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人思己,博洽多闻见真知 学而知不足,心才会丰盈

人在学问途上要知不足……学力越高,越能知不足。知不足就要读书。

——《理想人生》“《宗璞小说散文选》佚序”

“满招损,谦受益”是圣古先贤留给后人的一句可以千年不变的箴言。在漫漫人生长途中,一个人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学习呢?那就是必须每时每刻都保持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只有虚怀若谷,一个人的内心才能不断吸纳知识,才能不断进步。

冯友兰先生便是一个始终秉持着谦虚的精神面对学术的人。面对广博的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他从未为自己所了解的东西而满足,反而是一种永不知足的心,让他不断地走向更为广阔的哲学世界。于是,他成为了了解中国哲学不可跨越的人物,他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容忽视的哲学家。正如他自己所说:“人在名利途上要知足,在学问途上要知不足。在学问途上,聪明有余的人,认为一切得来容易,易于满足于现状。靠学力的人则能知不足,不停留于现状。学力越高,越能知不足。知不足就要读书。”这便是他学术成功的动力。

然而,世间总有一些无知的趾高气扬者,他们自以为“天下无敌”,到头来却也不过是只一捅即破的“纸老虎”而已。

一个博士被分到一家研究所,在那里,他学历最高。

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两旁,也在钓鱼。他只是微微点了点头,这两个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

不一会儿,正所长放下渔竿,伸伸懒腰,“噌、噌、噌”从水面上如飞地走到对面上厕所。博士眼珠瞪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

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噌、噌、噌”从水上飘回来了。怎么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啊!

过了一会儿,副所长也站起来,走几步,“噌、噌、噌”飘过水面上厕所去了。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云集的地方?

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上厕所非得绕10分钟的路,而回单位又太远,怎么办?

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起身往水里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只听“咚”的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问:“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

两所长相视一笑:“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怎么不问一声呢?”

博士把学历看得高过一切,他甚至以为学历高的自己是无所不能的,所以才在两位学历比自己低的人面前闹了笑话。其实,他哪里知道,学历并不代表一切,只有学习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而这种能力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谦虚。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就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

江西有个名士,常常说自己学识渊博,天下无人能及。后来,听说杨万里很有名,很不服气,便写了一封信,说要亲自到杨万里的家乡——吉水来拜见他。杨万里早就听说此人骄傲得不得了,就给他回了一封信,说:“我很欢迎您的到来,冒昧地向您提个请求,听说你们家乡的配盐幽菽非常有名,很想亲口尝尝,请您来时顺便捎带一点。”

名士拆信一看,一下子愣住了,什么是配盐幽菽呀?从未听说过。他想了很久,也想不出个结果,他又不好意思去问人,只好在街上乱找,但仍然一无所获。后来,他只好空着手来到吉水。见到杨万里后,他寒暄了两句就问:“您说的配盐幽菽我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实在抱歉!”

杨万里听了哈哈大笑:“你们那里家家户户都有啊!”说着,他随手从书架上取下一本《韵略》,翻开其中的一页。名士一看,上面清楚地写着“豉,配盐幽菽也”一行字。他这才明白,原来配盐幽菽,就是家庭日常食用的豆豉啊!名士看了非常惭愧,他这才明白自己平日读书太少了。从此以后,他再也不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了。

世间之人,谁都没有骄傲的资本,即使博学如冯老也一样。只有保持知不足的“空杯”心态,才能从别人那里学到知识和智慧;必须时刻保持虚怀若谷的状态,才能将虚空的心越填越满。