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 验收首级 十二 维盛投水

顺利地参拜了熊野三山之后,便在滨宫王子神社之前坐上了船,逐波划向万里沧海。在遥远的海上有一小岛。划船靠岸登陆,找到一棵大松树,刮平树皮,书其家世,曰:“祖父太政大臣平朝臣清盛公,法名净海。亲父内大臣左大将重盛公,法名净莲。三位中将维盛,法名净圆,年二十七岁。寿永三年三月二十八日,那智海上投水。”然后又乘船向海上划去。虽然早有觉悟,但是一旦面临死亡,却不免心虚胆怯,难忍悲哀。

时值春末三月二十八日,海面烟雾蒙蒙,前路渺茫无垠。触景生悲,不能自拔。即使平常时日,暮春花开花谢,已够恼人,况乎今日是此生最后一日,魂飞魄散,情何以堪。海上钓舟,或隐或显,逐浪上下,却不沉没。反顾自身,是否也要与渔舟一样随波逐流?

仰望列阵成行而啼叫北归的鸿雁,似能体谅苏武羁留胡国的悲愤。维盛也想模仿雁足传书,寄语家人。忽然警告自己:“何以有此想法?依然执迷不悟。”随即望西合十念佛,但心中却又想道:“今日虽然是最后一日,在京城之人反正无由得知。连想也不会想到。只能凭风传言,望眼欲穿而已。然而,投水之事迟早总会传开,到时闻知消息,不知将如何悲叹。”一想至此,立刻停止念佛,放开合掌,对泷口入道说道:“此身可悲呀。生而为人,更不宜娶妻生子。不但徒增相思之苦,又且妨碍大觉大悟、往生净土之路。何必呢?便在当今目前,亦仍念念不忘妻小。心中牵肠挂肚,罪孽深重,只有忏悔而已。”

泷口入道也不能漠然无动于衷,但觉得自己不可示弱,便拭去眼泪,一本正经地说道:“心中有此挂念,情有可原。人间无论贵贱,有恩有爱,的确无可奈何。尤其夫妻能并一夜之枕,缘由五百生之因,前世因缘非浅。所谓生者必灭,会者定离,实乃苦海浮生之常。叶梢凝露与根上水珠,虽有先后之别,迟早必将消失。

“骊山宫秋夕之誓,竟成绵绵长恨;甘泉殿生前之恩,终归有时而尽。松子与梅生,不免性命有涯之叹。等觉共十地,犹遵生死无常之理。足下即或得享长寿之誉,毕竟难逃此憾;即或保有百年之龄,其可憾者岂有不同?

“第六天外道魔王占据欲界六天为己有,尤于欲界众生,不愿见其脱离生死轮回,是以或娶之为妻,或嫁之为夫,想方设法,阻其皈依佛道。反之,三世诸佛待一切众生如一子,极力导之以入极乐永住之乐土,却因有娶妻养子之事,自无始旷劫以来,每每牵累生死流转之机,释尊故而引以为重戒。

“尽管如此,亦不必自觉心虚。源氏之先祖伊豫入道赖义,奉命追剿奥州匪徒安倍贞任、宗任兄弟,十二年间,斩人之首一万六千,所杀野兽与河鱼之命不知几千万。然而,听说在其临终之时,因起一念菩提心,终能遂其夙愿而往生极乐。出家是无上功德,足下前生罪障应已全数注销矣。

“经中有言,即使有人建造七宝之塔,其高三十三天,亦难比出家一日之功德。即使供养百罗汉至百千岁之久,功德亦不如一日之出家。源赖义虽然罪孽深重,却因信心坚定而得遂往生。足下并非罪大恶极之人,岂有被拒于净土门外之理?

“况且熊野权现之本地为阿弥陀如来。在其四十八愿中,自第一无三恶趣之愿至第四十八得三法忍之愿,无一非化度众生之愿。其中,第十八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无论念佛一次或十次,只需坚信不移,皆有往生极乐之望。

“若能以无上虔诚之心,念佛一遍或十遍,阿弥陀如来将缩其六十万亿那由多恒河沙之佛身,变成一丈六尺大小。身边有观世音菩萨与势至菩萨陪侍,并被无数圣众、化佛菩萨,百重千重包围其中。接着,奏乐咏歌之声大作,徐徐走出极乐东门,前来此世迎接。足下贵体虽然沉入沧海之底,但必将升于紫云之上。成佛之后,得以解脱烦恼生死之苦,大开大悟,便可折回娑婆故乡,引导妻小。所谓还来秽国度人天也,绝不可存有些许疑问。”于是敲钟念佛。维盛觉悟此乃无上善知识,立刻去除迷执之念,望西合十,大声念佛百遍。然后,在口念“南无”声中,倏地投身入海。兵卫入道与石童丸也念着佛,随着跳进了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