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念 这些著名的日本作家,为何最终都选择自杀?

在日本,有不少特别的忌日,比如“河童忌”“樱桃忌”“康成忌”。这些忌日,不是用来祭奠樱桃或河童的,而是祭奠一个个著名作家的,而这些著名作家,都是选择自杀结束生命的……

1

让我们按照时间的顺序,先说第一位作家。

这位作家,叫芥川龙之介。

中国不少读者对他的了解,可能主要来自日本导演黑泽明的那部著名的电影《罗生门》——这部堪称神作的电影,剧本就是来自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竹林中》(很短,推荐一读)

1892年3月1日,芥川龙之介出生于东京。他原来不姓“芥川”而姓“新原”,而这个改姓的过程,可能也是影响他后来性格的一个重要原因。

芥川出生那年,母亲已经32岁了,父亲42岁。在芥川8个月大的时候,母亲就疯了——发疯的母亲对芥川的童年影响非常大。他曾在自己的作品《点鬼簿》中这样写:

“我一次也没有从我的母亲那里感受过母爱。”

而作为“疯子的小孩”,那种自卑和恐惧,其实也伴随了芥川的一生。在他的作品《河童》中,一个河童的胎儿因为害怕遗传父亲的精神病,因此不想出生,这很可能就是芥川自己的心声。

在母亲发疯后,芥川被送到了母亲的娘家,过继给了舅舅芥川道章,由此改姓“芥川”。芥川家是一个颇为富有的大家族,且重视文学和艺术,这给芥川龙之介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培养土壤,他从小就立志做一名作家。


芥川龙之介

不过,芥川的父母辈实在是有点乱——他的生父后来又娶了生母的妹妹为妻,芥川多了一个继母。但真正无微不至照顾他的,是生母的姐姐,也可称为他的养母。

所以,芥川其实有生父、养父、养母、继母四个亲人长辈,但事实上,在他的作品中却一直透露出缺少关爱的气息。

关于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解读有许多,这里就不展开了。总的来说,芥川在他的小说里用笔非常简洁,叙述的口吻也似乎很冷峻与轻松,但表达的主题却往往是阴郁和对人性的失望——这在《竹林中》这篇小说中就很明显,文中他描写的老妇人在死人堆里拔头发的画面,让人不寒而栗。

总之,到了1927年,才35岁的芥川龙之介其实已经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了。

那一年,他饱受胃病、神经衰弱、痔疮等各种疾病的困扰。同时,他的姐姐家失火,姐夫欠下高利贷卧轨自杀,姐姐举家来投奔他,生活压力大增。

7月24日,芥川龙之介在卧室里服用过量的安眠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自杀前,他在自己枕头边放了一部《圣经》(基督教在他的小说中也占有很重要位置),并给家人留下多封遗书,还写下一篇《给老朋友的信》,其中有一句:

“自杀者也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自杀。我们的行为都含有复杂的动机,但是,我却感到了模模糊糊的不安,为什么我对未来只有模糊的不安呢?”

芥川龙之介的忌日,现在被称为“河童忌”。他去世后,他的好友菊池宽提议设立了“芥川奖”,专门用来奖励文坛新人。这个奖后来成为日本文坛的重要奖项。

芥川在35岁的年龄就选择了自杀,其实给当时很多日本作家以极大的震撼,并深深影响了他们。

其中,就包括我们接下来要说的第二位作家。

2

第二位作家,叫太宰治。

太宰治这个名字,近几年为不少中国读者所熟悉,因为他的成名作品连续几年高居图书畅销榜前几名,那就是《人间失格》。(关于《人间失格》这几年的大火,说实话我还是有点看不大懂。我至今仍记得大概十多年前我看完这部作品后在当时的百度贴吧里看到两个帖子,大为惊奇。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发帖说自己看完《人间失格》后不是太明白,然后一个初二学生回帖:“别说你才四年级,我今年初二了,我也不敢说我完全看懂了《人间失格》,但我深深被感动了……”当时我非常惭愧。)

与芥川龙之介出生于平民家不同,太宰治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

1909年,太宰治出生在青森县中西部的津轻地区。他原名津岛修治,是家中的第六子——津岛家是津轻地区的首富。

太宰治是个富二代,但他也是个学霸。他小学毕业的时候成绩就是全校第一,大学更是考进了东京帝国大学的法文科。

1927年,一个消息让热爱文学创作的太宰治备受冲击——芥川龙之介自杀了。

太宰治一直对芥川龙之介非常推崇,并一直以获得“芥川奖”为目标。26岁时,太宰治凭借自己的作品《逆行》入围“芥川奖”的候选。那时候,太宰治已经从帝国大学退学,因为治疗腹膜炎而欠了一屁股债,所以非常渴望用“芥川奖”来填补自己遇挫的心情——尽管奖品只是一块怀表和500日元奖金。

但是,他最终落选了。

到了第二届“芥川奖”评选时,太宰治的获奖诉求已经几近狂热,这在他给评委之一佐藤春夫的一封信中就可以看出:

“我一定能成为一名好作家。您的恩情,永志不忘。第二届芥川奖,请颁发给我吧……佐藤先生,请您不要忘记我。请不要见死不救啊……现在,我是在以命相托。”


太宰治

而原本欣赏太宰治才华的佐藤(第一届就是他提名太宰治的),却从太宰治的信中读出了他在精神方面的隐患。

佐藤春夫的猜测可能并没有错。

如果说芥川龙之介是因为各种病痛折磨、生存压力的诱发才生出自杀求完美的想法,那么太宰治似乎生来就对整个世界抱着一种阴郁和悲观的看法。这在他的多部作品中都有明显的表达。

事实上,太宰治一生一共尝试过五次自杀,有约情人一起跳海自杀(结果情人死了他没死,还因此被起诉“协助自杀”),有吃安眠药自杀,有上吊自杀,都未遂,直到第五次。

1948年,太宰治创作完《人间失格》后,身体已经非常虚弱,因为肺结核,甚至到了经常咯血的地步。

6月13日深夜,太宰治与崇拜他的女粉丝山崎富荣一起投水自尽——这一次,他成功了。

6月19日,他的尸体被人发现,而这一天,正好是他的生日。

生死同一天,他的忌日,就是“樱桃忌”(出自其作品《樱桃》)。虽然他是和女粉丝一起投河的,但他在给妻子的遗书中写的却是:“我最爱的就是你。”

太宰治终于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在《人间失格》中多次出现的一句话:

“生而为人,对不起。”

3

轮到说第三位作家了,他叫三岛由纪夫。

三岛由纪夫曾获得过三次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而他的自杀方式也最离谱。

三岛由纪夫曾被人安排见过太宰治一次。虽然三岛由纪夫承认太宰治有文学才华,但当着太宰治的面,他只说了一句话就告辞了:“我不喜欢太宰治先生的作品。”

这简直太符合三岛由纪夫的性格了。

三岛由纪夫1925年出生在东京。如果说太宰治的出身是“富”,那三岛由纪夫就是“贵”——他的祖母夏子家算是德川幕府时代的贵族。到了三岛由纪夫这一代,家道已经中落,但祖母还是对这个孙子寄予了厚望,从小就把他送到只有皇族和贵族才能读的学校去读书。


少年三岛由纪夫,放到现在也是“小鲜肉”级别了

三岛由纪夫从小就表现出了超高的文学天赋,15岁就能发表诗集。而且他也是个学霸,从学习院(日本著名的贵族私立学校)高中部毕业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的时候,是全校第一名,为此还拿到了天皇奖励的一块银表。

但和芥川龙之介与太宰治柔弱阴郁的性格不同,三岛由纪夫尚武,而这种性格也影响了他的一生——他最躁狂懵懂的青年时期,正好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最高峰。

1944年,在日本在二战中已经陷入困境的局面下,三岛由纪夫成了一名等待征召的预备役士兵(就是他高中毕业那一年)。1945年,三岛被征召,但在出发准备参战前,他的感冒被军医误诊为肺病,他被遣送回乡——他原本要去的部队后来前往菲律宾,基本上全军覆没。

但三岛由纪夫却并不因此感到幸运,而是感到遗憾。尤其是当他17岁的好友莲田善明参军后,在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于马来西亚自杀,给三岛非常强烈的冲击——他认为他也应该为国牺牲,而不是苟且偷活。

不过,无缘在战场上显身手的三岛由纪夫,由此在文坛上崭露头角,进而一发不可收拾。他的《禁色》、《夏子的冒险》以及《潮骚》等一系列作品,让他在日本文坛的声望越来越高。

不过,真正让三岛由纪夫奠定地位的,是他的代表作《金阁寺》。这部作品的主角是一个外表猥琐但内心却崇尚极致美的少年。似乎是在与自己的小说呼应,1955年,30岁的三岛由纪夫开始疯狂健身,希望练就一副展现阳刚之美的身材。

健身成功后的三岛由纪夫表示:“终于将这个身体弄到手之后,就像得到了新玩具的孩子一样兴奋,想到处去卖弄,到处去炫耀,到处去操作给所有的人看。我的身体就像我的新车一样。”

已经声名鹊起的三岛由纪夫在1963年、1965年和1968年一共获得过三次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却一次都没有最终折桂,这其实也是让三岛非常失望的一件事。

尤其是1965年那次,三岛由纪夫得知自己被提名后,他带着夫人周游欧美、东南亚多国,在回国抵达机场前联系了很多媒体,满心以为届时可以发表获奖感言,但最终却事与愿违。在机场,尴尬的三岛面对记者们只说了一句“大家辛苦了!”就走了。

但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并不是让三岛由纪夫觉得最痛苦的事,他自己认为最不能接受的,是日本战后天皇权威的衰落、武士道精神的消失和所谓的“世风日下”。没错,他就是一个军国主义者。

为此,他在1970年上演了一幕电影剧本也不敢这么写的自杀。

1970年11月25日,三岛由纪夫带着他自己的私人武装“盾会”的四名成员,来到了日本陆上自卫队东部总监部,直接将师团长给绑架了。

在把师团长绑架为人质后,三岛由纪夫站在总监部的阳台上,对着下面800多名自卫队官兵发表演说,要求大家随着他一起发动兵变,推翻现有宪法,让自卫队重新成为“真的武士”,恢复保卫天皇的传统。

没错,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初的日本“二二六兵变”。

但在三岛由纪夫发表演说时,800多个自卫队官兵根本没人理会他的话,有的甚至还发出嗤笑。

沮丧的三岛由纪夫随后从阳台退回了室内,按照原计划,决定切腹自杀。

额头上绑着“七生报国”字样头巾的三岛由纪夫,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自杀过程:

他先用短刀把自己的腹部切出了一个很大的伤口,肠子直接就流了出来。随后,他一旁的“盾会”成员森田必胜用刀为三岛进行“介错”(切腹仪式中帮助自杀者砍下头颅,目的是让他更快死亡)。但森田连砍三次,都没能砍下三岛的头颅。

疼痛难忍的三岛由纪夫试图咬舌自尽,还是失败了。最终另一名“盾会”成员古贺浩靖进行第四次“介错”终于成功。

三岛由纪夫的葬礼,有8200人参加,创造了迄今为止日本作家葬礼参加人数之最。

他终于实现了自己在多部作品中的愿望:用完美的男性肉体死亡,去实现美的极致。

但正如他自己在《金阁寺》中说的一句话:

“人这东西,一旦钻在美里不出来,势必不知不觉撞进世间最为黑暗的思路。”

4

终于轮到了第四位作家: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是这四名日本著名作家中活得最久的一个——芥川龙之介活了35岁,太宰治活了39岁,三岛由纪夫活了45岁,而他活了73岁。


18岁时的川端康成

而且,他是四个作家中得到荣誉最高的——他真的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但他还是自杀了。

川端康成1899年6月14日出生在日本的大阪,与前三位作家相比,他的家庭算是中产之家——父亲是个医生。

但川端康城童年的不幸,却与前几位作家类似:2岁的时候,父亲因肺结核去世;3岁的时候,母亲也因肺结核去世;10岁的时候,相依为命的姐姐芳子也因为热病去世。

川端康成也是很早就显示出了文学天赋,他的作文一直是全班第一。从成名的时间看,川端康成比芥川龙之介晚——芥川自杀的1927年,川端康成刚刚发表了他的成名作品《伊豆的舞女》。但他比太宰治和三岛由纪夫成名要早不少。

所以,他与太宰治和三岛由纪夫都有过交集,而且对他们俩的影响还不小。

之前说到过,太宰治在26岁时凭借一篇《逆行》获得评委佐藤春夫的青睐,入围“芥川奖”候选。但是,他却并没有获得当时另一位评委的欢心——那位评委,就是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当时对太宰治作品的评价是:“据一己的私见,作者目下的生活,罩着一重讨厌的阴云,有种才能无法正常发挥之憾。”

应该说,川端康成的眼光还是比较准的,但也因此惹恼了太宰治——他认为自己落选就是川端康成造成的。

太宰治写了一封题为《致川端康成》的公开信,发表在《文艺通信》杂志的1935年10月号上:

“我愤怒地燃烧着,几夜难成眠。养小鸟、观舞踏,难道就是如此了不起的生活吗?真想捅了他。大坏蛋一个。……我只感到遗憾。对川端康成若无其事地装着,而装又装不像的扯谎,我感到除了遗憾,还是遗憾。”

这件事当时在日本文坛闹得很大。

相比太宰治,川端康成对三岛由纪夫的影响更大。

1946年1月,47岁的川端康成接受了21岁的三岛由纪夫的拜访,之后,川端就开始推荐三岛的作品。

川端康成对三岛由纪夫非常欣赏,不断给他推荐机会,而后者也对前者非常尊敬。从某种意义上说,两人不仅是好友,也有师生之谊。

前面说到,三岛由纪夫在1963年、1965年和1968年三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但最终都功亏一篑,而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最终颁给了川端康成(获奖作品是《雪国》、《古都》和《千只鹤》)

川端康成在获奖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谦虚地表示:“托三岛由纪夫君的福,他前年便进入候选人,因为太年轻不行,所以才让我碰上了。”

三岛当然表示了祝贺,但后来有不少研究者认为,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三岛由纪夫冲击很大——其实和川端康成本人无关,主要是因为三岛是一个非常争强好胜的人。


川端康城(中)和三岛由纪夫(右)

在三岛由纪夫那场轰动一时的劫持和自杀事件中,很多日本作家都赶到了现场,想劝三岛由纪夫。但被允许进入的,只有川端康成一人。

虽然川端康成并没有见到三岛由纪夫的尸体,但这件事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他后来对自己的一名弟子表示:“该被砍下脑袋的是我!”

其实,功成名就的川端康成,虽然曾指出太宰治的阴郁,但他自己的作品也从来没有摆脱死亡的气息。尤其是中年以后,这种情况越来越明显。

在他的名篇《雪国》中有这样的句子:“一个人如果死得快乐,如果认为死是一种恒久的解脱,世人就不应为他叹息,因为快乐的死亡总好过灵魂里面最深层次的疼痛,有朝一日,对生命也心不在焉了。死亡是极致的美丽,死亡等于拒绝一切理解。”

而他最终也真的这样做了。


老年川端康成

1972年4月16日下午2点45分,73岁的川端康成对家人说“我去散步”,就独自一人离开了。

家人没有任何怀疑,直到晚上久等川端康成不归,才让他的助手岛守敏慧去川端康成的工作室寻找。

晚上9点45分,助手在工作室的盥洗室发现了川端康成——躺在自己铺好的棉被上,身边有打开瓶盖的威士忌和酒杯,嘴里含着煤气管。

死了。

与其他三位作家不同的是,川端康成没有留下任何遗书。

他最后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自己曾说过的一句话:

“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馒头说

我并不赞成自杀,本文也无意围绕“自杀”做一探讨。

只是因为写这篇文章时是川端康成的忌日,顺带想起了一系列自杀的日本作家。

其实日本自杀的作家还有不少,他们四个是最有名的——就自杀的概率而言,日本作家还是比较高的。

当然,对于这些自杀的作家,后人已有太多的分析和讨论:

从日本人的“自杀情结”,到日本社会结构和阶层的特点——尤其是二战前后;从这些作家在青少年时期各种不幸的遭遇,到他们追求“美”的极致的哲学意义,甚至将“自杀”作为自己最后一次的人生作品……

(所以,我不禁为村上春树捏一把汗——还好他爱上了长跑,可以经常分泌多巴胺,不然以他在诺贝尔奖这件事上的经历……)

不过,我觉得在这些原因之外,还有一点很重要——“作家”这个人群本身。

我们有时候经常有这样的感觉:

这个作家好厉害!把我想说但说不出来的话都说出来了!

那个作家好细腻!这种细节他都观察到了,还描写得这样生动!

没错,这就是真正厉害的作家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

但是,就像和魔鬼做交易一样,他们其实也付出了自己的代价:感性,敏感,易悲伤,会绝望。因为他们能感受到一般人所感受不到的细节和情感,他们也注定要承受一般人所不必承受的情绪波动。

给你多一个天赋,总是要你在另一点上付出回报,上帝总是公平的。

最后再说个题外话。

1899年,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三个不同地方,诞生了三个一流的作家。

一个是日本的川端康成。

一个是美国的海明威。

一个是中国的老舍。

他们三人最终都选择了同一种方式结束自己的人生旅途:自杀。

但老舍先生与另两人自杀的原因,并不相同。

优秀的作家能更深刻地感知这个时代,但有时候,却无法把控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