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孝公变法 自古变法多艰难 商鞅为何能成功
商鞅变法的内容,既涉及政治制度,又涉及经济制度,也包括军事制度。人类历史上任何一项变革都不会一帆风顺,其间总是会触犯一部分人的利益,这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反对派不遗余力的攻击与力所能及的阻挠。事实上,商鞅变法策略在具体实施之前就引发了激烈的辩论。立志图强的秦孝公也有些犹豫,按照秦国的惯例,国君一时决断不了的事情,允许在朝廷上争论。商鞅与坚决反对变法的两个代表甘龙、杜挚进行了激烈辩论,这也是商鞅为变法扫清障碍的一次理论斗争。商鞅高举两面大旗:一是“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二是“治世不一道,变法不法古”。商鞅的意见得到了急切希望变法图强的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任命商鞅为左庶长(第十级军功爵),开始推行变法。
在变法推行和实施过程中,商鞅紧紧把握四条原则,从而使变法得以顺利执行。
一是徙木树信。
商鞅变法是要依法治国。虽然从本质上讲,商鞅所处的战国后期不可能出现现代意义上的“以法治国”,但是,商鞅要变法就必须令行禁止,否则,“令而无信”比“言而无信”更为可怕。
为了树立新法的威信,商鞅创造了一个“立木为信”的神话。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在变法令拟定之后,特意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立了一个三丈高的大木头,下令说:谁要是能把它搬到北门,赏十金。赏金这么重,做起来又易如反掌,因此,谁都不信,没有一个人去搬。商鞅一看,立即加码: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这下子,整个市场炸了窝,谁信啊?最后,有一个人,愣是把这根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商鞅立即兑现诺言,赏了此人五十金。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立即传遍全国。通过这件事,商鞅为新法的执行树立了最基层的广泛的信誉,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是惩贵戚。
下层百姓不敢轻犯王法,只有贵戚敢于冒犯王法。商鞅变法的第二年,就碰到了这样的大难题:太子犯法了。这位太子就是秦孝公死后即位的秦惠文君。
太子犯了法,应该怎么办?
商鞅着实犯了难。但是,要变法,就不能不管太子犯法这档事儿。太子是“嗣君”,“不可施刑”,商鞅用变通的方法处理了这一大难题:“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商鞅把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公孙贾两个人处罚了一通。受到处罚的公子虔“四年”以后“复犯约,劓(yì,义)之”。“劓”是一种割掉鼻子的刑罚,公子虔第二次犯法,连鼻子都没有保住。身为太子之师,连鼻子都割了,公子虔能不恨商鞅吗?
更难堪的是太子。他犯法也得受罚,虽然处罚没有落在他自己身上,但是,别人代为受过,他更难受。那叫罚在公子虔的身上,疼在太子的心上,最终导致“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公室贵戚多怨望者”。
商鞅的强硬态度遭到了以太子为首的一大批贵族的强烈反对。
秦孝公一死,多年杜门不出的太子傅公子虔立即诬告商鞅谋反,秦惠文君下令抓捕商鞅,这才有了我们开头讲的商鞅匆匆逃离秦国的故事。但是,商鞅逃离秦国之后,魏国因为其曾经打败过魏国名将公子卬,记恨商鞅,不准他入境,还将商鞅武装押解回秦。所以,无处可逃的商鞅最后惨遭车裂酷刑。
三是先经济后政治。
商鞅变法是从经济变革入手,然后再进行政治变革。经济是基础,经济变法成功了,就为牵涉众多人事的政治改革准备了基础、树立了典范。
四是法典化。
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一条是变革措施法典化。
商鞅变法的措施大多制度化、法制化,或者成为政令。这种制度化最重要结果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不大可能会因秦孝公、商鞅的去世而被废止,从而出现“人存政存,人亡政息”的局面。事实也正是这样,孝公去世以后,原先坚决抵制变法的太子继位,对商鞅变法的措施并没有废除。
商鞅在变法过程中抓住了以上四个重要方面,变法取得了惊人的效果。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称霸诸侯:商鞅率领秦军,夺取了魏国的重镇安邑;周天子承认秦国的霸主地位(“天子致胙”),天下“诸侯毕贺”。
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商鞅率秦军大败魏国军队,俘虏魏国主将公子卬,因此“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自此之后,人们都习惯称商鞅为商君。
魏国吃了败仗,只得割地求和,把河西之地献给秦国,都城也从安邑被迫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国国君从此与大梁结缘,魏惠王懊悔地说:“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商鞅确实是此期最卓越的政治家,他的变法适应了战国后期的现实诉求,使秦国迅速摆脱困境,走上了崛起的大道。
但是,重用商鞅的是秦孝公,支持商鞅的也是秦孝公,没有秦孝公何来商鞅变法!真正使秦国迅速走上崛起之路的是秦孝公。秦孝公是继秦襄公、秦穆公之后,在秦国崛起的历史上又一位有重大贡献的国君。可惜的是秦孝公生命不永,四十四岁英年早逝。他的儿子秦惠文君继位之后,立即车裂了商鞅,但是,商鞅在秦孝公鼎力支持下创立的富国强兵的制度并没有被废除。
为什么呢?因为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富强起来,这个现实是有目共睹的。商鞅的改革制度化程度很高,也不容易改变。所以,秦惠文君从秦孝公手中接过来的是一个富强的秦国,但是,秦国的富强引起了其他六国的高度警惕,秦惠文君能在秦国崛起的大道上继续做出贡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