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死因之辨
画外音:
在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中,有一个人居功至伟,他就是韩信,凭着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韩信暗度陈仓,勇定三秦,直至垓下一役打败项羽,为西汉王朝的创建立下了奇功,是西汉开国第一功臣。然而这位军事天才却被刘邦、吕后以谋反罪杀害,最终如同一颗璀璨的流星消逝在茫茫天际,引来世人无尽的慨叹和猜疑,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韩信被杀?是他功高震主的威名还是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后人关于韩信被杀的原因都有哪些说法呢?
王立群:
有关韩信之死,有几个非常有代表性的说法影响非常大,从古至今一直影响了人们对韩信之死的判断,因为韩信不是一个一般的将领,他是西汉建国的第一功臣。虽然刘邦把萧何封成第一功臣,实际上韩信是第一功臣,这么一位著名的军事将领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所以韩信的陨落引发了后人和今人无数的讨论,至今这个争议没有停止。在这些观点中间我们要看,那么有关韩信之死有哪些最具代表性的观点?这些观点有没有道理?这就是我们这一讲要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我浏览了一下有关韩信之死有关的研究文章,在这些文章中间所提到的有关韩信之死,有四个最有代表性的意见。
第一,韩信之死是因为他灭齐惹的大祸,灭齐是怎么回事呢?就是韩信灭了赵国以后,刘邦就封张耳为赵王,给韩信一道命令,让韩信去灭齐,韩信灭齐是原来刘邦给了他一道命令,但是后来出现了一个变化,就是郦食其提出来他要去说齐,说服齐王投降,结果郦食其单车独骑前往齐国,到那儿以后很成功,因为当时齐王田广和掌权的田横慑于韩信灭魏、亡代、下赵、胁燕这个强大的军锋,他估计齐国是抗不了韩信的军锋的,所以就同意降汉了。郦食其降汉以后,韩信就得到消息了,韩信得到郦食其说服齐王投降的消息以后,就决定不打了,因为齐国已经投降了。但这时候呢出来了一个人,这个人我们多次提到他,这个人就是蒯通,蒯通又出来了,蒯通跟韩信说了一番话,韩信立即决定打齐国,继续打齐国,非要用军事手段把齐国给解决了。那么蒯通说了什么东西让韩信动了心呢?蒯通说了两点,第一叫功不如人,说你作为一个大将军那么会打仗,你花了那么大的力量,死了那么多人,你把赵国打下来了,赵国多少城市呢?50多座城,这就是你的功劳。你看人家郦食其,一个人开着一辆车过去了,一兵一卒没费把齐国拿下来,齐国多少城呢?70多个,人家一个人拿下了70多个城,你打了这么大的一个赵国,费了牛劲儿最后拿了50多个城,这叫功不如人。这韩信听了以后心里很不平衡,再者蒯通说,汉王当年给你灭齐令,你现在考虑一下,汉王让你灭齐的命令撤销了吗?韩信一想没有啊,他叫我打,郦食其又去说服齐王投降了,但是汉王没有给我下达终止灭齐令。蒯通说你看吧,给你下了命令你不执行,现在齐国虽然降了,但是你的灭齐令并没有被终止。本来那个功不如人已经把韩信给激怒了,再说现在没有下达灭齐令,又没有终止灭齐令,韩信觉得有借口,所以韩信权衡以后决定发动灭齐之战。
灭齐打得很顺,顺的原因是齐王田广已经降了,所以齐国的重兵驻扎在今天的济南,就是当时的历下,现在历下还是济南的一个区。在历下的军团呢,他已经不再做戒备了,他就准备投降了,所以韩信的突然袭击非常见效,迅速地把齐国的主力给打垮了。结果导致齐王田广恼了,把郦食其给烹了。然后韩信就把整个齐国平定了,这70多座城韩信全拿下来了。那么这件事很多评论者认为,这件事惹恼了刘邦,种下了日后的杀身之祸,第一,你这一灭齐害死了郦食其吧,郦食其是奉汉王之命来的,你这一打,人家以为郦食其是骗子,把郦食其杀了。第二,汉和齐已经达成了协议齐向汉投降,两国已经说好了,这叫负约。第一害死郦食其,第二负约,让汉王背上一个恶名,那在这种情况下,你想你韩信灭齐虽有功,但你把刘邦给惹毛了,这是你最后被杀的原因。那这个观点在学术界影响很大,那么这个观点有没有道理呢?我想要回答这个观点对不对,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刘邦为什么不下终止令,你给人家韩信下了灭齐令,你不给人家下终止令,人家继续执行,那你为什么不下终止令呢?第二,你给韩信下了灭齐令以后又派郦食其去说服齐王降汉,这是为什么呢?你已经决定采用军事解决了,又派郦食其用政治手段去解决,这为什么?第三,刘邦赞成韩信灭齐的行动吗?这三个问题说清楚,我们就知道这件事到底给韩信惹来麻烦没有。
我们先说刘邦为什么不下达终止令,史书也没有记载刘邦为什么没有终止韩信灭齐,我想从逻辑上讲只有两种可能,第一,刘邦有意不下达终止令;第二,刘邦无意之间忘了下达终止令,大家想想,从理论上只有这两个,要么是有意的,要么是无意的,忘了。我们先说有意,刘邦会有意不下达终止令,一方面告诉韩信你用军事灭齐,一方面派郦食其去政治上说服齐王投降,但是同时不给韩信下达终止令,有没有这种可能?这种可能实际上是拿郦食其的生命来考察韩信,因为这样做最大的危险,受害者是郦食其,有这种可能吗?我觉得没有可能。我们举两个例子来说明,第一,郦食其为刘邦立过大功,刘邦在西入秦关的时候,在峣关遇阻的时候,就是郦食其跟陆贾去说服秦国的将领跟刘邦达成和解,然后刘邦发动突然袭击,跟那个灭齐一样,那个时候是郦食其说完以后回来了,他立过大功。第二件事,汉十二年当刘邦平定黥布之乱结束以后,刘邦就想到了郦食其的儿子郦疥,据史书记载郦疥虽然参加了很多军事行动,但史书记载了四个字叫“功未当侯”,就是他立的功还不足以封侯。那么刘邦怎么对待郦食其的儿子呢?史书记载了这么一段话:“上以其父故,封疥为高粱侯”,皇上因为他父亲郦食其是个烈士的缘故封他儿子做高粱侯。你看这两件事,这说明刘邦对郦食其之死是心中怀有愧疚的,所以后来封了郦食其的儿子为侯。根据这两点我们断定刘邦不会有意不下终止令,如果排除了有意不下,只剩了一个无意中忘了,但是事实上你想想这么大的事刘邦怎么能忘了呢?但是你反过来想一想,如果不忘了又能怎么解释呢?第二个问题,那么为什么让韩信灭齐,又派郦食其去说服齐王呢?我想这里最重要的原因是两点,第一,用政治上说服齐王投降汉军,这个方法比较便捷,动作非常短,时间非常短就可以解决了,如果军事行动可能会旷日持久。第二,这样解决也防止韩信做大做强,刘邦对韩信是边用边防,如果让韩信再去灭了齐,韩信功劳太大了,灭齐以后他可能力量更强大了,所以刘邦有忌讳,所以让郦食其去了。那么最后一个小问题,刘邦赞成韩信灭齐吗?
画外音:
刘邦一方面命令韩信攻齐,一方面又派郦食其去说降齐国,两者之间存在矛盾对此刘邦不可能不清楚,如果郦食其能够说降齐国自然是个不错的结果,但在王立群先生看来,刘邦并没有让韩信停止攻击,说明刘邦心里还有想法。那么,在究竟是降齐还是灭齐的问题上刘邦更青睐于哪个选择呢?
王立群:
我的答案是不好说,这不好说,因为大家考虑问题,降齐和灭齐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降齐,齐国的军队完整保留了;灭齐,齐国的军队完全打垮了,哪一个对刘邦的统治更有利呢?很明显灭齐更有利,而且灭齐中间刘邦派出来了韩信,不但打垮了齐国的军队,而且把楚国项羽派的龙且的20万军队也给消灭了,所以韩信攻占全齐以后,直接威胁到西楚国的国都彭城,直接威胁到项羽的大后方,所以从这样来看灭齐比降齐效果更好,我觉得刘邦从心里边一定会认为,韩信灭齐比郦食其说服齐王投降对他来说更好。但是韩信灭齐以后,带来了两个刘邦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第一,郦食其死了,郦食其是受汉王刘邦之命出使齐国的,死了,齐王田广肯定不愿意啊,你先说服我投降,我们放松戒备了你再突然间打我们一下,给我们打灭了,那人家肯定把这个使者,认为你骗我们,把这个使者给杀了,所以郦食其死了。第二,韩信做大做强了,因为灭了赵国以后,刘邦把韩信手下的20万赵兵精锐部队全部带走了,让韩信重新组织军团,韩信就训练了一批老百姓,灭完齐他拥有30万精兵。所以韩信灭齐对刘邦来说是功大于过,有功有过,但是他让刘邦产生了很大的一个不放心。所以我认为,说韩信灭齐惹来杀身之祸,我不太认同这个看法,我认为韩信灭齐是功大于过,他带来的是刘邦对韩信的戒备,还不至于动了杀人之念,这是第一个重要的话题。
第二个话题,求封齐王惹的祸,韩信灭齐以后,刘邦就等着他带兵来荥阳助战,结果韩信来了一封信,要求封他为“假齐王”,假就是代理,封他为代理齐王,这件事惹恼了刘邦,这个过去我们讲过,这件事导致后来韩信被杀,这件事情流传很广。那我们要讨论求封惹祸了吗?说求封齐王惹了祸,那么求封齐王惹祸了吗?要回答这个问题要考虑两点,第一,韩信求封错了吗?第二,韩信求封刘邦动了杀人之心了吗?这两个问题考虑好了,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
我们先说错没有错,韩信求封假齐王错了没有?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我们曾经讲过韩信在刘邦筑坛拜将以后,曾经在汉中跟刘邦有一次深谈,这个叫汉中对策,在这个汉中对策深谈的时候,韩信提出来一个非常有名的观点,叫“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当时韩信就提出来你把天下的城市、土地拿出来封给功臣,那么什么地方你打不下来呢?刘邦当时的表态是“汉王大喜”,所以韩信是最早提出来把土地封给功臣,让功臣为你打败项羽,刘邦认同这个做法,所以韩信是因功封侯的首倡者,也是受益者,所以他提出这个做法刘邦是认可的啊,既然刘邦认可那有什么错呢?没错,韩信实际上没有错。但是虽然没有错,违反了官场的潜规则,这个专制政权下的官场有一个规则,做下级的你只能等待上级给你官,给你加封,你不能自己去要,你要去要就违反潜规则了,韩信求封没有错,刘邦也赞同,但是要等着刘邦主动给你封,韩信一去要违反规则了。
这个违反规则了以后,刘邦动了杀心了吗?我觉得不好讲,我的看法是动了防范之心,至于是不是动了杀心,我认为不大好讲。所以宋代的一个大诗人黄庭坚,他写过一首诗叫《韩信》,他在这首诗中间写了四句,讲得很有道理,黄庭坚的诗这样写的:“成皋日夜望救兵,取齐自重身已轻,蹑足封王能蚤窹,岂恨淮阴食千户”。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说刘邦在荥阳跟成皋日夜盼望着韩信的救兵,等着你来,结果你拿了齐地以后呢,你要求封齐王,封齐王是把自己的身份提高一点,这叫自重。黄庭坚认为“取其自重”实际上的效果是“身已轻”,你想自重实际上在刘邦那儿你轻了,没有分量了。“蹑足封王能蚤窹,岂恨淮阴食千户”,当你看到刘邦是被人家踩了两脚,才封你做齐王的时候,你就不要埋怨后来封你淮阴侯,那是必然的。黄庭坚就认为,求封齐王是韩信的人生败笔,这也是一个很有名的观点,说求封齐王惹来杀身之祸。
画外音:
在王立群先生看来,韩信攻打齐国和求封假齐王都让刘邦感到不舒服甚至反感,但这两件事还不足以让刘邦动了杀心,而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就不那么简单了。这件事情让刘邦对韩信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那么这究竟是件什么事呢?它是韩信被杀的最终原因吗?
王立群:
第三个,还是跟齐王有关,你看一个是灭齐,一个是求封齐王,第三个是扩大齐王封地惹的祸,又跟齐王有关,就是韩信帮助刘邦捣毁了项羽的后方以后,项羽没有办法鸿沟议和,议和以后项羽就撤,刘邦就追,结果追到固陵刘邦吃了个亏,他20万追兵叫人家项羽的10万追兵打得困在城中不敢动,20万人硬是打不过人家10万人。等韩信韩信不来,等彭越彭越不来,后来他不理解他为啥不来啊,张良给他说了,你马上要当皇帝了,人家就那么一块地,太小了人家不来,现在的办法,你赶快给人家加封土地人家就来了。所以刘邦就大规模地扩封了韩信跟彭越的封地,土地一到他俩来了,他俩一来项羽完了。这件事惹得刘邦动了杀心,这件事应当怎么看呢?这件事我的看法是这样的,我觉得韩信有英雄之才,但是同时还有市井之心,就是市井小人之心,他自己是以市井之心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他同时又希望刘邦能够用君子之心厚待自己,这就是个很大的矛盾。
这一次当韩信要求扩大自己的封地的时候,他其实没说,那个假齐王他是明明白白写信要的,但是扩大封地他没说,他是用行动来说,就是你让我来我不来,你猜吧,猜对了我就去,猜错了我不动。刘邦猜不透,说明刘邦智力还达不到,张良猜出来谜底了,张良发觉是给人家“发工资”发得少了,所以人家不来加班了,那怎么办?多发点,刘邦就赶快给人家发“加班费”,“加班费”一发人家来了。求封齐王的时候刘邦是拍桌子大骂,这次要求加封的时候是韩信没写信刘邦也没骂人,这次很微妙,那次是韩信写了封信,刘邦气得当着使者的面破口大骂,所以张良跟陈平各踩了他一脚。这次人家不写信了他也不骂了,但是我觉得这个不骂比骂更可怕,骂说明他对韩信的判断是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为什么叫出乎意料之外?他觉得韩信是自己的部下,打了齐国灭了齐,理应带着军队来,你现在不来,要求封假齐王,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所以他恼怒了。但是这一次由于张良说在前面,刘邦早就明白他为什么不来了,所以这次刘邦没有骂,不骂说明他把韩信定位在一个什么样呢?定位在一个小人的位置上了,这次不骂了,因为没有出乎他的意料,我就知道你这家伙不给钱就不来,所以刘邦不骂了,但不骂比骂后果更严重,这是第三个有代表性的说法。
第四个有代表性的说法说韩信之死什么原因呢?就一个原因,功高震主,功劳太大了,你这个功劳大得让刘邦已经觉得无法驾驭你了,他非杀你不可。功高震主是不是韩信杀身之祸的重要原因呢?我觉得这个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可以分析,并不是所有功高的人都会死,比如说张良,张良的功劳非常大,但是张良在刘邦眼里一直受到刘邦器重,刘邦对张良一直称子房,称他的字,从来不叫他的名,而且张良从来没有受到刘邦的猜忌,更没有说刘邦动了杀心,没有,连防范之心都没有,为什么?两个理由,第一,张良无权,韩信有兵权,萧何有政权,张良有什么权?张良的权力就动动嘴皮子,出个好主意,就这么大权力,动动嘴皮子用得着防范吗?不需要。另外从主观上看张良很聪明,置身于功名利禄之外,刘邦一入关一做皇帝,他就说我要学那个赤松子,我要去学仙人练那个辟谷功,练一种气功,不吃饭还能长生,天天就练功,人家不管那么多事,所以张良自始至终没有受到刘邦的猜忌。
萧何就不同了,萧何两次受到猜忌,但是萧何有一个特点,萧何的人缘特别好,他手下有一批人,这些人都很有智谋,当萧何没有发现刘邦对他猜忌的时候,他手下的人给他提了个醒,皇上猜忌你了,所以经过手下高人指路,萧何明白了官场上有潜规则,所以萧何采取了三条非常有效的措施,第一,让自己的儿子、孙子和兄弟全部参军,做人质,你该放心了吧?我把我儿子放到你的大营中间去当兵,你放心不放心?我儿子在你那儿做人质呢。第二,以家财佐军资,把自己家里的财产分出来一半,捐给国家做军饷,第三,自毁英名,自己朝自己头上泼脏水,泼得污秽不堪的,让大家一看萧何臭烘烘的,萧何很贪婪,到处是抢夺老百姓的土地,把自己的名声自己把自己搞臭,所以刘邦对萧何放心了。所以功高震主不一定必死,就看你能不能凭借自己的政治智慧和皇帝来周旋。
那么韩信呢?韩信却恰恰是精于战场暗于官场,战场上韩信指挥千军万马胸有成竹,但是到了官场上韩信是方寸大乱。我举一个例子,当第一次刘邦接到密报说韩信谋反的时候,刘邦是伪游云梦到了陈郡,要求韩信来见他,韩信这时候怎么办呢?韩信是三种反应,第一,韩信是方寸大乱,马上要造反,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反,第二点又想到“自度无罪”,我没有错啊,我反什么呢?最后杀了朋友钟离眜,带着朋友的人头卖友求荣。你看韩信这三招,一个想反,一个又觉得自己没有罪,最后是卖友求荣,三招全用上了,人家刘邦到那儿给他抓起来了。这个韩信在官场上,韩信遇到政治斗争的时候那个无能,和他在战场上他那个英明完全不一样,是两个人。
画外音:
王立群先生认为,韩信被杀也许并不是哪一件具体事情造成的,在帝王政治统治高于一切的背景下,他立下的盖世奇功,他桀骜不驯的性格都有可能是被杀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要归结于他在政治上的稚嫩,那么在王立群先生看来,韩信在政治上暴露出来的弱点主要有哪些呢?
王立群:
韩信有四个不懂,第一,他不懂开国之君和功臣的关系,往往打天下情同手足,共天下视为心患,这他不懂,这第一个不懂;第二个不懂,他不懂得谋反不一定要有谋反的证据,只要有谋反的能力就可以认定谋反,韩信第二个不懂;第三个不懂,他不知道皇帝杀功臣不关系到个人恩怨,关系到江山的存亡,他不懂这个;第四个他不懂,冒犯君王是为臣大忌,韩信多次冒犯刘邦啊,甚至于被刘邦抓起来他还冒犯刘邦啊,刘邦把他抓起来以后,两个人曾经有过一次很亲密的谈话,刘邦就问韩信说您是领兵打仗的人啊,很会打仗,那么你看看我刘邦能带多少兵?韩信说了一句话,陛下不过能将10万,过了10万对不起,您带不了。那刘邦听了这个话,刘邦是笑着再问韩信,那你能带多少兵啊?韩信说了一句千古名言:“臣多多而益善耳”,这就留下来一个成语叫“多多益善”,臣多多而益善,就是韩信将兵越多越好,别说10万,百万之众我都能指挥得了,您只能带10万。你说这话刘邦听了高兴吗?肯定不高兴啊,所以刘邦反过来就问他,你既然多多益善,你怎么被我抓住了呢?韩信没法答了。所以韩信说了一句恭维刘邦的话,这个话虽然说了,但是我估计刘邦也不高兴,怎么说的呢?他这样讲的,他说您善于将将,我呢善于将兵,所以我被你所抓,就是你善于统帅将领,我善于统帅士兵,我是个统兵的人,你是个带将的人,所以你比我还高明一点,所以你抓了我。我估计这些地方都是冒犯龙颜之语啊,作为一个臣子这个话不能这样讲。
总的来说呢韩信的确是个人生悲剧,他的一生是个悲剧,那么这个悲剧是怎么造成的呢?我觉得是三个原因,第一,社会的悲剧,那个社会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一个社会,在君主专制的制度之下,韩信这样的大才除了死没有别的路可走。第二,是人格缺陷的悲剧,韩信的人格上有一个最大的缺憾,是依附型的人格,你叫他当主子他都不干,他甘心当奴才,最后奴才也没当好。第三,是政治的悲剧,韩信精于军事却暗于政治,完全不懂政治,韩信的吃亏就在他完全不懂政治。到此为止,我们把这个韩信之死全部讲完了,韩信因为联手陈豨叛乱导致韩信被杀,所以陈豨的叛乱是个导火索,导致了第一个大功臣韩信死了。但是陈豨的叛乱我们前面讲过,他牵连到三个诸侯王,还有另外两个诸侯王也因为陈豨叛乱而被杀,那么这两个诸侯王是怎么受到株连的呢?请看下集《将星陨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