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念 “请问,你为什么要去攀登珠穆朗玛峰……”

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按照现在的记录,应该是1953年。但是,在登山界还有一个小小的“争论”,不过,这其实是一个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争论”。因为,一部分人相信——或者希望:有人在1924年就登上了珠穆朗玛峰。

1

1912年7月,一条消息让乔治·马洛里陷入了悲痛之中。

那是一条关于英国著名探险家斯科特的消息:他带着一队人马前往南极,试图代表英国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抵达南极点的人。但是,当他们在1912年1月千辛万苦抵达南极点时,却发现那里留下了一面挪威的国旗——挪威探险家阿蒙森早在一个月之前就已经到达了南极点。

更令人感到悲伤的是,斯科特的探险队在回归途中遭遇了强暴风雪,五人探险队最终无一生还。6个月后,斯科特的尸体被人发现,距最近的补给点只有20公里。

斯科特遇难的消息震动了英国,也震撼了乔治·马洛里的内心。

在20世纪初,人类对自己居住星球的各个角落的探险,正进入一个黄金时期。最具有标志性的,就是对地球两个极点的探索。

1909年4月6日,美国海军中校皮尔里率探险队第一个抵达北极点,宣布人类征服北极点。

1911年12月14日,挪威人阿蒙森乘着狗拉雪橇抵达南极点,创造了人类第一次征服南极的纪录。

虽然这两次征服纪录的背后,都是无数探险家的殉难,但那种征服和突破极限后的成就感,依旧让许多探险家接踵而至。

在两个极点都被征服之后,全世界探险家的目光,都落在了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地方——海拔8844米的珠穆朗玛峰。

从来没有人能够登上这个地球上的最高峰,甚至连接近都基本不可能。

乔治·马洛里同样也心动了。

那一年,他25岁。

2

乔治·马洛里,1886年6月18日出生在英格兰北部柴郡的一个牧师家庭。

马洛里从小就显露出了一种特别的天赋:攀爬。他在7岁的时候就爬上了自己父亲供职的教堂的屋顶。马洛里的攀爬姿势和其他人不太一样,是四肢并用,带有滑行的姿态,像波浪一样起伏。

马洛里在19岁的时候进入了剑桥大学,成了众人眼中标准的“校草”:颜值高,功课好,是校赛艇队的一员,处处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也是他的同窗好友。)

但是,马洛里的关注点却和别的同学不一样,他特别关注世界各地关于探险的新闻。而且,与当时在全世界流行的极地探险不一样,马洛里更关注向高处的探险——登山。

1909年,马洛里从剑桥大学毕业,在法国短暂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回到英国,在著名的查特豪斯公学任教。任教期间,马洛里开始频繁登山。他几乎征服了欧洲所有的高山,包括最高的勃朗峰。


年轻时的马洛里

也正是在这期间,他遇到了自己的挚爱露丝·特纳,两个人很快就举行了婚礼。就在婚礼之后的第三天,马洛里就应征入伍,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


露丝·特纳

年轻的马洛里不仅参加了一战,他所在的部队还被投入到了一战最惨烈的战役之一——索姆河战役。索姆河战役是一战中英国打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战斗第一天就伤亡6万人,总共伤亡58万人。在那里,马洛里近距离目睹了人世间最残酷的生死。他在给妻子露丝写的信中这样说:

“每天死的人不计其数,活着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礼物。”

一战结束后,马洛里奇迹般地生还归来。

原本大家以为,马洛里经过战争的洗礼,会更珍惜平静的生活。但马洛里在目睹近在咫尺的亲密战友被德军的机关枪杀死之后,却产生了另一种感悟:人的生命实在太脆弱,人生一定要过得充实,不能留下遗憾。

他的目光,瞄向了此前还从来没有人登上过的珠穆朗玛峰。

恰巧,在一战结束后,满目疮痍的英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振奋国民信心的事件——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准备开始对珠穆朗玛峰展开史无前例的探险。他们很快相中了具有丰富登山经验的马洛里。

而需要支持的马洛里,也欣然答应。

3

1921年,35岁的马洛里,带着一支12个人的探险队伍,正式向珠穆朗玛峰进发。

他们花了整整8个月的时间,终于来到了珠穆朗玛峰的山脚之下。

马洛里是从北面的西藏地区进入珠穆朗玛峰山区的。现在的人们都知道,珠穆朗玛峰的攀登路线是从尼泊尔境内的南面上去容易,北面上去困难。但在当时,尼泊尔完全不对西方人开放南面路线,所以马洛里的队伍只能尝试从北面登顶。

马洛里是这样描述自己第一次看见珠峰时的感受的:

“就像是梦中最狂野的杰作!珠穆朗玛!一个崎岖的巨人,一个白色的巨大獠牙,一个被雪覆盖着的巨大石头!在登山者的眼里,没有比这个更大的挑战了!”

马洛里他们随即开始寻找登山的线路,为此花了整整一个月,因为马洛里他们是试图攀登这座世界最高峰的第一批人类——没有前人留下的路线,没有任何一张地图。

终于,在8月底的时候,马洛里发现了一条巨大的冰川峡谷,顺着这条峡谷走到尽头,再爬上一堵高达300多米的冰墙,就可以从最近的地方开始攀登传说中的珠穆朗玛峰。

马洛里兴奋地给妻子露丝写信:“我亲爱的露丝,我们找到了登上这座山峰的路……我们为那些热爱冒险的人确定了登上珠峰的路线!”

但是,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珠峰地区的季风季来临了。漫天的暴风雪宣告他们不可能再进行任何登山活动,马洛里只能宣布撤退。

第一次尝试,无功而返。

但只过了6个月,马洛里带着队伍又回来了。

这一次,马洛里他们还带了摄像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珠峰风貌的画面。当然,他们最主要的目的,是要登顶。

这一次,马洛里的队伍正式开始了登山,而且进展顺利。但是不幸的是,他们在登山过程中遭遇了一场巨大的暴风雪,为了躲避暴风雪,马洛里让队伍躲到了冰坡下的一个角落里,然后,就发生了一场巨大的雪崩。

在这场雪崩中,7名队员遇难。

这也是有记录以来,第一批在征服珠峰过程中遇难的人类。

因为这次雪崩,第二次登顶努力也宣告失败了。

这次雪崩,也给马洛里留下了巨大阴影,他在给妻子露丝的信中说:“我亲爱的露丝,7位勇士遇难了,我应该为此负责。事已发生,我的任何举动都于事无补。”

在回到欧洲的一年多时间里,马洛里似乎真的决定远离登山,忘记关于雪崩的一切。他开始陪伴家人,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的妻子和三个孩子。

但是,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关于攀登珠峰的探险计划却没有停止。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洛里内心似乎越来越烦躁。

终于,他和妻子露丝吵架了。

露丝的观点很简单:

“我爱你,你也爱我,这是一生中最幸福的事了。但我真的需要你,我想和你一直生活在一起,一起分担欢笑和苦难,当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不能再分开。”

而马洛里的想法也很直白:

“我进退维谷,很痛苦。选择远走而离开将是一个残酷的决定,但更残酷的是,眼看着别人征服那座巅峰,而不是我。”

1923年3月,马洛里被一件事触动了。

他应邀去美国纽约做一次关于珠峰冒险的演讲。在场的观众都被他描述的珠峰风貌和艰苦环境所震撼。

一位《纽约时报》的记者随后向马洛里提了一个问题:“请问,你为什么要去攀登珠穆朗玛峰?”

马洛里想了一下,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也就是那句流传后世的著名回答:

“因为,它就在那里。”

4

1924年,马洛里最终做出了决定:第三次挑战珠峰。

那一年,他已经38岁了。

这一次,他为了能够一次性成功,还精心挑选了一个助手——来自牛津大学化学系的安德鲁·欧文。

欧文没有尝试过登山,但他是一名出色的赛艇选手。在牛津与剑桥一年一度的著名赛艇对抗赛中,他的体魄和技巧给马洛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欧文的专业知识可以保证氧气瓶在高海拔地区的正常使用。

欧文对能够得到当时最顶尖的登山家的邀请而感到荣幸:

“我们全都要到达山顶!如果真的要死的话,没有什么比征服珠穆朗玛峰更好的死法了。”

1924年2月29日,马洛里带着助手欧文以及其他成员,从利物浦登上了开往印度的轮船。

他对妻子露丝发誓:

“这是我们最后一次分离,今后将永远在一起。”

4月29日,马洛里和他70人的探险队到达了珠峰脚下,开始搭建大本营。在那里的一座喇嘛庙里,马洛里他们接受了喇嘛们的祝福。但一位喇嘛警告他:


安德鲁·欧文

“灾难降临,你们会成为珠穆朗玛峰的祭品。”

马洛里不迷信,他不会将警告放在心上。但他确实为攀登珠峰做了充足的准备,包括决定在登山路线上建立一系列营地,作为一个个据点——如果体力透支,就回到营地休息,等适应海拔高度后再重新攀爬。


第三次出征,马洛里(后排左二)和他的队员们


马洛里发明的登山方式

马洛里发明的这种登山方式,到现在依旧被攀登珠峰的人们沿用。

没多久,马洛里的队伍顺利来到了二号营地——这里的海拔已经超过了5300米。这时,天气突然变得极其恶劣,暴风雪肆虐。无奈之下,马洛里只能让队伍撤回大本营,但是,两位队员已经因为恶劣的气候引发身体机能失调,不幸去世。

马洛里给女儿写了一封信,隐瞒了自己遭遇的困难:

“亲爱的:今天风不大,天气很好很温暖。现在茶来了,都不记得有多久了,现在又吃到了蛋糕。8月我们举行一个小小的茶聚吧,只需要一块味道淡淡的热蛋糕就够了。你爸爸我是不是太贪心了!”

由于时间的耽搁,离6月的季风季节已经越来越近,危险也越来越大。但马洛里坚持必须继续攀登。经过艰苦的前进,马洛里的队伍终于扎下了四号营地——大概在海拔7000米的地方。

没有现代的羽绒服,只有夹克和裹上的七层衣服,这支登山队的情况开始变得越来越糟糕:马洛里开始严重咳嗽,而欧文则腹泻不止。

5月22日,马洛里冻伤了一根手指,但他随即在笔记本里写道:“为了能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一根手指又算得了什么?”

暴风雪停不下来,马洛里自己也知道,气候已经越来越不适合最后的冲顶。但是对他来说,已经没有退路——他已经38岁了,这次撤回去,就不会再有机会来了。

之前所有的前进路线,都是他和他的队伍一手开拓的。作为一个登山家,他在这一点上确实无法做到不自私——他不希望看到别人遵循着他开拓出来的路线,取代他成为第一个登上珠峰的人。

他给妻子露丝又写了一封信:

“这段时间很糟糕……可能又是愚蠢在作怪吧,可我怎么能又放弃呢?我们小队离登顶还有6天的时间,大概是五十分之一的机会,但我们会抓住机会,让我们自豪!

“爱你!永远爱你!”

最后的冲顶需要用到氧气瓶,马洛里的助手欧文顶着严重的高原反应,给他们两人各制作了两个氧气瓶。

6月5日,欧文在自己的笔记中写道:“如果我临时制作的装备能将我们带到顶峰,这将是一场伟大的胜利。我为明天早上的出发准备了两个吸氧器。”

这是欧文留在人世间的最后一段话。

5

6月6日清晨,马洛里和欧文两个人从北山坳出发了。

在此之前,马洛里曾派出两个队员冲顶(这等于把首次登顶的机会让给了队友),但因为天气原因,那两个人被逼了回来。虽然所有的人都认为该回家了,但马洛里决定最后一搏,而欧文表示马洛里去哪儿,他就去哪儿。

6月7日,马洛里和欧文终于扎下了最后一个营地,此时,他们离珠峰的山顶只有600米的距离了。

一切都触手可及。


马洛里和欧文最后出发前

那一夜,肆虐的风雪和严重的高原反应让两个人几乎一宿没合眼。第二天醒来,他们头痛欲裂,且全身脱水——这样的状态,其实是绝对不适合登山的。

但谁又能抗拒离世界之巅只有600米的诱惑?

马洛里在收拾行囊时,郑重藏好了一张照片——那是他妻子露丝的照片。临行前,他向妻子保证,要将她的照片放在珠峰的山顶。

两个全靠精神信念支撑的登山者,在1924年6月8日的清晨,拖着疲惫的身躯,开始向地球之巅发起最后的总攻。

6月8日12点50分,探险队的摄影师诺尔在下边的营地全神贯注眺望时,发现了远处山上马洛里和欧文攀爬的身影。但就在这时,天空忽然飘来了一阵云雾。

然后,两个人就都不见了。

诺尔回忆:“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个小黑点,他已经离主峰很近了,这时另一个人也过去了。他们的速度很快,好像要补回失去的时间。然后这迷人的景象瞬间消失了,被厚厚的云层所取代。”


马洛里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

两个人就此失踪。

营地里的其他队员在焦灼地等待了几天之后,只能做出这样的结论:两个人已经死亡。

因为在海拔8000米左右的山上,人类不可能在失去保护的情况下待上几天。

失踪,是和死亡画等号的。

一直在家中焦急等待消息的露丝,没有等回丈夫,而是等到了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发来的通知书:

“很遗憾得知这个噩耗,在这次的珠峰探险行动中,您丈夫在最后的攀登过程中失去了生命。学会对您和您的家人表示深深的惋惜。”

6

马洛里遇难的消息很快传遍了英国。

整个英国陷入了悲痛之中,全国各地都敲响了大钟,而马洛里的追悼会是在英国第一大教堂圣保罗大教堂里举行的。

马洛里成了英国人乃至全世界登山爱好者心目中的英雄,但同时有一个问题又引得大家争论不休:

他和欧文最终到底有没有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山顶?

1999年,在马洛里失踪75年之后,一支由BBC(英国广播公司)赞助的美国攀登队,在珠穆朗玛峰北坡海拔大约8170米处发现了一具英国人的尸体。

尸体外套内衬的铭牌证明:他就是75年前失踪的马洛里。

马洛里的尸体被发现时,是趴在一个山坡上,右脚踝骨处已经骨折,可见是摔下来的。但从他尸体的位置上看,似乎是在下山的路线上。

马洛里和欧文究竟最终有没有登顶,还是无法证明。因为当时拿着柯达相机的是欧文,只有从相机胶卷中才能看到马洛里有没有登顶——欧文的尸体,至今依旧没有被发现。

但大多数的登山者还是客观地指出,当时马洛里到达山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首先,用现在的眼光看,马洛里在1924年的登山装备近乎原始,包括他所带的人工氧气最多也只能维持8~10个小时,仅够攻顶全程所需时间的一半。

其次,在最后登顶前,有一道著名的天险——“第二台阶”。在那里并没有发现绳索等人工遗物,而徒手攀爬“第二台阶”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说考虑到当时马洛里和欧文的身体状况。

但是,也有一个观点,认为马洛里最终是到达了山顶的。

因为美国登山队在马洛里的尸体上,没有发现他妻子露丝的照片。

还记得马洛里的那个誓言吗?

他要把妻子的照片留在珠峰的山顶上。

而这个细节,也成为马洛里的缅怀者们一个美好的信念。

他们相信,人类第一次到达珠峰山顶,是在1924年。

那个人,就是把妻子照片留在山顶的乔治·马洛里。


“中国梯”是中国登山队于1975年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在“第二台阶”的岩壁上架起的一座高近6米的金属梯。之后,每一位从北坡登顶的登山者都要用到这部梯,所以就把它称为“中国梯”。2008年5月27日,“中国梯”被撤下,收藏于珠峰登山博物馆

馒头说

我没爬过珠峰,但我上过海拔5200米的地方。

那是在2008年,我坐越野车从日喀则(海拔4000米)去定日县(海拔4300米)采访,途中要翻越两座海拔5200米的山头。

那是我进藏的第二天。由于第一天晚上喝了不少酒,半夜里头痛欲裂,一个人靠在床上拿着氧气瓶吸氧。路上经过一处景点,陪同的上海援藏干部问,要不要下来拍几张照片?

我当时几乎是趴在车后座上,用尽全身力气摆了摆手,话都说不出。然后顺眼瞄到了自己的手指甲——我印象深刻——全是暗紫色的。

说这些,是想说明,在海拔5200米这个高度,一般人已经是怎样一种身体感受。

然后可以想象一下,在海拔8000米以上,宿营,负重,攀爬,前行,又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说在攀登珠峰的沿途,有很多登山遇难者的尸体。因为海拔太高,很少有人有能力为他们殓尸,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一个个“路标”。

看文字觉得没什么,但真的看到照片,还是很有冲击力的。

可能也会有人说:好好地热爱生命不好吗?

我虽然无法体会探险家们的心境,但还是多少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在他们看来,这就是他们热爱生命的最好方式吧。

毕竟,山就在那里。

附录:珠峰攀登简史

•1924年,马洛里和欧文在冲击珠峰峰顶时遇难。

•1953年5月29日,来自新西兰的34岁英国登山队队员埃德蒙·希拉里与39岁的尼泊尔向导丹增·诺尔盖一起沿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人类有纪录以来第一支登顶成功的登山队伍。

•1960年5月25日,中国人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他们是王富洲、贡布、屈银华。此次攀登也是人类首次从北坡攀登成功。

•1975年5月16日,日本人田部井淳子成为世界上首位从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女性。

•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第二次攀登珠峰,9名队员登顶,其中藏族队员潘多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坡登顶成功的女性。

•1978年,奥地利人彼得·哈贝尔和意大利人莱茵霍尔德·梅斯纳尔首次未带氧气瓶登顶成功。

•1980年,波兰登山家克日什托夫·维里克斯基第一次在冬天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

•1988年,中国、日本、尼泊尔三国联合登山队首次从南北两侧双跨珠穆朗玛峰成功。

•1996年,发生1996年珠穆朗玛峰事故,15名登山者在登顶过程中牺牲,这是史上攀登珠穆朗玛峰牺牲人数第三多的一年。

•1998年,美国人汤姆·惠特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登顶的残障人士。

•1998年,狄斯特法努·阿森提夫成为第一个不用供氧装置登顶的美国女性。她在回程时因无力移动而冻死,她的丈夫谢尔盖·阿森提夫在试图救她时失足摔死。

•2000年,尼泊尔著名登山家巴布·奇里从大本营出发由北坡攀登,耗时16小时56分登顶成功,创造了登顶珠峰的最快纪录。

•2001年,美国人维亨迈尔成为世界上首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盲人。

•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圣火珠峰登山队的队员抵达珠穆朗玛峰峰顶,并点燃祥云火炬,进行了约200米的火炬传送。

•2010年5月22日,英国人普伊在珠穆朗玛峰上的冰湖里游了1000米,用时22分51秒,成为珠峰长泳的第一人。

•2010年5月22日,来自美国加州的13岁少年乔丹·罗麦罗从北侧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最年轻的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人。

•2012年5月19日,来自日本山梨县的73岁女登山家渡边玉枝于当地时间上午7时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年龄最大的女性登顶者。


本文参考来源:

BBC纪录片《最狂野的梦》(腾讯视频、爱奇艺均可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