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怎样爱孩子 施教者要理清观念摒弃偏见
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中最重要的一个研究门类,现在的教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一门技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除了依靠改善外在的科学技术之外,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借助针对儿童的教育科学。不止是科学家和教育家,家长和公众也对教育科学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现代教育理念包含两项主要原则,第一是了解和培养孩子的个人特质,即了解每个孩子的本性,并透过孩子特有的性格来引导他;第二是解放孩子。
虽然教育科学已经解开了无数儿童教育上的难题,但是要领会现代教育的宗旨,还面临着不少难以克服的困难。现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确实不少,以至于人们常常把“问题”这个词当作研究的主题,例如,人们常提到的学校问题、性格问题、兴趣问题和能力问题等。但在其他学科,却是“原理”两个字用得比较多,例如,光辐射原理、地心引力原理等。
一般说来,在科学领域,研究的多半是那些不明确的地方和外围部分,其核心也包括发现和解决问题。但具有实验性的现代教育,却偏离了科学的正轨,从不去正视重要的问题。即使有人说:“我已经解决了教育的全部问题,并且在人类精神方面有了许多新的发现,我已将教育置于明确、单纯的境地。”对于这样的论调,是没有学者们会相信的。
社会上有一股无形的压力,迫使人们不得不去适应那些礼教的束缚,因此,每个人多多少少总会牺牲一些自我。我们的孩子也一样,尽管我们更多的是希望他们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但迫于学习的义务,他们不得不有所牺牲。我们既希望孩子自由自在,又要求孩子服从自己,徘徊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自然会引发很多教育上的问题。而所谓的教学改革,到头来只成了大人对孩子未来命运的声声叹息。改革的本意是为了缓和沉重的教学负担所造成的伤害,例如,重新修改教学课程和教育制度,强调体能运动和休息的必要等。但这些补救方案,并未真正起到使孩子自由发展的效果。
不管怎样,对当前存在的教育问题,绝不能有丝毫的让步和妥协。面对目前一条路走到底、死胡同似的教学,我们一定要进行真正的改革,开拓出一条崭新的教育之路。
当其他科学领域早已涌现出许多有利于人类生命且激动人心的发明时,我们的教育科学却仍然是裹足不前,最多只针对外在现象进行研究罢了,借用医学术语说,就是治标不治本。
同样的病因可能会引发不同的症状,想要解除病痛,如果只对症治疗,而不找出病根的话,很可能就会徒劳无功。比方说,心脏活动的异常可能会引起身体所有器官功能的紊乱,如果我们只是治疗其中一个器官的病症,而不去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那么所有的症状还是会出现的。再比如,有一位心理分析师发现,患者因为情绪和思想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使得神经超负荷而产生了病症,那么他就必须找到该症的根源,挖掘出潜藏在意识之中的病因。只要查到发病的主要原因,并据此拟出的治疗方案,才会使所有的症状逐渐消失或者减弱。
我们所说的教育问题,跟以上例子里的外在病症很像,都是由一个隐藏着的主要因素所引发。当然,这个主要因素和人类的潜意识无关。我们坚持的蒙台梭利教学法,就是要远离当今教育体制的“病态程序”,朝着揭示并治愈教育痼疾的道路前行。
现在我们终于知道,所谓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关系到孩子的个性、性格发展和智能发展的问题,事实上全都起源于孩子和大人之间的冲突和对立。
大人们在孩子发展道路上,设下了难以计数的关卡,严重地伤害了孩子。在设置这些困难时,大人总是借着道德和科学的名义,操纵孩子的意志来满足自己的意愿。所以,在孩子人格的形成过程中,母亲或是教师这些最接近孩子的人,反倒成了最可能带来危害的人。教育是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导火索,也是造成儿童成年后精神错乱、性情异常以及情绪不稳定的主要因素。这些问题从大人传给孩子,又从孩子传给大人,一代一代,成为一种恶性循环。
所以,教育问题的根本在于教育工作者,而不是儿童。教育工作者必须理清观念、摒弃偏见,并且还必须改变自己的态度;接着就是准备一个有利于孩子生活的环境,一个无障碍的学习空间。环境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孩子的需求,使他们得到心灵上的解放,以便克服一切困难,从而显露出自己的非凡品性。以上两个步骤将成为成人和儿童新道德观的奠基石。
孩子们自从转入了这个适宜的环境以后,在活动中流露出自然无比的创造力,在工作中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沉稳。在过去,因为和成人之间的一再抗争,孩子们不得不武装自己,表现出压抑的精神状态;现在,只是一个与他们的精神需求基本匹配的环境,就能让他们长时间潜藏着的态度浮现出来。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孩子的内心有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一是自然而富有创造力,显示出其正常、善良的一面;二是因受到成人的压制而产生的自卑心理。这一发现,使我们能够重新认识孩子的形象,为我们昏暗的教育之路点亮一盏明灯,指引我们走向新式教育的康庄大道。
作为道德的力量,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纯真、勇气和自信,正说明他们开始融入社会;而孩子的缺点如行为缺陷、破坏性、说谎、害羞、恐惧以及那些出人意料的对抗,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现在,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完全改变了的孩子,教师应该以全新的态度,谦和地对待他,而不应该再把威严和权力集于一身。
既然有此发现,在开始讨论教育方针时,我们就必须先理清讨论的基本对象,是受到成人压制的孩子呢?还是在良好环境下自由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孩子为?
对于那些被压制的孩子来说,成人就是各种混乱的开端。但在那些自由成长的孩子眼里,成人则扮演着一个能自觉认识自己的错误,和他们能平等相处、共享温馨且充满爱意的新世界的角色。
教育科学也应该在与孩子平等相待的体制下施行。实际上,真理总是先提出假设,然后才能有一个向前发展的基础,进而发展出一套确实可行的办法,以减少错误的产生。孩子本身就能引导我们求得真理,孩子希望大人能够给予他们有用的帮助,对成人来说,这也是在帮助自己。
孩子的成长,除了各种活动之外,还需要与物质的接触。在孩子的发展道路上,学习上的指导和对万物的了解这两方面的需求,都不可或缺,都需要成人供给。成人必须尽可能地帮助孩子,给他们必要的东西,实现他们的需求。如果大人做得不好,孩子就没有办法顺利地发展。但是如果大人做得太多,也会阻碍孩子的发展,使他们的创造力无法发挥。这就需要保持两者之间的平衡,找到我们称为的“介入门槛”。随着教育经验的不断累积,我们就会逐渐找到介入的恰当时机,而孩子和施教者之间的了解也就能更为透彻。
孩子的活动必须通过和物质的接触才能产生,因此,我们可以把一些经过科学论证而挑选出来的教具,放在孩子面前,让他们随意取用。对于文化的传承,也可以使用这种办法,不但减少了大人的介入和干预,还能够保持较为传统的教学形式,让孩子依据自己的发展所需,摸索着学习。
每一个从活动中获得自由的孩子,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最佳创造力,使自己的学习不断进步。所以,个体的发展也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孩子的个性循自己的规则展现,从而具有演绎行为的各项能力,教师作为指导者,只需在必要时出现就可。
从实践中,我们领会出许多对教学有益的心得,必将对我们已经开始起草的科学教育纲领产生很大的助益。其中的一项纲领是:成人对儿童的干预、教具的使用和学习环境都必须有所限制。教具提供得太多或太少,都可能对儿童产生不好的影响。教具少了,会导致儿童学习上的停顿;教具过多,则容易使孩子心有旁骛、精力涣散。
现在,很多人认为,儿童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具的使用,因此,他们往往无计划、无限制地大量供给儿童教具,以为这样会比较好。这些看法与前人的“只要吃得多,身体自然就健康”的想法如出一辙。两者之所以能相提并论,是因为它们都涉及到“喂养”,前者关系到心智,后者则关系到身体。但现今对教具的研究表明,限制教具的使用,更能够激发儿童的自觉性活动和全面发展。
有些人以为,心理因素只能靠心智和语言来表达,这种观点很明显是对婴幼儿的忽略,因为即便是出生才几个月的孩子,也已经显现出他的独特性。但是,当成人放下架子试图去理解孩子的心理的时,却清楚地发现,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如此的丰富和成熟,远远超过了大家的认知。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更胜于他的肌肉的发育能力,事实上,即使是很小的婴儿,也能做到和环境的水乳交融。
由此可知,孩子天生就是一种二元性的动物,一元在于他内心的发展,另一元则是身体的成长。但这并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发展,人类的独特优势在于,必须自我启动身体用来动作的复杂器官,这些动作最终又会显示出个体的独特性。作为一个连续发展变化的个体,人必须创建自我,拥有自我,最终还要能控制自我。所以我们的孩子,在行动和精神活动中,必须循序渐进以求得平衡的发展。成人的行为通常是后于思索而产生,而孩子则思想和行为必须取得一致。思想和行动能否臻于一致,关系着孩子一生的发展。
因此,在孩子的人格构筑途中设立障碍,便会妨碍孩子的行动。思想是独立于行动产生的,而动作却并非只是对某个精神做出反应,还可以听从他人的命令,如果这样的话,孩子的性格就会变得脆弱,行动的效果也会因内心的失调而减弱。对人类的未来来说,这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首选课题,需要加以高度重视。孩子的精神比一般人所认为的更加高尚。繁重的功课并不会让孩子觉得痛苦,那些对他来说毫无意义、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才真正让他头痛。
孩子感兴趣而且愿意付出心力的,是那些能和他的智力程度及他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相符的事情。我在世界上千个学校里,看见很多孩子做出人们以为孩子不可能做到的事。孩子工作时的表现,证明他们能够长时间的做某一件事而不觉得疲累,甚至专心到不闻世事,这些都是孩子人格发展过程中的一环。孩子在文化方面也显得特别早慧,才4岁半的孩子就已经学会如何写字,而且非常热衷于享受其中的乐趣,我们因此将孩子这一时期热衷于画写定义为“画写爆发”。
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下,孩子们很小就学会了绘画和写字,他们并不觉得写字累人,因为这是他们自发的活动。
看着这些孩子,他们是那么的健康、安静、纯真,他们感情细腻、充满爱心和欢乐,随时都愿意帮助别人,我不禁想到,人们在过去对孩子所施加的错误管教上,浪费了多少精力啊。因为成人,孩子变得无能、多疑和叛逆;因为成人,孩子旺盛的精力被夺走,独特的个性被破坏。对于孩子心理上的缺损、性格上的缺陷,成人是那么急切地想要纠正、弥补,殊不知这一切都出于自己之手。当成人发现自己闯入了一个没有出口的迷阵,陷于一个毫无希望的挫败里时,应该怎么办?唯有等到自己能够勇于面对错误并加以改正,问题才会消失。否则,孩子长大以后,也会成为这些错误的继承人,若不改正,这个错误只会世代相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