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谒县令
这还是杜士仪第一次进登封县城。
竹影带回了那样的消息,他便决定进城去看看。他本想一人出门,奈何杜十三娘怎么也不放心,死活让田陌贴身跟着,他拗不过这个妹妹,只能无可奈何答应了下来。果然,一进登封县城,他就注意到周围那些目光无一例外,都会先落在身后那昆仑奴的身上,然后再好奇地打量他。知道几度易手的田陌也算是这登封县城中的名人,他也就索性只当那些注目礼不存在,只按照田陌的小声提醒,往城中最热闹的坊市走去。
登封县城是河南府所辖的一座大城,城中南北东西分隔成好些坊,东西南北各条大街都是通衢大道,除却行人车马之外,看不到一个摆摊贩卖的人。高高的坊墙遮挡住了往坊中窥视的视线,每个坊门都有人巡查看守。一路直到城中东北的坊市,一股喧嚣方才迎面而来。
坊市中不但有贩卖瓜果的寻常农人,也有货卖丝绸绢帛的大贾,甚至偶尔可见深目高鼻的胡商,各色货物摆满了货架,不少店家还扯开了喉咙吆喝叫卖,看似沸反盈天热热闹闹。然而,杜士仪却注意到,那些看似光鲜的铺子却是门可罗雀,而几家挂着米面招牌的店家却是大排长龙,吵吵嚷嚷的声音隔着老远都能听见。当他微微皱眉带着田陌走近其中一家店的时候,就听见外头排队的人突然骚动了起来。
“怎么又卖完了!”
“今日才卖了八石米,比昨日的十石都少!这是趁火打劫!”
几声愤怒的嚷嚷之后,却有一个衣着整齐的中年人从店中出来,四下里拱手一揖后便陪笑说道:“各位乡亲父老,小店绝不是有意惜售,而是现如今青黄不接,存粮有限,故而小店每日只能卖这许多。哎,各位没买着的明日赶早,小店绝对还是这个价钱……”
“十天前也是这么说的,可昨儿个突然就暴涨了三成!”
“去年蝗灾才好不容易压下去,今年又是飞蝗成灾,这老天爷还给不给人活路了!”
“听那几个读书的郎君说,蝗灾主失德,不是人力能够压下的。去年硬是捕杀飞蝗,老天震怒,所以今年又降下这样的灾祸!与其还和去年一样,还不如好好去祭祀祭祀八蜡庙,求八蜡神多多体恤体恤咱们……”
听到这七嘴八舌的话语声,杜士仪沉吟片刻便低声吩咐田陌在旁边等着,随即含笑走上前去,迎上前去冲一个摇头叹气朝这边走来的老者拱了拱手道:“老丈,敢问这米行今日是不卖粟米了吗?”
“不卖了!刚刚人都说了,明日赶早,可你早人比你更早,再这么下去家里都要断炊了!”
“听说这样的情形已经有好些天了。田间蝗灾,米面又突然涨价,县署就不曾有什么举动?”
自顾自说完这话,那老者这才抬头打量了一眼杜士仪,见是一个布衣少年郎,他便叹了口气道:“小郎君还指望官府?官府只是张贴榜文说要捕蝗,可去岁兴师动众,今年飞蝗又卷土重来,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谁肯去干?刚刚都有人说了,这是老天埋怨咱们去年杀生,八蜡神震怒了。与其捕蝗,不如去赶紧打点祭品,给八蜡神上一上供来得要紧!”
说话间,旁边也有一个拎着空米袋过来的中年人插话道:“捕蝗有什么用,杀了一万还有千千万万,况且这些蝗子通天上神明,擅杀是要背罪过的!这不,县署那儿已经张贴布告好几日了,却是无人应声,连县署的差役都避之如蛇蝎。听说朝廷又派了捕蝗使到诸州监督捕蝗,汴州倪使君拒而不纳,咱们崔明府说不定也在头大呢!”
听到这里,杜士仪心中已经大略有数。他含笑谢过这两人,等他们离去之后,他又扫了一眼那几家米行粮店门前无奈散去的百姓,这才若有所思来到了田陌跟前,随口吩咐道:“我们走。”
田陌讶异地瞪大了眼睛:“郎君,娘子不是说,我力气大,让我背个一石粮食回去的吗?”
“人家都已经闭门不卖了,你就算力气再大,总不成抢一石米回去?”杜士仪见田陌有些迷惑地看着自己,当即没好气地说道,“别问那么多了。你在登封县城也有些年了,应该知道县署在哪,带我去一趟。”
登封县距离洛阳不过数百里,原名嵩阳,最风光的时候是在高宗和武后君临天下那些年,这夫妻两代君主先后在嵩山造起奉天宫和三阳宫,以作为登山封禅时居住。如今时过境迁,两座离宫尽管年年修缮,但却再也没了主人。再加上当今天子即位之后毁金玉倡节俭,连带登封县署也已经有两年没修缮过了,曾经气派的门楼和高墙,如今也露出了斑驳老旧的颓势。
此时此刻,站在登封县署前,杜士仪打量了一下门前那无精打采的几个差役,随即方才来到了布告栏前。果然,那一张字体峻拔的告百姓捕蝗书还贴在那儿,可除了他之外,却没有一个人在附近驻足停留。前后将这告示读了两遍,他便来转身走到县署门前,从容不迫地对其中一个中年差役说道:“烦请入内通报崔明府,就说京兆杜陵杜十九,专为捕蝗事而来!”
刚刚杜士仪在布告栏之前停留的时候,那中年差役就已经注意到了他,此刻听其说出了如此一番话,他顿时更加惊讶了起来。本想再打探几句,可当发现肤色黝黑的田陌亦步亦趋地跟在了身后,他立时换上了满脸笑容,连连点头答应道:“请小郎君在此稍候,某这就前去禀报!”
交待了其他几个差役一声,他立刻一溜烟地往县署内跑去。转过几个门头,到了一处清幽的角门跟前,他对侍立着的一个仆人通报了一声,不多时,就只见登封令崔韪之身边的一个心腹从者崔圆眉头紧皱地从小径尽头出来了。
“明公正在见东都来的贵客,何事惊扰?”
“是县署外有一位小郎君求见,道是京兆杜陵杜十九,专为捕蝗事求见明公!”中年差役吴九见崔圆一愣之后仿佛有些犹豫,他便加重了语气说道,“来人虽则身着布衣,但看上去气度从容,而且身后还跟着一个昆仑奴!就是此前薛少府身前最宠爱,可薛少府故世后而后转卖多家都呆不长的那个昆仑奴!前时听说他被寄居嵩阳观的一位道长买去了,如今却又跟着这位小郎君出来,说不定这位小郎君和嵩阳观有什么关联。”
听到这里,崔圆终于为之动容。想到嵩山左近的宫观寺院多数都有敕封,达官显贵常来常往,他沉吟片刻就开口说道:“你且在这里等着,我去通报。”
登封令崔韪之今年已经四十出头,出身清河崔氏,以门荫出仕,十几年熬到了如今这秩位,正应了和考评同样的中平二字。正在招待贵客的他看到崔圆进门之后连连打眼色,少不得找了个借口暂时出了屋子。当崔圆小心翼翼地说出那一番话的时候,原有些恼火的他立时眼睛一亮,随即不假思索地开口说道:“你先把人请到偏厅等候,回头等我的吩咐宣进。”
话音刚落,门内便传来了一个声音:“七叔!”
崔韪之冲着崔圆打了个眼色,继而便匆匆回了屋子,脸上又露出了亲切和蔼的笑容。只见客位坐榻上满不在乎垂足而坐的,是一个面貌姣好宛若女子的少年郎,约摸十五六光景。男生女相的他看着进来的崔韪之挑了挑眉,有些不耐地问道:“七叔,可是外头有客人?”
“也不是什么要紧的人。”
崔韪之想也不想地答了一句,心里却盘算了起来。他虽是正六品上的登封令,可面前这少年郎崔俭玄却是已故宰相崔知温的嫡孙,其父赵国公崔谔之正是他的从兄。崔谔之当初在诛韦后之功中位列第二,封赵国公,食邑五千户,由从四品上的卫尉少卿转任如今正四品下的滑州刺史。要不是其长兄崔泰之在朝官拜工部尚书,兴许早就兄弟同朝为官了。不过,滑州便在河南道,崔谔之随时可能高升调入京城。
想到崔谔之的母亲,也就是崔俭玄的祖母齐国太夫人杜德亦是出自京兆杜陵,他立时又试探地问道:“是外头有个自称京兆杜陵杜十九的少年郎,为了捕蝗的事情来求见。我记得太夫人便是杜陵人,不知道十一郎可曾听说过这么一个人?”
原本不过是随口问一句,然而,让崔韪之意想不到的是,崔俭玄攒眉沉思了好一会儿,突然笑了起来:“哦?难道是那个江郎才尽的樊川杜十九?这可有趣了,听说他原本病得半死不活,眼下居然有空为捕蝗的事情来见七叔你?既然来了,七叔不妨就见一见吧!”
!
竹影带回了那样的消息,他便决定进城去看看。他本想一人出门,奈何杜十三娘怎么也不放心,死活让田陌贴身跟着,他拗不过这个妹妹,只能无可奈何答应了下来。果然,一进登封县城,他就注意到周围那些目光无一例外,都会先落在身后那昆仑奴的身上,然后再好奇地打量他。知道几度易手的田陌也算是这登封县城中的名人,他也就索性只当那些注目礼不存在,只按照田陌的小声提醒,往城中最热闹的坊市走去。
登封县城是河南府所辖的一座大城,城中南北东西分隔成好些坊,东西南北各条大街都是通衢大道,除却行人车马之外,看不到一个摆摊贩卖的人。高高的坊墙遮挡住了往坊中窥视的视线,每个坊门都有人巡查看守。一路直到城中东北的坊市,一股喧嚣方才迎面而来。
坊市中不但有贩卖瓜果的寻常农人,也有货卖丝绸绢帛的大贾,甚至偶尔可见深目高鼻的胡商,各色货物摆满了货架,不少店家还扯开了喉咙吆喝叫卖,看似沸反盈天热热闹闹。然而,杜士仪却注意到,那些看似光鲜的铺子却是门可罗雀,而几家挂着米面招牌的店家却是大排长龙,吵吵嚷嚷的声音隔着老远都能听见。当他微微皱眉带着田陌走近其中一家店的时候,就听见外头排队的人突然骚动了起来。
“怎么又卖完了!”
“今日才卖了八石米,比昨日的十石都少!这是趁火打劫!”
几声愤怒的嚷嚷之后,却有一个衣着整齐的中年人从店中出来,四下里拱手一揖后便陪笑说道:“各位乡亲父老,小店绝不是有意惜售,而是现如今青黄不接,存粮有限,故而小店每日只能卖这许多。哎,各位没买着的明日赶早,小店绝对还是这个价钱……”
“十天前也是这么说的,可昨儿个突然就暴涨了三成!”
“去年蝗灾才好不容易压下去,今年又是飞蝗成灾,这老天爷还给不给人活路了!”
“听那几个读书的郎君说,蝗灾主失德,不是人力能够压下的。去年硬是捕杀飞蝗,老天震怒,所以今年又降下这样的灾祸!与其还和去年一样,还不如好好去祭祀祭祀八蜡庙,求八蜡神多多体恤体恤咱们……”
听到这七嘴八舌的话语声,杜士仪沉吟片刻便低声吩咐田陌在旁边等着,随即含笑走上前去,迎上前去冲一个摇头叹气朝这边走来的老者拱了拱手道:“老丈,敢问这米行今日是不卖粟米了吗?”
“不卖了!刚刚人都说了,明日赶早,可你早人比你更早,再这么下去家里都要断炊了!”
“听说这样的情形已经有好些天了。田间蝗灾,米面又突然涨价,县署就不曾有什么举动?”
自顾自说完这话,那老者这才抬头打量了一眼杜士仪,见是一个布衣少年郎,他便叹了口气道:“小郎君还指望官府?官府只是张贴榜文说要捕蝗,可去岁兴师动众,今年飞蝗又卷土重来,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谁肯去干?刚刚都有人说了,这是老天埋怨咱们去年杀生,八蜡神震怒了。与其捕蝗,不如去赶紧打点祭品,给八蜡神上一上供来得要紧!”
说话间,旁边也有一个拎着空米袋过来的中年人插话道:“捕蝗有什么用,杀了一万还有千千万万,况且这些蝗子通天上神明,擅杀是要背罪过的!这不,县署那儿已经张贴布告好几日了,却是无人应声,连县署的差役都避之如蛇蝎。听说朝廷又派了捕蝗使到诸州监督捕蝗,汴州倪使君拒而不纳,咱们崔明府说不定也在头大呢!”
听到这里,杜士仪心中已经大略有数。他含笑谢过这两人,等他们离去之后,他又扫了一眼那几家米行粮店门前无奈散去的百姓,这才若有所思来到了田陌跟前,随口吩咐道:“我们走。”
田陌讶异地瞪大了眼睛:“郎君,娘子不是说,我力气大,让我背个一石粮食回去的吗?”
“人家都已经闭门不卖了,你就算力气再大,总不成抢一石米回去?”杜士仪见田陌有些迷惑地看着自己,当即没好气地说道,“别问那么多了。你在登封县城也有些年了,应该知道县署在哪,带我去一趟。”
登封县距离洛阳不过数百里,原名嵩阳,最风光的时候是在高宗和武后君临天下那些年,这夫妻两代君主先后在嵩山造起奉天宫和三阳宫,以作为登山封禅时居住。如今时过境迁,两座离宫尽管年年修缮,但却再也没了主人。再加上当今天子即位之后毁金玉倡节俭,连带登封县署也已经有两年没修缮过了,曾经气派的门楼和高墙,如今也露出了斑驳老旧的颓势。
此时此刻,站在登封县署前,杜士仪打量了一下门前那无精打采的几个差役,随即方才来到了布告栏前。果然,那一张字体峻拔的告百姓捕蝗书还贴在那儿,可除了他之外,却没有一个人在附近驻足停留。前后将这告示读了两遍,他便来转身走到县署门前,从容不迫地对其中一个中年差役说道:“烦请入内通报崔明府,就说京兆杜陵杜十九,专为捕蝗事而来!”
刚刚杜士仪在布告栏之前停留的时候,那中年差役就已经注意到了他,此刻听其说出了如此一番话,他顿时更加惊讶了起来。本想再打探几句,可当发现肤色黝黑的田陌亦步亦趋地跟在了身后,他立时换上了满脸笑容,连连点头答应道:“请小郎君在此稍候,某这就前去禀报!”
交待了其他几个差役一声,他立刻一溜烟地往县署内跑去。转过几个门头,到了一处清幽的角门跟前,他对侍立着的一个仆人通报了一声,不多时,就只见登封令崔韪之身边的一个心腹从者崔圆眉头紧皱地从小径尽头出来了。
“明公正在见东都来的贵客,何事惊扰?”
“是县署外有一位小郎君求见,道是京兆杜陵杜十九,专为捕蝗事求见明公!”中年差役吴九见崔圆一愣之后仿佛有些犹豫,他便加重了语气说道,“来人虽则身着布衣,但看上去气度从容,而且身后还跟着一个昆仑奴!就是此前薛少府身前最宠爱,可薛少府故世后而后转卖多家都呆不长的那个昆仑奴!前时听说他被寄居嵩阳观的一位道长买去了,如今却又跟着这位小郎君出来,说不定这位小郎君和嵩阳观有什么关联。”
听到这里,崔圆终于为之动容。想到嵩山左近的宫观寺院多数都有敕封,达官显贵常来常往,他沉吟片刻就开口说道:“你且在这里等着,我去通报。”
登封令崔韪之今年已经四十出头,出身清河崔氏,以门荫出仕,十几年熬到了如今这秩位,正应了和考评同样的中平二字。正在招待贵客的他看到崔圆进门之后连连打眼色,少不得找了个借口暂时出了屋子。当崔圆小心翼翼地说出那一番话的时候,原有些恼火的他立时眼睛一亮,随即不假思索地开口说道:“你先把人请到偏厅等候,回头等我的吩咐宣进。”
话音刚落,门内便传来了一个声音:“七叔!”
崔韪之冲着崔圆打了个眼色,继而便匆匆回了屋子,脸上又露出了亲切和蔼的笑容。只见客位坐榻上满不在乎垂足而坐的,是一个面貌姣好宛若女子的少年郎,约摸十五六光景。男生女相的他看着进来的崔韪之挑了挑眉,有些不耐地问道:“七叔,可是外头有客人?”
“也不是什么要紧的人。”
崔韪之想也不想地答了一句,心里却盘算了起来。他虽是正六品上的登封令,可面前这少年郎崔俭玄却是已故宰相崔知温的嫡孙,其父赵国公崔谔之正是他的从兄。崔谔之当初在诛韦后之功中位列第二,封赵国公,食邑五千户,由从四品上的卫尉少卿转任如今正四品下的滑州刺史。要不是其长兄崔泰之在朝官拜工部尚书,兴许早就兄弟同朝为官了。不过,滑州便在河南道,崔谔之随时可能高升调入京城。
想到崔谔之的母亲,也就是崔俭玄的祖母齐国太夫人杜德亦是出自京兆杜陵,他立时又试探地问道:“是外头有个自称京兆杜陵杜十九的少年郎,为了捕蝗的事情来求见。我记得太夫人便是杜陵人,不知道十一郎可曾听说过这么一个人?”
原本不过是随口问一句,然而,让崔韪之意想不到的是,崔俭玄攒眉沉思了好一会儿,突然笑了起来:“哦?难道是那个江郎才尽的樊川杜十九?这可有趣了,听说他原本病得半死不活,眼下居然有空为捕蝗的事情来见七叔你?既然来了,七叔不妨就见一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