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六回 得通灵幻境悟仙缘 送慈柩故乡全孝道

这一回“得通灵幻境悟仙缘”要跟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对照着看,贾宝玉又进入太虚幻境了,这次去,跟头一次不一样,他看金陵十二钗的那些正册副册,看懂了命运的判诗。他懂了,麻烦了,又喜又悲,又笑又哭,他都懂了。

麝月闯了祸,急得王夫人等哭喊不止,麝月一边哭,心里面打算好了,宝玉要是活不回来,她也寻死吧。麝月在整部书里是个次要又次要的人物,她等于是袭人的补充(extension),补足了袭人那一块的这么一个角色。她的场面不多,但关键的时候出现这么两下。宝玉当然没有死,灵魂出窍了,又回到太虚幻境去了。《红楼梦》很有意思的是它架构中很重要的篇章,用以探讨人的命运。第五回的时候,宝玉看到那么多人的命运判诗,那时候还好不懂,命运就这么在眼前演出,很快就过了。命运在人生中,是很令人敬畏的,最捉摸不定,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命以后怎么样归结。有些通灵的能通别人的灵,自己的命运未必知道,妙玉扶乩知道别人的命运,她自己会被强盗抢走,她算不出来。

西方的小说、戏剧也常触及命运,人生下来好像都是绑着眼睛,非常盲目地活着,谁也不知道自己最后会怎样,看不见以后的命运。二十多岁不知道四十岁、六十岁、七十岁是什么样子,算命也未必算得准,不知道的,不确定的东西当然很令人敬畏,但有时候知道了更可怕,知道你身边的人一个个是怎么样的下场,下场好的也许你高兴一点,下场不好的怎么办?你没办法救,命定了。每个人走的路都定了。这一次宝玉再回到太虚幻境,远远看那个牌坊,依稀记得以前来过,但这次不同的是,那些他身边认识的人,黛玉、晴雯、鸳鸯、凤姐、尤三姐都归到太虚幻境了,他看到她们的魂,或者说她们都变成仙子,到太虚幻境归档了。他又看到这个大牌坊,跟第五回对照,太虚幻境的对联也会改的,现在与头一次比起来,宝玉的心境不一样了,若说是历劫,也差不多到最后了,宝玉像唐玄奘一样,要历九九八十一劫,才能够修成正果,这时候也历了好多劫了。他丢了玉以后,身上已经有种说不出的哀伤悲凉,从前怡红公子天真未凿,无忧无虑,这时候历经生关死劫,已经有了沧桑感,所以他看到的不一样了。

第五回大牌坊中间“太虚幻境”,两边写: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现在中间是“真如福地”,两边写:

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

进去宫门,第五回宫门上面写着“孽海情天”,其实是整部《红楼梦》的关键词。《红楼梦》里面的情,远远高于一般我们了解的世俗之情,不管是男女之情、父子之情,《红楼梦》对那个情,是这么复杂、多层次,那个情字,可以说是整个宇宙的原动力,可以置你于生关死劫的东西,像黛玉、晴雯、司棋、尤三姐都殉情而死。孽字是佛家讲的业缘因果,这些东西集起来是一片孽海,人在孽海里面浮沉。所以宫门对联,第五回是: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现在第一百十六回,宫门那四个大字是“福善祸淫”,对联是:

过去未来,莫谓智贤能打破;

前因后果,须知亲近不相逢。

过去未来,我们谁也不知道,不管你多么聪明,也未必能够预知、改变;前因后果,更要靠省悟,你最亲近、最爱的人,不一定能跟你永远在一起。宝玉当然知道。他进去了,看见殿宇巍峨,跟大观园不同,便立住脚,一抬头看见匾额上写着:“引觉情痴”。两边对联:

喜笑悲哀都是假,贪求思慕总因痴。

这些话在点醒他。

这时候宝玉已经有灵机,这些东西他通通懂了。这个地方来过,他记得进去以后,有好多大橱子,好多册子在里头。他一翻看到“金陵十二钗正册”。在第五回的时候他翻开,看了那些判诗,以前看不懂在讲什么,这次懂了。玉带林中挂,好像讲林妹妹的事情,金簪雪里埋,“怎么又像他的名字呢”。“他”字用得好,他不说这个是宝钗,怎么像“他”?这个“他”字有点敌意的。他有一次不是跟袭人讲吗,“宝姐姐怎么抢了林妹妹的位子去”?这是宝玉的内心话,所以曹雪芹用字真是要细细读,他每一个字用得轻重不一样,含义不一样,你看,那“林妹妹”三个字,我们讲“林妹妹”有点好玩的,宝玉叫起来就不一样,满腔的柔情在里头。他把四句连起来,怎么又有“怜”,又有“叹”字?(四句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总之不是很好。宝钗后来守活寡孤独课子,当然可叹。再往下看,他看出来了,元春的“虎兔相逢大梦归”,虎年兔年碰到的时候,元春死了。越看越了解,再往下看《金陵又副册》,看到两句: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他想讲的谁啊,见上面有花席的影子,便大惊痛哭起来。讲袭人啊!他跟袭人之间的感情就是世俗一般的了,袭人既扮演他的妈妈、姐姐,又是他的妾和奴婢,那么疼他、照顾他,世俗间所有的女性角色在她身上,所以他跟她有种很亲的关系,最后袭人是跟蒋玉菡结婚,公子无缘,他懂了。

宝玉在第五回看了《红楼梦》十二支曲子,警幻仙姑说,十二支曲子暗含十二金钗的命运,以及整个《红楼梦》的世界。十二支曲子等于十二首挽歌,在哀挽这一群群人的命运。最后一曲〔飞鸟各投林〕,就等于是《红楼梦》的总结。庚辰本有“收尾”两个字,程乙本没有,我觉得“收尾”有点奇怪,要不就用“尾声”。我们回头再看,原来《红楼梦》一百二十回讲的故事,早就做了一个提纲。

〔收尾·飞鸟各投林〕鸟食尽以后,各自飞散,通通散掉了。为官的,家业凋零;头两句话就讲了贾府的命运,本来宁国公、荣国公通通拔掉了,后来还算荣国公这个世职还了回来。富贵的,金银散尽;通通抄光了。有恩的,死里逃生;故事在书里头能找到,比如说王熙凤给了刘姥姥二十两银子,刘姥姥报恩,把巧姐救回来。不一定每个都这样,大致如此。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最后的画面,一片白茫茫大地,空!佛家很重要的一个字是空,所以说遁入空门,最后这个画面非常好,到最后的一百二十回宝玉出家,那是整个小说的高峰,在这个地方,最后剩的是白茫茫一片大地,宝玉在雪地跟着那一僧一道走了,贾政气喘吁吁地追他,看到一片白茫茫的雪地,一片空,真干净。一切恩怨通通盖掉了,回归原来的太虚幻境。所以这个时候宝玉懂了,懂了他自己家族的命运,懂了他身边最亲爱的女孩子们的命运。他怎能不遁入空门?看懂了,有个侍女就带他去了。一看那不是林妹妹吗?不禁的说道:“妹妹在这里!叫我好想。”侍女说:“这侍者无礼,快快出去。”宝玉是神瑛侍者,潇湘妃子林黛玉已经回归成仙,隔远了,没办法再看见。宝玉只是看那个仙子像林妹妹而已,非常困惑。一会儿晴雯跑出来,一会儿是尤三姐跑出来,拿个剑赶着他说,我来斩断你的尘缘。宝玉慌了,到处逃。这时那个和尚来救他了,他跟和尚说看到好多册子,和尚说:“可又来,你见了册子还不解么!世上的情缘都是那些魔障。”说着把宝玉一推,回去吧!宝玉还魂了。王夫人等正在哭泣,听见宝玉苏来,连忙叫唤。宝玉睁眼看时,仍躺在炕上,见王夫人宝钗等哭的眼泡红肿。定神一想,心里说道:“是了,我是死去过来的。”遂把神魂所历的事呆呆的细想,幸喜多还记得,便哈哈的笑道:“是了,是了。”他大彻大悟了。这时候晓得人生就是一场梦一样,他哈哈一笑,笑这场梦的荒谬。很多时候那些疯疯癫癫、痴痴呆呆的和尚道士,他们在笑人间这些还沉迷在红尘里面的人,不知道这些都是魔障、幻境。这个时候宝玉彻悟了,但“天机不可泄漏”,他知道这些不好讲,不好跟袭人、宝钗透露她们的命运,他感觉心中有一种讲不出来的悲哀。

贾政进来了,看见宝玉苏醒,便道:“没的痴儿你要唬死谁么!”这个中间漏了一个“福”字,没福的痴儿,你要吓死哪一个啊!麝月本来要去自尽的,现在宝玉活过来,她也不必死了。他们都觉得奇怪,这个和尚来去无踪,玉好像也是他拿去的,也是他送来的。记得吗?宝玉丢掉玉的时候贾府到处去测字,测了一个“赏”字,他们东猜西猜没有猜到,“赏”字上面就是一个“尚”字嘛,和尚以后会送玉过来。王夫人当然一边高兴一边也紧张害怕,怎么回事呀,忽然死去,忽然活来,活来以后又痴笑傻笑一场。宝钗的智慧虽高,这个时候也不了解彻悟以后宝玉的心境。他们两个已经隔阂了,一个跳出来了,一个还在世俗世界。这里头只有一个人了解,就是惜春。惜春自己也渐渐地悟道了,她旁观红尘,已经看得透透的,老早斩断红尘一切的牵扯。她就跟宝玉讲了:“那年失玉,还请妙玉请过仙,说是‘青埂峰下倚古松’,还有什么‘入我门来一笑逢’的话,想起来‘入我门’三字大有讲究。佛教的法门最大,只怕二哥不能入得去。”这里又漏了一个字,“只怕二哥哥不能入得去”,加个“哥”字。惜春不会叫宝玉“二哥”的,叫他“二哥哥”。他们的叫法“四妹妹”、“宝姐姐”,不会说“四妹”、“宝姐”。宝玉听了,又冷笑几声。哼哼,冷笑几声。她说我进不去,我老早已经跨出去了。宝钗听了,不觉的把眉头儿肐揪着发起怔来。尤氏道:“偏你一说又是佛门了。你出家的念头还没有歇么?”惜春笑道:“不瞒嫂子说,我早已断了荤了。”王夫人道:“好孩子,阿弥陀佛,这个念头是起不得的。”惜春听了,也不言语。宝玉想“青灯古佛前”的诗句,宝玉想到他看到惜春的那个判诗:“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惜春最后就是要出家了。不禁连叹几声。没什么话讲了。忽又想起一床席一枝花的诗句来,拿眼睛看着袭人,不觉又流下泪来。回头一看,袭人在那里,想想袭人的判诗,心中还有一点舍不得,虽然彻悟了,俗念还没有完全断,对于袭人,心中还有点依依不舍,所以掉下泪来了。众人都见他忽笑忽悲,也不解是何意,只道是他的旧病。以为他还在生那个痴病,一下子笑,一下子哭,哪晓得不是。岂知宝玉触处机来,竟能把偷看册上诗句俱牢牢记住了,只是不说出来,心中早有一个成见在那里了。心中都知道,不讲出来,不多久后就要遁入空门。

这个时候贾政要把贾母的灵柩送回家乡,他们是金陵人,南方来的。《红楼梦》的背景到底在什么地方,从来没有讲清楚,大致在天子脚下,能到皇宫去探望元妃,元妃又能来省亲,大概是在北京,但不敢讲明的。其实这本书在政治方面很敏感的,曹家被抄了家,他的那些七亲八戚通通被抄光了,不敢讲明那些故事发生在哪里,所以含含糊糊地讲要送灵柩回去。黛玉临终的时候说,我这里并没亲人,我是干净的,好歹把我送回去。所以也要把黛玉的灵柩送回苏州。临走之前,贾政嘱咐宝玉,你年纪也大了,到时候一定要去赶考。像贾府这种官宦人家,子弟唯一的出路就是考科举,入仕做官。宝玉虽然百般不愿意,痛恨八股文那些东西,可是他在出家之前,要把俗缘通通还尽,他才能走。我们说没有不孝的出家人。宝玉对家里面还有责任,他欠贾家一个功名,所以最讨厌考功名的他,勉强也要应考。你看,宝玉因贾政命他赴考,王夫人便不时催逼查考起他的功课来。那宝钗袭人时常劝勉,自不必说。那知宝玉病后虽精神日长,他的念头一发更奇僻了,竟换了一种。换了什么?不但厌弃功名仕进,竟把那儿女情缘也看淡了好些。从前,儿女情长就是宝玉最大的特色,这时候淡了。只是众人不大理会,宝玉也并不说出来。一日,恰遇紫鹃送了林黛玉的灵柩回来,闷坐自己屋里啼哭,想着:“宝玉无情,见他林妹妹的灵柩回去并不伤心落泪,见我这样痛哭也不来劝慰,反瞅着我笑。这样负心的人,从前都是花言巧语来哄着我们!前夜亏我想得开,不然几乎又上了他的当。她想,只是一件叫人不解,如今我看他待袭人等也是冷冷儿的。二奶奶是本来不喜欢亲热的,麝月那些人就不抱怨他么?我想女孩子们多半是痴心的,白操了那些时的心,看将来怎样结局!”宝玉看了林黛玉的灵柩,没有眼泪。记得吗?宝玉哭灵哭得死去活来,后来又到了潇湘馆,“死缠绵潇湘闻鬼哭”,叫着“林妹妹!林妹妹!”痛哭起来。这时候没眼泪了,大彻大悟的人没有眼泪的,没有悲喜哀伤,通通撇掉了,这样才能够解脱俗缘、私缘。紫鹃这个时候还不懂,看宝玉不来劝,跟前一阵子讲了那番歉疚的、很动人的一套话完全不同了。紫鹃那时也动了心的。她不知道宝玉回到太虚幻境,看到了每个人的命运前定,这时候没眼泪了。紫鹃觉得奇怪,他对袭人她们也冷冷的,她不懂,宝玉已经是另外一个人了,已经到另外一个境界去了,不是她们这些红尘中人能够理解的。有个小丫头柳五儿,记得吗?宝玉有一次把她看成晴雯了,还对她有一番缠绵的话,柳五儿信以为真,以为宝二爷看中她了。她跟紫鹃说,我母亲再三把我弄进来,这个宝二爷看了我好像没事人,也不理我了。紫鹃说,你算老几啊,他旁边一大堆,哪有工夫理你去!后来柳五儿叫她妈妈把她赎回去,嫁人算了,这个宝二爷靠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