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程历史纪实 第六章 三方角力的战场——加利西亚

一、“他手中的剑是脆弱的”——弗朗茨·康拉德

“在1908年和1909年,我们一直处于有利地位,在1912年和1913年,我们仍然有好机会,而现在,我们必须取得彻底胜利,否则什么都没有了。”

——奥匈帝国陆军大元帅弗朗茨·康拉德。

弗朗茨·康拉德·冯·赫岑多夫,奥匈帝国的陆军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任奥匈帝国军队总参谋长,比起他所指挥的奥匈帝国的军队来说,康拉德要更出色一些,他是一个比较杰出的战略家,他的许多想法都是很好的,但是他手中的剑是脆弱的。康拉德有着军人的铮铮铁骨,他身材结实魁梧,灰白的头发被修剪成矮树丛状,胡须在嘴角处向上翘起,看上去令人生畏。作为一个军人来说,他有时甚至过于狂热,他是个工作狂,专注于把大杂烩式的奥匈帝国军队转变成一支现代化的高效战争机器。

康拉德出生于维也纳郊区一个世袭贵族的家庭中,他的父亲是一名退休骑兵上校,他的母亲是著名的维也纳艺术家库伯勒的女儿。从11岁起康拉德就接受了军事训练,青年时代就因为聪明才智而在军中青云直上。1906年,在他54岁的时候,在皇储斐迪南大公的推荐下出任奥匈帝国总参谋长。在19世纪的奥德战争之后,奥匈帝国就已是个衰败之中的二流帝国,却拼命想维持自己在欧洲各强国之间的传统大国地位。尽管在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统治下有些起色,可它仍然是个多民族的松散的集合体,而且还是个二元制的国家,有奥地利和匈牙利两套政府机构,这就使它应付战争的能力大大受到影响。在萨拉热窝刺杀发生前的半个世纪中,奥匈帝国丧失了领导德意志诸邦国的地位,接着又丧失了包括托斯卡纳、伦巴第在内的大片领土,掠夺者是新成立的意大利王国,此时的意大利国势并不强,主要是因为有法国的帮助。


宏图在胸的康拉德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康拉德是一个坚定不移的民族主义分子,狂热的推行军队现代化运动,他认为日耳曼文明与斯拉夫文明之战不可避免,他反对匈牙利贵族在帝国中的特殊地位,认为这会削弱帝国的根基,不过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主张对塞尔维亚王国发动预防性战争。塞尔维亚是巴尔干地区的一个小国,但在俄国的支持下,总是在不断地给奥匈帝国制造麻烦,从康拉德出任奥匈帝国的总参谋长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八年间,他提出了不下25套对塞尔维亚的作战方案。他不断地草拟和颁布新的命令及作战计划,因为他痛苦地感到奥匈帝国软弱的军队已无法维持帝国在欧洲大国间的地位,他坚信能拯救帝国的唯一办法就是在巴尔干问题上坚持己见,其中最重要的是阻止塞尔维亚人无休止的颠覆活动,如果有机会,就应该消灭塞尔维亚。他不断地向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请求进攻塞尔维亚,这使得无心与塞尔维亚开战的约瑟夫皇帝很讨厌他。

对于在东方可能发生的战争,康拉德设计了两种作战方案:如果俄国保持中立,他就把主要兵力投向塞尔维亚;如果俄国卷入战争,就把军队集中到加利西亚战线上去。意大利王国是奥匈帝国的官方盟友,已经从奥匈帝国攫取了不少领土,还觉得不够,康拉德因此多次要求进攻新成立的意大利王国。1911年,康拉德由于过于好战而被斐迪南大公免去了总参谋长的职务,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才官复原职。在斐迪南大公遇刺48个小时后,康拉德以他一贯的好战作风,呼吁给予塞尔维亚一个“决定性的最后清算”。

因为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暗杀,康拉德终于找到了与塞尔维亚开战的借口,可事实证明他的两线作战计划不是一个成功的作战计划。康拉德低估了敌人的力量,塞尔维亚军队明显比他预计的要强,而他自己那支由多民族组成的军队的战斗凝聚力明显不够,致使他在没有击破塞尔维亚军队的情况下被迫转兵北上展开对俄军的加利西亚战役,结果两个战场都没有取胜,在战争的第一年中,就大大削弱了奥匈帝国的军事力量。在加利西亚会战过程中,奥匈军队损失约40万人和400门火炮,俄军损失约23万人和90多门火炮。实施加利西亚会战的结果,使加利西亚和奥匈帝国占领的波兰部分领土,落到了俄国人的手中,匈牙利和西里西亚已面临入侵的威胁,奥匈帝国的军事实力则受到严重削弱,奥匈军队如果没有德军的支援已经不能单独作战。

1915年,康拉德所设计的德奥联合对戈尔利采的突破被认为是成功的,这次战役给俄国军队造成了重大损失,一举收复了在之前所丢失的全部地方,但是从那时起,奥匈帝国总参谋部就越来越从属于德国总参谋部了。1916年,康拉德在意大利发起的攻击特伦蒂诺的战役也是成功的,但俄军的勃鲁西洛夫攻势使这一切都化为乌有,东线奥军两个月就损失了60万人,奥匈部队这一年的总损失超过了150万人,奥匈军队已经不能在没有德国帮助的情况下单独发起攻击了。1916年,弗朗茨·约瑟夫去世,将风雨飘摇中的帝国留给了卡尔一世,卡尔一世是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之弟路德维希大公的后人,他在四面楚歌中继承了奥匈帝国的皇位,为了扭转颓势,卡尔一世亲自担任帝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而刚愎自用的康拉德被继任的卡尔皇帝解除了职务,被派到特伦蒂诺前线担任野战司令官。据称卡尔一世还曾下令使用过毒气,但此时奥匈帝国大势已去,随着战争进程的加速,奥匈帝国军队伤亡惨重,士气极端低落。1917年,俄国因为爆发了“十月革命”而退出战争,奥匈最伟大的战士康拉德终于交了好运,他把部队集中起来,在卡波雷托战役中冲破了意大利军队的防线,赢得了他一生中最大的一次胜利,把他心中最鄙视的“背信弃义的意大利”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1918年夏,战事对同盟国越来越不利。虽然当时奥匈帝国国内的少数民族领导人一直对哈布斯堡皇帝保持忠心,但他们不得不考虑他们自己的利益了。1918年9月和10月,奥匈帝国的许多地区宣布独立。1918年11月3日,奥匈帝国与协约国达成了停火协议。战争的结束也是奥匈帝国的终结。战后,奥匈帝国四分五裂而不复存在了。战争结束后,康拉德退休归隐,晚年著有回忆录《我的开端,1878~1882》和《我的服役,1906~1918》。在回忆录中康拉德宣称,他只是一个军事专家,只有发言权,没有关键的决策权。崇拜他的人认为他是一个军事天才,只是奥匈帝国的军队不足以展示他的才华。

二、挥舞的马刀——“哥萨克来了”

我们光荣的土地不是用犁来翻耕,

我们的土地用马蹄来翻耕,

光荣的土地上种的是哥萨克的头颅,

静静的顿河到处装点着年轻的寡妇,

我们的父亲,静静的顿河上到处是孤儿,

静静的顿河的滚滚波涛是爹娘的眼泪。

——古老的哥萨克民歌

“哥萨克人来了!”没想到这样的喊声到了“一战”的战场上还能出现,可见奥匈帝国军队的处境是多么狼狈了,如果它的军队能在阵地上架起机枪狠狠地打,那么哥萨克人也没什么可怕的,但如果你在慌乱的败退中,那“哥萨克人来了”将是可怕的灾难,因为他们将如同旋风一样地冲进来,飞舞的战刀令敌人身首异处。在加利西亚战场上,败退中的奥匈军队就陷入了这种可怕的处境。早在数百年前,哥萨克骑兵就已经成名了,俄罗斯征服中亚、远东的时候,无时不闪现着他们的身影,剽悍,野蛮,甚至是死神,都可以用在他们身上。哥萨克人骑着他们特有的顿河马,举着闪亮的马刀,如同一股旋风般地冲进敌军阵营,长刀挥舞处,敌人一个个身首异处,不多时这些骑兵便又呼啸而去,这恐怖的场景曾出现在拿破仑远征俄罗斯的战场上,现在又出现在加利西亚战场上了。世界上各式各样的战刀很多,但是称得上“鹰之利爪”的只有哥萨克骑兵刀,它是属于勇士的战刀!在俄罗斯历史上,穿着黑色披风、挥舞哥萨克骑兵刀冲锋的哥萨克骑士被称为“顿河流域的雄鹰”。曾经在空中俯瞰过哥萨克骑兵的美国飞行员有这样的描述:“骑兵每行八人八骑,有的头戴圆筒卷毛高帽,有的身披黑色大氅,他们背上斜挎步枪,腰间悬挂马刀,在尘土中浩浩荡荡前进,数万匹马纵横驰骋,数万把刀交错挥舞,这场景极其令人震撼,是骑兵战史上最壮烈的一幕。”

哥萨克人是俄罗斯和乌克兰民族内部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的一个地方性集团,现多分布在顿河、捷列克河和库班河流域等地,哥萨克并不是一个民族,只不过是一群生活在东欧大草原上的游牧社群,在突厥语中,“哥萨克”就是“自由人”的意思。它们的组织形式是军民合一的部落形式的自治体,他们建筑一种特殊的营地叫“塞契”,由土围子、堑壕、原木围墙和带有射击孔的塔楼组成,营地定期举行全体成员大会,其中以乌克兰的札波罗什哥萨克最为有名。在历史上,哥萨克人以骁勇善战著称。在18世纪初以前,俄国统治者为了利用哥萨克的力量保卫边疆,向他们提供战斗装备、给养以至军饷,哥萨克兵不仅拿着御赐俸禄,免交土地税,而且拥有相当大的行政、司法和外交自治权,成为俄国历史上享有最多特权的群体。但是这种特权是以哥萨克为沙皇效力为前提,以生命及和平生活为代价的。哥萨克军团曾一度成为沙皇俄国向中亚、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进行侵略扩张的急先锋。

哥萨克人是世界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群体之一,如果说吉卜赛人是大篷车上的民族,那么哥萨克就是战马上的族群。哥萨克人正是凭着一匹战马、一柄军刀在横跨欧亚大陆的广阔疆场上,驰骋数百年,纵横千万里,以英勇善战著称。在俄国历史上,哥萨克人组成的骑兵,是沙俄的重要武装量力。说哥萨克是一个群体,是因为哥萨克人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只是一个源流成分复杂的“族群”,其成员主要是斯拉夫人,此外还有少数鞑靼人、高加索人、格鲁吉亚人、卡尔梅茨克人和土耳其人等。从14世纪开始形成的哥萨克人主要由不堪忍受农奴生活的逃亡者组成,“哥萨克人”意为“因逃亡而获自由的农奴”,最初生活在连成一片的东欧草原和南俄草原上的各大河流域。他们在肥沃的顿河草原安家后,开始形成了哥萨克。哥萨克从来没有过自己的国家,虽然沙皇为了表彰他们的战功也曾赐给了他们许多的封地和自治权。哥萨克人一般充当沙皇的禁卫军和骑兵野战部队,由于一般家庭比较富裕,因此装备比别的部队好,战斗力也比较强。

哥萨克人是最具有草莽风格的经典骑兵,他们的骑兵马蹄是与沙俄向外扩张的步伐同步飞扬的,多次为俄国开拓疆土立下赫赫战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大约组建了30万人的11支哥萨克军团,但是由于现代化武器机枪、排炮、坦克等的投入,骑兵注定将成为被淘汰的兵种,所以他们在加利西亚把奥匈军队教训了几次以后,也就没有什么惊人的战绩了。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苏联国内战争以后,哥萨克军事力量遭受重创,内战结束以后,苏联采取“非哥萨克化”,对不服从者就从肉体上消灭,特别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斯大林更是对他们采取高压政策,加上随着现代武器的发展,作为一支军事力量,哥萨克骑兵早已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最终使这个存在了几百年的特殊群体融化到普通百姓当中,结束了哥萨克的历史。

三、康拉德的悲哀——奥匈兵败加利西亚

由于俄国在东普鲁士的失败,使它在别处的胜利也失去了光彩。事实上,1914年俄国人主要的精力并非针对东普鲁士,而是针对加利西亚的奥匈帝国军队。在南部,奥匈首先发起进攻。他们的总参谋长康拉德从互相背离的几条线上派遣三支军队进入波兰,在那里他们很快陷入了困境,几乎完全是跌跌撞撞地退回到自己的领土。奥匈陆军是模仿德国的,但其总参谋部水平低劣,并存在语言障碍,大约四分之三以上的军官出身于日耳曼民族,仅有四分之一的土兵能听懂他们的语言,这是一个缺陷。而影响其战斗力最大的障碍是许多不满的斯拉夫人集团,导致士气低落,他们不忠于或很少忠于哈布斯堡君王,有许多人还同情俄国。

哈布斯堡皇室有一个易受袭击的省份加利西亚,它的富饶土地被喀尔巴阡山脉同奥匈帝国的其余地方隔了开来,奥匈帝国的对俄作战计划是把部队集结在桑河和德涅斯特河后面以及喀尔巴阡山脉前面的加利西亚平原,在这里集结军队对于直接攻入俄国领土十分合适,万一失败的话,奥军可通过普热梅希尔进入波希米亚,或者通过波兰与西喀尔巴阡山脉之间称为“摩拉维亚之门”的狭窄走廊进入德国西里西亚。按照奥匈帝国的战争动员计划,奥匈将20个师大约30万人部署在离贝尔格莱德几公里远的地方。加利西亚以北地区只剩下18个师的兵力。这表明康拉德内心里有一个盲目的信念,他相信俄国将置身事外,因而他可以给予塞尔维亚一次沉重的打击。当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将军听说康拉德为了追求自己入侵塞尔维亚的梦想而向南线派遣大量多余的军队,他感到一阵恐慌,因为以当时的局势看,如果俄国加入战争,靠近俄国边境的加利西亚奥军将严重不足,小毛奇发了一份电报给康拉德,要求他把主要兵力转移到北线来与俄军对垒。

1914年8月中旬,正当德军大举进攻法国之际,俄国大本营应协约国的要求,在发动东普鲁士战役的同时,发动加利西亚战役,从战略上配合英法军队的行动,俄国本身也企图夺取加利西亚。俄军西南方面军总司令伊万诺夫将军受命围歼奥匈军队在加利西亚的基本兵力。在战役展开前,俄国西南方面军兵力为60多万人,但有些师、团尚在开往集结地途中,故而这个方面军的总数未超过45万人。俄国这两个方面军之间约有200公里的空隙,后来组建了第九集团军来加以充实。西南方面军的总目标是在德涅斯特河东岸围歼奥匈部队主力,阻止奥军撤向德涅斯特河西岸。由于伊万诺夫误判奥匈军主力会在利沃夫地区集结,故计划以该地区为主攻方向,以第三、第四、第五、第八集团军形成大包围态势,歼灭奥匈军主力。在巴尔干方面,奥匈帝国总参谋长康拉德手里可供使用的兵力共8个集团军,他准备用第五集团军和第六集团军进攻塞尔维亚,占领其首都贝尔格莱德。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共4个集团军部署在加利西亚方面,以对抗俄国的西南方面军,准备在东普鲁士德军的协助下,攻占华沙。在制定对俄作战方案中,康拉德决定先发制人地发起进攻,在这种情况下,在大约一个月之内其对俄国人的优势会是相当大的。

如果康拉德要他的部队掘壕固守,俄国的冲击是闯不过这些障碍的,但他误信人言,以为俄国人尚未充分动员兵力,易受攻击,他计划从加利西亚发动迅速的攻势,以攻占华沙和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之间的铁路线,他深信,在他的军队抵达布格河时,德军一定会采取行动。小毛奇曾对康拉德说过:“奥军在进攻俄国的战斗中,绝对可以指望在东线集结的整个德军的战术支持,向俄国进军越早,延续的时间越长,德、奥联合取得的胜利就越大。”


也许图片里的人只是在做个样子,但这张照片却展示了在加利西亚的战斗中俄军是怎样包围普里奇米斯尔的。

由于英法联军请求加速进攻,俄国各集团军尚未全部集结完毕,即于8月18日至23日期间先后发起进攻,奥匈军队指挥部计划以第一、第四集团军的兵力,在库默尔将军的集团军级集群和沃伊尔施将军的德国后备军的支援下,向卢布林、海乌姆实施主要突击,粉碎俄西南方面军的右翼。康拉德指望毛奇在战前会谈中许下的诺言,即在他北进的同时,德国将以大军从东普鲁士向南方和东南方的华沙和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之间的地区猛攻,与他两面夹击。康拉德要求德国第八集团军从东普鲁士发动攻势,这位哈布斯堡的统帅需要德军横扫涅曼河之东,然后打击俄国的右侧翼。他渴望把奥军首战的胜利归功于他的皇帝,因此他继续深信,在他的军队抵达布格河时,德军一定会采取行动。他以想入非非的心情建议,德军至少动用两个或三个师推进100多公里,进入挤满实力不详的俄国部队的敌人领土。但此时小毛奇判断要遭到来自两个方面的人数约为自己两倍半的敌人进攻东普鲁士,因而既不愿也没有力量去冒这个风险,他下的命令是:“除非俄军取防守姿态,否则不应进入俄国。”但这点他没有告诉他的盟友。

俄第四集团军和奥匈第一集团军首先遭遇,23日起,双方在克拉希尼克地区进行了两天的激战,俄第四集团军退守卢布林以南,在随后的五天中,俄第五集团军遭到奥匈第四集团军攻击,退至海乌姆西南弗拉基米尔-沃伦斯基一线,但向利沃夫进攻的俄第三集团军,在第八集团军配合下,以30个师的优势兵力挫败奥匈第三集团军的14个师,强渡格尼拉亚利帕河,9月3日占领利沃夫,奥匈军退至戈罗多克地区。此时,康拉德直接向东线德军指挥官普里特维茨说话了:“总的形势表明,德国东线军队朝锡德莱茨方向发动进攻十分重要,尽速抵达锡德莱茨十分重要,恳请回电告知东线德军司令部的意图。”普里特维茨回电说:“此刻敌人正在从科夫诺、奥科塔及以南一带进攻东普鲁士,德军只有在获胜后才能开始朝锡德莱茨的军事行动。德国东线军队已吸引了大量敌军到它那里去,我们相信,此举可以为奥匈帝国的攻势扫清道路。”

9月4日,俄军三个集团军全部转入反攻,迫使奥匈军队开始退却,俄第五集团军向拉瓦的进攻,开始威胁到奥匈第四集团军向后的退路,奥匈军队指挥部被迫中断在戈罗多克的交战,9月11日夜间,康拉德将军被迫发出极不情愿的撤退信号的时候,他们几乎已经没有战斗力了。恐怖的叫声“哥萨克来了”引发许多人的惊恐和慌乱。奥军退过了桑河之后,俄军的追击放松了,由于对奥匈军队的追击迟缓和组织不善,致使其得以摆脱俄军,免遭全歼。六个星期以前在加利西亚投入战场的90万奥匈军队,现在只有一多半重新渡过桑河。21日俄军停止追击,至此,俄军控制了加利西亚大片地区,东普鲁士的德军并没有南下接应,总计俄方损失约23万人,奥匈损失40余万人,此役双方都没有实现围歼对方主力的计划,但俄军打进了战略要地加利西亚。

在大战爆发之际,俄军被它的盟国法国要求立即同时对德国和奥匈帝国实施进攻,而不顾其缓慢的动员在三个月内不能完成的事实。沙皇新任命的俄军司令尼古拉大公受到来自法军最高统帅层的压力与哄诱,加速其动员并实施仓猝的进攻,结果导致了俄军在东普鲁士的惨败,但俄国对加利西亚仓猝的进攻由于奥匈军队的愚蠢和无能而侥幸取得部分的胜利。

伊万诺夫在加利西亚的胜利,把德国的西里西亚暴露在俄国的入侵面前,因为西里西亚平原直接通向德国心脏,德军新上任的总参谋长法金汉于是命令兴登堡立即援助在加利西亚被打败的奥军,并阻止俄军侵入西里西亚。9月28日,一支由四个军组成的、由马肯森将军领导的德国第九集团军,乘火车前去增援奥军。这支德国援军迅速抵达奥军北翼的克拉科夫附近,9月28日,奥德联军开始对俄军展开了全面反攻。

四、君主制的坚决拥护者——马肯森

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出生于符滕堡附近的豪斯-莱比锡,他被认为是“一战”中德军最杰出的战场指挥官之一。马肯森的祖父曾经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担任过汉诺威的骑兵指挥官,在马上一直活跃到90岁,不过他的父亲路易斯·马肯森这时只是一个土地经纪人,到1887年才靠其财富成为一名贵族。马肯森从小就想像他的祖父那样当一名军人,在他19岁那年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了普鲁士精锐的“死亡轻骑兵”部队。“死亡轻骑兵”隶属于普鲁士第四骑兵师,该师属于威廉王储率领的第三集团军。在随后的普法战争中初临战场的他作战十分勇敢,被提升为军士长。奥尔良战役后,他晋升为少尉。1880年马肯森进入总参谋部,获得了总参谋长毛奇的赏识,并于1901年被威廉二世提升为将军,派往指挥死亡轻骑兵旅。1903年,他被调去指挥位于但泽的第36师,同时兼任皇帝的将级副官。同年9月被晋升为中将,1908年1月,马肯森又被晋升为骑兵上将,负责指挥第十七军。

“一战”爆发时马肯森在东线的第八集团军第十七军任军长,初战不利,在优势的俄军面前德军全线败退,但第八集团军马上更换了最高指挥官,在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的领导下,马肯森在东普鲁士战役中大胜俄军,立下了赫赫战功,随后升任第九集团军司令。马肯森率所部在加利西亚大败俄军,屡立战功。9月在波兰参加了围攻华沙和进攻罗兹的战役,马肯森指挥第九集团军进行对华沙的围攻和对罗兹的进攻,其中后者尤为令人称道,树立和巩固了他在德军中最优秀战场指挥官的名望,随后因此获得了德国最高荣誉奖章蓝马克斯勋章,并赢得了“突破战术大师”的声望。1915年4月,马肯森被调任第十一集团军司令并参加了戈尔利采战役。1915年夏秋两季,俄军不得不面对德军近40个师和几乎全部奥军几乎无休止的进攻,沙皇的军队在1000多公里的防线上遭到德军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的连续攻击,防线一再被突破,被迫做迅速的纵深退却。


图为德国在戈尔利采-塔诺攻势中的总司令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将军的画像。

马肯森指挥的德军第十一集团军和奥匈的第四集团军负责实施这次战役,由马肯森统一指挥。在此战中,马肯森的第十一集团军一举突破俄军防线,马肯森充分利用骑兵的机动力,接连发动了三拨攻势,其先头部队俘虏了15万俄军,消灭了俄国第三集团军。这次胜利使他在6月20日被提升为陆军元帅。1915年9月,马肯森被调往巴尔干半岛,指挥了对塞尔维亚的新攻势。10月,他指挥德军十一集团军、德奥第三集团军对数量处于劣势和厌战的塞军实施心理攻势,10月9日,即顺利拿下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并在两个月内横扫了整个塞尔维亚。

1916年8月,罗马尼亚向奥匈宣战,9月1日,马肯森指挥的德军攻入多布罗加。9月6日,他率领保加利亚军队和德国榴弹炮队摧毁了图尔卡伊的多瑙河要塞,俘虏2·5万名罗马尼亚人,并缴获100门大炮。10月中旬攻克康斯坦察,横渡多瑙河,离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只有65公里,对罗马尼亚的首都形成了巨大的威胁。12月6日,德军进驻布加勒斯特,同年秋,马肯森出任多瑙河集团军司令。

马肯森在战争的最后几年一直担任驻罗马尼亚德军总司令。1918年11月德国战败前夕,他率部撤军回国。战败后被法国扣押,1920年退役,战后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他在政治上是纳粹主义的支持者,并于1933年加入了纳粹党,还加入了希特勒的政府。1934年6月马肯森曾和兴登堡联系,以阻止在长刀之夜的屠杀,但没有成功。马肯森虽然支持希特勒,但他依然是一名君主制的坚决拥护者,并试图在德国恢复君主制。已退位的威廉二世于1941年在荷兰去世时,马肯森作为那个时代的唯一幸存者出席了葬礼。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实际上处于退休状态的马肯森没有再扮演任何活跃的角色,1945年,他在施密德堡去世,享年95岁。

五、自投罗网——伊万哥罗德战役

俄国在第一次冲击中经历了大规模盛衰无常的命运,在南方,125万俄军取得了巨大胜利,在北方,将近100万人的军队被打得七零八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又退回到他们的边境。法国政府要求俄军开赴维斯瓦河左岸集结,并直接入侵西里西亚,毫无疑问,此举是进入德国心脏的最短途径。

俄军在加利西亚会战中击溃奥匈军队之后,实际上已具备进袭德国东南部的条件,但是德军对东普鲁士北部设防区的胜利控制仍然表明,俄军渴望采取的军事行动会面临来自北方的致命危险。俄军指挥部在拟订进攻加利西亚作战计划时,开始变更部署,把西北方面军的第二集团军从纳雷夫河和涅曼河一线调到华沙一带,而把西南方面军从桑河调往华沙至桑多梅日地段,上述集团军再加上华沙筑垒地域的部队共有50余万人和2500门大炮。此时大败后的奥匈帝国的军队在桑河后面远处重新集结,他们的军队支离破碎、组织涣散、士气低落,呈现出一片令人悲哀的凄惨景象。此时德军的总参谋长法金汉所面对的,不只是奥匈帝国的求援申请,而且还有康拉德的严厉指责,因为他所保证的支援未能及时到达,奥军状况凄惨,存在着单独媾和的危险。好在这时坦能堡大战结束,俄军被赶出了东普鲁士,这使得法金汉得以从兴登堡的第八集团军抽调出4个军组建了第九集团军,南下部署在克拉科夫以北的地区。

德军统帅部计划以新编第九集团军和奥匈第一集团军,对俄军西南方面军北翼和后方迂回突击,阻止俄军进攻并支援奥军。1914年9月28日,兴登堡将军指挥德军第九集团军从克拉科夫和琴斯托霍瓦一带向维斯瓦河挺进,于10月8日进至维斯瓦河和桑河河口,直逼伊万哥罗德,在此遇到俄军第四、第九集团军所属兵团的顽强抵抗,奥德联军多次企图强渡维斯瓦河和桑河均未成功。从9月底到10月,俄国大公着手大规模调动此前用于对付奥匈的部队,集合了四个集团军共计125万人充实了从桑河与维斯瓦河汇合处向北至华沙的防线,这样,大公既有利于向德国进军,又可以迎击德军即将发动的针对俄军防线如今最薄弱部分的进攻,然而就在俄军尚在调动之时,德奥联军就发起了进攻。10月9日,德军在科杰尼采和拉多姆一带组建马肯森军队集群,并由南向北进攻华沙,德第九集团军的其余部队继续在伊万哥罗德至桑多梅日地段发动攻势,以掩护对华沙方向的进攻。


图为奔赴前线的俄国军队。

在发起进攻的当天,德军在格鲁耶茨附近的一具俄军尸体上发现的一份命令泄露了俄国的计划,兴登堡已经知道在通往华沙的路上俄军有60个满员的师正对着他18个减员几乎过半的师,但兴登堡还是决定大踏步前进,不过他们采取了一切预防措施,以备一旦遭到失败就逃之夭夭。但德国第九集团军还拖着奥匈帝国第一集团军一起从正面向维斯瓦河防线进攻。10月11日,双方的军队在华沙和伊万哥罗德附近遭遇,德军对华沙的进攻被击退,俄军在伊万哥罗德地区横渡维斯瓦河,并在左岸科杰尼采附近建立登陆场,德军的攻击逐渐减弱,俄军的西北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的各集团军由新格奥尔吉耶夫斯克、华沙、伊万哥罗德和桑多梅日一线地区相继转入进攻。

俄国大公非常满意地看到德军的自投罗网,随着德军向前挺进,兴登堡发现自己遭到了不断集结的大军的抵抗,这批军队人数越来越多,马肯森军的4个师离华沙已不到30公里,占领了几乎就在城市边缘的一个重要铁路枢纽站,华沙已经在望。但是,如同巴黎一样,华沙城那朦胧的塔尖却可望而不可即。鉴于俄军人数上的优势和防线的漫长,德军向康拉德提出要奥军给予支援的紧急请求,但得到的是不肯定的回答。兴登堡再也不敢坚持下去了,于是下达了撤退令,将马肯森所率军队集群从华沙附近撤走,在俄军优势兵力进攻下,马肯森军队集群被迫于19日从华沙附近撤退,德军放弃了他们的全部占领区,秩序井然地退到他们的边境,同时炸毁桥梁,实施焦土政策和大规模的破坏,阻止敌人的追击部队,从而结束了波兰西南部战役。10月21日,奥匈第一集团军企图增援德军,向伊万哥罗德发动进攻,但在遭遇战中被击溃。10月27日,德奥军队开始向原出发阵地全面撤退,从19日起,俄军从姆拉瓦河到桑河的整个战线不遗余力地滚滚向西进军,以便占领向德国内地进军的有利地形。

德军在6天之内退却近百公里,中途不止一次停下来作顽强抵抗,大致上说,到10月底他们都回到了出发点。失败引起了相互之间的责备,德军指责奥第一集团军不该在关键时刻作不必要的撤退,从而暴露他们的右翼,但光是找奥匈帝国的过错有什么用?不论好歹它也在作战。虽然德军敌得过两三倍人数的俄军,但是很显然,奥军没有能力与俄军一对一地作战。俄军由于指挥上的失误及后勤工作缺乏准备,各集团军进展缓慢,德奥军队虽损失惨重,但终免于全军覆没,至11月8日,俄军各集团军推进到乌涅尤夫、瓦斯克、普热德布日、梅胡夫和塔尔努夫以西地区,但在此受阻而暂时停止了进攻,德国拥有战争必需的工业和矿产的富饶的西里西亚再次处于危险之中。


加利西亚某个小镇的毁灭向人们展示了战争的残酷。

刚被任命为奥德东部战线司令的兴登堡被告知,虽然面对俄军将重新实施推进的行动,但不要指望能得到增援兵力,眼下德军唯一可用的机动集团只有第九军团。德军眼前最迫切的需要是粉碎俄军对西里西亚迫在眉睫的入侵,德第九集团军在对华沙的进攻中损失了4万人,它必须毫不拖延地再次出击,对华沙作正面冲击。若不能恢复奥匈的活力,现在从左侧进击,则可以保全德国自身免遭入侵。从波兰南部撤退还不到两个星期,第九集团军已经作好准备向前推进,以完全不同的面貌、目的和方向发动了新的进攻。

六、猎人变猎物——罗兹战役

德军自华沙被击退只能是俄军发动最大规模猛攻的前奏,奥军士气极度低落,组织涣散,康拉德又不断地指责盟友不提供援助,法金汉于是派亨奇上校前往奥匈军司令部,将一封重要信件交给康拉德,表示眼下只能派遣3个骑兵师和4万名步兵增援东线,希望在大约两周内使东线得到五六个军的援兵。俄军结束华沙-伊万哥罗德战役后,俄军大本营制定了以西北方面军第二、第五集团军及西南方面军第四、第九集团军继续进攻的计划,目的在于深入德国境内,进攻开始日期定为1914年11月14日,德军指挥部从截获的无线电报中获悉这一计划,遂决定先发制敌,夺取战略主动权。

不知疲惫的德军于11月10日展开了向波兰北部的进攻,马肯森率第九集团军沿维斯瓦河挺进,俄军第二和第五集团军在向西里西亚涌进时,突然发现自己的右肩遭到了来自托伦方向的猛烈攻击。在三天里,马肯森抓获俘虏1·2万余人,击退俄军右翼,使其陷入一片混乱,俄军各师甚至各旅分别遭遇了从意想不到的方向袭来的德军,所有的溃败部队都向罗兹后退。俄军总司令尼古拉大公行动果断,当即把第五集团军从南线调来,俄军第二集团军司令依据当前情况将部分兵力北调,并在罗兹以北地域设防,而西北方面军司令鲁兹斯基令第二和第五集团军向北方变更部署。德军为从东、南两面包围罗兹,马肯森派出谢费尔将军的突击集群,该集群不顾重大伤亡迂回到俄第二集团军右翼,进至该集团军后方的罗兹至彼得罗库夫路段,现在德军已经包围了罗兹。大概有15万俄军在三面防守该城。德军满怀希望地准备收网,至少有俄国4个军被围在一长约25公里宽约13公里的区域内,他们的彻底失败似乎就在眼前。

11月17日夜间,正当战事高潮行将到来时,俄国大公命令驻守西南防线的整个第五集团军转过身来反方向进军,击退前来包围的德军的左翼,以拯救第二集团军,德军突击集群在此被由南方赶来的普列韦将军的第五集团军所阻。从11月18日起的三天战斗中,德国的“波森”和“布雷斯劳”两军从西南方和南方迂回到罗兹以便与谢费尔突击集群会合的企图被粉碎了,俄军第一集团军在沃维奇一带组建的突击集群由北方实施进攻,协同第二集团军封闭了罗兹以东布列兹纳城附近的一段战线。结果使迂回到俄第二集团军后方的德军谢费尔突击集群自己陷入重围,谢费尔突击集群被击毙和被俘多达4万余人。德军不但未能围困罗兹城的俄国大军,反而遭到包围,四面受敌,德军的大胆迂回运动,不但使它的正面遭到拥有优势的俄军的攻击,而且使它和第九集团军余部的联系被切断,且使其后方遭到四个俄军师的攻击。俄军封锁了德军的每一条退路,局面就这样完全倒过来了。


战争伊始,东线战场上一台作战中的俄国M1902型76·2毫米口径野战炮。

德军所下的赌注之高,是战争史上闻所未闻的,他们没有获得成功,而当11月21日的黑夜降临时,看来他们悲惨的失败是确定无疑的了。但因莱宁坎普夫错误地把沃维奇突击集群大部兵力调往其他方向,仅留西伯利亚第六师扼守被围德军的退路,而该师又无力完成阻击任务,致使在罗兹的德军第二十五后备军进行了一场混乱而又可歌可泣的会战,最后于11月24日突围成功,战俘和缴获的火炮均全部带出。

罗兹战役结束了,25万德军与60万俄军相对抗,战斗中,德军几乎包围了一个俄集团军,然后他们自己被敌人完全包围了。俄军虽一度包围了6万名德军,但最后未能将他们捉住,双方都尽力使自己摆脱了可怕的遭遇,在精疲力尽的情况下,俄军固守罗兹到12月6日,然后他们在华沙以南重新部署了防线。罗兹战役后,伤亡惨重的俄军不得不进入休整,这使俄军进入西里西亚的希望彻底破灭了。至此,从西线抽调的和新动员的部队开始源源不断地加强兴登堡的实力,到1914年底的严冬,东线局势平静下来。奥匈帝国在当年秋的一场极具讽刺意义的失败甚至将其军队作为战争残余物从东线的主要角色中清除出去,但俄国人也彻底衰弱下来——他们已耗尽了兵力。更为危急的是,他们的后勤供应系统已经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