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几家欢乐几家愁 强弩之末,再战辽东

尽管国内的剿匪大业还如火如荼,皇帝杨广的精力已经游移,在他看来,匪终究成不了气候,有聪明的王世充在那顶着,剿匪只是时间问题。皇帝精力游移,再一次游移到了辽东。对于辽东,他一直有个心结,在他的脸上始终有三个字:不甘心。

想想也是,前两次征辽东都是因为各种问题无疾而终:第一次是因为宇文述、于仲文上了人家的当;第二次是因为杨玄感在后方造了反。这两次失败让杨广始终不甘心,所以他还要进行第三次。杨广用他的行动证明,人可以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三次。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二月三日,皇帝杨广下诏,命文武百官会商征讨高句丽事宜。诏书一出,满朝沉寂,一连几天都没有人提征讨的事情,甚至连“高句丽”三个字都不提。谁都知道,此时的皇帝已经成了一根筋的疯驴,谁不识趣拦他,那是找踢外加找灭门。

沉默了十几天,皇帝杨广一看,没有人表示反对,那就是都同意了!二月二十日,杨广下诏,全国紧急动员,再征辽东。

杨广一路向北,手下的士兵却一路向南,不断地逃跑,前两次已经有三十多万人战死沙场,天知道这一次又会有多少人战死异国他乡呢?尽管皇帝杨广象征性地斩杀了一批逃跑的士兵,希望杀鸡给猴看,结果鸡杀了,猴却跑得越来越多。

七月十四日,杨广抵达了怀远镇(今辽宁省辽中县),从这里再往东就是高句丽地盘,三征辽东大战如箭在弦。

从十三岁出任晋王以来,杨广南征北战已经有三十三个年头了,对于带兵出征他从来没有含糊过,这一次似乎与以往不同。以前大隋的军队都是士气高涨,阵容整齐,这一次却给他杂乱无章的印象。在行军路上零零散散跑掉一部分,而由于各地民变的阻隔,还有一大部分应该出征的军队没有赶到怀远镇,即使赶到的士兵,士气也非常低迷,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他们不想建功立业吗?杨广摇了摇头,他想不明白。

三征辽东的计划跟以往一样,采取两路进发战略,一路大军从怀远镇出发一直向东,一路大军由来护儿率领从山东莱州出发,在辽东半岛的毕奢城(今辽宁省大连市)登陆。来护儿大军在毕奢城没有受到多大抵抗,全军很快向北推进,一直推进到鸭绿江边,按照战略部署,这一路大军将渡过鸭绿江直逼平壤。

来护儿大军驻扎到鸭绿江边,高句丽国王高元终于撑不住了,前两次交战都是侥幸获胜,然而事不过三,以高句丽的弹丸之地对抗隋朝,实在力不从心。既然隋朝皇帝只是想要一个面子,那就给他一个面子:高句丽主动请求投降。

七月二十日,高元派使臣前往隋东征军大营请求投降。为了表示高句丽百分之百的诚意,他们还给皇帝杨广带了一件礼物,这个礼物是个活人,这个活人的名字叫作斛斯政,原隋朝兵部侍郎。

看着高句丽国的投降书,再看看他们的礼物——斛斯政,皇帝杨广紧皱几年的眉头终于舒展了,折腾了这么半天不就是等高句丽的投降书吗?有了这道投降书,自己就能超越自己的父亲,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

接受投降书后,皇帝杨广也拿出了自己的诚意,派人通知已经到了鸭绿江边的来护儿,“哥几个都回吧,高句丽投降了!”

然而,“高句丽投降”这样的说辞骗骗杨广还可以,骗来护儿这样在战场上九死一生的大将就差了点意思。在来护儿看来,这不过是高句丽的缓兵之计,日后必定还会反复,怎么能轻易接受他们的口头投降呢?

来护儿坚持全军渡过鸭绿江挺进平壤,然而部将们全部反对,一是如此孤军深入没有取胜把握,再者这么做是违反皇帝命令。既然皇帝想要和平,那做属下的还是跟着享受和平吧。其实两条理由都是说辞,最根本的原因是大家都已经厌战,前两次失败的阴影还在眼前徘徊,何必再去找第三次呢?

在部将们的一致反对下,少数派来护儿只能服从大多数的意见,既然皇帝说撤,那咱就撤。

此时的隋朝和高句丽都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如同两个体力耗尽的拳击手,任何一个人只要举起拳头就可以把对方击倒,只可惜双方都再也没有举起拳头的力气。

八月四日,皇帝杨广下令班师回朝,三征辽东干打了两声雷,下了几滴雨,以高句丽口头投降收场。在班师路上,皇帝杨广心情很好,在他看来,他已经完成了媲美汉武大帝的功业,即便没有在高句丽直接设置郡县,但这同样是了不起的战绩,一个足以告慰祖庙的战绩。

十月二十五日,杨广回到大兴,把高句丽使节和斛斯政都送到祖庙,以此告慰祖先:后人杨广终于做到了前人没有做到的事情,大隋终于把高句丽“打败”了。

此情此景,杨广有些熟悉,恍然间他又回到了二十五年前,那一年也是在这里,他向祖庙献上了南陈的亡国君臣。那一年他才二十岁,风华正茂,而今他已经四十五岁,白发出现,真是岁月无情催人老。

皇帝杨广的好心情没有维持多久,不久他下诏要求高句丽国王高元到大兴朝见,然而这次诏令迟迟没有得到回音。原来杨广的诏书早已被高元扔进了垃圾堆,“投降”,那就是逗你玩!

这年头什么都是假的,烟是假的,酒是假的,连投降都是假的。

王八倒是真的,可还叫一个倒霉名字,“甲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