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层 《红楼》脂砚(6)
脂砚斋与《红楼梦》
传世《石头记》旧抄,“甲戌本”卷首曾言“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之语,其书已正式题名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脂砚多次重读重评,逐次书写在原先旧本书上,而带有纪年署名之批,皆在眉上。乾隆己卯年又有一部《石头记》清抄本继前“甲戌本”竣工,回数较前更多了一些。尤为重要者,自甲戌即书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至本年始有纪年己卯而署名脂砚的朱批,存于册内。
脂砚读《石头记》,与吾人今日有异有同:有“异”者,与作者同时同历过书中情事,也深知雪芹独特文心笔致,别有赏会,不同泛泛一般;而“同”者则是任其知彼,也难一读全解,也还是读一遍有一遍的新体会。再者,初评时显然手中只有前半部分书文,并非已览全豹,成竹在胸。此也可证雪芹的书不是那么十分易读易晓的浅薄俗作,必须反复寻绎玩味,方可渐入其所设的佳境。
第六回标题诗一首,写道是:“风流真假一般看,借贷亲疏触眼酸。总是幻情无了处,银灯挑尽泪漫漫。”
这恐怕也正是独夜批书时的情景。但是,曰银灯挑尽,泪墨交流,这是何等身份之人的口吻?很显然,此是一位女子的声口。
然则脂砚莫非是一女流吗?这事不假,藏脂砚,用脂砚,号脂砚的,本来就是闺阁词义,无待多考。脂砚其人,隐名讳姓,不欲以真情面世,她为协助雪芹抄整书文,批点胜义,常常是独自一人,冬宵夜作,一盏银灯,伴之流泪。她不但极赏雪芹之文,而且极惜雪芹之人。她面对着雪芹的书稿,一种深怜至惜、爱慕护持的至情,即如是寥寥数语之间流露抒发,阅之令人感动至深,这真不是随常可见的一般世俗文字,也不同于“评点派”的旧套陈言,而且这位批家的女性情态的特色,也入目如绘其形,如闻其泣。脂砚有深情,有豪气,文字不甚考究,一味信手率性而言,赏会雪芹的文心才气,抉发书稿的密意真情,时有警策之语,骇俗之义。她是雪芹的闺阁知音,迥异于须眉诗酒之俦,世路尘缘之客。她与雪芹另是一种至亲至密的因缘关系。
当她批阅到雪芹写出“还泪”一段话题时,便于书眉上写道:“知眼泪还债,大都作者一人耳。余亦知此意,但不能说得出。”当她批阅至第三回宝玉“摔玉”时,便又提笔写道:“我也心疼,岂独颦颦。”“他天生带来的美玉,他自己不爱惜,遇知己替他爱惜,连我看书的人,也着实心疼不了。不觉背人一哭,以谢作者。”试看她对作者雪芹的感情,是何等的深切真挚。她对雪芹怀着一腔感激之忱,而且,此情此意,复不欲人知人见,因而只能“背人一哭”,则其心情处境又是何等的不同于一般身份——无论是一般读者还是友好,都不会与此相同相类。
此批书人脂砚,口称书中人为宝玉知己,实则她本人方是雪芹的真知己。雪芹在千苦万难中能坚持将《石头记》写下去,大约只有她一人是他的精神支撑者与工作协助者。到了后来,雪芹甚至已将开始著书的主题对象逐渐改变,成为此书不但为了别人,就是为了脂砚对书的真情,也要写完——说后半部书乃是为脂砚而写,也无不可,或更符合实际。当雪芹不在家时,脂砚便于冬夜为之整抄,为之编次,为之核对,为之批注。雪芹是个狂放不羁之才士,下笔如神,草书难认,加以干扰阻断,其书稿之凌乱残损,种种不清不齐之处,全赖她一手细为爬梳调理,其零碎的缺字断句而关系不甚重大的,甚至要她随手补缀,不敢妄补的,注明“俟雪芹”。全书最后定名为《石头记》,也出自她主张,此非小事。而且问世时又定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则益见此位女批家对整个创作完成的贡献是如何大了。
作者的知己,书稿的功臣,小说评点史上的大手笔,中国妇女文学家的豪杰英才——佚名失姓的脂砚,信乎应与雪芹携手同行而焕映千秋,其意义将随历史演进而日益光显。
诗曰:
笔下呼兄声若闻,
一年知己总关君。
砚脂入砚留芳渍,
研泪成朱谢雪芹。
脂砚实为一位女子,应即书中史湘云之“原型”。“湘云”乃李煦、李鼎家遭祸后经历了难言的折磨屈辱,暗助雪芹著书。她身属“贱籍”,为世路所鄙视,孀居后与雪芹的旧缘不解,相互遥通声息或形迹往来,也大遭俗论的嘲骂(如“淫奔”等等之言)。最后芹、脂不顾非议,结为夫妇,隐迹山村,相依为命,以至于生离之后又逢死别。脂砚于批语中曾因英莲的命运而感叹“生不逢时,遇又非偶”,八个字道尽了她自己的身世。
脂砚己卯批书时,雪芹何在?是与脂砚挑灯对坐?抑或不在一处,作者稿出抄齐,而批者别在他处为之评注?在《石头记》写到省亲建园之前夕,借赵嬷嬷之口提起当日“太祖皇帝仿舜巡”时说出一番大道理:谁也没那财力,“银子成了土泥”,无非耗费官帑,去“买那虚热闹”!脂砚在第十六回“甲戌本”回前总评写道:“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惜(昔)感今!”此正因脂砚批书时又见“今上”南巡而追溯昔时之“感”中种下“罪”由祸根的深心痛语。冬夜寒宵,挑灯濡墨,面对雪芹之书文,忽涕忽笑,感慨不胜,朱墨齐下——此正雪芹已离京师南游,而脂砚孤守索居、深念作者,遂以笔代语,既是与读者对话,又似与作者共识之真情,纸上可寻。
诗曰:
南游踪迹事如何?
挑尽银灯感喟多。
脂墨亦如真血泪,
锦心绣口共研磨。
在雪芹已佚原稿中,结尾是宝玉、湘云经历难言的苦难,至沦为乞丐——湘云也做过女奴佣妇,最后终得重逢,结为劫后夫妻。
此殆即现实中雪芹与脂砚的悲欢离合的一种艺术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