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通向广阔奇异的世界之路 第二节 时间与空间的扩张——明治时期的凡尔纳热潮

自明治初期起,日本开始正式走上文明开化之路。明治11(1878)年,川岛忠之助翻译的《新说八十天环游地球前篇》出版,此后,凡尔纳的作品相继被翻译成日语,广受欢迎,掀起了凡尔纳热潮。

其中,在科幻史上特别令人注目的是《环绕月球》一书的引进和传播的速度。凡尔纳是于明治2(1869)年完成此部作品的。明治13年,井上勤翻译的《97小时20分钟月球旅行》便以分册的形式在日本出版。从3月到11月,二书楼先后出版了卷一到卷四4册。同年11月,这4册书又以《97小时20分钟月球旅行上》的形式由三木书楼重新出版。此后因为翻译的拖滞,直至明治14年3月,才出齐了卷五到卷十。与此同时,三木书楼又出版了这6册书的合订本《97小时20分钟月球旅行下》。此外,荻原喜七郎编写的《月球旅行日记》(开成舍,明治13年10月)也开始出版发行。

从明治11-20年的这段时间,日本翻译出版的凡尔纳作品有:

《新说八十天环游地球前篇》,川岛忠之助译,(丸屋善七,明治11年5月)

《新说八十天环游地球后篇》,川岛忠之助译,(庆应出版社,明治13年6月)

《环游北极(卷一到卷八)》,井上勤译,(小本望月诚,明治14年)

《环绕月球》,井上勤译,(博闻社,明治16年7月)

《非洲大陆三十五日空中旅行卷一》,井上勤译,(绘人自由出版社,明治16年9月)

《非洲大陆三十五日空中旅行卷二》,井上勤译,(绘人自由出版社,明治16年11月)

《非洲大陆三十五日空中旅行卷三、四》,井上勤译,(绘人自由出版社,明治16年12月)

《非洲大陆三十五日空中旅行卷五》,井上勤译,(绘人自由出版社,明治17年1月)

《非洲大陆三十五日空中旅行卷六七》,井上勤译,(绘人自由出版社,明治17年2月)

《六万英里海底旅行》,井上勤译,(博闻社,明治17年2月)

《五大洲海底旅行上篇》,大平三次译,(四通社,明治17年8月)

《拍案惊奇地心游记》,三木爱花译,九春社,明治18年2月

《五大洲海底旅行下篇》,大平三次译,(起业馆,明治18年3月)

《非洲大陆三十五日空中旅行》,井上勤译,(春阳堂,明治19年4月)

《五大洲海底旅行》,大平三次译,(觉张荣三郎,明治19年6月)

《97小时20分钟环游月球》,井上勤译,(三木书楼,明治19年8月)

《万里绝城北极旅行上卷》,福田直彦译,(春阳堂,明治20年1月)

《学术妙用主宰世界的人》,井上勤译,(广知社,明治20年1月)

《五大洲海底旅行完》,大平三次译,(辻本九兵卫、倉田政二郎,明治20年3月)

《法曼二学士之谭》,红芍园主人译,(《邮便报知新闻》,明治20年3月26日~5月10日)

《万里绝城北极旅行下卷》,福田直彦译,(春阳堂,明治20年4月)

《万里绝城北极旅行》,福田直彦译,(春阳堂,明治20年5月)

《太阳系历险记》,大块生(森田思轩)译,(《邮便报知新闻》,明治20年5月25日~7月23日)

《烟波的背后》,独醒子(森田思轩)译,(《邮便报知新闻》,明治20年8月26日~9月14日)

《机器岛》,森田思轩译,(集成社,明治20年9月)

《沙皇的信使》,羊角山人(森田思轩)译,(《邮便报知新闻》,明治20年9月16日~12月30日)

《五大洲海底旅行上、下篇》,大平三次译,(文事堂,明治20年9月)

就上面罗列的这些作品名,能够充分感受到凡尔纳受欢迎的程度,同时也能在某种程度上传达出当时的日本读者对他的作品的接受方式。

在这之中,首先引人注目的是“环游世界、月球、海底、北极、非洲大陆”这些表达辽阔空间的词语。其次是速度。八十天环游世界,在现在看来是一段悠闲的时光,但在当时可是令人惊异的速度。其实,在凡尔纳的小说中,八十天环游世界本身就是一场由打赌开始的冒险,是对速度的挑战。顺便说一下,在这一时期,托马斯·库库旅行社推出环游世界观光旅行,实际所需时间为222天,而凡尔纳在小说中将这一时间缩短到了将近三分之一。此外,还有很多作品干脆就将“97小时20分”以及“三十五天”等表示时间——也就是速度的词语放在书的标题上。

日本在幕府末期开国,到了明治时期,与欧美的贸易往来日渐繁荣,日本人的意识也开始面向广阔的海外。由此而言,对凡尔纳的高涨人气充分反映了日本人对广阔世界的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还有些过激,超越了普通的世界地理,不仅被吸引到非洲、北极这样的边境地区,还有如海底、地心,甚至到了月球。先不说现实中日本的科技发展如何,至少在当时日本人的好奇心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明治初期的日本人在接受凡尔纳作品的思想时,会将其当做立志的真实故事,认为不久之后即能实现的这样的科学文明。这也是对作者自身意图的解读。在今天,《环绕月球》被看做是科幻小说的古典作品,但在当时的法国,却被称为是浪漫科学作品。而凡尔纳自己也是将其作为描写冒险及战争的写实长篇巨作《奇异的旅行》(又称《在已知和未知世界中的奇异旅行》)系列作品中的一部。他甚至认为自己描写的东西即使当时没有发生,也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在这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现实渗透着未来的作品。

不过,随着科学教育在日本的普及,人们对凡尔纳作品的接受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其“科学性”一方面被认为是虚构的,另一方面又有一种潜在的趋势,即认为地心探险和月球旅行是真实的存在。因此,在明治20年代以后,凡尔纳小说的读者吸引要素逐渐由“科学性”转移到“冒险性”。这与日本科幻作品的主流从科学小说转变到冒险小说这一变化过程相一致,不过这已经是后话了。顺便说一句,一部与凡尔纳并列可以称为科幻起源的作品——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由瓠廼舍主人翻译为《新造物者》(刊登在“国之根本”,明治22年6月~23年3月)也被介绍到了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