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曹操的大棒加萝卜

软硬兼施一般用于平等的对手之间;恩威并举则大多用于官府对小民,上级对下级。

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叫法,反正意思都差不多:在武术技巧中称刚柔相济;在中医理论中称阴阳调和;哲学上叫矛盾的统一;政治上叫革命的两手;在军事部署方面叫虚实变幻;在男女风情方面上叫欲推还就。

老外的叫法最令人搞不懂:前苏联那么穷,外交手段却叫大炮加黄油;美国人那么富,对外政策偏称大棒加萝卜。

曹操对袁绍就先用的大棒,以皇帝的口气给袁绍来了个点名通报批评:

“……据四州之地,敛兆民之财,拥百万之众,营一己之私,只见擅自征伐邻州,不闻秉忠兴师勤王,结党自树,卿欲何为?”

袁绍心知肚明,这是曹操在假皇帝之口骂自己呢,这诏书皇帝就未必见过,可这嘴官司还不得不打,反驳还要称“上表”,还无法同曹操直接对骂,袁绍初次体会到了没把皇帝攥在手中的不便。

所幸手下有个文笔极佳的陈琳,辩得乱理,作得好文,替自己辩护倒不用费自己半点心思,于是,一篇洋洋千言咋说都有理的辩护词送到了许都。可这挨了一大棒却无法还手的滋味太令人不爽了!

还没等到袁绍调兵遣将以刀枪代替语言的时候,曹操的“萝卜”送上来了:曹操自感德寡才疏,当不起大将军之荣称,坚辞不就,并推荐由德高望重的袁绍来接任,曹操愿接任袁绍所遗太尉之职——二人换了换。

这下袁绍没啥说词了,接了这个大将军封号吧。可怎么也觉得味道不对,咋这大将军像是曹操高风亮节让给自己的?不管怎么说吧,最起码是证明你曹操怕了我袁绍,这口气先给你记着,总有一天要喷到你脸上!

曹操现在心里最清楚,什么大将军?什么太尉?纯是个哄着小孩不哭的空塑料奶头。现在最要紧的是抓紧稳定朝局,对皇帝当然要敬而恭之,礼节上万不可废,自己敬皇帝几分,大家就会敬自己几分,自己是榜样,这点上曹操是明白的。

再就是生活上对皇帝格外照顾,吃喝玩乐,都要替他想周全了,天子么,只要你不干政,咱就当天敬你,连“子”字省了也没关系。

现在的小皇帝对曹操是满意的,或者说是感激的。

七年的傀儡生活早就习惯了,长安及东归一路的九死一生给他留下了永久性的记忆,尤其是近一年的饥寒交迫,令他回想起来就不寒而栗,皇帝也明白:是曹操让他懂得了什么是幸福生活。

来到许都后,曹操对他关怀备至,经常进献四时瓜果,美酒肥羊则更不必说,连属下陆续搜寻到的一些宫中流失的器物也及时的送进宫来。其中还有一些曹操的私人物品,包括桓帝时赐给他祖父曹腾地家藏器物。

除此之外还有对曹操的佩服:谈笑间粉碎杨奉、韩暹的梁县兵祸;又主动辞去大将军,消除了袁绍的敌视;结果连太尉一职也不争,而改任司空,非清高忠贞之士谁能为之?

曹操通过皇帝封董承、伏完等十三人为列侯(无具体封地的侯爵)算是祭出了软的一招,借皇帝施了恩;硬的一招也及时出手,短期便立威朝堂:首先向最有影响力的三公发难,罢免太尉杨彪、司空张喜;其次诛杀议郎赵彦——“其余内外,多见诛戮”,其结果自然是“百官总己以听”。

皇帝闲起来了。

二十年的官场暗斗,十二年的戎马悾惚,曹操总算攀到了他仕途的制高点,更是混乱的中国政局的制高点。

人生的小船被命运的浪头卷向高处时,也就是骤落的开始,高明的弄潮儿会挥篙劈开迎面的水幕,驾舟飞上另一个浪尖,平庸之辈则不可避免地跌入漩涡,能驾驭自己命运的人才能自称为英雄,从而不被历史掂来作笑料,要想被历史这辆车上的所有乘客都仰慕为英雄,那就需要另说了。

这就是所有人最难做到的:战胜自我。

白天忙于处理政事,夜晚曹操不免要回思刚刚过去的一年多:这是腥风血雨的经历,告别了友情,收获了背叛,刀光剑影中不仅有激情,也有懦弱,金戈铁马上吼出的是豪情,也有沦落;权力的黑洞与人性的质朴发生了碰撞时,谁是胜利者?

三伐徐州之无功,曹操收获了一个字,那就是:粮!

一年的兖州战役,曹操又多收获了一个字:人!

曹操漏掉了一个字:义!

等他醒悟丢了一点儿什么时,离现在已经很远了。

人与粮,曹操的注意力眼下集中在这两个字上,他发现了用错人的可怕,他也感受到了用对人的庆幸,不仅觉察到了人才对于自己的可贵,也隐隐意识到了缺乏,人有的是,关键在于选拔,选拔之后的关键是什么呢?管!

他开始构思一套管人的机构:必须是有效的,大前提对自己必须是忠诚的,必须是直接对自己负责的,除自己外,权力可以无限大,手段可以不择,道义可以不顾,时效性应该重于准确性,威慑力应该大于影响力,一个类似于后世的蓝衣社的组织出现了朦胧的轮廓,后来曹操把这个付诸于实的时候,给它起的名字叫:校检。

人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要尽量招揽进来;一种是尽量不要招惹;关键的学问在于分辨他们。

人也可以这样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杀的;一类是绝不能杀的;关键在于如何区别他们。

同时进行吧,不招进来怎么用?如何管?更谈不上杀与不杀了。

粮。从所有曹操经历的战役来看,该胜没胜的仗几乎都是因为军粮,该胜而败了的仗更是因为军粮,庞大的青州军迅速垮掉,也是因为粮,四周军阀虎视,理应扩军备战,没有粮,扩了军怎么养?说白了,战争一多半打的是粮食仗,谁手中握有粮食,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

早在初平三年(192),谋士毛玠就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的战略性建议,曹操深以为是。现在“奉天子以令不臣”基本上实现了,“修耕植,畜军资”也该实施了,但实施需要条件,地哪里来?农具哪里来?最必不可少的耕畜哪里来?

这时候曾因固守东阿而立下大功的枣祗给曹操上书了个建议:现在已有条件实施屯田方略,屯田所需要的一切条件已经准备就绪。

土地倒好说,战乱造成人民流离失所,荒芜的农田有的是,以国家的名义圈占就是,连补偿费都不用付的,但农具能从地里长出来?耕牛能从天上掉下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