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隆中对”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刘备的二次隆中之行又扑了个空,昨晚稍微贪杯,晚起床了一个时辰,就是这一个时辰,使刘备错过了与诸葛亮相遇的机会,刘备带关羽、张飞二人赶到隆中时,诸葛亮刚离家访友。
听着诸葛亮妻子黄氏略显抱歉的解释,关羽、张飞面色都有些不悦:刘备毕竟是大汉的左将军呀!这无名村夫到底是何方神圣?这等傲慢无理?莫不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吓得避而不见了吧?
但刘备却深悔自己因酒误事,回到新野之后,索性戒酒两旬,这是与诸葛亮家人预约再去的日子。在此之前,刘备决定效周文王寻访姜子牙故事,沐浴戒斋,刘备相信心诚则灵,这下新野轰动,官民皆知,暗笑者有、赞叹者有、羡慕者有、不屑者有,不忿者当然也少不了,这里面就包括关、张二人。
人们是这种心理: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
智者是这种心理:属于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刘备既是普通人也是智者,他用行动来使最好的属于自己。
刘备三赴隆中,演绎了一段千古佳话,看来真正的高人是刘备而非孔明!——对了,补充一句:诸葛亮在二十岁及冠之年,自我取字孔明:孔者,洞也,明者,察也,即洞察之意;又:“孔”乃“很”之意,如:孔武有力等;明又与亮同义,孔明,即很亮。
这“很亮”的孔明岂能不对刘备的再三来访不予“洞察”?事实上,刘备第三顾未至,诸葛亮便内心已经决定:人生交千友易,得一知己难,自己将来的命运看来就要与这落魄的左将军绑在一起了。
这场旷古会面就发生在隆中的一家普通农家小院里,它将刷新当时,改变历史,影响后世,就是对于今天的我们,也不无启迪:人生的三岔口无时不在与我们走近或错过,你的选择是什么?
刘备与诸葛亮终于初会!二人的第一眼互视便已决定了谈话的调子:不是相互试探、考察,那已经是多余的了。观察一个人往往第一感极为准确,那是心灵的互撞,信任就是从那一刻建立起了基石,这其实等于从此将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了对方,但这种伟大的现象却有一个极为普通并且被经常滥用的字眼:友情。
用一个极为泛滥的名词便足以形容现在的两个人:英雄。
二十七岁的诸葛亮堪称一个“英”字,八尺身材容伟形逸,神采奕奕而又不失沉稳,那份自信能感染身边的一切!
四十七岁的刘备稳占一个“雄”字,七尺五寸的身高虽然略矮于孔明,但却好像能令立于高处的人们不得不仰视他,多年的戎马生涯铸就了刘备一股震慑四周的神威,却又被一层雍容的谦和包裹着,使你能感觉到,却无法用眼睛看到,这大概就是被我们现代人称为“气质”的东西。
没有任何客套,连奉茶的起码礼节也免掉了,诸葛亮将自己的书童也屏之书房门外;关、张也好像被孔明的气质而慑服,自觉的退出了书房,诸葛亮静静的等着刘备谈自己的想法,刘备忽然有了一种面对自己久违了的老友一般的感觉,二十岁年龄的鸿沟在这一瞬间被抹平了!这是一个只允许真诚存在的时刻!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三国志·诸葛亮传》)
刘备现在掏得是心窝里的话:国家即将崩溃,权奸控制天子,我不愿袖手旁观,坐视天下危亡,苦争数十载,但受智力所限,力有不逮,奸雄其势更加猖獗,虽然如此,但我还是不想放弃,先生能否看在天下苍生之情,教我可行之良策?
孔明的回答便是名传千古的《隆中对》,老孙虽然狂妄,却也不敢增剔一字而轻慢先贤,只好原文照录,连翻译也免了吧,一旦错解一字,老孙反而贻害大家: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此论被后人冠以“隆中对”,谓之“未出隆中,已知三分!”
后来又有后人的后人搬出了江东鲁肃初见孙权时的谈话纪录,说是“鲁肃版隆中对”,最后索性一下搜集了四个版本的“隆中对”,谓之:《袁绍版》、《曹操版》、《鲁肃版》。
诸葛亮的这个正版“隆中对”出笼的时间最晚,言外之意昭然:诸葛亮有抄袭前人之嫌!
是这样吗?让我们分析来看:那所谓《袁绍版》隆中对只不过是袁绍谋士沮授的一个政治建议:“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曹操版》隆中对也属此类,毛玠建议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
如果这类的建议也能称之为隆中对的话,估计老孙还能在东汉及三国史书中找出十几个“隆中对”来,例如:李肃向董卓的建议、袁绍向何进的建议、蹇硕向董皇后的建议、盖勋向皇甫嵩的建议等等。
《鲁肃版》所谓“隆中对”稍复杂点:
“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翻译大意:“当初汉高祖也曾想尽忠于义帝,但由于项羽在而不能如愿,今天的曹操就是汉初的项羽,将军你有什么资本去学习桓文公呢?我鲁肃的看法:汉朝没有希望了,曹操也不可能被除掉,目前你最佳举措就是守住江东,等待机会。
让除了江东之外的中国乱打去吧!反正天下尤其是北方是多事之秋,我们就先打黄祖,再讨刘表,沿长江西进,能占多远占他多远,然后就公开称帝,争取解放全中国,向刘邦学习呗。”
细看鲁肃之论,还是难以称之什么“隆中对”,不过是劝孙权万莫要同曹操作对,建议打击刘表而已,即使最后说了句消灭刘表以后孙权就可以称帝了的话,那也不过是哄着孙权高兴罢了,孙家与刘表已经打了多年了,还用你鲁肃提醒?那鲁肃建议中哪有什么天下三分的意思?那“鼎足江东”的字样可不是三条腿的鼎,只不过是建议孙权割土称帝而已。
孔明之隆中对不同:
一、首先提出了天下三分的概念;
二、明确提出了刘备可以代表汉刘;
三、明确指出了战略发展方向;
四、有理有据的分析了目前各方势力的优缺点;
五、指明了将来结盟的对象,甚至连将来的内政外交政策都一并明确;
六、明确了最终的敌人——曹操。
所以老孙认为:《隆中对》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当然,对历史某事件的看法,各人都有表达的自由,又岂能强求大师们以老孙结论为准?
诸葛亮一席话,说刘备现在如同拨开云雾见青天也不为过!这种明确的政治方向;通览天下的战略眼光;实事求是的行动建议、机动灵活的政策与策略,刘备以前何曾想到过?
刘备当即明确认可孔明所言,并真诚的邀请诸葛亮出山助己打天下,诸葛亮此番高论,当然是经过无数个日夜深思熟虑方提炼而成,现在既然向刘备和盘托出,那已是决心随刘的明确表示。
二人三拍才和,非是机缘巧合,乃是二人都在相互寻觅又在相互等待了的结果,这个偶然中的必然,将使曹操吃尽了苦头!
十分天下,曹操已据七分,建安十三年七月,踌躇满志的曹操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军事行动:兵发荆州,兜捕刘备,准备连荆州带江东一锅而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