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昭襄王称霸 远交近攻 确立统一大计

一年多以后,范雎终于等到了一次机会。

这是一次什么样的机会呢?

原来,秦国国相穰侯魏冉打算跨越韩、魏两国去攻打齐国,以便扩大自己的封地陶(今山东定陶)(及穰侯为秦将,且欲越韩、魏而伐齐纲寿,欲以广其陶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范雎知道这件事后,立即给秦昭襄王上了一封奏疏。范雎究竟从穰侯的伐齐建议中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穰侯谋取一己之利的私心。

穰侯拥立秦昭襄王,这是他的第一大功;穰侯举荐名将白起,屡屡大败六国,更进一步地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大趋势,这是穰侯的第二大功。但是,穰侯在获得成功的同时自己的私欲也在同步放大。穰侯的封地陶靠近齐国,因此他主张跨越韩、魏攻打齐国。其实,他是想通过伐齐之战扩大自己的封地。这是魏冉走向自己人生对立面的第一步。

范雎在秦国等待的这一年多中,始终关注着秦国政坛的一举一动。穰侯为谋取私利提出攻打齐国的方略,恰好给了范雎提出秦国吞灭六国的总方略的机会。

范雎在秦国等待的一年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战略思想。其实他刚入秦时并没有形成秦国消灭六国的总方略,因为当时他刚刚死里逃生,还没有思考这些东西的时间。但是,在遭到秦昭襄王冷遇的这一年之中,范雎认真研究了秦国的战略,终于从穰侯魏冉的行动中悟出了秦国消灭六国的战略思想。

范雎的上书引起了秦昭襄王的关注,他下令立即召见范雎。

范雎通过王稽举荐,等了一年多,秦昭襄王都不见,而范雎这次一上书,秦昭襄王立即召见,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换句话说,范雎在上书中说了什么让秦昭襄王如此动心呢?


范雎在上书中先做了两层铺垫:

第一,识别宝物极其困难。范雎举天下闻名的和氏璧为例,说明像和氏璧这样的天下宝物,开始都不被世人所认知,可见,识别宝物极其困难。所以,君王不重视的东西未必不是宝物。这是以物喻人,暗示自己是人才。

第二,如不用我,不必久留。范雎已经在秦国等了一年多,但秦昭襄王始终没有召见他,所以,他在上书中公开提出,大王要是认为我的话可行,那你就用我;如果你认为我的话无用,长期留我也没有用(使以臣之言为可,愿行而益利其道;以臣之言为不可,久留臣无为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这两层铺垫,为范雎面见秦昭襄王打了基础。但是,范雎也是一位非常懂得读者心理的人,他只扼要地点出国君和列侯的关系,并不讲透;而且,还甩了一个包袱:我有一些非常重要而机密的话不能写在信上(语之至者,臣不敢载之于书。《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只能面见大王时讲。如果我讲的没有用,请允许我立即接受死刑(一语无效,请伏斧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这些话说得若明若暗、欲言又止、神龙见首不见尾,秦昭襄王隐隐约约地感到范雎在说什么,但又不知道范雎究竟是在说什么,所以立即召见了他。

秦昭襄王先向推荐范雎的王稽道了歉,然后用专车迎接范雎(于是秦昭王大说,乃谢王稽,使以传车召范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范雎乘专车到了秦宫,他假装不知道这是内宫的通道,闷着头就往里走。恰巧秦昭襄王从里面出来,宦官发怒,驱赶范雎,喝斥道:大王来了!范雎故意喊:秦国哪里有大王?秦国只有太后和穰侯(范雎缪为曰:“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秦昭襄王走过来,听到范雎和宦官吵架,便上前迎接范雎说:我早就应该向您请教了。正好遇上攻打义渠的事非常紧迫,我早晚都要向太后请示,现在总算把义渠事件处理完,我才有机会向您请教。

秦昭襄王喝退了左右的侍从,长跪着向范雎请求说:先生有什么可以赐教于我?范雎嗯嗯两声。等了一会儿,秦昭襄王又长跪着向范雎请求说:先生有什么可以赐教于我?范雎又嗯嗯两声。连问三次,范雎每次都是只嗯嗯,不回答。秦昭襄王继续长跪着说:先生不打算赐教我了吗?

范雎说:我只是个寄居在异国他乡的臣子,和大王的交情很生疏,我要讲的又都是辅佐国君的大事,我处在大王和大王的亲人之间来谈这些大事,想尽我的一片忠心,可不知大王心里怎么想。这就是大王连问我三次而我不敢回答的原因(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问而不敢对者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我并不是害怕,我明知今天向您陈述主张明天就可能被处死,但是我绝不想逃避。大王果真照我的话办了,我死也值得。我最担心的是我死了之后天下人看见我尽忠而死,不敢再到秦国来(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之尽忠而身死,因以是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秦昭襄王长跪着说:先生说啥呢!秦国偏处一隅,我本人无能,先生光临此地,我能受到先生的教诲,这是上天的恩赐啊!事情无论大小,上至太后,下到大臣,有关问题希望先生毫无保留地给我以指教。

范雎听了后鞠躬行礼,秦昭襄王也连忙还礼。


范雎说:大王的国家,地势险要,雄师百万。凭着秦国力量制服诸侯,如同猎狗抓捕瘸腿的兔子那样容易。秦国现在之所以不能做到这些,都是因为穰侯不愿竭尽忠心为秦国出谋划策,大王也有失误之处。

秦昭襄王长跪着说:我想听听我的失误在哪儿。

范雎对秦昭襄王说:穰侯越过韩、魏两国去进攻齐国纲、寿(今属山东泰安),这绝不是个好计谋。出兵少对齐国就没有什么杀伤力,出兵多会损伤秦国的力量。我想大王您是想自己少出兵而让韩、魏两国派兵协同,但这样做韩、魏两国就会觉得您不仁义,心里会产生隔阂。越过和您不亲近的两个国家去进攻齐国,合适吗?大王不如结交远邦而攻伐近国(远交而近攻。《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这样,攻取一寸土地就成为您的一寸土地,攻取一尺土地也就成为您的一尺土地。如今弃近而攻远,显然太荒谬了。

秦昭襄王说:我早就想拉拢魏国了,可是魏国变化无常,怎么才能拉拢呢?

范雎回答:先说好话再送厚礼,不行就割让土地收买,再不行就发兵攻打。

于是,秦昭襄王任命范雎为客卿,和他一起商议军国大事(乃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范雎在秦国熬了一年多,费尽心机才得到秦王的召见,昭襄王一见就采纳了范雎的意见,这是为什么呢?范雎的成功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利用了秦昭襄王和穰侯魏冉的关系;二是提出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总方略。

秦昭襄王是魏冉强行所立,魏冉又是秦昭襄王的舅舅,魏冉辅政三十多年,功勋卓著,因此,秦昭襄王和魏冉的关系始终不错。但是,魏冉的功劳也引发了秦昭襄王的猜忌,这是王权和相权冲突的历史必然。这才使秦昭襄王决定重用范雎。

在获得秦昭襄王信任、重用之后,范雎又对秦昭襄王说:我过去在魏国时只听说秦国有宣太后、穰侯、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没有听说什么秦王。此时,穰侯做秦国的国相,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轮流率兵为将,他们都有自己的封邑,加上宣太后的宠爱,个个家中财富超过国库(穰侯相,三人者更将,有封邑,以太后故,私家富重于王室。《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秦昭襄王听了范雎这番话,如梦方醒,说:好(昭王闻之大惧,曰:“善。”《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于是废了太后,把穰侯、高陵君及华阳君、泾阳君驱逐出国都。收回了穰侯的相印,让他回到封地陶邑去,然后任命范雎为相国。

秦昭襄王把应地(今河南宝丰南)封给范雎,封号称应侯。

这件事被后人称为“强公室,杜私门”,非常有名。

秦昭襄王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国君。他利用范雎废了太后、穰侯魏冉等人,将大权全部收归己有,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

范雎的贡献有两条:一是提出了“远交而近攻”的战略;二是强化了秦国国君的权力。特别是第一条,贡献极大。

“远交而近攻”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总体战略,是外交与军事的有机结合。范雎不但提出了这一总体战略,而且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首先是胁迫和秦国接壤而又处于天下中枢的韩、魏两国执行亲秦政策,然后利用韩、魏两国的亲秦,威逼楚国、赵国,迫使楚国、赵国屈服,再一步是恫吓齐国。各国都被征服之后,再放手进攻和秦国接壤的韩国、魏国。在韩、魏两国之中,应当先攻取韩国,因为韩国和秦国的国界犬牙交错。

这个实施方案可操作性极强,它是基于地缘关系之上的一个由近及远的具体战略,因此,可以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具体规划。同时,它是一个军事和外交相互结合的战略方案。秦国可以利用它强大的军事实力迫使韩国、魏国亲秦,再利用韩、魏胁迫赵国、楚国。这一战略使军事、外交两方面的力量都发挥到极致。总之,“远交而近攻”的提出,标志着秦国的统一战争已经进入到战略思想非常完备的阶段,接下来只剩具体的实施了。


《史记》中还说,范雎是个“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的人,一顿饭的恩德也一定偿还,瞪瞪眼睛的仇怨也要报复。他散发家里的财产,以此报答所有因为他的事情遭受困苦的人。当年救范雎的郑安平,秦昭襄王让他做了将军,王稽则做了河东郡太守,并且秦昭襄王允许他三年内不必汇报施政情况。须贾因秦国要攻打魏国,至秦求见张禄,此时尚不知张禄就是范雎。范雎设计对其进行了一番羞辱,数落他的过错,并打发他回去,要魏国送魏齐的人头来,否则兵发大梁。魏齐被迫四处奔逃,最后无奈自杀。

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他在穰侯、范雎的先后辅佐下,沉重打击了六国的有生力量,为秦国最后统一天下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当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秦国统一天下的大趋势更加明显。但是,秦昭襄王在位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这对于他的太子来说,等待的时间似乎太长了,他的长子没有等到继位就死去了。那么,他死后,秦国的政局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继位的新君还能继续有所作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