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找寻最佳的处理角度:汉匈关系的议与和 李广:飞将军的侧面
飞将军李广固然是武艺超群,然而归根结底,他不过是一个英雄主义作风泛滥的人罢了。司马迁有意伪装了他,试图借此抨击汉武帝在用人上的失察。历史的真相是,李广不过是一个爱冒险、爱出风头的莽夫,他治军无方,败绩累累。
唐人卢纶有一首《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首诗讲的就是汉朝名将李广的故事。
话说在武帝朝时,李广担任右北平太守,威震匈奴,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有一次李广晚上外出射猎,看见草丛里有块石头,误以为是一只老虎,便射出一箭,箭镞恰入石头之中。等到第二天早晨李广去找那支箭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射中的居然是一块石头,后来开弓再射却怎么都射不进去了。
这些故事姑妄听之,因为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认为,由于在此之前楚人养由基、熊渠子都有过射石头的故事,所以李广射石头的故事很有可能是虚构的,应该是民间为了表现李广的英勇而编造出来的。
但李广有爱射老虎的怪癖却是真的,不论他在哪个郡当太守,只要听见有老虎,他就急忙跑过去。有一次在右北平郡射老虎的时候还被老虎咬伤,好在最后李广还是射死了那只老虎。
李广确实是位名将,不过这位名将其实是一位英雄主义泛滥、武艺高强但没有军事才能的人,这种人也就是吓唬吓唬匈奴人,匈奴人对箭术高超的人都是很敬佩的。
这里插嘴谈一下李广的英雄主义作风。司马光说:“(李广)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资治通鉴》卷十七)这句话往明白了说,就是司马光认为李广治军不严明,手底下士兵随随便便的,都目无法纪,光是觉得自己会打仗就行。李广能混出名声,只不过因为他胆子大罢了,这种作风并不值得后人模仿。司马光这是在间接批判李广英雄主义的作风,除司马光外,历来批判李广这点的史家也不在少数。
李广的主要事迹都发生在武帝朝,他一共参与了汉朝四次大规模的对匈作战:
第一次在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李广在关市之战中全军覆没,自己被俘,后单身逃回;
第二次在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李广等六位将军跟着卫青出征,六将要么失败,要么无功,只有霍去病获得功勋;
第三次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19年),李广出征无赏;
第四次出征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李广因为没有向导而迷路,最终因为失期而自杀。
总的来看,李广并不是个出色的将领,只是他自己武功很好罢了。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为后人塑造了一个郁郁不得志的李广形象,这其实是史迁在有意借此与受武帝宠幸的卫青、霍去病之建功立业作对比,从而抨击武帝任人唯亲以至于埋没人才。所以民间所了解到的李广形象是经过司马迁美化、掩饰出来的。
李广是陇西郡(郡治狄道,在今甘肃临洮)人,祖籍槐里县(今陕西兴平东南),后来迁居到了成纪县(在今甘肃秦安北),其先祖是秦国名将李信。按照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的说法,李信当年在秦灭燕国后活捉了太子丹,这应该是史迁的笔误。公元前226年王翦、李信率军征讨燕国,李信追杀太子丹,太子丹躲到了衍水(今辽宁鞍山西),后来燕王听信了代王赵嘉的意见,将太子丹斩首献给了秦国,太子丹并未被李信活捉。
李广出身将门,箭术超群,文帝十四年匈奴突破萧关的时候,李广就曾经以“良家子”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由于马术精湛且箭术一流,所以很快就脱颖而出。其人在战场上斩敌无数,出征归来就因功被升为中郎。当时李广的表弟李蔡也做着郎官,兄弟二人都是刘恒身边的武骑常侍,那可是官秩八百石的官位。
李广曾跟随刘恒外出打猎。古代皇帝打猎很牛,经常不是自己亲自去和猛兽斗争,都是让身边的侍从把猛兽先弄得奄奄一息了,自己再到猛兽跟前象征性地射一箭或者补一刀。
在这次射猎活动中李广作为刘恒的侍从,在和猛兽搏斗时表现得英勇异常。刘恒对李广说:“小李,你真是生不逢时啊,你要是生在高皇帝那个年代,跟着高皇帝打天下,凭你的一身武艺和胆略,封他个万户侯又有什么难呢!”
李广确实是一个武艺好的人,你光看他那个怪毛病,没事就跟老虎过不去,身为“射虎哥”,他总是忍不住要张扬自己过人的武艺,他很爱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很自大,而且对身边的人没有警惕意识。这种人不适合做官,因为他容易得罪人,而且还不容易知道谁被自己得罪了。
景帝年间,李广担任陇西都尉,后来又升任为统领皇帝骑兵侍从的骑郎将。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李广是太尉周亚夫手下的骁骑都尉,在和敌军交战之时抢下了敌军的一面军旗。
古代打仗,军旗就是指挥棒,军旗往哪里挥,军队就往哪里去,一般来说掌管军旗的都在离战场较高的地方,周围保护的军士也很多。抢下敌军军旗就意味着敌军失去了指挥,李广立下了大功一件,并在昌邑之战中大显身手。
昌邑(在今山东巨野)在梁国境内,是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的地盘。当年刘恒封自己的三个儿子为梁王、代王、太原王的时候就盘算过了,梁国、代国、太原国刚好形成一道护卫中央政府、抵挡东方诸侯国进攻的屏障。梁国在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抵挡住了打算西进的吴楚军,昌邑之战只是其中一战,但大约李广实在表现得太过骁勇,而且刘武手下将才不多,因而梁王就生出了对李广的怜爱之情。他看到李广那时的官职还只是一个都尉,就送给了李广一枚将军印,李广没什么政治头脑,兴高采烈地收了下来,殊不知就是这枚将军印差点把自己害惨。
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之后,功臣们因功受赏,李广功劳不小,可硬是什么都没有得到,问题就出在李广接受梁王将军印这件事上了。刘启觉得李广勾结诸侯王,这是十分严重的政治错误,只是李广浑然不知。
后来李广调任上谷太守,成天和匈奴人打仗,典属国公孙昆邪看不下去了,就跑去跟刘启说:“李广其实很厉害的,就是有点嚣张,有才气的人都会有些自以为是。现在他成天打仗,陛下,名将难求,哪天他要是战死了那损失可就大了啊!孰轻孰重,您可掂量清楚,牛脾气就牛脾气呗,忍着点吧,总比丧失了人才强。”
景帝幡然醒悟,就把李广调到上郡当太守去了。
但是匈奴人好像就跟李广干上了似的,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匈奴人从雁门关进入汉朝境内,攻击上郡,刘启派了一名中贵人跟着李广一同赶赴前线。中贵人就是宦官,按照日本学者泷川资言的说法,宦官从军就是从此开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例太监监军事件。
且说被派往李广军中监军的这位宦官,他带了几十名骑兵瞎跑路,结果就遇到了三个匈奴人。按说汉兵人多势众,这怎么的都能以多胜少啊,但很遗憾,这位宦官被射伤,随行的几十名骑兵全部被杀,狼狈至极。
宦官逃回了李广大营,李广了解完情况说:“这肯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干的。”李广带着百余名骑兵去追击那三个匈奴人,那哥仨也不知怎么就把马给弄丢了,步行了几十里,被李广带人追上。李广带着百十号射手,匈奴那边就仨人,按说李广该是对那三人手到擒来,然而事实却是,李广如临大敌。他让士兵们摆开阵势左右包抄,也不知道三个人还用得着左右包抄个啥……最终李广射死两个活捉一个,抓来一问,果然是射雕手。
就当李广等人打算回营的时候,远处又有千名匈奴骑兵赶来,两边相互不知道底细,匈奴兵以为李广他们是汉朝军队派来诱敌的,心中顿时紧张起来,赶忙上山布阵,占据制高点。
李广这边的士兵也心虚,看见匈奴兵人数比他们多,心里就打退堂鼓。李广说:“咱和敌人相距不过几十里,咱们只要一撒丫子跑,匈奴骑兵掩杀过来,咱们就是人家砧板上的鱼肉啦。咱要是留下来,匈奴人肯定会以为咱们的主力有埋伏,以为咱们是来引诱他们的,他们肯定不敢打咱。”
于是李广命令手下士兵一直前进到距离匈奴人只有二里的地方,让士兵卸掉马鞍,以此让匈奴人坚信他们就是来引诱匈奴兵的。后来匈奴这边出来一个骑白马的将军整理队伍,李广带着人就冲上去把那人射死了,匈奴人很害怕,以为周围有汉朝大军,本打算趁夜偷袭李广一伙,哪知道李广等人已经趁着夜色逃跑了。李广第二天早上回到大营,军士们一晚上没见到将军,因而也不敢乱动,所以人马俱在。危险至此才算解除。
李广有胆识有谋略,但他的个人主义作风太重,为了表现自己能行,就带百十号人冒险去为那个宦官报仇,还好有惊无险。李广太爱彰显个人魅力,因而自负自大,容不得半点欺辱,这为他日后在武帝朝的悲剧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