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圣人可汗 突厥来袭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号称“天可汗”,意思是他不仅是唐朝的皇帝,还兼任北方少数民族共同的可汗,这是中国政治史上的极大荣耀,一千多年以来一直被人津津乐道。

但是,中原王朝的皇帝兼任北方草原民族的可汗并不始于唐太宗,而是始于隋文帝。只不过隋文帝当时不叫天可汗,而叫圣人可汗。

那么,隋文帝到底是如何得到这个称号的呢?

可不是以武力逼着人家承认,而是突厥可汗心甘情愿奉送给他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隋朝采取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战略,扶持弱小的突利可汗,触怒大可汗都蓝。都蓝可汗为了复仇,转而和老对手达头可汗联手,一起进攻隋朝。开皇十八年(五九八年)春天,达头率领十万精兵抵达漠南。

兵来将挡,隋文帝派第四个儿子蜀王杨秀领衔,率领大军从灵州道出发,迎击达头。

大事由王子挂帅是隋朝的惯例,但是,王子只是名义上的总指挥。那么,发挥实际作用的是谁呢?宰相杨素。

此人我们已多次提及,特立独行,能力超强,两征江南都战功赫赫,是当时窜升最快的政治明星。现在,隋文帝又把他调到漠北来,希望他不辱使命,再立新功。杨素从灵州出去,没走多远,就遭遇上达头。

突厥是马背民族,擅长运用骑兵,打破袭战。而汉人是农耕民族,不擅长冲杀,但是擅长防守。此前汉人将军和突厥打仗,均以防守为主,组织大量鹿角(障碍物),结成方阵,抵御突厥人冲锋。

可是,杨素是强人,历来不走寻常路。他说,结成方阵,那是防守,防守再有效也只能保证不输,可是,现在我们追求的是打赢!所以,我们不用防守,而是要进攻。既然如此,我们也不能用障碍物拦截敌人战马,而是要和突厥一样,运用骑兵,主动出击,和敌人决一死战!

杨素摆好骑兵阵,达头也率军过来,远远一看,隋朝居然也用骑兵。达头激动得滚鞍下马,扑倒在地,磕起头来。

他这是谢天,天赐我也,居然派了这么个笨蛋将军,这不是找死吗?带着他的部队就冲过来。那么,隋军会不会像达头想像般在骑兵冲击下不堪一击呢?

如果别人指挥很有可能,但是杨素指挥可不会。杨素带兵素以严苛著称,每次出战,都先派一、两百人做前锋,胜了有赏,如果败了,回来多少杀多少。所以,杨素带出的兵都不怕死,到战场上只知道往前冲。现在,达头的骑兵一冲锋,杨素的骑兵不仅不退缩,反而不要命般迎上去。

这太出乎突厥人意料了。突厥打仗一般是为了掠夺财物,既要钱,也要命。这样的心态反映到作战上,就形成一个特点,冲劲很强,但韧性不足。基本上属于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那一类型。作战技术很好,但是作风不顽强。

这样两支军队碰到一块,谁比较厉害?当然是杨素的军队。有道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杨素手下这帮不要命的士兵面前,突厥人气势很快弱了下来,愈打愈乱。而杨素这边则是愈战愈勇,开始还以一当一,后来就成了以一当十,把达头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连达头本人都身负重伤,仓皇逃走。这样一来,突厥对隋朝的第一次威胁解除了。

这样的结果都蓝哪能甘心?到了第二年春天,都蓝又联合达头,纠集十多万军队卷土重来。

隋文帝也赶紧派出最小的儿子汉王杨谅和宰相高颎迎战。

可是,这一次都蓝学乖了,他们知道隋军是硬骨头,不好啃,便避开隋朝大军,直接扑向突利。就在长城脚下,与突利展开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