛,表彰家风后,大部队又开始了跋涉。
本人研究了一下,窃为李治叹息。我发现,如果是其他皇帝,送一百个“忍”再好不过。可眼前这位皇帝,本就是一位习惯于忍受的天子,张老先生又送他此种箴言,不能算是雪中送炭,而是雪上加霜。
十二月初八,车驾行进到了齐州(济南),驻扎灵岩(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因疏于梳妆打扮,众人在此地休息十天,整顿完毕,才往南去了泰安,到了泰山脚下。众人迅速行动,先在泰山南面建造了个圆坛,在山上造了个登封坛,又在社首山造了座降禅的方坛。等干完活,大家开始穿新衣服,准备过年。这一天,正好是麟德二年的十二月三十。李治和武则天决定,以封禅为契机,宣布改元。
于是,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正月初一诞生了。
礼部弄了个《玉牒文》,玉牒分两册,上册是给上帝的,下册是给配帝的。上册用玉盒包装,下册用金盒包装,金玉的盒子都用金绳缠绕,用金泥封口。随后,礼官很潇洒地让人刨坑,将这两个东西埋在了一个隐蔽的地方,至今未被发现。
初三那天,武皇后出现在了万国民众的视线中。
她倒上酒,在宦官撑持的彩帐下端着酒杯缓缓前行,身后跟着许多身着鲜彩的宫女。在社首山(这山不高,海拔约等于八层楼)上唱了一曲,宫女在武皇后的歌声中翩翩起舞。承载了中国历史上,女性第一次登上封禅大典的社首山,葱葱郁郁的,山下一眼望不尽的,是乌压压的人群。
中华文明有没有信仰?
答案当然是有,只不过被自己毁掉了。
从尧舜禹时代,中国人就以昊天上帝为膜拜的对象。他掌管天地自然,是万事万物的主宰。社首山上的主神,便是昊天上帝,顾炎武曾经说过:“社首山有社首坛,古帝降禅多于此,有宋王钦若坛颂碑。”后来历朝历代,都有帝王在此祭奠皇天,埋藏玉册、苍璧。当地百姓多次在此地发现至宝,军阀时期也有人为此发过一笔横财。人心沦丧的时候,社首山也顶多就是被一群搜宝的人搜个几百遍而已。
但没人想过会把一座山给砸掉。
直到1951年,它被当成唯心主义的代表给砸掉。后来,和社首山一起被毁的,还有往南一点的孔庙。但李治是不会了解后来的故事的,起码,纵然是帝王,内心也得有所畏惧。此次封禅,就是告慰皇天后土、圣人老君。正月十九日,车驾往曲阜开去。李治赠孔子太师称号,以少牢致敬。随后车驾至亳州(安徽亳州),拜会李家的祖上太上老君,先去老君庙,给他老人家上了尊号,曰太上玄元皇帝。
封禅以封李耳为帝告终,一番周折后,车驾总算是回京去了。
QQ聊天
李治:呜呜呜呜呜呜……
李耳:别哭,孔子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子帮你解决!
李治:请问大家为啥都不愿意上谏?
李耳:这个……你还是去问你媳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