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林念真的眼里掠过一抹悄然的感动:“您这样关心袁佳,她知道了也会非常感激的。童先生,请你们允许我解释一下——我的朋友袁佳她现在生活得非常幸福,在经历了许多人生的波折之后,她对目前平静的生活状态很满意,并且希望能够一直这样生活下去……本来她对过去的事和人,都已经不愿再回顾,更不希望这些东西打扰到她今天来之不易的宁静。然而在她的心中,始终还有一桩疑虑,时时令她不安,她意识到,假如不能解开这个疑问,她这一生绝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安宁。而更重要的是……她需要为逝去的亲人求得一个解释。这就是她在得知我有机会来中国后,拜托我帮忙的原因。”
一阵清风吹来,林念真抬起左手轻轻拂去飘在面颊上的发丝。
“……过去的生活曾经带给过袁佳巨大的创伤,她花费了很大的代价、用了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恢复过来,重新享受到人生的乐趣。因此当旧事重提的时候,她在心理上仍旧有着很重的阴影和顾虑,担心重新被卷入情感和命运的旋涡。所以她一方面想要寻觅真相,一方面又刻意和过去的一切保持距离,这是她在生命重新展开后的微薄意愿……童先生,假如我的谨慎令你们感觉不快,实在是情非得已,希望你们能够谅解。”
童明海沉闷地回答:“林……女士,你不用担心。我们、我们完全理解。”
林念真在竹椅上向他轻轻躬身,以此致谢。
三人都静了一小会儿,童明海又问:“林女士,除了张华滨的下落之外,袁佳想要了解的另外一件事,是关于袁佳的祖父袁伯翰的真正死因,对吗?”
“是的。”
“嗯,不过要查清楚这件事,远比找到张乃驰困难得多。想必林女士也了解过,这桩案子当初我负责时就一波三折,最后始终留着疑问。说实话,事情过去这么多年了,我也和袁佳一样,对此始终耿耿于怀。去年年底在‘逸园’发生的日本人自杀事件,又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到这栋房子上面。其实你来之前,我和童晓就重新开始中断了好多年的调查。而你又提供了张华滨这条线索,于是我们顺藤摸瓜有了不少新发现……”说到这里,童明海略一沉吟,便加重了语气,“林女士,我们认为张乃驰、李威连和袁佳三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和‘逸园’这栋房子的关系,是解开袁伯翰之死的关键,无论如何都不能回避的。”
在童晓父子的目光中,林念真喃喃自语:“李威连……他和张华滨在一起工作……他们都在‘逸园’……”
童晓忙说:“根据我们调查的结果,张华滨1987年到香港后,先是靠打短工、在小酒店里当服务生混饭吃。直到1991年,他通过李威连安排进入了西岸化工公司工作。李威连本人当时在西岸化工已经工作了三年多,因为业绩出众非常受公司器重。后来李威连一路升迁,从西岸化工中国公司销售总经理,到中国公司总经理,最后是大中华区总裁,张乃驰始终跟随着他,事业也有不小的发展,做到了产品总监的高位。至于‘逸园’嘛,据查是在2002年的时候,李威连以大中华区总裁的身份做出决定,将总部办公室迁入‘逸园’的。从那以后,‘逸园’就成为他和张乃驰在上海的办公地点了。”
“原来是这样……”
童明海接过话题:“是这样的。不过林女士,在调查中使我们困惑的一点是,张华滨怎么会认识李威连的?至少从他们在上海的户籍和成长情况来看,两人似乎不应该有很深的交情。袁佳倒是从小就认识张华滨,他出生后不久就被寄养在袁佳的外婆那里,但是袁佳又声称和李威连完全不熟悉,偏偏他们三人都曾在华海中学就读……”
林念真打断童明海的话:“那么童先生,你们找到答案了吗?”
童明海示意儿子:“你来说吧。”
“好的。”早在心中预演过许多遍,童晓胸有成竹,“林女士,咱们还是长话短说吧。根据我们的调查,袁佳生于1963年,出生后不久父母相继去世,她由外婆赵阿珍抚养。1967年袁佳四岁的时候,才一岁多大的张华滨被其父张光荣带到赵阿珍那里寄养,直到1977年赵阿珍过世,差不多十年的时间里,袁佳和张华滨始终在一起长大。1977年赵阿珍去世前,将袁佳托付给了祖父袁伯翰,张华滨则被张光荣领回,两个孩子才算分开。1978年袁佳随袁伯翰迁入‘逸园’居住,并且转学到了华海中学读高中,而张光荣恰好也在华海中学找到代课教师的工作,1978年开学时,张华滨作为教职员工子弟进入华海中学读初一。也就是说,其实仅仅过了一年不到的时间,袁佳和张华滨又以另外的方式聚在一起了。
“那么李威连呢,表面看上去他的背景和这两人毫无交叉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李威连和袁佳同岁,也是1963年生人。他的父母都出身于解放前上海的名门望族,1949年之前这两大家族均在上海拥有相当规模的产业。李威连母亲的家族和袁伯翰的家庭是世交,解放前两家人之间常来常往。我们知道,这种家庭里过去是仆佣成群的,解放后主人虽然撤出了中国,仆人们却留了下来,而我们的调查正是从这个角度找到了突破口。赵阿珍,这个名字赫然出现在佣人花名册里,原来她就是将李威连的母亲从小带大的保姆!后来人们对她的‘阿珍姆妈’的称呼,似乎也是因为当初主人家就是这么叫她的。
“我们继续追查后发现,1963年年初李威连尚未出生,父亲就被下放到甘肃。他的母亲独自在上海抚养两名子女,自己又即将生产,在山穷水尽的时候,她向老保姆赵阿珍求援。善良的赵阿珍二话不说赶去帮忙,李威连就降生在这位曾经哺育过他母亲的老保姆的怀抱中。赵阿珍在李威连的家里一待好几个月,直到她自己的女儿要生孩子,她才返回枫林桥。可怜的女儿难产死去,赵阿珍悲喜交加地迎来了外孙女——袁佳。”
童晓停下来,说的话并不算多,他却有些口干舌燥。端起紫砂杯、抿一口香片,童晓偷偷瞥了眼林念真。夜色渐浓,弄堂里的路灯光在小院的上空晕开,斜斜地落在她的面庞上,无声无息地掩去几许岁月的痕迹,令她看上去如此贞静。
“赵阿珍是李威连母亲家的保姆这一事实,也解释了为什么袁伯翰的儿子会爱上赵阿珍的女儿。这样两个本来社会阶层相差悬殊的人,由于家族的历史背景而结缘,又因为解放后中国的社会环境而相爱,才能有机会走到一起。
“……后来碰上忙不过来的时候,或者有什么特别安排的时候,李威连就会被母亲带到枫林桥赵阿珍那里,拜托阿珍姆妈照顾,在枫林桥一放就是好几天。当然他的情况属于临时代管,和张华滨那种长期寄养并不一样。李威连在徐汇区上了幼儿园和小学,不过‘文革’期间学校管理很不规范,李威连常常无课可上,这种时候母亲也会把他送到赵阿珍那里。看起来他的母亲似乎不怎么喜爱他,总是设法摆脱他。
“总之,把这些情况综合起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李威连和袁佳、张华滨从小相识,他们是共同在赵阿珍婆婆的关爱下长大的。1975年秋季,李威连率先进入华海中学读初中,他已经是个大孩子了,是不是还常常被送去枫林桥我们不得而知。三年之后的1978年秋季,袁佳和张华滨也相继进入华海中学,按理说因为从小认识的关系,他们三个在学校里应该比其他孩子更亲密许多。但奇怪的是,我们访问了不少华海中学那个年代的教师和学生,大家都说没有相关印象。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三个孩子之间的关联从未真正中断过,否则张乃驰和李威连不会在香港重逢并共事至今,李威连不会刻意选择‘逸园’做公司总部,袁佳更不会在二十多年之后还念念不忘地寻访张华滨的下落。
“1981年袁伯翰在‘逸园’中猝死,李威连就牵涉在里面。当时袁佳曾经作证,说并不认识李威连,现在看来她分明是撒谎了。她为什么要撒谎?她和李威连之间到底发生过什么?我们认为,必须把袁佳、李威连和张乃驰三者间的一切调查清楚,才能真正明确袁伯翰死亡的来龙去脉。”
童晓结束了他的长篇汇报。小院再度陷入寂静,夜更深了,弄堂里纳凉的人们都散了吧,偶尔还有窸窣的声音响起,大概是躲在某个门洞下相拥的恋人们的絮语。童明海问:“林女士,对童晓刚才说的这些调查结果,你有什么意见吗?袁佳……她有没有谈起过和张华滨、李威连之间的往事?”
林念真抬起眼睛,声调平缓而悠长:“童先生,这些事情我并没有听袁佳提起过。不过既然你们是通过缜密调查出来的结果,想必都是事实吧。假如像你们所说的,当年袁佳就说了谎,那么直到今日她依然不肯提起三人间的过往,一定是有充分的理由。我不建议向这个方向多追究。”
童明海皱起眉头:“不追究的话,可能袁伯翰之死就永远不能真相大白了,难道袁佳情愿如此?”
“是的,我想她情愿如此。”林念真的回答很轻柔,但字字入耳,好像带着特殊的力量。
童明海长叹一声:“好吧,那我们也许就爱莫能助了。”
林念真轻轻地点了点头:“无论如何,您帮忙找到了张华滨的下落,这就足够让袁佳欣慰了。真的非常非常感谢你们!”
她又一次抬起左手,拂去被晚风吹到额前的碎发。
“都这么晚了,真不好意思,打搅到现在……我该走了。”
童明海阴沉着脸:“天晚了,让童晓送你出去吧。”
童晓和林念真并肩朝弄堂外走去。
“送到路口就行,我自己可以打车。”林念真说。
童晓突然说:“林女士,李威连出事了。你知道吗?”
她停下脚步:“出事?什么事?”
“他……他因为性丑闻从公司辞职了。”
“性丑闻?”
“是,是他和别人老婆上床的视频给曝光了,所以就……唔,这件事挺复杂的,也是疑团重重的,要是你……哦,我是说袁佳想知道的话,我们可以另约时间,我来详细说一说。”
林念真沉默片刻,才注视着前方说:“不必了。既然袁佳在好多年前就否认与李威连相识,我想她不会再要了解更多他的情况。”
童晓回到自家小院,童明海坐在桌前闷头抽烟。
“呵呵,一晚上没抽,憋坏了吧。”童晓在老爸身边坐下。
白色的烟雾后面,童明海的眼神很明亮:“唉!她还是这样……”
“她?”童晓笑了笑,“爸呀,有些事勉强不得,咱们要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不是?”
童明海哼了一声:“尊重?真不明白这两个人是怎么回事?”
“两个人?不是三个嘛?”
童明海重重地吐出一口烟:“那个姓张的我不认得。袁佳和李威连两个,当初可都是把我给气得够戗的。嘿嘿,折腾到了今天居然还没完!”
童晓撇撇嘴:“我看您还挺爱被这两人折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