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韩国之亡 强国环伺 韩国如同待宰羔羊

韩国灭亡还有第二个原因,地缘政治环境恶劣。

韩国从三家分晋开始,分得的土地就处于强国环伺之中。韩国的西面是秦国,北面是赵国,东面是魏国、齐国,南面是楚国。疆土也只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区及河北一角。在战国七雄中,疆域最小、实力最弱,缺少足够的发展空间。魏国是战国初年最为强大的国家。秦国从穆公开始,向西戎开地千里,国土面积倍增。赵国从赵武灵王开始,向西、向北发展,国力大大增强。楚国雄踞南方,吞并越国,发展空间也不断提升。齐国本来就是东方大国,也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唯独韩国被强国环绕,没有任何发展空间。这样的地缘环境决定了韩国很难做大做强。

特别是韩国和秦国两国不但相邻,而且国土犬牙交错,秦国的几位重臣都把韩国锁定为首灭之国。比如李斯一直认为韩国是秦国的心病,一定要首先灭掉。秦昭襄王时期的重臣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的总战略之后,秦国加紧了对韩国的吞并步伐。

公元前294年,秦国开始攻打韩国,夺取韩国武始(今河北武安市南)、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公元前293年,韩、魏联合抗秦,在韩伊阙(今河南洛阳东南)被秦将白起打败,死二十四万人。公元前290年,韩被迫割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二百里地给秦,疆域缩小,实力益衰。公元前264年,白起攻韩陉城(今山西绛县),拔五城,斩首五万。公元前263年,白起攻占韩太行山以南地区(见《史记·韩世家》及云梦楚简《编年纪》)。公元前262年,秦攻占野王(今河南沁阳),韩上党郡(今山西长治)丢失,疆域更加缩小,实力更加衰弱。秦昭襄王五十三年(前254),“韩王入朝”。


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继位,吕不韦出任丞相。他继续执行“远交近攻”政策,陆续攻占了成皋、荥阳等地,并把建都于巩的东周也消灭了。成皋、荥阳是韩国继宜阳之后最后一个战略要地,攻下这两地,秦庄襄王把这些新占的土地连同原来占领的西周土地合建为三川郡。三川郡成为秦国向东方继续推进的根据地,它深深地植入韩国疆域之中,对韩国形成了致命的威胁。

秦以三川郡为据点,步步推进。公元前246年秦王政继位,第三年取韩十三城,继而又攻占了魏国大片土地,在魏都濮阳建置东郡。东郡西连三川郡,东接齐境,形如一把利剑深入中原腹地,将山东六国的合纵联盟拦腰截断,而且对韩、魏两国均形成了包围之势,为秦国逐一消灭各国打下了坚实基础。所以,在秦国连续不断的进攻下,韩国国土日渐萎缩,力量日趋衰竭。当秦国攻打南阳时,韩国已经无法进行有效的抵抗,秦军从南阳攻打韩国都城新郑之时,韩国基本上没有抵抗就亡国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韩国之亡内外因素互相交织,内部改革不力,外部政治环境恶劣,韩国是在夹缝中求生存,难度不小。但是我们不能排除在夹缝中生存的可能,事实上,历史的发展还是给了韩国生存的条件和机会,但是韩国丧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机遇,以至于到了穷途末路的险境,那么韩国都错过了哪些机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