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曹魏霸中原 5、千古奇才
袁绍有三个儿子,老大袁谭,老二袁熙,最小的是袁尚。建安十年春,曹操在南皮杀了袁谭,袁尚和袁熙投奔了乌丸。乌丸又叫乌桓,是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大本营柳城就是现在辽宁省的锦州市。乌丸一直是站在袁绍这边的,所以袁尚和袁熙逃到这个地方,准备在乌丸的帮助下对付曹操。
眼看统一北方的长征只剩下最后一步,这一步还走不走?
曹操阵营里一片反对的声音。还在袁绍与曹操开战的时候,刘备就借机溜到刘表那里去了,如今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枭雄刘备在荆州又积聚起相当的实力,如果曹操孤军远征,刘备会不会乘机在背后发难,袭击许都,劫持汉帝?更何况,打乌丸的难度太大,当时曹操的大本营在邺城,也就是河北的临漳,而乌丸在辽宁锦州,两地之间距离遥远不说,路途也非常险恶。
这些意见听起来句句正当,连曹操也陷入了疑虑。正在这个时候,议事朝堂响起了清风朗月般的笑声,曹操最年轻的谋士、唯一的知己郭嘉笑着说:主公你放心地去吧,留下一个空空荡荡的许都也无妨,我断定刘备不会给你添麻烦,因为有人会帮主公阻止他,谁呢?刘表。
在《三国志》中,郭嘉是这样分析的:“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刘表,不过是一个夸夸其谈的人,自知能力比不上刘备,重用刘备担心无法驾驭他,轻用则刘备的才干发挥不出来,主公完全可以放心远征。
至于关山险阻这事,也不全是坏事。郭嘉认为,正是因为乌丸既远又险,所以他们绝料不到我们会去打他,我们正可以来个突然袭击;另外,乌丸和袁氏的关系厚密,一旦他们结合起来,时日长久,酿成祸患,不但统一北方的目标不能实现,就是我们已经占有的冀州和青州都会失手。所以,乌丸必须打。
郭嘉确实料事如神。曹操的军队出发不久,刘备就向刘表建议说,这正是好机会,我们赶快乘虚而入,把皇上从许昌接到我们荆州来吧。那时候,就是我们挟天子以令诸侯了。刘表下不了决心,说等等再看吧。刘备没有军队,干着急也没有办法。等曹操从乌丸凯旋的时候,刘表才遗憾地对刘备说,看来,我确实错过了一次机会。刘表那时候一定不知道,他错过的是最后一次机会。在平定乌丸的第二年,曹操就出兵攻打刘表,曹操七月出兵,刘表八月就死了。
回头说,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建议,发兵远征。到达易县的时候,郭嘉嫌部队行进速度太慢,就说服曹操弃掉辎重,轻装奔袭。
这是曹操军旅生涯中最为凶险的一战,建安十一年的夏天,老天也要考验曹操,北方多雨,原先设定的路线被毁,无法通行。曹操没有放弃,他在原路竖了个牌子:“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复进军。”设置了撤军假象,然后在当地向导田畴的带领下,另寻了一条名为卢龙塞的小路,继续进发。
这条路在长达两百年的时间里,人迹罕至,基本上是一条没有路的路。一路上,曹军逢山开路,遇水叠桥,走得煞是艰难。沿途更有长达两百里的地段干旱无水,需要掘地三十多丈才能见水,后来粮食也吃光了,曹军不得不杀了几千匹战马充饥。就这样,曹军历尽艰辛,在建安十一年的八月抵达距离柳城不足二百里的白狼山。直到这时候,乌丸那边才得到消息,仓皇之间集结数万骑兵前来迎战。
这是场遭遇战,也是场决战。曹操战败,曹军就会全部覆灭于辽西;乌丸战败,柳城肯定失守。狭路相逢勇者胜,曹操派勇将张辽、张郃为前锋冲阵。这两人向来彪悍无比,一路拍马下山,直冲敌阵。在他们的带动下,曹军奋勇上前。乌丸本就人心惶惶,看到曹军如此勇猛,阵形开始崩溃。辽西单于被曹军斩杀,乌丸群龙无首,被杀得七零八落。
曹操大获全胜,一举平定了乌丸。《三国志》记载:“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袁尚和袁熙逃到辽东太守公孙康那里,曹操料到公孙康会有所动作,不去追击,坐等袁氏公子人头。果然公孙康伏杀二袁,把他们的人头当礼物送给了曹操。
奇袭乌丸,是曹操一生中最为艰难的一场战争,也是郭嘉敢出险招、险中求胜的军事天才的一次极致发挥。郭嘉谋略的成功,不仅寄托在他敢冒奇险的过人胆略上,更建立在他对对手心理的洞察和把握上。在追随曹操十一年的戎马生涯中,郭嘉为曹操贡献了诸多谋略,这些谋略无一不是出人意料,无一不是危险重重,无一不取决于对手的行为是否严格遵照郭嘉的预见。
曹操打吕布的时候,战役持续了大半年,曹军疲惫至极。曹操见状准备撤退,是郭嘉看出吕布的性格缺陷,他认为吕布就像项羽,有勇无谋,这种人没有智慧,也就不具备韧性,如果气衰力竭,就会败亡,于是劝曹操猛攻。曹操听了他的话,发动大军不要命地猛冲上去,果然一鼓作气打败了吕布。
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敌强我弱,形势危急,这时候如果刘备趁机发难,曹操就会有灭顶之灾。曹操打算去教训一下刘备,可正面的袁绍已经不堪应付,又怎能分兵去打刘备呢?郭嘉镇定地说,刘备可以打。他分析说,必须趁刘备立足未稳,狠出重拳,把刘备一举打败。至于袁绍,他性格犹豫多疑,就算要偷袭也不会很迅速,这段时间差可以用来消灭刘备。于是曹操发兵,果然打败刘备,捉了关羽。郭嘉的这项大胆谋略得以成功,唯一的条件就是袁绍如其所料,该出手时不出手。
还是曹操和袁绍对峙官渡的时候,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从江东传来,江东小霸王孙策准备起兵偷袭许都。孙策向来骁勇善战,他如果出兵,曹操的根据地许都一定不保,曹军也将面临覆灭的危险。一时间,曹营人人自危,不少人开始向袁绍暗送秋波,寻找后路。但郭嘉又一次笃定地说:没事,孙策来不了!
郭嘉断言说,孙策在来之前,必定会死于刺客之手。这话听起来荒诞无比,难道曹操的一世霸业就寄托在不知何处的刺客之手?郭嘉又凭什么断定孙策的死?
然而不久,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消息从东吴传来:孙策死了,死于刺客之手!
请看郭嘉是怎么分析的。郭嘉认为,孙策为了平定江东,杀了不少有实力的地方豪强,犯了众怒,但孙策自恃勇力过人而轻于防范,所以“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只要有一个刺客,就可以要他的命。所以郭嘉断定,孙策必定死于刺客之手。
千真万确,上一章我们已经讲过,孙策正是死于被他杀死的许贡的门客手上。
当年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显然不敢相信郭嘉的惊世之才,他认为孙策死于刺客之手,不过是一个巧合。真的只是巧合吗?让我们从头了解一下郭嘉。
郭嘉,字奉孝,出生于颍川。颍川在今天的河南宝丰一带,三国时百分之七十的人才都出于此地,这种环境也会潜移默化地濡染郭嘉。郭嘉出身寒门,从小就胸怀大志,20岁的时候,就开始悄悄结交有才之士,不与世俗之流来往,所以一般人都不知道郭嘉,但凡了解郭嘉才能的,都是一些高明人物。
21岁的时候,郭嘉也曾投靠袁绍处,袁绍给予了他优厚的待遇,然而不过十来天时间,郭嘉就把袁绍看得清清楚楚,给袁绍手下谋士辛评、郭图留下了几句有关袁绍的评语:“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袁绍想学周公礼遇下士,却没有学到精髓,多谋寡断,和他共成大事,解救天下大难,很难!丢下这些话,郭嘉飘然离去。
此后四五年的时间里,郭嘉一直赋闲在家。后来,在荀彧的推荐下,郭嘉来到曹操这里。两人就像刘备和诸葛亮一样,密谈一番之后,顿生如鱼得水之感。曹操由衷地感叹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也欣喜地说:“真吾主也!”
从此,郭嘉成为曹操的军事祭酒,为曹操征战四方出谋献策,尽心尽力。郭嘉比曹操小21岁,他们两个人是上下级,更是忘年交,是知己,曹操常对人说,最知我心意的人是郭嘉。两人行则同车,坐则同席,关系厚密,非同一般。
季札曾说过,“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仪而陋于见心”,这句话也许可以反过来形容郭嘉,郭嘉明于见心而疏于礼仪,他性格洒脱,自由自在,不拘礼仪。曹操手下有个叫陈群的纪检官员,曾经因为郭嘉行为不检,在朝堂上参奏过郭嘉,郭嘉却神情自若,丝毫不以为意。曹操一面表扬陈群坚持原则,检举有功,一面对郭嘉不闻不问,放任自由,看到郭嘉泰然大气的样子,甚至在心底越发欣赏他。
在辗转四方的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身边,以便随时向他咨询。郭嘉也从不曾让曹操失望过,总是能够在关键时刻,点拨迷局,正确决断,用曹操自己的话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
曹操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期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然而天妒英才,曹操的希望落空了。就在奇袭乌丸之后,从柳城回来的路上,水土不服,气候恶劣,再加上日夜疾行操劳过度,体质本就单薄的郭嘉竟然染病去世。
郭嘉病重的时候,曹操心急如焚,不停地派人去探视;郭嘉去世后,曹操痛哭流涕,多日沉湎于悲痛之中,在给荀彧的信中,吐露着失去郭嘉的惋惜和痛心。
郭嘉之死成为曹操戎马生涯的一个分水岭。郭嘉死前,曹操先后灭吕布,剿袁绍,一统北方;郭嘉死后,曹操除在西北与马腾、韩遂的战役中取得一些成绩外,基本处于停滞的状态,赤壁之战更饱尝战败的滋味,无奈坐视天下三分。难怪曹操会用“毒恨”这样强烈的词汇去形容失去郭嘉的心情,难怪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发出泣血般的哀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后人有诗赞郭嘉:“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可惜身先丧,中原梁栋倾。”信然!
郭嘉有一种禅宗式的思维能力,能够在纷扰繁冗的万机之中一举把握要害,所以他便具有拨云见日的理解力、当机立断的决策力和险中求胜的把握力。在这些能力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人纯粹的郭嘉,一个内心沉静的郭嘉,一个于混乱喧嚣时代直取自己所要,一个高度忠实于自己生命的郭嘉。
如果说生命是一寸一寸光阴的延展、一点一滴心力的聚集,那么郭嘉则尽全力捍卫了生命的纯度。少年时的“不与俗接”,不是清高,而是不欲将生命虚度于无谓的交际中;弱冠时从袁绍处断然离去,不是骄狂,而是不愿意在不适合的地方浪掷自己的精力;受到陈群的检举后,神色自若,依然故我,不为抗拒世俗,只是放任了生命率性真实的本来模样。或许郭嘉的神智令我们望洋兴叹,然而他纯粹和专注的态度并非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