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创业艰难百战多 一、抉择

九月六日,即王莽死后三天,刘玄派代表率领造反兵进入长安城。九月底,洛阳城也被造反兵攻陷。这时,刘玄说,宛县太小了,我们还是迁都洛阳吧。诸将说,领导说了算。于是乎,刘玄就准备迁都洛阳。

刘玄眼睛真没看歪,竟然一眼看中洛阳。自古以来,洛阳不仅是个风光旖旎的好地方,还是干革命的好根据地。当年,高祖刘邦平定天下时,全天下就数洛阳最繁华了。如果不是娄敬提议迁都长安,他都想一辈子在洛阳扎根了。

还有,偌大的洛阳城,相对长安城来说,似乎更耐得住折腾。当年,高祖迁都长安,长安还是个山旮旯。两百年来,仿佛就是转眼间,昙花一现,就要凋零。连一向以节俭闻名天下的王莽,当了皇帝后都觉得长安太小气了,要迁都洛阳。

但是迁都洛阳,是有一大堆准备工作要做的。比如清理人口,搞好治安,修建宫殿等诸多重要事情。那么,这些工作交给谁才好呢?

这时,刘玄一下子想到了一个人——刘秀。

于是,刘玄就任命刘秀为代理京畿总卫戍司令(行司隶校尉),负责组织京城政府机关和城市建设。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成立新政府、兴建宫殿,油水甚多,算是个肥差。刘玄把肥差交给刘秀,可能是想油水不流外人田。事实上没人知道,他心里还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

刘秀没辜负刘玄。他进入了洛阳城,很快就恢复西汉王朝所有制度,设立官员,发布文告,一切井井有条。很快,他的工作获得众人的一致好评。连曾在汉朝当官的一些老同志也无不惊呼:“神啊,真没想到啊,隔了这么多年,竟然还能再见汉朝威仪啊。”

一切安排妥当后,刘玄就被迎进洛阳城。

别以为进了洛阳城,屁股就坐稳了,刘玄心里可不是这样想的。他认为,他事业是越做越大了,然而抢生意的人不在少数。抬眼之处,有挂刘氏宗室自封皇帝的人,有自立山头对洛阳城虎视眈眈的人。

所以,当前还不是享福的时候。而是团结一致,扩大地盘,统一天下。而要统一天下,必先拿下黄河以北土地。派谁去做这个工作呢?一想到这里,刘玄不禁又拍着桌子叫道,刘秀,这个工作非刘秀出面不可。

但是,有人马上应声叫道:这个事情不能交给刘秀去办。

高调反对的人名唤朱鲔,他是新市兵王凤属下,一个非常重要的将领。当初刘被杀,正是他和李轶一手阴谋设计导演的。朱鲔反对刘玄委刘秀大任,不仅代表他自己,更代表站在他背后的利益集团。

据我观察,一直以来,在反对刘玄的重大事情上,很少看到新市兵王凤和平林兵陈牧主动说话。他们不说话,不是懒得开口,而是因为他们有朱鲔这样优秀的代表,根本就不需要他们亲自出面。

朱鲔反对刘玄赋予刘秀重任,不需要我们多说,鬼都知道他内心的阴暗想法。在他们看来,刘秀这个人太危险了。昆阳城下一战,闻名天下,风头都被他抢光了,竟然从不见他居功自傲,提一句想当年老子昆阳城下怎么痛快过瘾之话。除此之外,建设洛阳城的首功,也是刘秀的。

如果刘玄再让刘秀去搞平河北,那天下的风头不都被刘秀一人抢光了吗?照此下去,有朝一日刘秀会一人坐大天下,那他们吃什么?

再往下想,哪一天刘秀强大得动他不得了,他反过来清算谋杀刘旧账,不要说他们想抢风头,连油水都没得吃了。

刘秀就像一条隐忍不发的蛇,危险,真的很危险。所以无论如何,摆平河北这事,千万不能交给刘秀去办。

既然不能交给刘秀去办,那应该交给谁呢?当然就是由新市兵和平林兵联手解决了。朱鲔最终要表达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这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说道:“这事,非刘秀出马不可。”

说这话的人,名声不大,但是官衔很大。当年,刘玄谋杀大司徒刘后,就空出大司徒一职。刘玄不傻,他把这块肥肉给了自己的堂兄刘赐,而力挺刘秀出马平河北的人,正是这位大司徒刘赐。

刘赐公开表态,如果想迅速拿下黄河以北,独有刘秀具有这种能力。

一个说不行,一个说行,这事还怎么整?刘玄犹豫了。

但是不久,刘玄突然宣布,任命刘秀为代表大司马(行大司马事),北渡黄河,拿下尚未归附的地盘。

刘玄之所以凌厉出手,不是他自己拍脑袋决定的,而是刘赐私下跟他说了一席话。于是乎,刘玄犹如脑袋开窍一般,作出以上决策。

堂兄刘赐到底跟堂弟刘玄说了些什么?只有鬼知道,人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猜。这事要猜出来,其实也不费劲。

归根结底还是那两个字——博弈。刘赐清楚地看到,刘玄想当皇帝当得久,又要当得爽,就必须压得住新市兵和平林兵。仅靠他们两兄弟那点声望,基本就不是别人的对手。所以,为了加强自身力量,他们必须拉住刘秀。刘秀就像是他们打磨的利剑,只要此剑在手,足可力挡四面八方。

上海滩大佬杜月笙有一句很出名的话:不要害怕被别人利用,别人能利用你,说明你很有用。对刘秀来说,无论是刘玄,还是新市兵和平林兵,他都不怕被他们利用。他们能利用你,说明你对他们还很有用,既然这样,那就还很安全。

现在,我们可以公开刘玄心里的秘密了。他着力打造刘秀,归根结底,就是借此平衡与新市兵等人的博弈。

博弈的结果,是渔翁得利。最后,刘秀还是被封为大将军,率军出征了。

准确地说,刘秀不是出征,而是巡游。出征是很辛苦的,整天拔刀冲来砍去,不被砍死,也可能要累死。巡游就不一样了,所到之处,必是歌舞升平,粉丝如潮,夹道相迎。

有人认为,当年秦始皇挂名巡游天下,其实是主动亮剑,兵威四方。刘秀则反其道而行之,挂名出征,享受的则是巡游之礼。他的部队才渡过黄河,各郡官员百姓已经闻声而动,主动献城,并且献牛羊于道,热烈欢迎。

我相信,眼前这一幕要是被新市兵和平林兵将领看到,即刻全得红眼病回家。但是,刘秀没有一丝骄傲,反而心事重重,拒绝所有宴会,一切从简。

心事不解,何以开怀,烦啊。

正在这时,有人禀报刘秀,有一姓邓的粉丝策马狂追,北渡黄河,追随您来了,要不要召见他?

刘秀眼皮一抬,哦,他来了,赶紧把他叫来。

来人姓邓,名禹,字仲华,南阳郡新野人。其实,邓禹追随刘秀也不是一两年的事了。当年,刘秀西入长安受学时,邓禹也在长安受学,那年邓禹只有十三岁。

那时,邓禹偶遇刘秀,遂认定他是个非常之人,于是追随亲附,一晃就是数年,后才恋恋不舍归乡。刘秀造反后,刘玄不小心当了皇帝,新野豪杰向刘玄推荐邓禹,邓禹宁死不跟刘玄。他告诉豪杰们,你们都别瞎扯淡了,我心里早有跟定的人了。

邓禹闻听刘秀率兵北渡黄河,心想坏了,再不追就晚了。于是他策马狂追,追过黄河,一直追到邺县(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镇),总算把刘秀追上了。

铁杆粉丝和偶像相见,不胜欷歔。刘秀问邓禹:“陛下授权于我,可以封爵任官,先生大老远奔我而来,是不是想求官来了?”

邓禹答道:“错!”

刘秀惊讶地看着邓禹:“哦,那您是为啥而奔我来的呢?”

邓禹答道:“不为别的,只想做你的追随者,建功立业,让我的名字也在史书上留下一笔。”

刘秀笑了。

邓禹话不过才开个头,这时,只见他滔滔不绝,说出一套让刘秀耳目一新的政论。

邓禹的论述很长,意思大约如下:刘玄挂名是天子,但是,只要东边两股势力没摆平,他就别想坐享天下。这两股势力分别是赤眉集团和青犊集团,之所以重视他们,忽略别的,主要是因为他们军队多,作战单位都是万人以上。

赤眉集团之前曾试着归附刘玄,可是没来多久,他们就全跑了。归根结底,不是别的,而是刘玄这人太平庸,没有凝聚力,而新市兵和平林兵那帮将领更是庸碌之徒,只想着升官发财,心中哪有天下长远之计,更没有安邦立国之大志。

回到正题。天下成大事者必有两个条件,即天时与人事。从天时看,刘玄当皇帝后,天象诡异,极为不祥;从人事看,刘玄不过是个平庸之辈,绝非成大事者。分析当今大势,阁下昆阳城一战,名震天下,功名赫赫。尽管如此,将来肯定也无立足之地。

所以,阁下应顺势应变,招兵买马,收买民心,再创高祖刘邦之大业,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以阁下之能力、人气,成此大业,并不难矣。

自起兵以来,这是刘秀第一次听到如此震耳欲聋的话语。邓禹一语,犹如万箭穿心,扎到他心窝里去了。在刘秀自己看来,只要天下未平定,他的安全都是没问题的。如果有一天,天下无事,他这把利剑即将被刘玄束之高阁,安危即不知了。

而邓禹一话,点醒了梦中人,与其为他人做嫁衣裳,不如反客为主,做自己真正的主人。

粉丝,还是铁杆的好啊。顿时,刘秀心里涌起了一股莫名的骚动。这是一种被深埋于心里,从未被发觉的冲动。

说真的,刘秀很激动。这种激动不是说他找到了一个多年的知己,而是知己犹如黑夜里的明灯,替他指出了一个通往未来的方向。

熟读《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备在遇见诸葛亮时,惶惶乎犹如丧家之犬,奔波流离近二十年,活得很苦很累。后来,正是诸葛亮隆中一对,指引他一条通往未来的康庄大道。从此,刘备的人生及历史走向,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诸葛亮这种历史角色,我称之为推手。歌手想在市场走红,必有推手。政治家想在历史上站稳脚跟,也必然拥有高瞻远瞩的推手。当年,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也是得力于张良、陈平之类的推手。

毫无疑问,邓禹就是刘秀人生发生质变的有力推手,他渴望拥有这样的推手。

只要有了方向,只要心中装满希望,不管未来有多远,道路有多坎坷,将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一个旧的刘秀即将死去,一个崭新的刘秀即将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