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曹氏筑路掘井工程队
老孙乘古代写史人时空之笔,飞到北征之曹操军中,开始了神游漠北之旅!
曹操大军顺利穿越许无山,那是田畴的地盘,行军顺利当在情理之中。兵出卢龙塞之后,已入鲜卑境内,那田畴虽知行军之大致方向,但却无处寻觅那蜿蜒于群山中的羊肠小道。
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可以称作小道的山路,四面群峰叠嶂,雾霭茫茫,哪里容得曹操大军车马通行?
正史是这样说的:“(曹操)引军出卢龙塞,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
老孙十几年前确实到过那一带,曹操的这条进军线路在今天大致就是从北京北上内蒙古赤峰市的铁路线,经建昌北上凌源,至建平(鲜卑王庭),然后奔稍东北的朝阳市。一路的确是群山连绵,东汉时还要穿行二百余公里的沙漠地界。
那曹操是如何行军的呢?将战士改行做了民工,开山修起公路来了,而且这一修就是五百里!
老孙到过实地,现在回想起来,如在那里开五百里山路?那曹操干脆这一辈改行做筑路工程师算了,穷他这一生,也休想完成这五百里山路的开路工程!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既没有施工机械,也没有开山炸药,堑山堙谷?别说五百里,就是五十里曹操也非在路上办理退休手续不可。
可见古代史人也善于吹牛,大概后世的亩产三万斤的本领就是从祖宗们那儿继承来得。老孙估计这五百里修过路是免不了的,但无非是强开那么一两个实在过不去的山口罢了,工程大了,曹军的时间也是陪不起的。
但此时的行军艰难是确凿无疑的,曹操只有前进,没有退路,不然这个脸可就算丢大了,那郭嘉现在心里难受?到被迫退军时会更受不了。
出了山区,又进大漠,大军无水即不能生存,据《曹阿瞒传》载:“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余丈乃得水。……”若按《资治通鉴》记载,这曹操打井取水的事应该发生在曹军回师时,这更不合常理:大军凯旋,沿途已无敌人,又是顺沿海大道堂堂正正行军,怎会出现二百里无水的情形?
按汉尺,三十仗相当于现代公制单位近七十米,真难想象这么个大坑曹军是用什么工具挖成的?曹操真该改行,干打井专业队去,也保证会青史留名的。
问题是这千里行军,五百里开山,二百里打井,竟还没有耽搁行军速度!?还有:如果三十仗深打不出水来怎么办?那岂不是要全军生生渴死?这样一来,说郭嘉一人全歼了曹军也不算过分吧?
据武帝纪载:曹操在无终逢水灾被困至七月,之后田畴献计、大军潜行东转北上,越许无山、出卢龙塞、经白檀、平冈,涉鲜卑王庭、东转登上白狼山,时才八月!
就是“豆腐渣工程”也不会有这种大跃进式“深圳速度”,显明是史载有虚妄,欲显其能,何患无辞?
来不及辨别史笔如马良神笔,写甚都真,因为曹操在白狼山顶陡然发现了前来迎战的蹋顿单于!那蹋顿单于身后是数万匈奴铁骑!
打个猝不及防的想法又泡汤了。
原来那三郡乌丸之蹋顿单于虽玩乐于柳城,却并未松懈兵备,探骑远布,曹操大军未至柳城二百里时,胡虏乃已知晓了。
以胡儿劲骑,迎击曹军远来疲师,蹋顿认为当然胜不在话下,所以便纠集所有骑兵主力,与袁尚、袁熙二兄弟的余部合兵一处,铁骑已数万,得意洋洋的来清剿犯境的曹操了。
现在曹军成了猝不及防,大部队行军,战士的铁甲都集中放在了部队后面的辎重大车上,除了将领以外,曹军被甲者甚少,众人无不大惧:这种仗怎么去打呀?
问题是打不打的主动权不在曹军,而在于以逸待劳的乌丸铁骑,不管是单兵作战能力,还是部队机动能力,行军中途的曹军都处于下风,就是想跑都不可能,哪能比得了以马背为家的乌丸轻骑之速度?
还有一点:匈奴人作战,惯于“打水漂”战术,即迅速突击上去,一击则远扬,你才想喘口气,一愣神敌人又到眼前了,这种近似于“无赖”的战法,向来使汉军将士们头疼不已,现在又是敌众我寡,敌逸我劳,看来今天凶多吉少了!
关键时刻还是看领导,现在大家都无语的望着曹操,没有人看郭嘉,怕他误会,怕他害臊,怕他想不开。
曹操却镇静如常,策马登高远望,忽而朗声大笑:“胡儿旗帜零乱,阵容不整,易破耳!”
众将士对曹操的话从没有怀疑过半句,闻言勇气大增,皆踊跃上前请战,曹操仅唤过张辽,命为前锋,全军铁甲集中于彼,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敌酋蹋顿!众将随后,掩护其侧背,不遇敌酋蹋顿,不得恋战厮杀,开始行动!
在曹军扑下山去的同时,那蹋顿也指挥自己的铁骑开始冲锋了,三郡乌丸没有运气:如果早行动一步,能与曹军交汇与半坡,那曹军就彻底完蛋了,只有待宰,别无他途!(理由见笔者著述刘备斩蔡阳一战)
乌丸骑兵如同一汪漫水;曹军骑兵如一道激流,双方交汇于白狼山下的平原之地,没有激起一点浪花,因为双方几乎交错而过,各冲各的,乌丸前锋得到的军令是冲上山去,活捉曹操;张辽及身后的众将得到的军令是直擒蹋顿。
双方目的实际一样,互不干涉,各干各的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