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一生都是爱与美的使者,他的一切字句,都是从心思的筵席上散落下来的残屑。《先知》讲述了爱、婚姻、孩子、自由、痛苦与欢乐等每个人都需面对的重要例命题,字字句句,打在眼里,落在心中。本书配有30幅作者的亲笔画作,大多为人体画,在那些神秘的形体背后,可悟见生命初始的灵性,体味人类永恒的精神之美。身在俗世,我们亦能在本书的字、画中修炼心灵,达到幸福的人生彼岸。
纪伯伦
艾勒一穆斯塔法,被选与被爱者,时代的骄阳,在特希林月——回忆的月份,回到了他出生的岛屿。他的船渐渐驶近港口,他站立船头,水手们围聚在他的身旁,他的心中回归故土的喜悦油然而生。他言道,他的话音里有大海的呼啸声:看!这是我们出生的岛屿。就在这里,大地将我们掷出,如歌似谜。歌,升上天空;谜,沉于大地。除却我们的热情之外,天地之间,还有什么能传播这歌声,猜解这谜语呢?大海再次让我们在海边出生,我们只是它滚滚而来的又一排波浪。大海推送着我们,是为了让我们传播她的话语,但是,若不将我们的心在岩石和沙滩上撞个粉碎,又如何能完成此举?
纪伯伦
《人子耶稣》(Jesus the Son Of Man)发表于1928年。这是一个形式相当独特的集子,它以与耶稣同时代的77个人回忆的形式,立体地塑造了一个与传统耶稣形象相当不同的新耶稣形象.在纪伯伦的笔下,耶稣是一个勇敢而充满乐观的斗士,而不是宗教历史家所描绘的那种可怜的、软弱的受难者,或宗教传说中显示奇迹的术士、魔术家。纪伯伦酝酿人子耶稣这个艺术形象由来已久。在他的早期小说中,他曾提到过拿撒勒人耶稣在圣书中所讲述的瑰丽的生活。在《泪与笑》的《孩童耶稣与初生的爱情》中,他描写孩童耶稣把权杖'交给了可怜的牧羊人,把‘智慧置人‘穷渔夫的心田,把欢乐送给沿街乞讨的可怜人'。在《暴风集》的《十字架上的耶稣》中,把耶稣刻画成一位用死亡战胜了死神的巨人,同时抨击十九个世纪以来,人们将耶稣当作软弱的标志崇拜,人类将耶稣看作一个穷困的孩子,乞丐式的性命,像弱者一样被蔑视,像罪犯一样被钉在十字架上。他指出,耶稣降临人间,是要捣毁骷髅堆上的宝座支柱,拆除坟墓上的巍峨宫殿,粉碎矗立在弱者体躯上的偶像。在《节日之夜》中,更通过耶稣这个在东方和西方都不被了解的陌生者之口,大声宣布:我是打倒那些将各民族变得安分守己的势力的革命,我是连根刨掉世代人让其安坐的偶像的风暴,我的到来是为了会见大地上的刀剑,而不是和平。
纪伯伦
本书是纪伯伦的散文诗全集。纪伯伦作品之所以爱到全世界的欢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他的深沉的哲学思考和火一般的激情,但也许更为重要的是,他对一切俗见提出了质询,表示了怀疑或否定,从而为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身,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让人愉悦的,更是促人思考的。
纪伯伦
《泪与笑》(阿文音译为Dam‘ah Wa lbtis mah/英译为A Tear and a Smile)是纪伯伦第一批散文诗的合集,也是他写得最美的散文诗集之一。加上引子和结语共有56篇作品,内容非常丰富;该集正式出版于1913年,但其中的篇章早在1903年至1908年就已写出并发表了。刊载这些文学小品的是在美国纽约发行的阿拉伯《侨民报》。该报的主持人是纪伯伦的一位同胞,名叫纳希L·阿利达。正是由于这位慧眼独具的出版家的鼓励和坚持,《泪与笑》才得以结集出版。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前后,纪伯伦已受到尼采哲学的影响,他对《泪与笑》中流露出的哀怨、痛苦和倾诉已经表示出否定态度,甚至对再次出版表示愧怍不安,但最终还是同意出版了。这一过程的前前后后在纳希L·阿里德撰写的序言中均有记载。《泪与笑》从一开始就展现了纪伯伦最关心的文学主题:爱与美,大自然,生命哲学,人道主义,社会批判,诗人的使命和孤独,等等。这个集于中的全部散文诗作,已预示了纪伯伦一生的创作方向,也集中反映出纪伯伦的艺术风格发展趋势。
纪伯伦
流浪者我在十字路口遇见他,一个光穿一件披风,技一根拐杖的人,脸上蒙着一层痛苦之纱。我们互相致意问好,我向他说:来我家里来做客吧?他就来了。 我的妻和我的孩子们在大门口迎接我们,他对她们莞尔微笑.她们欢迎他的光临。我们一同坐下来就餐。同这个人在一起,我们感到愉快,因为他身上自有一种沉静和一种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