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V 黄米小时候 你看你看爸爸的脸——BY艾米

太奶奶的家乡有句老话,说会做父母的,都会让孩子有个“怕角儿”。太奶奶这个“怕角儿”读做“pa-jiao-er”,她不知道是哪几个字,只知道大意是能让孩子敬畏惧怕的东西,相当于法律之于成年人。有了法律的威慑,成年人就有了“怕角儿”,就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如果一个人没有“怕角儿”,就会胆大包天,胡作非为。如果人人都没有“怕角儿”,天下就大乱了。

怎么样才能让黄米有个“怕角儿”呢?几个大人都舍不得打,也舍不得骂,一两岁的孩子,有时又没法讲道理,这个“怕角儿”还真不容易找到呢。

听奶奶说,北美很多孩子的“怕角儿”是“timeout”,据说“timeout”是北美很多儿科医生和儿童教育家推崇的家庭教育方法,说是比打屁股之类的体罚好。比如孩子哭闹,就把孩子放到他的小床里,告诉他如果不停止哭闹就不让他出来。又比如孩子跟人玩耍的时候,如果表现不好,可以把孩子带到一边去,告诉他如果不改正某错误,就不能回去跟大家玩。

但“timeout”似乎还不是终极“怕角儿”,还需要一个更强有力的措施来保证。你叫他站墙角,如果他不站呢?你怎么惩罚他?如果你没办法惩罚他,那你的“timeout”就失效了。也许只好伸出手臂把他“钉”在那里,或者打他屁屁,但那又搞成体罚了。

米妈问奶奶:“米爸小时候的‘怕角儿’是什么?”

奶奶回忆说:“我们没打过他,但用‘打’吓唬他还是有的,一般都是说:‘再别这样了,不然妈妈打你手手了!’”

“那能吓得住他吗?”

“一般都能吓得住,不过有一次忘了是为什么事,他造反了,我举起一只手,做个打人的样子,他也举起一只手,做个打人的样子。他说不了我那么长的句子,但他嘴里也呀呀吧吧地说‘打打’。我又好气又好笑,说:‘咦,你今天还不得了呢,要造反了?居然要打妈妈?’”

米妈很感兴趣地问奶奶:“那后来怎么样呢?你打他没有?他打你没有?”

米爸插嘴说:“呵呵,你就是唯恐天下不乱——”

奶奶说:“不记得那次是怎么了结的了,反正我没打过他,他也没打过我。”

想不到米爸这么憨包子的人也有过这么叛逆的时候!米爸辩解说:“那哪里是叛逆?只不过是太小了,不懂为什么大人可以打小孩,小孩就不能打大人。人是天生就有平等意识的嘛,别人能干什么,我就能干什么,你能打我,我就能打你。不平等的条约都是后天被人灌输到脑子里的——”

米爸坚决不赞成用打来吓唬孩子:“既然你们都舍不得打,那就干脆就别做个纸老虎了,你们举了手做打人状,如果没吓唬住他,你们还是不会打下去,那不成了说话不算话了?小孩子聪明得很,他试两次就能试出来——”

米妈打电话问素芳奶奶和艾民爷爷,看米妈小时候的“怕角儿”是什么。

素芳奶奶说米妈小时候最怕的就是失宠,一般到了说不服米妈的时候,素芳奶奶只需要说一句:“妈妈说了你不听,妈妈不喜欢你了——”

据说这句话很奏效,米妈听了,虽然碍于面子不会立即改正,但也不再坚持,等父母给个台阶,就乖乖地下来了,事后还不断想出鬼点子来检验自己究竟失宠了没有,搞得父母一遍遍说“我们喜欢你”,“I love you”,米妈还不放心。

素芳奶奶讲了米妈小时候一件事,话说米妈小时候爱热闹,周末待家里不出去,米妈就恹恹的,像生了病一样,所以爹妈每个周末都带米妈出去玩,公园啊,朋友家啊,亲戚家啊,总之就是“宁在外面磨,不在屋里坐”。

米妈每次去的时候,都是兴高采烈,龙精虎豹,玩起来也是精力充沛,大呼小叫。但一到了回家的路上,米妈就情绪低落,垂头丧气,总是坐在自行车后座的兜子里“栽瞌睡”,头枕在爹妈的后背上滚来滚去,滚醒了就发脾气,哭哭啼啼,扫兴而归。

爹妈都是“弱爱”孩子的人,所以并不介意,反而觉得自己没照顾好,赶快改进,用宽布条子把米妈的竹座椅封上口,免得米妈睡着了掉出来。素芳奶奶还专门做了个靠枕样的东西绑在艾民爷爷背上,供米妈睡觉用。艾民爷爷怕米妈睡着了把自己的口鼻捂住堵死,总是一边骑车,一边伸手到后面试探米妈还有没有鼻息。

米妈的奶奶比较严格,捉住机会警告米妈:“你怎么这么个‘狗脸不生毛’呢?你爹妈辛辛苦苦带你出去玩,不就是为了讨你高兴吗?你玩累了就瞎哭闹,那谁还带你出去玩?你再这么不识抬举,你爹妈不喜欢你了。”

据说这番话把米妈吓死了,生怕爹妈不喜欢自己了,又怕爹妈再不带出去玩了。到了下次出游归来的路上,米妈就一路强打精神,自说自唱,猛做欢快状。结果米妈勉强撑到家,就“累瘫条”了,晚饭都等不及吃,倒头便睡,把爹妈心疼得要命。

米妈是存不住话的人,很快就把奶奶的教训汇报给爹妈了。不用说,老爹又去给奶奶提意见,叫她不要吓唬艾米:“如果我们真是不喜欢她,那您这样说说还有点道理,但我们根本都没因为她累了哭闹就怪她,您何必这样吓唬她呢?她是最怕爹妈不喜欢她的,您上次这样说了,她这次回来的路上,一路硬挺着不敢睡觉,还自说自唱的,累得一到家就睡着了,怪可怜的——”

据说素芳奶奶很惭愧,私下检讨说:“再不这样吓唬孩子了,这像什么话?就这么一件事,就搞得妈妈不喜欢女儿了,这不等于说妈妈是个没原则的人吗?做错一件事,只错在一件事上,怎么能一下就把妈妈的爱给夺走了呢?”

艾民爷爷告诫米妈说:“你们可别这样吓唬孩子,我们早就认识到这样做不对了,因为这等于不给孩子留后路,做错了一件事,就全盘尽失父母的爱,那孩子还有什么希望?不如破罐子破摔,那不成了官逼民反了?做错哪件事,就是哪件事,不能一棍子把人打死,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全面地看待问题——”

米妈开玩笑说:“哇,你们的政策太英明了,那你们后来用什么来吓唬我这个刁民呢?”

素芳奶奶说:“我们都是溺爱得一塌糊涂的,你做什么我们都觉得可爱,就怕你在外面也这样做,人家看不惯,所以总是说‘在外面可不能这样,不然别人会不喜欢你的’——”

米妈恍然大悟:“可能就是小时候被你们吓唬多了,吓出胆子来了,我现在彻底不怕‘别人不喜欢’了。喜欢就喜欢,不喜欢拉倒,Who cares?”

米妈转了一圈,请各位家长忆苦思甜,传经送宝,结果什么高招都没学到,只得到一个“尽情溺爱,听天由命”的印象。

后来,不知道是谁兴起的,米爸的脸就成了黄米的“怕角儿”,每次需要吓唬黄米的时候,几位女家长就会满脸敬畏地指指米爸,说:“看爸爸的脸!爸爸不高兴了,快别这样了——”

这一招还挺管用,黄米会小心翼翼地瞄爸爸的脸,虽然在米妈看来,爸爸的脸上全都是受害者的无辜,但不知道黄米看出了什么,总之就怕了,然后就讪讪地改正错误了。

米爸觉得很冤,私下抱怨说:“你们怎么要拿我当恶人?怎么不叫他看你们的脸?”

米妈辩解说:“我们几张脸都这么明目皓齿,灿若桃花,哪里能起到威慑作用?你的脸好歹总有些铁青色可以唬人,谁叫你长胡子的?”

米爸抗议了几次,奶奶太奶奶都改正了,但米妈痴心不改,遇到需要吓唬黄米的时候,仍然是“你看,你看,爸爸的脸”,米爸没办法了,只好木起一张脸,充当儿子的“怕角儿”。

“爸爸的脸”派上用场的时候并不多,不知道是黄米听话,还是米妈太“弱爱”了,自己的儿子嘛,怎么看怎么好,没什么要“扳正”的。比较用得上的就是出门到“磨”(mall)里去玩的时候,需要说服黄米穿上“尿裤裤”(diaper)。他在家里通常不穿,因为很小就开始“把尿”,他知道拉尿前发警报,大人也很注意察言观色,到时候就带他去洗手间,所以他很少尿裤子。再说都是自家的地毯,就算被儿子尿湿了,大家也不在乎,反而觉得别有一番风味。

但在“磨”里玩不同,黄米玩起来高度投入,有时会忘了拉警报,那里是公共场所,厕所不像家里的那么近,很容易尿在地上,只好穿个“尿裤裤”,以防万一。

但黄米最不喜欢穿“尿裤裤”,每次出门之前,都要磨一番嘴皮子,劝说他穿上“尿裤裤”,如果道理讲尽了还不肯穿,米妈就把爸爸的脸搬出来:“看爸爸的脸!”

爸爸又被做了稻草人,万般无奈,只好严肃地说:“快穿上,不穿不能去‘磨’里的——”

有次黄米倔上了,一直“No,No”地不肯穿,米爸只好一直木着脸,坐在沙发上不起动。黄米避开他爸,到几个女家长那里去求情:“妈妈,磨!关嬷,磨!归嬷,磨!”

声音细嫩得近乎哀求,几个女家长早就心软了,但大家做惧怕状,看米爸一眼,全都不敢动的样子,反反复复就一个政策:“爸爸说了的,不穿尿裤裤不能去‘磨’里玩。”

太奶奶看黄米四处求情太可怜,想转个弯:“算了,这次不穿吧,下不为例。宝宝,到了‘磨’里,记得早点叫‘批’啊——”

米爸大义灭亲地说:“不行,不穿尿裤裤,就不能去‘磨’里玩——”

黄米求了一圈,没有求动一个人,只好自己跑到门边去张望,指着停在外面的车说:“车车,磨——”,宛如坐监的人渴望自由一般。

米爸的眼泪都快出来了,但咬牙坚持着。

黄米也不告饶,一个人趴在沙发上,闷头不吭声,几个大人各怀鬼胎,不知道这事该怎么了结。最后太奶奶再次出来“转弯”,拿了尿裤裤,连劝带逼地给黄米穿上,又牵着他到米爸面前,教他说:“爸爸,我穿了尿裤裤了,我们去‘磨’里吧——”

黄米还没说出这话,米爸已经跳将起来,抱了儿子,左亲右亲,边往门外走边说:“儿子,爸爸也是没办法呀,你不穿尿裤裤,把‘磨’里的地毯打湿了,警察叔叔要抓你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