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迷案,永远没有答案 坏了,我们都成了失学儿童

转眼间,杨广当太子已经一个多月了,这一个多月过得有点漫长,原来国之储君的日子挺难熬的。

回想这一个多月,杨广有点同情杨勇了,自己才被折磨了一个多月,而他被折磨了二十年,谁说当太子是好事呢?往坏了说当太子就是前途不明的有期徒刑,运气好的刑满释放登基加冕,运气不好的直接转死缓甚至斩立决。

然而无论杨广多不自在,太子还得接着当下去,朝廷的布局也朝着有利于他的方向发展。

公元601年正月初一,这一年杨坚六十一岁,杨广三十二岁,老皇帝杨坚改了年号,由开皇改成了仁寿。

在宣布改年号的那一刻,杨广意识到,父亲老了,以前他在乎的只有工作,现在似乎更在乎自己的寿命。想想也可以理解,四十不惑的年纪登基,六十一岁的年纪也该耳顺了,也该考虑一下自己的寿命问题了,累死累活图什么呢?

改完年号,杨坚任命杨素为左仆射(相当于国务院常务副总理),随后又晋封杨广的长子杨昭为晋王,显然这样的布局是在为交班作考虑。不过皇帝是终身制的,至于杨广哪天转正,还得问村长去。(笑话典故来自郭德纲的相声《西征梦》:开着直升机向一个村民问路:“大爷,美国怎么走?”“那谁知道,问村长去!”)

相比之下,这一年大隋比较平淡,不过平淡中也有一件大事。

什么大事?全国的学校都解散了,除了七十名贵族子弟,剩下的都是失学儿童。从表面上看,事情的起因是学生素质太低了,杨坚不高兴了,在六月十三日这一天,颁布诏书,除国子学(国立贵族大学)保留七十名学生,其余的如太学、国立四门专科学校、各州县学校全部撤销,全体学生回家,爱干啥干啥。

诏书一下,天下哗然,随之便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不爱学习的理直气壮跟家长说,学校都撤销了,还读哪门子书啊;爱学习的则哭天抢地,头悬梁白悬了,锥刺骨白刺了,上哪儿说理去呢?

严格说起来,中国的大学传统源远流长,只是因为自古以来名称不一样,很多人还以为只是在近代中国才有大学。实际上不是,早在西汉时,就设立有太学,太学就相当于国立中央大学,要从西汉算,中国的大学历史那就长了去了,一千年那是刚起步,两千年才是刚刚好。

从西汉起,大学时而兴立,时而废除,废除的原因不外乎内忧外患,国家已经没有精力管理大学了。杨坚治下的大隋却完全不同,此时的隋朝蒸蒸日上,在这个时候关闭全国的学校,莫非是吃错了药?

杨坚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这些学生知道得太多了。

杨坚确实觉得天下的百姓知道得太多了,怎么忽悠都忽悠不住。从公元581年以来,他不断让人上报祥瑞,以证明“隋代北周”是历史选择,无比正确,无比英明。祥瑞的历史同样很悠久,远的可以追溯到上古,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都可以成为祥瑞,比如亲眼看见自家房顶上空有凤凰飞过,路边捡到一块石头上刻着“隋朝万岁”,只要是有利于隋朝发展的,随你怎么说,心有多大,牛皮就有多大,祥瑞也就有多大。

然而在这么多祥瑞的忽悠下,杨坚还是觉得民心不稳,索性把全国的学校都解散了,让全国人民都变成文盲,就剩杨家一家明白人,其他都是糊涂蛋,这下国家就好领导了,到时农民就是想造反,连个造反的反字都不会写,看你怎么反。

一个没有知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正如当代很多农村墙上写的标语:“养儿不读书,不如养窝猪!”谨以此与杨坚先生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