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经略西域 一、裴矩献策

隋炀帝当上皇帝之后,建东都、下扬州、巡塞北,把东、南、北三个方向都视察了一遍。按照这个思路,他下一步会向哪个方向出手?西方。没错,隋炀帝下一个目标就是西域。

所谓西域,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别。狭义的西域是指从甘肃玉门关、阳关往西,直到葱岭(帕米尔高原)的广大地区,基本以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主体。而广义的西域则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中亚、西亚乃至南亚。

西汉的时候,汉武帝曾经征服西域,打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但是后来汉朝衰落,接着又经历了漫长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政权自顾不暇,当然也就没办法顾及西域了。

现在,隋朝已经统一了中原,隋炀帝更是雄才大略,自比汉武帝,一心要打造盛世,重现汉朝的辉煌。这样一来,西域进入了他的视野,成了他的新目标。只不过,在此前向东、南、北三个方向活动时,似乎只是隋炀帝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显得特别个人英雄主义,而这次经营西域,在很大程度上却是一个大臣协助乃至推动的结果。

这个大臣名叫裴矩。在隋炀帝时期,裴矩算是一个难得的能够在皇帝面前说得上话的人。众所周知,隋炀帝是个眼高于顶的皇帝,一般人都不入他的法眼,裴矩怎么就能让隋炀帝听他的意见呢?因为裴矩也是一个奇人。

裴矩本来是北齐人,出身于著名的河东裴氏,从小父母双亡。裴矩是个自律的孩子,每天三更灯火五更鸡,只是埋头读书。看到这种情况,他的伯父就劝他说,以你的才智,成为一个文士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如果你想要当官,就不能光靠读书,还要关心一些现实事务。

裴矩听了伯父的点拨之后,很受启发,从此开始留心政治。有了文化底蕴,再加上对时局的敏感,裴矩的仕途非常顺利,成了一个文人型官员。文人型官员本身并不难得,难得的是,裴矩跟一般的文人型官员不一样,他身上还有一股侠气。

举一个例子。隋文帝灭了陈朝以后,命令裴矩巡行岭南。裴矩还没有动身,就赶上了南方造反,把岭南的路掐断了。这时候,连文帝都觉得,只能等事态稳定之后再打发裴矩上路。没想到,裴矩却主动表态说,发生了这种情况,正是国家用人之时,我怎么能在这个时候退缩!随即义无反顾地出发了。

他去了之后才发现,不仅江南造反,岭南也造反了,而且,叛军把岭南地区的中心——广州城都围得铁桶一般。裴矩一介书生,手里只有三千老弱残兵,怎么办呢?换作一般人,或者留在原地等待救援,或者干脆直接往回跑算了。但是,裴矩可不是一般人,面对叛军,他毫不畏惧,带着三千士兵就冲了上去。有道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叛军一看这支军队气势逼人,居然解围散走。裴矩趁机入城,宣扬皇威,处置地方,圆满完成了安抚岭南的任务。一个文官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敢打仗,能拼命,这不是侠气吗?

再举一个例子。隋文帝时期,东突厥都蓝可汗的可贺敦大义公主想要给娘家北周报仇,一直撺掇都蓝可汗攻打隋朝。后来,长孙晟刺探出大义公主跟可汗手下的胡人有奸,隋朝就想利用这件事,劝说都蓝可汗杀掉大义公主。派谁去呢?裴矩成了最佳人选。要知道,游说人家丈夫杀死妻子,这可是冒风险的事,但是,裴矩照样毫不畏惧,慷慨陈词,让隋朝的朝廷上下都很佩服。

通过这些事例就能看出,裴矩既有文人情怀,又有豪侠义气,是一个不甘平庸、敢于冒险、渴望建功立业的人。这样的性格,其实和隋炀帝有点相似。正因为如此,隋炀帝对他很欣赏。上台伊始,就任命裴矩为吏部侍郎,把他派到了西边的张掖(今甘肃张掖)。当时张掖是西域胡商和中原商人进行贸易的主要场所。表面上看,裴矩的任务就是监管双方之间的贸易,但实际上,也不乏让他顺便考察西域形势,以便日后经略西域的用意。

裴矩何等聪明,对隋炀帝的想法当然心知肚明,而且,这也正符合他的冒险性格和建功理想,君臣想到一块儿去了。所以,他对自己的差事非常热心。裴矩负责监管西域胡商贸易,可他不像一般官员那样,只知道收税和维稳,他还格外热心于情报工作。每次胡商到来后,裴矩都主动找这些商人聊天。聊什么?三个主题。

第一,你从哪个国家来?

第二,你们国家有什么山、什么河,你是走哪条路过来的?

第三,你们国家有多少人,都长什么样子?穿什么衣服?国王是什么人?

所谓“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这样聊来聊去,最后,裴矩把西域各国的情况都摸清楚了,就发挥自己读书人的特长,写了一本书,取名《西域图记》,作为献礼性的成果,进献给了隋炀帝。

《西域图记》讲的是什么?这本书有两部分内容。

第一,记载他所知道的西域四十四个城邦国家的山川、地貌、特产、人口。

第二,这本书中还画了一幅详细的地图,把各国相对于隋朝的方位和远近都标了出来,还标注出从隋朝的西部边陲敦煌通往西域的三条主要道路。

第一条是北路,又叫伊吾道,从敦煌直奔伊吾(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然后走天山北路,经过中亚草原,可以一直到达东罗马帝国。

第二条是中路,又叫高昌道,从敦煌奔高昌(吐鲁番),走天山南路,也就是塔里木盆地的北缘,可以一直到达波斯湾。

第三条是南路,又叫鄯善道,从敦煌到鄯善,走塔里木盆地南缘,可以一直到达南亚印度河流域。

这不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丝绸之路吗?没错,《西域图记》讲的就是西域各国和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裴矩考虑得非常清楚。他说:“以国家威德,将士骁雄,泛濛汜而越昆仑,易如反掌。但突厥、吐浑分领羌、胡之国,为其壅遏,故朝贡不通。今并因商人密送诚款,引领翘首,愿为臣妾。若服而抚之,务存安辑,皇华遣使,弗动兵车,诸蕃既从,浑、厥可灭,混壹戎、夏,其在兹乎!”以我们国家现在的国力和军力,想要并吞西域,打通丝绸之路是没有问题的,西域各国也非常希望能够归顺我们。为什么他们还没有派遣使者朝贡呢?因为这些小国都受制于两个大的政权,一个是西突厥,一个是吐谷浑。西突厥和吐谷浑就挡在丝绸之路上,控制着这些小国,每年向他们征收重税,这些小国都苦不堪言。现在,只要陛下派遣使者,安抚这些小国,向这些国家亮明我们的态度;再解决掉西突厥和吐谷浑两大势力,拔除联通西域各国与中原的障碍,我们就可以实现对西域的控制,重新打通西行的道路,这可是恢复汉朝盛世荣光的壮举啊!

听裴矩这么一分析,隋炀帝真是心潮澎湃,心想其他大臣总劝我不要瞎折腾,现在终于找到知己了!裴矩不仅明白我的心思,还给我提供了这么详细的情报,真是难得的人才!当即赏赐裴矩五百段绢帛,把他拉到御座旁边,跟他详细了解西域的情况。

一看皇帝如此重视,裴矩也很激动,又对隋炀帝讲:“胡中多诸珍宝,吐谷浑易可并吞。”陛下,西域胡人都是商业民族,手里珍宝无数,如果能够打通西域,不仅有政治上的好处,还有经济上的好处。而吐谷浑并没有那么强大,吞并它应该易如反掌。

此前讲过,隋炀帝有两大特点,一是好大喜功,二是奢侈浮华。裴矩对他讲这两个好处,可以说是正中下怀。

这样一来,隋炀帝对裴矩更加刮目相看,很快把他提拔为黄门侍郎,进入宰相行列,同时,也把经略西域的事情交给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