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儿童能力的培养 儿童的模仿与准备
上一章,我们讲述的是,儿童在1岁半以前,是为上、下肢协调做准备,同时也是在发展自己的个性。而到了两岁,儿童便进入了“语言爆发”期,这时期的发展尤为迅速。
其实,在“语言爆发”期到来之前,儿童就已经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了,因为在1岁半期间,儿童一直在不断地储存、准备。
在这个时期,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要人为干涉儿童的发展过程,以防打乱生命的自然规律。既然孩子在不断努力,我们就应该给予他们一些帮助。
当然,这种说法不够具体。有些人会强调说,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学会模仿。这个观点并不新鲜,毕竟人们经常提到儿童是在模仿大人。但这种认识只看到了表面。
据研究,儿童在开始模仿之前,必须先学会理解。过去,人们看到儿童模仿成人的行为,便理所当然地认为成人应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行为,而母亲和教师更是要显示出自己良好的品德,力求完美无缺。
但大自然并未向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只是要求他们在模仿之前做好准备,以利于潜能的发挥。作为儿童模仿的外在目标,成人没有必要刻意做些什么,因为那样不见得就能产生好的效果。
儿童行为的最大特征,便是极强的创造性。一旦他们开始模仿,往往会比模仿对象做得更好,在某些行为方面,甚至更加细致、准确,这一点毫不令人惊讶。假如一个孩子想成为钢琴演奏家,那么,他除了要不断地练习弹琴,以提高手指的技巧之外,还需对音乐有所理解,否则,单靠模仿是不可能成为钢琴家的。
我们之所以经常用模仿的方式教育孩子,希望他们达到更高的水平,大部分是我们自身缺乏理解力的缘故。我们常常会给孩子讲一些英雄的故事,以为这样有助于他们成为英雄。殊不知这么做其实是白费力气,因为如果儿童没有在深层次的心理做好准备,是不可能只靠模仿就成为英雄的,毕竟榜样的作用只是激发儿童的兴趣而已。
想要模仿,当然能促进儿童的学习,但只有通过大量的训练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儿童在能够模仿之前,还要经历一个准备阶段,他们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真正学会模仿。除了模仿的能力,大自然还赋予人类自趋完善的能力。所以,如果我们真想对儿童的发展做点什么的话,首先就要明白儿童需要那种程度的帮助。
通过细心观察,我们发现,这个年龄的儿童总是执著于完成某一件事情。其行为在成人眼里虽然有点可笑,但孩子们依然我行我素,坚持要把事情做完。这些行为来自于儿童的内心需求,千万不要去打断他们。否则,他们不但会失去行动的目标和兴趣,其性格的发展也会受到干扰。
我们认为,这些行为属于孩子们自己的心理需求,是准备工作的一部分,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应该让儿童尽力完成。
上一章我们在讨论儿童的运动发展时,提到儿童总喜欢碰这碰那,其行为滑稽而有趣。
举个例子,一个不满两岁的孩子,受内心欲望的驱使,试图拿起很重的东西,虽然他这样做全无目的。我的一位邻居,家里有一些很重的工具,他1岁半大的孩子特别愿意跑去搬弄那些工具,他费劲地挪动它们,自得其乐。
还有,孩子们很喜欢帮父母摆放桌子,他们会抢着捧起那些大面包,会不停地跑来跑去、忙个不停。而大人却总认为,孩子最好是安静地坐着,从不让他们过多活动,生怕他们会累着。
心理学认为,很多精神疾病,正是缘于成人的这种做法,因为它阻碍了儿童的发展,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不良影响。
儿童还特别喜欢在楼梯上爬行。成人爬楼梯是有目的的,儿童爬楼梯却纯粹为了游戏。仅仅爬上楼梯,并不能令他们满足,他们还会跑下来再爬,如此不断反复,乐此不疲。
虽然大人们并不干涉儿童的这种行为,但心理学家还是要求为儿童专门开辟一个游戏场所,以确保他们不受干扰。所以,西方国家建立了托儿所和幼儿园,来吸纳1岁半以上的儿童。在托儿所,所有的东西都经过了专门设计,比如树顶上安装的小房子,下面放置的梯子等等。在这里,儿童可以搬沉重的东西,可以爬高、可以冒险,他们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的,潜能也日益发挥出来。
儿童做这些行为,并非想达到什么目的,只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欲望。同时,这些行为也使他们具备了协调运动的能力,日后,他们就能模仿成人的行为。
只有到那时,儿童才会被激起模仿的兴趣,才会被环境激起,才会发自内心地渴望模仿,才会在看见人们擦地板或做糕点的时候,自己也跟着去做。
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两岁儿童对行走的需求。儿童要长大成人,就必须掌握成人的各种能力,因此对他们来说,行走的需求再正常不过。孩子们很愿意克服行走带来的困难,如果心情愉快,两岁大的儿童甚至能走两公里路。
但在儿童眼里,行走并不同于自己的父母,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大人们总认为孩子走不了远路,因为他们总是愚蠢地要求儿童的步幅跟上自己的,尽管他们是无意识的。
这就好比我们试图跟上奔跑的骏马一样,马儿看见我们气喘吁吁,心里可能会说:“你这样不行,还是我来载你吧”孩子们走路,只是单纯地想走罢了,并不是想走到什么地方。他们的小短腿,还有尚未习惯走路,都提醒我们放慢步伐,不要走得太快。
我们应该尽力适应儿童的需求,而不是反过来让他们适应自己。除了走路,所有的问题我们都应该这样对待孩子。儿童的发展自有其规律,我们真想帮助他们,就应遵循这些规律,不要将自己的愿望强加给他们。
儿童为什么喜欢走远路?因为他们能够看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们走走停停,有时会蹲下身子瞅地上的一束草,有时会伸出鼻子嗅一朵花;或者在树下转个圈,或者抬腿往树上爬。不知不觉,他们就走出了好几公里。儿童有种亲水的本能,一到溪流边就会欢呼跳跃。而随同儿童的父母,想法则不同,他们只想着赶紧走到某个地方。
儿童的走路总显得漫不经心,他们四处游荡,仿佛原始部族的人群。原始部族的人既不知道巴黎,也没有见过火车。他们只是漫无目的地游荡,只会停留驻足在那些能够吸引他们的地方,那可能是一片可以打猎的森林,又可能是一片可以放牧的草原。儿童的行走和他们类似,也是不停地走,不断地发现新奇的东西。
探索是儿童的本性,行走中的儿童就是一个探索者。学校教育应该尽早地开展这种活动,带他们去室外,让他们观察自己喜欢的东西。学校还应该教导儿童如何辨别各种颜色、识别树叶的形状和纹理、熟悉昆虫的习性、了解鸟类和其他动物的名称,等等。孩子们一定会被这些东西所吸引的。他们的兴趣越大,就能走得越长。因此,要想使儿童具备这种探索的能力,就应该帮助他们拓展兴趣。
而且走路也非常有益于健康,它不但能调节人的呼吸,还能够增强消化能力,对儿童和老人来说,都是一种不错的锻炼方式。走在路上,我们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东西并加以观察和鉴别;我们也可能会遇到一条小沟,或者爬上一座山岗,抑或捡点木柴生火。这些活动都要用到全身的各个器官,并不比任何体育锻炼效果差。除了强身健体,我们还能够增长知识,提高对事物的兴趣。所以,我们应当陪孩子多走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只有这样,他们的生活才会多姿多彩。
现代教育更不能脱离这条原则,因为随着现代社会的越来越便利交通,人们已经渐渐不良于行了。假如生命被分为两部分,肢体拿来游戏,大脑用来读书,那么现在的人生远不如从前完美。生命是一个整体,而儿童的成长过程,更要遵循这样的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