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开皇之治 仓廪充实
隋朝建立后,北降突厥,南平江南,取得辉煌战果。难免让人觉得,隋文帝恐怕重武轻文。是不是呢?不尽然。隋文帝尚武不假,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好皇帝都不可能是个只知道穷兵黩武的人,隋文帝当然也不例外。
事实上,就在隋朝东征西讨的同时,国内建设也进行得如火如荼,而且同样取得骄人的成绩。此一成绩在历史上有个专门名词,叫“开皇之治”。这是个非常光荣的称号。中国历史上能够称得上某某之治的时代并不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不过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少数几个,换言之,只有政治清明、社会蓬勃发展的时期才配得上这个称号。
那么,隋文帝有什么成就,能够称得上“开皇之治”呢?三方面的成就。
第一、经济;第二、文化;第三、吏治。
隋文帝时期经济有什么成果呢?先看《资治通鉴》的一段记载:
开皇十三年,有司上言:“府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庑。”帝曰:“朕既薄赋于民,又大经赐用,何得尔也?”对曰:“入者常多于出,略计每年赐用,至数百万段,曾无减省。”于是更辟左藏院以受之。
意思是,到开皇十三年(五九三年)时,有关部门向隋文帝汇报,国库里已经堆满布帛,连走廊都堆满了,再也没法往里挤,请陛下解决仓库问题。隋文帝一听大为震惊,不可能啊!赶紧问:我向老百姓收的税也不多,这几年老打仗,又没少花钱,我还怕国库空了,怎么倒满了呢?官员说,这几年您虽有消费,每年赏赐各色人等的绢帛也不下几百万匹,我们也从来足额供应,问题是每年进来的更多。隋文帝这才相信国家有钱了,喜上眉梢,赶紧命令新修一座左藏院储存财货。这是了不起的经济成就。
可能有人会说,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纪录并非空前绝后。比如说,汉武帝时,曾有过“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景象,唐玄宗天宝年间,也出现仓库爆满,不得不加盖的情况。
不错,这样的情形在汉朝和唐朝都出现过,但是,我们要知道,汉武帝是汉朝第五代皇帝,唐玄宗是唐朝第七代皇帝,汉唐两朝,都是经过几十年、乃至一百多年发展才达到这样的局面,而隋朝是在第一代皇帝任上,仅仅用了十三年就出现相同的局面,这不是奇迹吗?
那么,隋朝为什么短期内就如此富裕呢?可能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均田制。没错,中学历史课本就是这样写的。
不过,我想说,不尽然。因为所谓均田制,是北魏时期在战争破坏严重、人民颠沛流离、大量土地抛荒的情况下开创的制度,基本作法是国家把国有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然后再向农民征收赋税。这样一来,不仅农民能够安顿下来,政府的财政也有了保障。这是个非常有效的政策,所以后来一直沿用,成为整个北方经济的基础。
问题是,到了隋朝,社会条件已经变了,从原来的人少地多变成人多地少。根据隋朝制度规定,每个男丁都应该分到一百亩地,但是,开皇年间,好多地方的男丁只能分到二十亩,特别是在长安和洛阳这两京地区,土地资源更是不足。这样一来,虽然在制度上均田制并没有废除,但是实际上已经发挥不了太大作用,换言之,均田制固然是隋朝重要的经济制度,但是,仅谈均田制,不足以说明为什么隋朝发展得那么快。
既然不能归功于均田制,那么,又该归功于什么呢?
我觉得,应该归功于隋朝对人口控制能力的加强。隋朝建立时,贵族势力还非常大,他们占有许多依附人口,这些人根本不向政府报户口,当然也不纳赋税。
另外,隋朝的税收对象是针对成丁的男女,很多狡猾奸诈者想方设法,明明是二十八岁的精壮小伙子,报户口时说自己才十四;或者明明是五十岁的壮年人,说自己已经年满八十,这叫诈老诈小,逃避税收。
这两大社会问题使得隋朝少了很多纳税人,怎么办呢?开皇年间,隋文帝推行两项政策:一是输籍定样,一是大索貌阅,解决这两个问题。
什么叫输籍定样?其实就是国家制定颁布的户等划分样本。符合什么样的标准叫上户,什么标准叫中户,什么标准叫下户,上中下户各自应承担何种赋役,写得明明白白,任何人一查就知道。而且,整个细则贯彻上户多缴、下户少缴的原则,明确保护弱势群体。
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标准?这其实是宰相高颎出的主意。他说,之所以有那么多人愿意当大户人家的依附人口,不愿意当国家的编户齐民,是因为现在的赋税标准不明确,穷人也要承担不少税收,所以他们觉得,为国家做不如为大户人家做划得来。现在我们反其道而行之,让他们明白,如果投靠政府就能享受优惠政策,缴轻税,比依附大户人家划算,这些人就会自觉地脱离大户人家的控制,主动申报户口了,这样一来,我们的纳税人就多了。隋文帝一听,好主意,赶紧推行。此为输籍定样。
什么是大索貌阅?就是依靠乡里基层组织,做入户调查,根据体貌特征核实年龄,如有隐瞒,严惩不贷。这样一来,胡子拉渣的大小伙子再想冒充青少年就不太可能了。
因为这两项政策的推行,隋朝隐瞒人口的现象减少了,一下子增加好多纳税人口,这样一来,仓库自然在短时期内充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