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姚崇拜相 功臣高踞政坛:功臣任相的政治考验

在先天政变之前,太平公主控制政府,号称“七位宰相,五出其门”。政变结束后,这五位宰相当然是死的死、贬的贬。剩下的魏知古和郭元振虽然立了功,但毕竟原属于太上皇势力,玄宗对他们难免猜忌。所以,很快,魏知古被派到东都洛阳主持选官工作,离开长安。而郭元振本来就是武将,这时候玄宗任命他兼任朔方军节度使,防御突厥。虽然人还没有离开朝廷,但是,也基本不履行宰相职责了。这样看来,原来的宰相,玄宗一个也不准备留用。一朝天子一朝臣,他要起用自己的人马。

用谁呢?先天政变之后,唐玄宗迅速提拔刘幽求和张说当宰相,这两个人都是唐玄宗的铁杆粉丝。刘幽求是玄宗诛般韦皇后时的主要谋士,曾帮唐玄宗策划过那次流产的政变,差一点为玄宗的事业牺牲自己的生命。现在玄宗终于掌权,马上把刘幽求从流放地召回来,封为徐国公,同时任命他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而张说是唐玄宗当太子时的旧臣,为了给李隆基争监国的权力还得罪太平公主,被发配至东都洛阳。即便在东都,张说也不忘旧主,千里迢迢给李隆基送来佩刀,为推动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做出贡献。政变之后,玄宗封他为燕国公,官拜中书令。除了这两个人被拜相侯之外,先天政变的另外一些重要谋士,像王琚、姜晈等,这时候也都非常活跃,虽然没有宰相的头衔,但也经常参与大政。

总结一下这些人的出身经历我们会发现,他们都是功臣,和玄宗一起共患难,感情深厚。他们对玄宗都忠心耿耿,在政治上久经考验。可是,让他们来辅佐玄宗开创太平盛世合适吗?两、三个月之后,玄宗发现,他们不合适。

为什么不合适呢?这些人有三大弱点。第一,功臣的团结面太小了。这些政变功臣是靠杀人才登上宰相宝座的,身上的血腥气太重,容易让人产生畏惧之感,不利于团结更多的官员。要想让政治走上正轨,必须做到上下用心、团结一致向前看。第二,功臣容易结党。政变是要掉脑袋的事情,在政变中最容易培养兄弟情谊了。这些功臣同生死、共患难,彼此之间关系过于亲密,难免结党营私。而臣子结党,对君主集权可是十分的不利。第三,功臣们的政治经验不足。除了张说入仕较早,行政经验比较丰富以外,大多数功臣都是靠奇谋密计,骤然在政治舞台上崛起的。他们随机应变的能力强,但是治国理政的能力弱。他们是功臣,但不是能臣。在历史上,功臣、能臣的作用是有差异的,打江山固然要依靠功臣的奇谋密计,但是,坐江山就要依靠那些遵守政治道德和政治规范的能臣。换言之,历史已经掀开新的一页,新任务产生新的人才需求,让功臣当宰相不符合时代需求了。玄宗作为一代明君,看到了这一点。问题是,如果不用功臣,应该用谁呢?

这时候,有一个人的形象开始浮现在玄宗的脑海中。谁呢?老臣姚崇。如果说功臣当宰相有三大弱点,那么,姚崇和他们相比,则有四大优点。第一个优点是政治经验丰富。姚崇从武则天时期就担任宰相,到玄宗时代已经历事四朝。他在中央当过宰相,在地方当过刺史,而且还长期担任兵部尚书一职,非常了解边疆情况。可以说,从中央到地方、从民政到军事都了然于胸,是个老政治家,政治经验比功臣丰富多了。

第二个优点是富有政治智慧。当年武则天统治时期,酷吏当道,姚崇审时度势,以全家百口作保,解开了武则天的心结,从此结束酷吏政治。单凭这一功劳,已经足以让世人刮目相看;另外,李隆基当太子时,和太平公主斗法,姚崇提出让太平公主离开长安、李隆基的两个哥哥到外地安置、两个弟弟解除禁军兵权去担任太子卫队长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更是给玄宗留下深刻印象。如果说功臣们的智慧是随机应变型的,适合做乱世英雄的话,那么姚崇的智慧就是把握全局型的,适合做治世能臣。

第三个优点是具有政治节操。当年,张柬之等五个大臣发动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姚崇也是参与者之一。大功告成后,其他功臣都弹冠相庆,只有姚崇潸然泪下。别人警告他,说现在辞旧迎新,你这一哭可太不识时务了。姚崇慨然答道:我参与政变,那是出于政治大义。洒泪辞别旧主,则是出于君臣之情。如果因此获罪,我心甘情愿!一席话说得正气凛然,很有政治节操。唐玄宗想要稳定皇权,当然需要忠臣,所以,姚崇这样的政治节操难能可贵,可比随意翻云覆雨的功臣们令人放心多了。

第四个优点是可靠的政治立场。姚崇在李隆基当太子的时候就维护他的利益,也正是因为维护李隆基,才被贬到地方当刺史的。这样看来,他虽然没有参与政变,也可以算是政治可靠。而且,恰恰因为他没有参与政变,所以,他的身上没有那么重的血腥气,容易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有这么多优点,这不正是宰相的最佳人选吗?经过这么一番考虑,李隆基心里的宰相人选就锁定在姚崇身上。但是事情没有那么简单,那么,到底出了什么岔子呢?

人有想法,难免就会流露出来,形于颜色。李隆基想让姚崇当宰相的想法还没提出来,就被人察觉到了。谁呢?功臣宰相张说。张说可是个聪明人,玄宗想到的,他也能想到。眼看着唐玄宗倾心于姚崇,张说可着急了。他明白,真要比综合政治素质,他拼不过姚崇啊!怎么办呢?直截了当劝皇帝说,千万别让姚崇当宰相?这恐怕不好。张说不是聪明吗?眼珠一转就是一个主意。什么主意呢?他找政变功臣姜皎去了。姜皎不仅是先天政变的功臣,也是玄宗的好朋友。好到什么程度呢?咱们都知道中国古代讲究严男女之大防,男女之间壁垒森严,如果不是特别亲密的关系,肯定见不到人家的女眷。可是姜皎整天和李隆基混在宫里,甚至都能跟玄宗的妃子们同榻而坐、同桌而食。可见两个人关系有多铁。张说找到姜皎,游说他:江山是我们拼了命打下来的,还得我们坐才是正理。现在陛下心向姚崇,此人跟我们这些功臣不是一条心,我们不能坐视不管!你和皇帝关系好,不如你去劝劝皇帝。我教你一个主意,保证既不让陛下起疑,又让姚崇当不成宰相!跟他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通。第二天,姜皎就依计来找玄宗,假装掏心挖肺地说:陛下,您不是一直想找一个能干的人当河东总管吗?我也一直帮您琢磨呢!昨天晚上,我的灵感冒出来了,一下子想起一个人来。唐玄宗赶紧问:谁呀?姜皎说:老臣姚崇啊!臣觉得他是个文武全才,担任河东总管最合适了。李隆基多聪明,一听就火了,厉声说:姜皎啊姜皎,你怎么敢在我面前耍小聪明!是不是张说指使你这么说的?姜皎一看皇帝厉害,赶紧跪下了,说:还是陛下英明,确实是张说指使的,我以后再也不敢欺骗陛下了!

那么,这件事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让姚崇当宰相,在功臣集团这边是有阻力的。而且,功臣们彼此联络,亲党胶结,势力还不小。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