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程历史纪实 第一章 大战策源地——从大炮中“孵化”出来的德国

一、德国崛起的源头——普鲁士

德国,位于欧洲西部,它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与丹麦相连,并与挪威隔海相望。德国的领土面积虽然只有357000多平方公里,但它却是一个颇具影响力的世界大国,也是欧洲的核心国家之一,自中世纪以来,德意志国家就是欧洲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强有力的因素。作为德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神圣罗马帝国曾经称霸西欧,势力盛极一时。但是在17世纪爆发于欧洲大陆的“宗教战争”中,法国一举打败了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从而确定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而从属于奥地利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则从此陷入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在其后的一百多年中,德意志陷入了分崩离析的状态。当西欧的英、法等国早已形成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之际,在德国的土地上,却散落着三百多个大小不等的独立诸侯和一千多个骑士领地。用法国著名学者伏尔泰的话说,这时的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谈不上什么帝国,它已经成了名存实亡的地理概念。

就在德国陷于四分五裂的时候,在德国东部地区,一个以柏林为中心的边陲小邦勃兰登堡却在不断发展壮大,进而形成了普鲁士王国。普鲁士王国的统治者霍亨索伦家族推行了一种实用主义的政策,把领土扩张和保持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当作自己的根本任务,到了18世纪中期以后,普鲁士王国已经建立起了一支远远超过德意志各邦的常备军。由于继承了条顿骑士团的军事专制传统,普鲁士王国的军队向来以教育素质高、纪律严明、骁勇善战而著称。在老威廉一世担任普鲁士国王以后,他对不是花在军队上的每一分钱都十分吝惜,他在赴柯尼斯堡举行加冕典礼的路程上,总共只花掉2547个银币,而他父亲为此曾经花了银币500万个。威廉一世以爱护军队著称,他所制定的全部政策都是用来为军队服务的,而他本人则是一直身着制服露面的第一位普鲁士国王。在他在位期间,大大强化了普鲁士的军事国家色彩,当时普鲁士人口只居欧洲大陆各国的第13位,领土居第十位,而军队却居第四位。到威廉去世时,普鲁士军队已经达到83000多人,普鲁士国家收入的80%被用于军队,而同期欧洲大陆霸主法国的军费开支仅占国家收入的60%。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就像一声惊雷,撼醒了沉睡于封建社会的德意志民族,法国军队对于奥地利和普鲁士两大德意志邦国的胜利,终于使德国人认识到,德国在欧洲已经严重落伍了,只有改革德国内部陈腐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德意志民族才有可能重现中世纪的辉煌,德意志国家才能重返欧洲舞台的中心。1806年后,普鲁士首相卡尔·施泰因开始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809年在柏林创办了柏林大学,同时又开始对普鲁士军队进行改革,经过在工业、农业和商业等各个领域里的改革,到19世纪上半期,德国经济已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这个时候,德意志的分裂状态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到19世纪中期,普鲁士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要求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建立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呼声不断高涨。虽然德国民族统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但民族主义作为一股强大的思潮和一种运动已经极大地震撼了德国社会的各阶层,从而为德国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德意志众多的邦国之中,根深叶茂的奥地利历来居于主导地位,与奥地利争夺德意志霸权一直是普鲁士统治阶级所追求的梦想,自18世纪以来,普鲁士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与奥地利争夺德意志霸主地位的斗争。1848年3月,德意志联邦的各邦代表,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召开了预备会议,会上对以谁为核心组成统一的德国问题,出现了两种意见。多数的代表主张,应该由奥地利来领导,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德意志帝国,称为“大德意志派”,由于当时的奥地利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所以这个“大德意志帝国”将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少数代表则认为,应把奥地利排除在外,建立一个由普鲁士领导的统一的小德意志帝国,称“小德意志派”,这个“小德意志帝国”则是一个纯粹由日耳曼民族组成的单一民族的国家。这次预备会议上奥地利占了上风,选出了奥地利的约翰大公担任临时帝国的首脑,但是在实际上,约翰大公并没有任何实权,德意志各邦的王公们依然是我行我素,根本不听他的调遣,所以这个首脑形同虚设,德意志仍然无法实现真正的统一。

在德意志各邦中实力较强的普鲁士几次尝试统一德国,但都遭到了失败,因为欧洲各国是决不愿意看到一个新的强国出现的,而奥地利也决不会轻易地放弃它在德意志联邦中的霸主地位,德意志各中小邦的统治者们为了保住自己的独立统治地位,更是不会自愿放弃他们数百年来一直捍卫的权利。当时还是普鲁士亲王的威廉一世在1849年以后就已经得出了结论:“谁要统一德国,就必须先征服德国”。1861年,威廉一世登上普鲁士国王的宝座,当他即位之后,在所发表的第一次训词中就说:“在将来,普鲁士的陆军就要变成普鲁士的武装民族。”这句话改变了欧洲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的命运。为了实现统一德意志各邦的目的,普鲁士立即扩充军备,计划建立一支拥有37万常备军和13万后备部队的小型军队,并在全国储备16万人的国民预备兵。这在当时的欧洲,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同时,威廉一世任命具有新思想的人物罗恩为军政部长,杰出的军事家赫尔穆特·毛奇为总参谋长,着手进行军事改革。1862年,威廉一世又任命以“铁血”著称的奥托·冯·俾斯麦为首相兼外交大臣,这一任命,标志着普鲁士王国加快走上了用王朝战争统一德意志的道路。

奥托·冯·俾斯麦是坚决主张用武力统一德国的强硬派,早就声称若任命他担任首相,他将不惜一切强行推行陆军改革和新兵役制度。上台后的俾斯麦竭力推行他所谓的“铁血政策”,着手策划德意志的统一大业,从此致力于德国的统一事业,并且由于他在实际中所取得的成绩而成为了19世纪后期德国乃至欧洲最著名的政治家。俾斯麦特别欣赏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观点,认为要实现德国统一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通过剑,由一个邦支配其余各邦”。1862年9月30日,出任首相不久的俾斯麦在普鲁士议会上发表了著名的“铁血演说”,他声称:“当前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和多数人的决议能够解决的,而是要通过铁和血。”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王国在19世纪中后期,通过与丹麦的战争、与奥地利的战争和与法国的战争最终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从此,在欧洲建立起了一个令欧洲各国侧目的强大国家——德意志帝国。


这是俾斯麦的戎装照。

二、在三个鸡蛋上跳舞——“铁血宰相”俾斯麦

“让我们把德国扶上马鞍!”这是奥托·冯·俾斯麦一句著名的话语。

俾斯麦崇尚武力,素有“铁血”之名;他在俄、法、奥三个鸡蛋上跳舞,终于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他曾充满豪气地宣称:“在这世界上,我们德国人只畏惧上帝,此外什么也不畏惧。”但他最后却不得不黯然下野。

1815年4月1日,俾斯麦出生于普鲁士一个容克贵族地主家庭,他的父亲曾是腓特烈大帝手下的军官,腓特烈大帝70岁时与这位下级军官进行了一次随意的交谈,这成为了整个俾斯麦家族的荣耀。俾斯麦在他父亲的庄园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八岁时被送往柏林小学读书,那是一所处于首府中的小学,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孩子,对于一个大容克地主的儿子可谓罕见,因此,被视为乡下人的俾斯麦在学校中总是受到同学们的排挤,这使得他的童年生活充满了痛苦和压力,不过这样的环境也促成了他那抗争的性格。大一点后他考入了号称“学术之都”的哥廷根大学学习,在学习期间,体格雄壮的俾斯麦强悍粗暴,曾与同学进行过27次决斗,脸上还因此留下了一道长长的剑伤而破了相。然而在当时的社会中,那是最受尊重的标志。

在普鲁士统一德意志过程中有两个最杰出的人物,那就是老毛奇和俾斯麦,这两个人的外表与他们所选择的行业正好相反。作为普鲁士的一代名将,老毛奇自青年时代就生得瘦削文弱,一副书生模样,以致曾被亲王时代的威廉一世惊呼为“这可不是一块当兵的好材料”。和老毛奇正好相反,俾斯麦是个文官,却从青年时代就人高马大、体格雄壮,很有其先祖乡村武士的遗风。同样也是这位威廉亲王,第一次见到俾斯麦时,就震惊于有这样好的体格为什么不去从军,俾斯麦的回答是“军队不适合我这种人的发展”,这在当时尚武的普鲁士,可以说是一个另类的回答。在英国、美国、法国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完成国家独立统一的历史任务之时,位于中欧的德意志仍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这对正处于求学阶段的俾斯麦影响很大,作为一个德国人,他深切感受到国家四分五裂的痛苦,从那时起,俾斯麦就成了一名主张德国统一的坚定人物。在当时的德国,大大小小共有300多个邦,还有1700多个骑士领地,威斯特伐利亚地区仅仅12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竟然有52个邦国,许多领地内甚至不敢进行军事演习,生怕炮弹子弹掉到别的邦国上引起纠纷。整个德意志国家关卡重重,严重妨碍了经济发展,所以要求统一的呼声已经越来越高了。1832年,在美国独立战争纪念日上,俾斯麦同自己的美国朋友莫特利用25瓶香槟啤酒打赌,他宣称,在25年内德意志必然统一,虽说德意志的最后统一时间比俾斯麦所言晚了10年,但毕竟还是在他的手中实现了。

大学毕业后,俾斯麦回到家乡去管理自己的两处领地,可他根本不适合当庄园主,一心想要出人头地的他去到英国考查。自游历英国后,只要有时间,便到处游览,足迹遍布了欧洲各主要国家。1846年秋,回到家乡的俾斯麦被任命为负责易北河右岸从耶里肖夫到圣道的一段堤坝总管,这是他的第一个独立自主的公职,也是他从政的开始。35岁时,俾斯麦正式踏入政界,担任了普鲁士国会的议员,这也是他政治生涯的转折点,在此期间,他迎来了自己人生的另一次转折,那便是他的第三次婚约。他一改往日放荡不羁的性格,去迎合乔安娜的双亲,排除万难后,终于在1847年正式结婚。

俾斯麦最大的外交长处是他善于审时度势和灵活善变。尽管他唯一的愿望是要用战争去统一德意志,但在不同的场合,他会提出与自己立场背道而驰的主张。当时奥地利是德国南方强大的邻国,曾经威胁说,如果德国企图统一,奥地利就要出兵干预。尽管俾斯麦做梦都想要击败奥地利而统一德国,但令人惊异的是,这样一个好战分子居然在国会上屡次主张和平,他说:“没有对于战争后果清醒的认识,却执意去发动战争,这样的政客,请自己去赴死吧!战争结束后,你们是否有勇气承担农民面对农田化为灰烬的痛苦?是否有勇气承受身体残疾、妻离子散的悲伤?”这就使得人们还以为他是个和平主义者。

1862年,普鲁士议会举行全体会议,新当选的人民进步党议员占了多数席位。这些议员都是一些知识分子和小商人的代表,他们大力鼓吹民主和自由主义,认为普鲁士的一切都必须经过表决以多数票来决定。在国王、工人和资产阶级这三种力量中,资产阶级在议会中势力大增,因此,会场上总是议而不决,争吵不休。当年9月,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宰相,当过普鲁士驻俄大使和驻法大使的俾斯麦很了解俄、法统治者的内心想法,这就使他当上宰相后深知该如何使用武力去对付敌人。在他当上宰相的第一周,就站出来发表了经典的“铁血”演说。他非常激动地说道:“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必须要用铁和血来解决,德国所指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它的武力!”

俾斯麦担任宰相的时候,正是普鲁士军事力量的上升时期,这正好为他的“铁血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俾斯麦深知,议会里的资产阶级议员有着很强的软弱性,他们是没有勇气对抗政府的,为了更有效地实行“铁血政策”,俾斯麦干脆一脚踢开议会,在议会指控政府“违背宪法”的情况下,他不但不害怕,反而公开表示:“冲突在所难免,在冲突中最有力量的方面,一定获胜!”上台后的俾斯麦大力推进行军事改革,扩大军事预算,议会曾经要罢免他,他回答道:“我们这里不是英国,我们这些大臣是国王的奴仆,而不是你们的。”

1863年底,丹麦合并了属于德意志联邦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这两个公国在名义上归属丹麦,但在实际上是存在争议的,因为这两个公国中的一个,它的居民是以德意志人为主的。第二年开始,俾斯麦以这件事为借口,联合了奥地利一同对丹麦开战,丹麦以4万士兵对抗奥普6万联军,结果战败。普鲁士得到了石勒苏益格,奥地利得到了荷尔斯泰因。打败丹麦后,“铁血政策”的第二步,就是挑起对奥地利的战争,俾斯麦调转枪口,对准了奥地利。当时的欧洲形势对普鲁士极其有利,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奥地利在战争中没有支持俄国,反而和英国、法国结盟,战后,奥俄两国在巴尔干半岛的矛盾加剧,因此奥地利此时不可能再指望得到俄国的帮助。英国深恐法国独霸欧洲,于是支持普鲁士,牵制法国。而法国则等待着即将到来的普奥之战,好准备在双方的厮杀中坐收渔人之利。

尽管外部条件比较有利,然而奥地利毕竟是个大国,打败它可不像打败丹麦那样容易,俾斯麦先和与奥地利有冲突的意大利结成反奥联盟,然后又亲往法国,假意许诺打败奥地利后,让法国得到一份领土报酬,这样就稳住了法国。在做好了这些铺垫之后,俾斯麦挑起了普奥战争。1866年,俾斯麦一举击溃了奥军,由于他估计到法俄此时定会出面干预,再加上从长远考虑,他拒绝了乘势攻下奥地利首都的建议,而是和奥地利签订了宽松的条约,这样,就为统一德意志迈出了第一步。法国直到这时才突然惊觉普鲁士已不再是以前那个弱小的邦国了,如果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各邦,成立一个强大的帝国,并与法国为邻,这会令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霸主地位消失,法国不能再坐视不理。法国此时不愿意德意志强大起来,便竭力阻止德国的统一,这时对法作战就成为了统一德意志最后的关键。俾斯麦在等待着有利的时机,他这次是利用南部德意志诸邦对法国的恐惧心理和它们之间的矛盾,以此促进南北德意志的民族感情。1870年,时机到来,俾斯麦毫不迟疑地发动了普法战争。在战争中,南北德意志并肩作战,战后,南部四个邦便与北部联邦合并,成立了“德意志帝国”。


1870年间普鲁士的主要首脑:国王(中)左边的是俾斯麦首相和毛奇伯爵。

普法战争结束后,法国与德国签订了《法兰克福条约》,主要内容为: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给德国,赔款50亿法郎,分三年付清,赔款付清前德军留驻巴黎和法国北部诸省。由于《法兰克福条约》条件苛刻,令战败的法国与德国从此结怨,引起了法国的复仇主义,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早的起因。在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割地赔款,德意志不仅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而且来自法国巨大的战争赔款,使得德国迅速成为了欧洲列强之一。用当时欧洲列强的话来说,还没等人们看清楚是怎么回事时,一个强大的德国已经从大炮中“孵化”出来了,俾斯麦到此实现了“让我们把德国扶上马鞍”的誓言。

1871年1月18日,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威廉一世被拥立为南北德意志帝国的皇帝,不过当时的威廉一世并不真的为此而高兴,按照他的意见,普鲁士国王才是男人一生追求的最伟大的荣誉。4月16日,新选出的德意志帝国议会批准了德意志帝国的宪法,俾斯麦成为了这个帝国的第一任首相。就这样,在不到7年的时间里,通过三次王朝战争,俾斯麦用铁和血统一德意志的计划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才思敏捷、机智善变的俾斯麦成为了举世瞩目的人物。左拉在卢浮宫详细端详俾斯麦的举止后说,他“像一位诙谐的巨人在和少数的来宾侃侃而谈”。德国人的深沉和高卢人的优雅在俾斯麦身上得到了恰到好处的融合,他是德国将国家政治和思想精神融为一体的少数典范之一。俾斯麦最大的优点在于善于拿捏尺度,打击对手的同时适可而止,让对方不会产生非常强烈的反应。但俾斯麦对法国却没能拿捏好分寸,强逼割地引发法国对德国深深的仇恨,而将法国抽干的外交政策,直接导致了威廉二世日后的严重外交失误。俾斯麦靠三场对外战争来达成统一的大业,但这并不表示俾斯麦是一位好战分子,俾斯麦最高明的地方,是记住了战争只是一种政治手段,必须为政治服务,必须有明确的政治目的,战争必须不能走得太远。他只视战争为一种协助统一的“工具”,当统一完成后,便将其弃之不顾,采用一种较“柔和”的手法来处理国际事务。他并不希望扩张殖民地,只想维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让德国平稳地发展,令德国强大起来。

在德国的历史上,俾斯麦是独一无二的政治人物,他堂堂的仪表和举止,确实使得国王对这位臣下深信不疑。从1862年成为普鲁士的首相以来,28年来,他把普鲁士从欧洲五大强国中最弱的一个,逐渐变成了有能力决定世界格局的一支力量。但俾斯麦办事风格强悍,很少听进别人的意见,这种强势性格在统一过程中,可以坚定地完成很多压力很大的改革,但当德国统一后,这种性格的缺陷就暴露出来了。统一完成后,德国无一人地位可与俾斯麦媲美,政令基本出自俾斯麦之手,一些机密的外交文件甚至不经德皇过目,这便埋下了他日后被德皇摒弃的根源。俾斯麦的性格可以说是有些神经质,他勇敢善战,甚至晚年还接受过决斗,不过,他又易于意志消沉,忧郁寡欢;他是个彻头彻尾的独裁者,越到晚年越是专横傲慢,不过有时,他也确实能做到和别人商量,谅解别人的过失。他也曾私下里把国王比作自己的坐骑,认为必须用马刺驱使它疾驰,这一切激怒了威廉二世,成为导致俾斯麦下台的重要原因。

俾斯麦在外交领域中纵横捭阖,合纵连横,在19年的帝国首相任内,他与奥地利、俄国和意大利等国结盟,对宿敌法国也很宽松对待,这位“铁血宰相”借着三帝同盟巧妙地保持着欧洲的和平,从而使德国处在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之中。威廉二世继位后,急于向世界扩张,罢免了年事已高的俾斯麦,并抛弃了他的一贯政策,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导致了德国的战败。

三、统一德国的序幕——普丹战争

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第一场王朝战争是1864年与丹麦的战争。1848年,丹麦与普鲁士曾因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这两个公国问题发生了冲突,为了解决丹麦与德国在两公国问题上的矛盾,欧洲列强于1852年签订了伦敦议定书,规定这两个公国在丹麦国王的个人领导下与丹麦联合——当时的丹麦国王是这两个公国的国王。丹麦的老国王去世后,德意志人认为,这两个公国中德意志居民占大多数的荷尔斯泰因应该归属德意志。面对德意志统一派咄咄逼人的宣传攻势,1863年11月13日,一个“黑色星期五”的晚上,由年轻的丹麦国王领导下的丹麦议会作出了一个重大决议,取消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的传统特权,强行将两个公国并入丹麦。此事引起了两地德裔人士的愤怒,俾斯麦在德意志邦联提出动议,最后达成决议,德意志邦联派出军队占领荷尔斯泰因公国。1863年圣诞节时,普鲁士军队占领了荷尔斯泰因,第二年1月,局势持续紧张,但没有发生战斗,丹麦军掌握艾达河北岸,德军则在南岸。

两公国争端的出现,成为俾斯麦检验其“铁血政策”的良机。他的目标是利用有利时机吞并这两个公国,作为统一德国的序幕。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俾斯麦推行自己的政策:俄国由于普鲁士支持其镇压1863年波兰起义而心存感激,表示“绝不出兵打普鲁士”,法国则正兵陷墨西哥,自顾不暇;英国虽然威胁要干涉,但没有大陆盟国的配合,难有作为。俾斯麦利用欧洲各列强之间的矛盾,稳住了英、法、俄等国。为了避免成为众矢之的,俾斯麦联合奥地利共同出兵,并许诺奥地利可以获得两个公国中的一个——荷尔斯泰因。在俾斯麦的精心策划下,普鲁士与奥地利这两个德意志最重要的邦国站出来为荷尔斯泰因的德意志同胞“讨说法”来了。1月16日,俾斯麦向丹麦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它在48小时之内废除合并两个公国的决议。但这在政治上是不可能的,尤其因为限时太短,丹麦政府拒绝接受。两天后,普鲁士和奥地利军队渡过艾达河,到达石勒苏益格,战争已无可避免。从表面上看,普、奥联手对付一个小小的丹麦,可谓胜券在握,可是当时的丹麦手中握有强大的海军,陆军虽弱,但在本土作战,亦占有有利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丹麦与英、俄这两大强国的关系不错,故而这场战争的最大未知数就是英、俄的干涉。俾斯麦的解决办法是将战火严格限制在石勒苏益格与荷尔斯泰因境内,同时争取速战速决。

1864年1月普丹战争爆发后,普奥联军几乎未遇太大的抵抗就占领了石勒苏益格,迅速击败了丹麦军队。奥普两国原先没有计划入侵丹麦,但在2月18日,一些普鲁士轻骑兵受到一场骑兵遭遇战刺激,横越边界并占领科灵。俾斯麦决定利用这一情况扭转局势,他向奥地利力陈采取强硬政策的需要,以期彻底解决公国以至德意志邦联的问题。丹麦以4万士兵对奥普6万联军,结果战败。丹麦政府在求援无望之下,被迫签订《维也纳和约》,丹麦国王放弃对公国的所有权利,将之让与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8月,普奥签订加斯坦因专约协议,石勒苏益格割让给普鲁士,荷尔斯泰因割让给奥地利,荷尔斯泰因首府基尔港由普鲁士托管。其实只要看一下欧洲地图就会发现,普鲁士正处于荷尔斯泰因与奥地利之间,奥地利得到的是一块“飞地”。奥地利要进入荷尔斯泰因,必须要经过普鲁士。其实通过停战协议,俾斯麦已为普奥战争埋下了伏笔。在这次战争中,普鲁士首次动用整顿过的军队,并充分显示了实力。不过,奥地利忽略了普军的力量,这使它在18个月后付出代价。奥普两国对于公国的管理和未来地位,不久后就起了龃龉,俾斯麦就以此为由,在两年后策划了普奥战争。奥地利在克尼格雷茨战役失败后,德意志邦联被解散。奥地利撤出荷尔斯泰因,结果普鲁士兼并了荷尔斯泰因和石勒苏益格。

四、“用铁与血”统一德意志——普奥战争

发生于1866年的普奥战争又称七周战争,是近代战争史上发生在中欧地区的一场著名战争,是普鲁士为争夺统一德意志领导权对奥地利进行的一场战争。这次所进行的战争,不是一次普通意义上的侵略战争,也不是一次征服性的战争,而是一次外交性的战争。普鲁士的目的不是想屈辱奥国,也更不想削弱它,而只是要使奥国认清,在日尔曼,民族主义已经是大势所趋,它要求统一,不准奥国加以反对。进行对奥战争,是普鲁士领导德国统一的关键性一步,俾斯麦对此花费了巨大精力。从1864年10月即对丹麦的和约签字开始,俾斯麦就领导普鲁士政府积极投入战争准备工作,决心使用军事力量来解决普鲁士在德意志的霸权问题。这场战争的爆发,对于双方来说都不意外,而且阵线早已分明。19世纪初,德意志分崩离析,四分五裂,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已面临着一个统一的问题,在统一德意志领导权这个问题上,普鲁士与奥地利相争由来已久,普鲁士虽然在德意志各邦国中实力最强,但比起疆域广大的奥地利来说显然尚逊一筹,长期以来,中欧大国奥地利一直居于领导地位。1848年3月,德意志联邦的各邦代表,在美因河衅的法兰克福召开了预备会议,会上选出了奥地利的约翰大公担任临时的德意志帝国首脑,但这个首脑形同虚设,并没有任何实权,各邦的王公也根本不听他的调遣。

1862年,俾斯麦被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为普鲁士的首相,主张用“铁”与“血”来实现德意志统一的俾斯麦马上开始策划统一德意志的活动,要建立一个由普鲁士主宰的德意志。在普鲁士与丹麦的战争胜利后,俾斯麦又开始策划对奥地利的战争,他认为只有通过一场战争,才能完成统一德意志的宏图大业。在发动与奥地利的战争之前,俾斯麦先做好了许多外交上的努力,先是跟与奥地利有冲突的意大利结成了反奥联盟,让它在战争开始后从奥地利的背后出击,使奥地利处于两面作战的地步。随后又稳定了当时的欧洲霸主法国,使法国答应不加干涉。当时的奥地利帝国在欧洲是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在法国的拿破仑三世看来,俾斯麦是在自掘坟墓,所以拿破仑三世不仅没有做好干涉的准备,反而担心万一普鲁士输得太惨,会不会使法国丧失对奥地利的战略优势。俾斯麦就是利用了拿破仑三世的这个心理误算,加上又与俄国交好,成功避免了自己的多线作战。在一切准备就绪后,俾斯麦向奥地利提出了貌似公允却难以被对方接受的条件:两个从丹麦夺来的公国由普鲁士亲王管理,但是不并入普鲁士。奥地利对普鲁士吞并这两个公国的背后企图心知肚明,为了打击普鲁士的野心,奥地利于1866年6月1日提出将两公国的前途交由德意志联盟议会表决,以便使普鲁士与整个联盟为敌。这正是俾斯麦等待着的机会,他立即宣称,奥地利将两公国前途交由德意志联盟裁决的决定破坏了奥普两国共管两公国的加斯坦因协定,遂命普军于6月7日开进了由奥地利管辖下的一个公国——荷尔斯泰因。

6月14日,当奥地利组织召开的德意志联邦议会以9:6的票数通过了反对普鲁士的方案后,俾斯麦立即公使声明:联邦议会无权以这种方式对待它的成员,并坚决要求解散联邦议会。同时向萨克森国王、汉诺威国王等三个德意志邦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他们接受普鲁士提出的《联邦改革纲要》,并且允许普军自由通过他们的国土。普鲁士的过分要求自然遭到三个邦国的拒绝。当日,俾斯麦请一位法国记者和他共进晚餐,席间他将对三国下最后通牒一事透露给记者,那位记者当即将消息发往巴黎,这等于是公开向奥地利发起挑战。奥地利在德意志联邦中也是有盟友的,在德意志境内,中南部的邦几乎一边倒地追随奥地利,在北部也不乏它的追随者,但是奥地利的指挥体系效率太低,各邦之间的协调也大成问题。反之,普鲁士则在开战之初就利用它战略性的铁路系统快速抢占要点,迅速控制了汉诺威与库尔黑森诸邦,并占领了德意志联邦议会所在地法兰克福。

14日,普奥战争终于在俾斯麦的策划之中揭开了序幕,20日,意大利按照意普盟约对奥宣战,普鲁士利用同意大利的结盟,将部分奥军吸引到南部战场。普鲁士方面战争的指挥者为总参谋长毛奇将军,他根据自己制定的作战计划,利用先进的铁路运输实施战略输送,使用先进的电报手段进行统一指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25万余兵力和800门火炮集结到了萨克森和奥地利的边境地区,使之在宽约420公里的正面上,完成了集结和展开。俾斯麦万万没料到的是,意大利的军队居然不堪一击,开战没多久就因失败而失去了对奥军的威协力,这就使得预计中让奥军两线作战的设想落了空,普军在战场上的优势已然不再存在,战局变得难以确定了。但在南部意军失利的同时,北部的普鲁士军队在短时间内还是控制了整个北德意志。

7月3日早晨,一大批步行的士兵和骑马的军官簇拥着四个骑马的首脑站立在奥地利杜布村的一个山头上,在中间的是威廉一世,右边是沉着而自信的毛奇将军,左边是普鲁士的战争部长罗恩和忐忑不安的俾斯麦。在他们的眼前是比斯特里茨河谷及周边的大片荒原,在这里即将进行一场决定命运的生死拼搏。8时整,卡尔亲王的第一军团奉命向奥军阵地发起攻击,欧洲有史以来参战人数最多、流血牺牲最惨的一仗打响了!这一天在此参战的双方人数共有45万之多。普军第一军团自西向东对奥军发起了正面攻击,由于地形有利和炮兵的有效支援,奥军很快挡住了普军的进攻,并且展开了反击,第一军团随之陷入危急之中。卡尔亲王极为恐慌,曾要求派预备队支援第一军团战斗,建议第二军团立即投入交战。然而,毛奇对于自己的部署却信心十足,他拒绝改变原定计划。事实上,毛奇的决策是正确的,他之所以用第一军团去做正面攻击,就是要以此吸引和牵制奥军主力,而以易北河军团和第二军团攻击敌军的两侧和后方,对奥军实行南北夹击。午后一时,俾斯麦忽然发现东边地平线处有一行树林似的东西向萨多瓦方向移动,有深入奥军炮火火力范围之势,他问毛奇这是怎么回事。毛奇用望远镜观察了一会,然后神色庄重地向国王报告:“陛下已经赢得了这场战役,而且也将赢得整个战争。是太子的军队到了,他们正在十分出色地分割奥军,您将马上获得全面胜利,维也纳即将俯伏在陛下面前。”

从侧翼杀来的普军劲旅使毫无防备的奥军整个阵线顿时陷于崩溃之中,奥军各部溃不成军,三个小时后,萨多瓦战役以普鲁士全胜结束。此战奥军伤亡、被俘人员虽达45000余人,虽然是溃败,但奥军总司令贝奈德克率领的15万人总算是从战场上安全撤退了。普军在作战中伤亡达1万人。此役决定了战争的命运,奥地利军队已无力再战。胜利之际,普军上下兴奋不已,军事将领纷纷主张长驱直入占领维也纳,迫使对手缔结城下之盟。俾斯麦毫不客气地指出,那样只能是让法国渔翁得利,只怕普军未入维也纳,法军已过莱茵河。再者俾斯麦还有更深远的用意,打败奥地利只是开头,普鲁士真正的敌手是法国,俾斯麦绝对不想把奥国变成一个死敌,因为他知道有一天为了欧洲的霸权,德法之间势必要做一次决斗,所以到了那时,他希望奥国能保持中立。因此俾斯麦不仅不进军维也纳,反而主张与奥地利签订极其宽大体面的和约。当普鲁士国王选择与军人保持同一立场时,俾斯麦断然递交了辞呈。最终在王储的斡旋下,普鲁士国王终于决定按照俾斯麦的意思办。事实证明俾斯麦是英明的,在随后的普法战争中,奥地利果然没有乘机对普鲁士下手,从而使普鲁士避免了两线作战之忧。

7月26日,德奥缔结停战协定,8月23日奥普签订了《布拉格和约》,普鲁士获得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及汉诺威等地,而奥地利退出了德意志联邦,昔日奥地利在欧洲的政治地位就此一去不复返了。普鲁士因获得汉诺威、石勒苏益格、黑森和纳绍而大大扩张了自己的版图,与德意志南部各公国也分别订立了有利的军事盟约,次年以普鲁士为首建立了北德意志联邦,基本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对当时的欧洲而言,普鲁士取得的是一个魔术般的胜利,正在坐山观虎斗的法国完全没有料到普奥之间的战争会是这样一个结局,完全没有给这个欧洲霸主插手的机会战争就结束了,拿破仑三世到这时才明白,一个新的强劲对手已然出现了。普奥战争后,由普鲁士控制的北德意志联邦成立了,但是南部的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黑斯-达姆斯塔四邦仍然置身于联邦之外。俾斯麦没有因为它们在普奥战争中站在奥地利一边而惩罚它们,也没有强迫它们加入北德联邦。俾斯麦只是把普奥战争后法国对莱茵河诸邦的吞并野心通知给巴伐利亚国王及南德意志诸邦政府,从而在南德诸邦中造成了恐惧法国的心理。利用南德意志诸邦的这种心理状态,俾斯麦获得了它们的支持,促使南德诸邦与其缔结同盟,为下一步的普法战争做好了准备。现在,德国统一已经只剩最后一个障碍,当然也是最大的障碍,那就是拿破仑三世和他的法兰西帝国。


1866年7月3日的萨多瓦会战中,普鲁士重创奥军主力,历时7个星期的战争以奥地利的失败结束。

在奥普战争中,普军广泛使用装弹方便、发射速度快的线膛后装炮,并充分发挥了火车和电报在战争中的作用,第一次成功地体现了“闪击战”的军事思想,更为重要的是,这场战争的计划是由普鲁士参谋总部事先经过周密计划设计出来的,一反从前那种全靠战场指挥官的临场发挥的作战方式,从而使德军的参谋总部从此在战争中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当然,普鲁士两个杰出的人物也就此展现到了世人面前,他们就是首相俾斯麦和参谋总长毛奇将军。

五、他的喜怒无常反倒令人高估其智慧——路易·波拿巴

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一世的亲侄子,从一降生,他就被赋予了波拿巴家族强烈的荣耀感。他用一生追求重现拿破仑一世的辉煌,但无奈,他虽然与伯父拥有同样的野心,却不具备先辈的雄才伟略,最终断送了法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国,也终结了波拿巴家族的复兴之梦。1839年,年仅31岁的路易·波拿巴发表了《拿破仑思想》一书,歌颂其叔叔拿破仑一世的伟大功绩。九年后,风云际会使他交上了好运,年仅40岁便当选为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叔叔拿破仑皇帝赫然在前,总统显然难以满足他的欲望,1852年,他尊自己为“拿破仑三世”,并随即登基成为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皇帝。

1815年在滑铁卢战役中惨败后,拿破仑一世选择了退位,法兰西第一帝国宣告结束。七岁的路易·波拿巴也被迫随母亲流亡国外,并于1832年加入了瑞士国籍。路易·波拿巴从小就非常崇拜自己的伯父,一心渴望重现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的光荣,并始终以拿破仑一世的天然继承人自居。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后,路易·波拿巴回到法国,9月当选制宪议会议员。12月10日凭借拿破仑一世的名望和农民选票当选为共和国总统。1852年12月2日发动政变,解散立法议会,并通过公民投票使政变合法化,逮捕一切反对他的议员,稍后,又血腥镇压了巴黎无产阶级的反抗,12月2日,也就是48年前拿破仑一世举行加冕典礼的这一天,法兰西第二帝国正式宣布成立,路易·波拿巴的名字也变为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并被元老院尊为“拿破仑三世”,从此靠政治投机上台的拿破仑三世竟然执掌第二帝国政权长达19年之久。


这是曾先后担任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和第二帝国皇帝的路易·波拿巴。

普奥开战时法国的毫无作为,部分原因是拿破仑三世认为普鲁士必败,战前他曾告诉前任外长瓦留斯基说:“卿可信朕所言不虚,奥普之战必有意外结果,对我之利将不止一端。”很奇怪,在鼓动两方作战时,他似乎从未自问过,若普鲁士胜算如此之小,那俾斯麦为何执意要上战场。拿破仑三世踌躇满志的外表和光辉神秘的经历曾迷倒过整个欧洲,不幸的是,同时期欧洲大陆的中央屹立着另一位政治巨人——普鲁士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他早在1850年便用戏谑的语气将拿破仑三世一语戳破:“他的喜怒无常反倒令人高估其智慧。”帕默斯顿曾将拿破仑三世的政治人格一言以蔽之:“其脑中想法增殖之快,有如一窝窝兔子”。可问题就出在他这些想法没有一个更高的中心思想为依归。他赞成民族自决,却无视这对法国在中欧地缘政治地位中的风险。他支持波兰革命,但面对其后果时却又临阵脱逃。他认为维也纳会议的安排是对法国的侮辱,却未能觉悟其实这也是最能保障法国安全的重要因素。

不可为感情而结盟,当然更不可为了仇恨而开战。拿破仑三世与俄国开战是为了打破维也纳体系,结束法国的孤立和为第一帝国报仇雪恨。实际上法国在黑海地区的利益几乎可以忽略,《巴黎条约》中禁止俄国拥有黑海舰队这纯粹是为英国的战略利益服务,并导致了俄国对法国的敌视和对普鲁士的亲近。拿破仑三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没有人怀疑他一心一意想复兴法兰西的决心,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个以不自量力和爱煽动民意而出名的人。更有趣的是这个人对待军队的态度相当有趣——大凡好大喜功的人都喜欢常常检阅军队,他衡量一支军队有无战斗力、是否忠于他的唯一标准就是在检阅时是否能高喊皇帝万岁。拿破仑三世也与叔父一样深以非正统王室出身为憾事,虽他自认是革命家,却极渴望为欧洲各正统国王所接受。因为欧洲皇室之间都彼此称为兄弟,所以他很在乎别国国君会不会称他为“兄弟”,如果不那样,他会认为这是在称呼上歧视他。后来奥地利及普鲁士君主都妥协了,但沙皇尼古拉一世却不让步,只肯称他为“朋友”。以沙皇对革命分子的观感,他觉得这个称呼已经是太抬举拿破仑三世了。

在拿破仑三世执政期间,对内建立起庞大的军事官僚国家机器,进行专制统治;依靠工商业与金融资产者的支持,大力促进法国工业革命,对外试图打破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欧洲体制,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1848年他联英抗俄,挑起克里米亚战争,打垮了“欧洲宪兵”俄国,逼得沙皇尼古拉一世服毒自杀。又与奥地利开战,吞并尼斯和萨瓦,并发动侵略中国、安南、叙利亚和墨西哥的殖民主义战争。拿破仑三世的军队在克里米亚战争和意大利战争以后,几乎成了欧洲军队的榜样,人们在研究法军的各种组织,法军的兵营成了各国军官的学校,几乎全欧洲都坚信法军是不可战胜的。然而就是这样的一支军队,十多年之后在普法战争中却是一败涂地。拿破仑三世一生最讽刺的对照是,内政比外交更为他所擅长,但他对内政无多大兴趣,对外交又欠缺胆识。每当他暂时放下自诩的革命使命,对法国的发展便有重大贡献。他把工业革命带到法国,对大规模借贷机构进行鼓励,这一切都对促进法国经济发展居功甚伟,将巴黎重建为如今的磅礴气势,也应归功于拿破仑三世。综观拿破仑三世在位期间政治与经济上的表现,大部分的历史学家认为可以从经济上的建树为他在政治上的遗憾平反。他的执政令人想起他的伯父拿破仑一世,不过,在法国人的心中,拿破仑三世所留下的回忆,远没有他的伯父那样令人印象深刻。

19世纪60年代末,随着法国内外矛盾日益尖锐,拿破仑三世的统治开始面临危机,与此同时,在俾斯麦领导下的普鲁士迅速崛起。为了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野心勃勃的拿破仑三世试图发动对普鲁士的战争,更要命的是,在他身边还有一个虚荣心同样强烈的欧仁妮皇后,当普法战争一触即发时,欧仁妮极力鼓动丈夫大胆应战,并直言不讳地说:“不发动战争,我们的儿子怎么当皇帝?”战争事关国家的生死存亡,本应慎重对待,而军事是政治的继续,外交通常能够解决大部分常规问题,拿破仑三世最大的失败之处,就了放弃了外交手段去解决问题。实际上当时法国在欧洲大陆的优势虽然打了折扣,但并非不可挽回,更没有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犯不着去打一场毫无准备、不计后果的战争。

1870年普法战争中,拿破仑三世亲临前线,在他的军队被营造出一片对他的“英明指挥”五体投地的虚假氛围中,最终这支军队在普法战争中输给了被用爱国主义教育和先进军事理论武装起来的对手(俾斯麦说过:普法战争的胜利归功于普鲁士的小学教师),而拿破仑三世最终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令人尴尬的笑柄。开战前,拿破仑三世狂妄地宣称:“我们只不过是到普鲁士做一次军事散步!”他自信地亲率40万大军出征,还带上了儿子。但他们到达前线后,却连吃败仗,在色当被普鲁士军队包围后,落得个向普鲁士国王乞降的下场。拿破仑三世的冒险战争,让法国蒙受了巨大的耻辱,也彻底结束了自己的帝王生涯。

如果从今天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拿破仑三世的举动是多么鲁莽:战争爆发时,德国在各个方面都已经超过了法国,力量的对比已是很不乐观,拿破仑三世对这一切却浑然不察,在完全盲目的情况下率军冒进,相对于计划周密、有备而战的德军,像这样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上不识时务的领袖,法国的命运在开战的那一天就已注定。果然,1870年9月2日色当陷落,拿破仑三世和十多万法军当了俘虏。拿破仑三世在色当战败投降后,被俘于威廉堡大牢,时年62岁,《法兰克福条约》签订后被释放的拿破仑三世再次流亡英国,在那里与已逃出巴黎的妻儿会合。在英国期间,他栖身于一处疗养地,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可笑的是,此时的拿破仑三世仍念念不忘复辟帝制,可惜仅过了两年,便病故于英国肯特郡的奇泽尔斯特,时年65岁。

六、种下仇恨的种子——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的主因有二:一方面普鲁士有统一全日耳曼的决心,另一方面法兰西也有阻止这种统一的决心。此外还包括高卢与条顿之间的积年仇恨。日耳曼与法兰西为邻,可以说很少有几个国家曾经有过这样恶劣的“邻人”:从1675年到1813年间,法国人侵入日尔曼的次数不下14次之多——平均是每10年一次。

1870年开始的普法战争,是以法国为一方,与以普鲁士及北德意志联邦和德国南部其他邦为另一方发生的战争。这次战争是普鲁士和法国之间的深刻矛盾所引起的,是普鲁士王国为统一德意志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爆发的。普鲁士力图统一德国并将其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竭力削弱法国及其在欧洲的影响。法国则力图从根本上挫败普鲁士,使它无法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德国,从而保持法国在欧洲大陆的优势地位。这场战争是由法国发起的,但到了战争的后期,普鲁士将战争由自卫战争转化为侵略战争。这场战争普鲁士大获全胜,因为战役发生在德法两国,因此又称为“德法战争”。

地处中欧的德意志在19世纪上半期只是一个松散的号称德意志邦联的政治结构,1864年,号称“铁血宰相”的俾斯麦当政后,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发动了对丹麦王国的战争,丹麦战败,普鲁士得到了石勒苏益格,奥地利也得到了荷尔斯泰因。随后普奥之间的关系开始迅速恶化,俾斯麦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国家,下一个要对付的目标就是奥地利了。

1866年6月,普奥战争开始,普军在萨多瓦大败奥军,这是关键的一仗,奥地利承认“没有奥地利帝国参加的新德意志组织”,同意在美因河以北成立一个德意志国家联邦,1867年北方德意志联邦正式成立,这是德国统一的前奏。在普奥战争中,俾斯麦一举击溃奥军,由于他估计到法俄此时定会出面干预,再加上从长远考虑,他拒绝了攻下奥地利首都的建议,而是和奥地利签订了宽松条约,以求以后与法国争斗时奥地利不会成为自己的敌人。

在早期,四分五裂的普鲁士对欧洲其他国家并没有太大的威胁,它和英国、俄国甚至结成联盟共同击败过拿破仑的法国。但是,等到1871年普鲁士统一德国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统一的德国,人口和工业潜力都非常巨大,其发展战略非常明确,要成为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它的迅速强大,使其可以压倒周边的任何一个国家——包括法国。

在俾斯麦对付奥地利时,为了让欧洲霸主法国保持中立,曾许了很多好处给法国,法国也乐得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但随着普鲁士的迅速取胜,法国人开始坐不住了,其迅猛崛起,已经开始对法国的霸权构成了威胁,法国这时才突然惊觉普鲁士已不再是以前弱小的邦国了。

法国此时不愿意德意志强大起来,便竭力阻止德国的统一。这时对法作战就成为了统一德意志最后的关键,俾斯麦在等待着有利的时机。普鲁士王国为统一德意志并扩张领土,便把枪口指向了企图保持欧洲霸权地位的宿敌法国,企图削弱法国势力并占领矿产丰富的战略要地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国为保持其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并企图占领莱茵河左岸的德意志领土,双方矛盾激化,战争一触即发。

普法战争前夕,实行普遍征兵制的普鲁士军队是西欧兵力和战斗力最强大的军队。北德意志联邦军队(包括德国南部诸邦军队)的兵力战时可达100万以上,其中作战军队70余万人。战时各军统一编为若干个集团军,德军炮兵装备有克虏伯兵工厂制造的钢管线膛炮,其有效射程为3·5公里。下一步是策划对法国的战争,俾斯麦寻找着、等待着、制造着有利的时机。

俾斯麦利用南部德意志诸邦对法国的恐惧心理和它们之间的矛盾,以此促进南北德意志的民族感情,1870年,时机到来,俾斯麦毫不迟疑地一手策划了普法战争这出历史大戏。这一年7月,普王威廉一世的亲属霍亨索伦家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应西班牙政府之邀同意继承西班牙王位,法国因担心普西联合反法而极力反对,要求普王书面保证永远不赞成霍亨索伦家族的亲王登上西班牙王位。普王虽感屈辱,仍表示将在柏林继续讨论这一问题,并将有关情况电告了俾斯麦。俾斯麦不甘心自己的如意算盘因为普王的忍让而落空,他将埃姆斯电文加以删节和压缩,使原先表示委屈和解的电文在含义上转变,似乎普王粗暴地拒绝了法国大使的要求。电文传到法国,导致了法国人的愤怒,从而诱使法国于7月19日首先向普鲁士宣战。

企图保持欧洲霸权地位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历来竭力阻止德意志的统一,同时还想侵占莱茵河左岸的德意志领土,因而对于普鲁士的挑衅,不但没有回避,反而迫不及待地向普鲁士宣战。

法军的作战计划是:集中兵力先行出击,越过莱茵河向法兰克福推进,迫使南德意志各邦保持中立,尔后联合奥地利取道耶拿直取柏林,最终击败普鲁士。然而路易·波拿巴的一切作为都无一不在俾斯麦计算之中。甚至在布拉格条约尚未签订之前,他就曾经要求以莱茵河的左岸作为普鲁士获胜的补偿,现在他又重申前议。因为害怕法国,南部邦联自动投入了北部邦联的怀抱中,于是它们之间缔结了一个秘密的攻守同盟,而以普鲁士国王为盟主。现在所需要的就只是一个对付共同敌人的战争,以使分裂的日耳曼合而为一。

早在1868年的冬季,普军参谋总长毛奇将军就已拟定了对法国的战争计划,计划规定对阿尔萨斯和洛林发动坚决的进攻,在总决战中歼灭敌人主力,尔后将其残部逼至比利时边界,并占领巴黎。该计划还规定,一旦奥、匈两国站在法国一方参战,普军将对其采取军事行动,法军总兵力战时不超过60万人,其中作战军队不到35万人。

8月2日,法军以三个师在萨尔布吕肯地区首先向普军发动进攻,但并无有力的作战行动,仅同敌人前卫部队进行一些小规模接触。普军旋于8月4日转入进攻,越过德法的国境线。法军虽然在初战中有些小的失利,但并未遭到太大的损失,不过初战失利后立即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政治影响,由皇后摄政的巴黎政府出于维护本身统治的政治需要,担心撤退会引起巴黎民众的革命,所以一再干预前线指挥员的作战部署,阻止一线部队向战区纵深后撤,而身在前线指挥的法皇竟然也附命于巴黎,从而铸成了自吃苦果的大错。毛奇在获悉拿破仑三世随军督战后,命令普军第三军团和新编第四军团北进迎击。法军接连败北。

8月31日,法国沙隆军团被普军第三、第四军团围困在色当。在9月1日的色当之战中,法军几次突围,均被击退,次日,拿破仑三世率军9万余人向普王威廉一世投降。

法军在色当战役大败,拿破仑三世连同在色当的法国官兵全部做了俘虏的消息传到巴黎后,巴黎广大人民对拿破仑三世统治的不满,立刻像火山一样爆发了。工人和小资产阶级纷纷拥入波旁宫立法团会议厅,要求废除帝制,恢复共和,共和派议员甘必在市政厅正式宣布成立共和国,建立临时政府,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从此以后,帝制在法国结束,共和逐渐稳固下来。

但普军仍长驱直入,包围巴黎。1871年1月底巴黎失陷,两国签订了停战协定。2月26日,双方在凡尔赛签订初步和约,5月10日在法兰克福签署了正式和约。这次战争使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统一,结束了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进入巴黎的普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为皇帝,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

为了镇压巴黎的革命运动,法国政府与德国签署的《法兰克福条约》规定:法国赔款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全部和洛林大部地区。法国政府以此换取德国从法国撤军和释放战争中被俘的10万法国战俘,并随即用于镇压巴黎公社。在此期间,巴黎人民于3月18日再次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但72天后即遭镇压,巴黎公社无力抵挡法国正规部队的进攻,被法国政府消灭,成员大多被处决。

在普法战争中,南北德意志并肩作战,到战后,南部四邦便与北部联邦合并,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此举可谓一石二鸟、一箭双雕。本不想做皇帝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黄袍加身”,在俾斯麦的运作和鼓动下,在法国凡尔赛宫正式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统一运动终于完成了,它的出现,改变了整个欧洲的态势,欧洲从此进入了各强国角逐的时代,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德国的兴起意味着法国的衰落。在那以前,法国这个欧洲大陆上的头号政治大国,在几个月的普法战争中遭受了惨重失败,并付出巨额赔款,从此种下了旷日持久的复仇种子。普法战争中使法国蒙受屈辱的老毛奇警告说:“我们在半年之中用利剑赢得的东西,必须在今后半个世纪用利剑来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