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儿童能力的培养 培养儿童的自觉自律意识
我们已经讨论过,儿童塑造自己的方式并不是成人想象的那样,它是在儿童3至6岁时通过自己的行为逐渐形成的。儿童个性的形成,也不是我们可以传授的,不可能通过逼迫的方式让他们学到。
性格无法随意塑造的,儿童的性格更是这样。给予孩子科学的教育,尽可能地减少儿童发展中的阻碍,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这个过程,我们能做的就这些。
在儿童的性格发展方面,我们的确无能为力,最多是当他们的性格形成之后,可以明白成人的教育时,运用说理和劝吿的方式影响他们的思想。
当儿童长到6岁时,成人对他进行说教才有效果。儿童的道德是非观念是在6至12岁的这一阶段才开始形成,也开始可以辨别事物的好坏。等到12至18岁,他们就开始融入成人的世界了,也就能够接受像对待成人一样的说教了。
令人遗憾的是,类似的活动在儿童6岁以后才可以进行。然而,那时他们的性格和个性都已经形成,自然塑造的方式也就不能再被使用了。我们会发现,这时的孩子们已经拒绝接受我们的思想,虽然我们渴望对孩子施以更多的影响,但这些影响却只是间接的,并没有直接作用。
一些学校的教师常常抱怨,他们对待孩子尽职尽责,精心的给孩子们讲解科学、文学等课目,可是孩子们就是不愿意学,当然这与孩子智力高低没有关系。因为这些孩子性格的原因,不具备良好的性格,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要真正学到东西,那么他就必须具备某种性格要素或个性。
很多刚入学的孩子并不具备这种性格,然而,这时候才要求他们集中注意力已经迟了,他们也很难做到。假如之前孩子没有形成认真的品质,那么现在对他们提出这样的要求就毫无意义了。我们如此要求这些孩子,就好像跟没有腿的人说:“要好好走路!”我们不可能现在才要求他们应该具备这种能力,这种能力应该是在早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既然这样,父母又该如何应对呢?这种问题,基本上肯定会收到这样的答复:“对待年轻人,必须有足够的耐心,我们要给他们树立榜样,以此来对他们施加影响。”我们寄希望在时间和我们的耐心上,认为总会有收获的一天。事实上,直到我们变成了老人,我们依然一无所获,于是,对生活也不再有任何要求。一句话,时间和耐心毫无用处,唯一的办法是,充分利用好儿童具有创造性的时期。
如果把人类看作一个整体,对自己和儿童一视同仁,就会发现,形形色色的人的内心深处,存在某些相通的东西。这个相通的东西就是,所有人都有的一种自我发展的倾向。可能很多人没有明确的意识到,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种倾向在潜意识里控制着人们的生活。这种倾向是人类发展的前提,尽管它对人类的性格影响不是很大,因为人类社会和个体一样,也具有这种不断发展的倾向。不管怎样,人类发展的方向是朝好的方面发展的。也就是说,人类的行为并非一成不变,它始终处于发展之中的,因为向前发展的倾向是自然界、生命,以及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倾向。
所谓的教育,就是专门对以下这些人来讲的,可能他们强壮而平衡,是接近理想状态的人;或者他们仍有不足,算不上理想状态的人;还有一小部分非正常范围的人,是一些超社会和反社会的人,他们难以适应这个社会,缺乏生存能力,有的还沦为罪犯。这一小部分以外的人,都已经适应了生活,尽管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我们的教育就是针对所有这些人而言的。
在人出生后的6年里,他就完全可以适应外部的生活环境,这一时期也是人类性格的起源期。这样看来,适应社会相当重要!那些趋于理想状态的人,健硕无比,他们不但拥有充分的天赋能力和更多的精力,并且还生活在一个良好环境中。而那些略逊于他们的人,精力就比较弱,并且会在生活中遇到更多的障碍。
实际生活显示,那些有所作为的人一般具备刚强的性格,身体也比较强壮,他们身上还有一种明显的倾向,就是趋向于完美发展。截然不同的是,那些性格较弱的人出现了一种反社会或超社会的发展倾向,他们不能战胜这种倾向的话,就会彻底堕落。
为了摆脱堕落的诱惑,这些人需要道德力量的强力支持。这种诱惑不会带来快感,只会是巨大的心理压力,因为任何人都不愿意成为一个罪犯。然而,堕落的诱惑对这些软弱的人来说,如同地球引力一样无法抗拒,倘若想保护自身,就必须依靠道德力量的支持,进行不懈的战斗和抗争。这些人尽力的约束自己,以免自己沦落下去。他们把那些口碑良好的人作为自己的道德标杆,向他们看齐。或者,他们虔信宗教,恳求上帝赐予他们力量来抵制这种可怕的诱惑。长此以往,一件道德的外衣被披在了这些人的身上。这个战胜自我的过程需要强大的克制力,因为这种克制是在伪装本性,当然不是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好比登山者那样,必须奋力抓住一块石头,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
在道德方面,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再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然而教育家们却在竭力劝说,试图对他们有所帮助。其实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从事教育的人,不过他们仍然尽为别人树立榜样。他们常说:“我必须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要不然他们将来可能变成什么样的人呢?”因此,一副重担被他们自己压在了自己的肩膀上。教师和学生都属于这种有道德的人,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就是这样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进行着性格和道德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已经被我们接受了,因为大部分人都存在着相同的限制。总而言之,人必然会抵制堕落,道德是人的一种本能要求。
接近理想状态的人意志坚强,有追求完美倾向的人,他们的愿望完全出自他们的内心,没有丝毫被强迫的因素,它是自发的,而不是来出于人为的努力。他们拥有强健的体魄却不会去偷窃别人的东西,并不是害怕惩罚,因为他们具备一种高贵的品质,所以他们连拿别人一个瓶子的念头都没有。同时,他们远离暴力与武力,并非由于道德束缚。总之,这些强健者不会刻意遵守道德,但是他们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他们对完美的追求完全发自内心。这样看来,他们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是一种牺牲,而是为了使他们的内心更加充实,只有不断的追求完美,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在生活中,很多人喜欢遵循旧的规矩或习俗戒律,甚至去寻求精神的寄托。不过,那些强健的人却并不是这样,他们就像不被诱惑的圣人一样。天性的促使让他们自觉遵守这些戒律,因而他们不需要任何人的说教。
这里用身体状况的差异,来说明一下强健者与软弱者的精神差异。假如一个人得了慢性支气管炎,那么他就必须防止胸口着凉,还应该多洗热水澡,促进身体的循环系统功能。尽管这个人看上去好端端的,但是他必须时刻小心谨慎,以防出现诸多问题。另外,这种人可能没有好的消化功能,只有吃补品和药物,才能维持体力。假如他想和其他人一样,除了考虑随时可能进医院,还必须事事小心。这样的人显然得常常光顾医院,家人必须付出更多努力来关心和细心照顾他们。
那些身体健康的人就不是这样了,他们都不必担心任何事,想吃就吃,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无须理会季节和天气,都可以到户外自由活动,甚至能够砸开冰层,到水里游上几圈。
而其他人呢?其他人即使身体无恙,他们冬季也宁愿待在家里,不愿出门,甚至把头伸到窗户外透透气他们也不愿意。
脆弱群体是那些还算不上接近理想状态的人,对于这些人,应该在精神上给予他们慰藉和支持。在诱惑面前他们惶恐不安,如同踩在陷阱的边缘。强健的人和他们截然不同,任何外来的帮助,对强健的他们来说都没有必要,他们一直享受着生活所带来的愉悦。
现在,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完美的性格?这个问题很重要,但是这个问题没有确定的答案,只能是探讨。完美到底是什么?是具备所有美德,还是进入某种精神境界?假如是某种高层次的精神境界,那么这种境界又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必须要搞清楚。
前面已经讲过,人的行为由其性格控制着,并且朝着某个目标努力发展,每个人都是如此。人类和社会也是这样,在不断向前发展,这就是自然的规律。因此,我们现在讨论的是一个中心问题,因为人类发展的目标就是自我完善。
只要在知识和科学领域,人能够做出新的贡献,那么社会就会被推进一步。精神领域也是这样的,当人的精神发展到某个新阶段,就会推动人类的生活。正是无数的创造之手,造就了人类现在的文明,无论是精神方面的,还是物质方面的;也不管是地理的发现,还是历史的发展,这些都在持续不断地前进。这就是因为,生命是一种前驱力量,人们不会放弃对完美的追求,在不懈地努力前进。
充满自信的强健者,他们无须去抗拒任何诱惑,同时他们也没有多余的欲望。南极探险的第一人是伯尔德将军,他曾一度没有任何道德顾虑地敛财,而且费尽心机。他的目的就是去南极探险。伯尔德将军在南极探险的路途中多次涉险,但是一种强烈的进取意志的支撑着他,使他面临困难毫不退缩。在我眼中,伯尔德将军就是一个完美的人。
总之,这些人的性格,远比那些需要更多的扶助的人丰富;那些需要扶助的人不能没有别人的帮助。假如我们的教育方式也是一成不变的话,人类将面临衰退。
假设一下,需要扶助的人给较为强健者的儿童说教时,他们一定会这样说:“吃肉是一种罪过,最好不要吃。”那么大多数孩子们的回答是:“是的,先生,我们不喜欢吃肉。”这个人还会对其他成人说:“你穿的太单薄了,最好多穿点儿衣服,否则会感冒的。”他的好心也许会换来这样的回答:“不,我挺暖和的,我并不怕冷呀。”很明显,这个病弱者对儿童的教育带有负面影响,并不会指引儿童的人格趋近完美状态。
假如研究一番现在的学校教育,可能就会发现很多存在于我们的教育当中的问题,甚至是极其糟糕的问题。如此的教育很可能使人退步,甚至人的能力也被削弱。
如今的学校教育根本满足不了人的要求,这种传授知识的教育方式已经适应不了现在的教育,如同让一个跑步的儿童学习如何走路一样,这种教育方式只适合培育人的低级能力,而非高级能力。假如一个人性格发展遭遇阻碍,那也是由于人类自己的失误。
因此,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做的就是,对有关人性的知识进行积累,创造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条件,以此来帮助他们发挥天赋的创造力。如此,较为强健的人就会给那些病弱者带来冲击,使人类得以更好的完善与发展。
人的心理构建只在人生的某段时期完成,而且这种构建可能遇到很多障碍,甚至难以完成,这样的话,许多人的人格没有完全发展,也就不难理解了。还必须注意,人的性格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因此,为了使人的性格健康地发展,我们必须减少道德说教。这样的话,目前的教育方式就需要调整。
传统教育方式可以把学生塑造成为一个有知识、充满道德感的人,但是却不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假如人类的激情被我们唤起,情况就会大不一样。由于人的性格是在一个特定阶段形成,一旦错过时机,它将无法弥补,任何说教都毫无意义。
这也是旧式教育和新式教育的区别。在适当的时机促进人类的自我完善,激发人性的潜能,这就是我们的目的。不过现实告诉我们,这个目标并不容易达到,因为社会中存在许许多多的屏障。
新式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拆除这些屏障,为新一代的发展做好准备。这样看来,这种教育犹如一场革命,一场没有暴力的革命。倘若它能取得成功,暴力革命将从此消失在这个地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