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秦赵之争 完璧归赵:外交斡旋有能人
秦王赵政统一六国所面对的第二个目标是赵国,然而赵国这块骨头并不好啃,因为在秦王赵政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时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使得赵国国力迅速提升,而且赵国还曾经有灭掉秦国的雄心与行动,这对秦国统一六国造成了巨大障碍。但是赵武灵王在其壮盛之年,由于错误地传位给小儿子赵惠文王,最终引来了杀身之祸。赵武灵王死后,赵国令人遗憾地停止了崛起的步伐,于是秦王赵政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利用这个机会,在外交和军事上向赵国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攻势,其中历史上著名的“完璧归赵”,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那么和氏璧究竟是哪里来的呢?和氏璧又是如何成为秦、赵之间的争斗焦点的呢?除了和氏璧之争,秦、赵两国之间还有哪些进一步的对抗呢?秦昭襄王为秦始皇最终消灭赵国究竟奠定了怎样的基础呢?
赵武灵王之死中断了赵国的崛起之路,但是,凭借着“胡服骑射”改革的成果,赵惠文王时期的赵国仍然是东方的强国之一。而且,赵惠文王在位期间赵国涌现出了廉颇、蔺相如、赵奢等名臣良将。赵惠文王凭借着父亲的遗产,依托名臣的辅佐,称雄诸国。
赵惠文王在位之时,得到了楚国国宝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此事,立即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这块举世闻名的美玉。
相传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国山中捡到一块玉璞(没有经过加工的美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让鉴宝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这是一块普通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自己,就以欺君的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献给武王。武王也让鉴宝专家来鉴定,结果还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和氏》)。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为什么你哭得如此伤心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自己的脚被砍掉而痛哭,我哭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于是文王派人剖开这块玉璞,发现果然是一块稀世宝玉,便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和氏》)。由于这块宝玉珍奇,来历又如此不平凡,因此被公认为世间至宝,价值连城。这就是秦昭襄王不惜以十五座城池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重要原因。
赵惠文王和大将军廉颇及诸大臣商量,如果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能得到,赵国会白白受骗;如果不给,秦军一定会动武。于是,赵惠文王便想派一个使者出使秦国,可是一时没有合适的人选(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宦者令(管理宦官的长官)缪(miào,妙)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担当这一重任。赵惠文王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胜任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因为犯罪打算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立即阻拦我问:您是怎么了解燕王的呢?我对他说:我曾随大王与燕王见过一面,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愿跟我交个朋友,因此我想到他那里去。蔺相如对我说:赵强燕弱,您又受赵王宠爱,所以燕王想和您交友。现在您是从强大的赵国逃到弱小的燕国,燕国怕赵国,燕王肯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押送回国。您不如负荆请罪,也许能侥幸得到大王的赦免。我听了他的意见,大王也赦免了我。所以我认为蔺相如有勇有谋,派他出使秦国非常合适。蔺相如在缪贤出逃一事上,头脑清醒,判断准确,赢得了缪贤的认可,也成功地将自己推到了赵惠文王面前。
但是,赵惠文王之前并不认识蔺相如,更不用说了解他了,所以,事关重大,便立即召见蔺相如,想考察考察蔺相如的能力。赵惠文王直接向蔺相如发问:秦王用十五座城请求交换赵国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蔺相如说:秦强赵弱,不能不答应。赵惠文王说:秦王得了宝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蔺相如说:秦国请求以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所以,宁可答应,让秦国承担理亏。蔺相如的这些考虑,赵惠文王他们之前也考虑过,只是苦于没有使者,于是赵惠文王便问:谁可以当使臣?蔺相如一听,倒也干脆,直接对赵惠文王说:大王如果无人可派,我愿意奉璧出使。城邑归赵了,就把宝璧送给秦;城邑不能归赵,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对蔺相如的考察,赵惠文王认为此人能力尚可,况且当时也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好和氏璧出使秦国去了。
秦昭襄王在章台接见了蔺相如,蔺相如献上和氏璧。秦昭襄王对和氏璧早已心向往之,当时得以一睹真颜,顿时大喜,仔细把玩之后,便把宝璧传给嫔妃和左右的侍从观看,左右都高呼万岁。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到秦国,可不单单是让秦昭襄王过眼瘾的,他是有政治任务在身的。一直在旁小心谨慎、细心观察的蔺相如看出,秦昭襄王并没有用城邑和赵国交换和氏璧的意思,便上前说:这块璧上有个瑕疵,我指给大王看。秦昭襄王一听,马上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没想到,蔺相如拿到和氏璧之后,径直退后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地对秦昭襄王说:大王想得到和氏璧,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凭着它的强大,想空手套白狼,给我们的城邑恐怕得不到。商议的结果是不和秦国交换。而我认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欺骗,何况是秦国这样的大国呢!而且为了一块璧惹得强秦不高兴,也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恭呈国书。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普通的台观接见我,礼节傲慢;得到宝璧传给嫔妃观看。我看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才收回和氏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着秦庭的柱子,就要往庭柱上撞(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完璧归赵汉画像石拓本秦昭襄王怕蔺相如真把和氏璧撞碎了,赶快向他道歉,请他万万不要这样做,并召来主管官员打开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交割给赵国。蔺相如估计秦昭襄王不过是用这种欺诈手段摆摆样子,赵国根本拿不到十五座城。于是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害怕贵国,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该斋戒五天,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秦王估量这事不能强力夺取,就答应斋戒五天,请蔺相如住在广成宾馆。其实,这只是蔺相如的缓兵之计,蔺相如早已笃定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但肯定会违约,所以,便派他的随从怀中藏好和氏璧,提前从小路把其送回赵国(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斋戒五天后,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大典,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位君主信守过盟约。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和氏璧早已经抄小路回到赵国了。秦强赵弱,大王派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立马就把宝璧送过来。凭着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下和氏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应被诛杀,我情愿被烹,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仔细考虑一下。
秦王和群臣一听蔺相如这番话,面面相觑。有人要把蔺相如拉下去斩首,秦王说:杀了蔺相如,还是得不到和氏璧,反而破坏了秦赵关系,不如好好款待他,放他回赵国,赵王难道敢因为一块玉而欺骗秦国吗?秦王最终还是在殿堂上接见了蔺相如,放他回国。
蔺相如回国后,赵惠文王认为蔺相如身为使臣,不使赵国受秦欺辱,保全了稀世珍宝和氏璧,于是封蔺相如为上大夫。秦国后来没有把城邑送给赵国,赵国也没有把和氏璧送给秦国(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后,秦国攻赵国,夺了石城。第二年,秦再攻赵,杀死赵军两万人,但是,赵国的元气并未受到损伤。秦、赵两国基本上仍然是旗鼓相当。
赵惠文王在和氏璧一事的处理上仰仗着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没有使赵国丧失尊严。秦国在和氏璧上没占到便宜,秦昭襄王会甘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