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三分归一统 5、最后辉煌
还记得我们在前面讲过,孙权善于以情感人,他用满腔的感人真情将一大群才华出众的人聚拢在自己身边。他善于用人,但凡是有才的人,他不看门第,不论身份,即便出身卑微,他也能够给予重用。然而这都是孙权早期的表现,步入晚年之后,孙权的态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孙权晚年的时候,设了一个官职,叫校事官,这个官每天的任务就是刺探臣民们做了些什么事,说了些什么话,谁和谁来往得勤,刺探完了就把情况汇报到孙权那里去。事实上,这就是个特务统治。
在校事官中,有个叫吕壹的人格外嚣张,他借机今天诋毁这个,明天诋毁那个,文武官员惶恐不安,朝廷上下乌烟瘴气。由于孙权听信特务,不相信大臣,所以这种情况得不到遏制,越演越烈。直到后来吕壹跟孙权说,有一个叫刁嘉的人诽谤朝廷,孙权就把刁嘉抓起来,拷问他。刁嘉否认,孙权就问那些跟刁嘉有来往的人,你们听见他诽谤朝廷了吗?所有的人都因为害怕吕壹,只好说听见了,他确实诽谤朝廷了,一直问到一个叫是仪的人。是仪曾随吕蒙袭击关羽,后又大破魏将曹休,时任偏将军,是个清廉忠直的人,问到是仪这里,是仪便实话实说没听见。孙权一再逼问他,最后是仪急了,就说:刀都架到我脖子上了,我干嘛要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我确实没听到啊。孙权这才相信了他,如果不是是仪的坚持,一个冤假错案就这样被坐实了。
早年孙权常常对人说,自己和某某情同骨肉;晚年的孙权不仅不再和群臣有骨肉之恩,和自己的亲生骨肉也离心离德。
孙权一共有七个儿子,大儿子叫孙登,是孙权的第一任太子,但在33岁的时候去世了,这个儿子好歹算是善终。孙权的第二个儿子叫孙虑,20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也算善终。第三个儿子孙和,孙登死后孙和就成为第二任太子。第四个儿子叫孙霸。孙权对这孙和、孙霸一样喜欢,同等对待,不分厚薄。他封孙和为太子,同时又封了孙霸为鲁王,让这两个人住在同一个府邸中,给他们的礼仪待遇没有任何区别。这样一来,两个儿子之间自然产生了明争暗斗。
事情后来越闹越大,两人各树党羽,朝中百官分成了两派,一为太子派,一为鲁王派,两派相斗,朝廷不得安宁。孙权就曾屡次派人谴责拥护太子的顾雍,让顾雍活活呕死。后来,事情闹到无法收拾之后,孙权一怒之下,就废了孙和,杀了孙霸。
孙权的第五个儿子叫孙奋,孙奋后来也死了,不过不是死于孙权之手,而是被孙权的孙子、吴国的第三任皇帝孙皓杀的。孙权的第六个儿子叫孙休,第七个儿子叫孙亮,孙权将孙亮立为第三任太子。孙亮10岁即位,16岁就被权臣废了,然后又被接位的哥哥孙休杀了。
吴国后期,父子、兄弟之间的相互残杀,将家底本来就不雄厚的吴国折腾得一天天走向穷途末路。
公元252年,孙权逝世,时年71岁,谥大皇帝,庙号太祖。孙权临终的时候,太子孙亮只有10岁,他便让人推荐辅政大臣的人选,侍中孙峻就推荐了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诸葛恪当时任大将军,镇守武昌。考虑到诸葛恪有点刚愎自用,孙权本来并不看好他,但当时也确实没有比他更优秀的人才,就只好定下他了。
诸葛恪字元逊,从小就以才思敏捷、善于应对而著称。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的脸长得又窄又长,像驴的脸,有一回孙权特意开诸葛瑾的玩笑。群臣聚会,孙权差人牵了一头驴来,在驴的脸上挂了一张纸,上面写着:诸葛子瑜。老实人诸葛瑾受到这种作弄,气得满脸通红。这时候,诸葛恪就说:“请求给我一支笔,增加两个字。”孙权就给他笔,诸葛恪在后面添加了“之驴”两字。在场的人都笑了,尴尬的场面被化解了,孙权还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诸葛恪临离开武昌的时候,和他同驻扎在武昌的上大将军吕岱叮嘱他说:“你这次回去,凡事要小心,务必十思而后行。”诸葛恪不以为然,反驳说:“古人云三思而后行,孔夫子也说过思考两遍就可以了。如今您让我思考十次,分明是认为我不行嘛。”老将军无奈地笑笑,不再说话。
诸葛恪到了建业,以大将军和太子太傅的身份,统管所有政务。他一走马上任,就着手励精图治精兵简政轻徭薄赋,使东吴出现了一派新的气象,倒也颇得民心。当时只要诸葛恪出门,吴国就有很多追星族前拥后挤,伸长脖子,争相一睹他的风采。
公元252年,诸葛恪在东兴修筑大堤,将两山连接并在其间筑城两座,各留千人防守,魏人将这种行为视为挑衅。十二月,魏王曹芳分兵三路攻打东吴,诸葛恪亲率援军四万急驰东兴。吴将丁奉率领三千水军乘舟楫顺风而下,两日内就到了东兴。当时天降大雪,魏国的胡遵等人正在饮酒聚会,没有防备。丁奉神兵突降,袭击魏军营垒,魏军惊恐溃逃,争渡浮桥,浮桥被压垮,魏军落水而死和自相践踏而死的人接近一万,剩下的残兵也烧营退走,吴军缴获了大批军需物资。
东兴之战是诸葛恪执掌朝政以来,吴国和魏国的第一次刀兵相见,吴国在这次战争中取得了完胜。让诸葛恪与吴国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场战争却是吴国最后的夕阳残照。塞翁失马,焉知非祸?这场战争将吴国和魏国引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经评价孙权有勾践之奇,这句话影射孙权像勾践那样,在前期创业的时候忍辱负重,委曲求全,晚年功成业就之后,就怀疑臣子,杀戮有功之人。如果就此认为孙权是个阴险虚伪的人,也是不客观的。多情者必多疑,凡是重情的人,都容易患得患失,担心别人背叛自己,所以孙权晚年的变化也属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